运动训练学简答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训练简答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
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
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
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
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4.竞技体育构成: 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④竞技体育管理
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
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
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
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
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
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
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
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1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3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④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
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2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1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1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2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3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1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2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8.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

20.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21.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1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

2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3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贯穿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2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3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④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22.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1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

2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训练学要点:1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2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

3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④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⑤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用⑥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23.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1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

2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

3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

训练学要点: 1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2高度重视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3及时对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

24.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3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训练学要点:1保持训练的系统性(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2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3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④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2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25.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1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2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3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训练学要点:1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

2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

3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④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26.不同训练周期及其主要任务:
1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2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去。

3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目标。

④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适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27.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
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

科学基础:1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

2过渡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训练学要点:1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的评价指标、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


2渐进式地增加负荷量度(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3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只。

④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⑤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28.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1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

2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3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

训练学要点:1贯穿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运动专项、训练对象、训练条件)2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29.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1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

2动作技能形成原理。

训练学要点: 1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

2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3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

30.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1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

2调节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

训练学要点:1准确判别疲劳的程度(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心理测试)
2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
31.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32.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
1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

2 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
3有助于有效地控制能力的发展进程;④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33.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
1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2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3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
④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⑤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

34.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
1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
2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
36.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
1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有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

2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

37.运动训练手段的动作结构:基本结构:
1动作特征-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

2动作构成-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
3动作过程-动作开始、动作进行、动作结束。

38.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
1依练习目的(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
2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对专项能力的影响(一般训练手段、专项训练手段);
3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基本训练手段、辅助训练手段);
④动作结构(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混合型;多元动作结构-固定性、变异性)
39.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操作程序:1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

2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

3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
④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

⑤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因。

⑥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

⑦改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

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模式训练法的特点:具有信息化特点、具体定量化特点。

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教练员指导-训练模型、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信息-评定结果-调控信息-教练员指导。

40.程序训练原则: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基本结构: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

基本特点:系统化特点、定性化特点、程序化特点。

应用过程:训练程序、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评定标准-教练员指导――=训练程序、训练手段。

42.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运用完整训练法,便于运动员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或技术配合;保持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完整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完整练习法。

可用于单一动作训练。

多元动作训练,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

集体配合动作的训练。

43.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

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作用: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

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

44.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作用:1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
2通过调节运动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配合的适应性变化,
3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
力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④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⑤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

⑥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45.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作用:1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有助于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
2可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产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变化;
3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
④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基础。

46.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

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根据实际比赛过程的复杂性对抗程度的激烈性,运动技术的变异性,运动技术的变化性,运动能力的多样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出的。

作用: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机体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

从而提高承受专项比赛时不同运动负荷的能力。

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可使运动员不同运动素质,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协调的发展,从而使之具有更接近实际比赛需要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应变能力。

47.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训练方法。

结构因素: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练习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

作用:1可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
2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
3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
④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

分类;1循环重复训练(循环过程-间歇且充分;负荷强度-最大;负荷性质-速度、爆发力;供能系统-以磷酸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
2循环间歇训练(间歇不充分;次大;速度耐力、力量大小;以糖酵解代谢系统供能为主)、3循环持续训练(基本无间歇;较小;耐力;以有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

三种供能系统的组织形式:流水式、轮换式、分配式。

48.循环重复训练法的目的:1提高高强度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熟练性;2提高攻防过程中的对抗性;
3并将技术动作和运动素质与代谢系统的训练融合为一体,使之共同提高;
④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磷酸盐系统的储备和供能能力;
⑤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有关肌群的收缩速度和爆发力。

循环间歇训练法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该类项目运动负荷糖酵解系统及其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
有效地提高该供能状态下的速度耐力及力量耐力。

循环持续训练法的作用:1可提高运动员持久的对抗能力,运动技术的稳定能力以及技术之间的衔接能力;
2可提高运动员攻防技术的转换能力、疲劳状态下连续作战的能力以及有氧工作强度;
3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工作强度以及有氧代谢供能状态下的力量耐力。

50.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是指周期性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

分类:全身周期性练习:各种快跑练习、跳推杠铃练习、拉测功仪练习
局部周期性练习:快速挥臂练习、卧推杠铃练习、拉橡皮待练习
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分类:全身混合型练习:跳动跨跳练习、助跑掷枪练习、助跑扣球练习;
局部混合型练习;助跑掷球练习、助跑起跳练习、摆浪收腹练习
固定组合练习手段:是将各种练习依固定行式组合的身体练习。

举例:有氧健身操、各种自选拳练习、各种协调性练习、
变异组合练习:是指多元动作结构下,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变异形式组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分类:完整变异组合练习:各种格斗性对抗练习、各种同场性对抗练习、各种隔网性对抗练习;
局部变异组合练习:进攻战术配合练习、防守战术配合练习
51.体能训练的意义;1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2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

3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
④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分类;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

52.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1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2体能训练应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学特征相近似。

3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④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⑤在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53.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的性状特征。

在运动体能中的重要意义:1一定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

2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

3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

54.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1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

2专项运动员身体形态训练,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

3手持轻器械训练法。

④舞蹈训练法。

55.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1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2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3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④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58.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
1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 2静力性等长收缩。

3等动收缩训练④超等长收缩训练⑤循环训练法。

59.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
1负重抗阻练习2对抗性练习3克服弹性物体练习④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⑤克
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⑥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⑦电刺激。

60.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1注意不同肌群的对应发展 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④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⑤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62.反应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反应速度由神经反射通路的传导速度所决定,基本属性纯生理过程,不受其他因素影响,通过训练可是运动员潜力在方应速度能力表现出现并稳定下来
2要求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 3反应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信号应答反应的动作熟练程度。

反应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信号刺激法、运动感觉法、移动目标的练习、选择性联练习。

63.动作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动作速度应与掌握和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专门性的动作速度训练与专项比赛动作要求一至
3在使用反复做某一动作为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时,应合理地变换练习速度
④动作速度训练中,练习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宜过长
⑤练习与练习之间的间歇是由练习的强度所决定的,练习的强度大,需要间歇时间就应长些。

提高动作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 1利用外界阻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度。

2减少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

3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器械重量的变化而获得的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

④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

⑤缩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

64.提高移动速度的速度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力量增长,进而提高速度;二是反复进行专项练习。

提高移动速度的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1发展最高移动速度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应以使每次练习均以高能磷酸原代谢的主要供能途径,一般讲应保持在20秒内。

2各种爆发力练习 3高效率的专门性练习④利用特定的场地器材进行加速练习。

65.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
1速度素质训练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

2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应在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

3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用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速度障碍。

⑤儿少速度训练注意事项:掌握儿少速度自然增长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速度训练;进行速度训练周时,要十分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训
66.速度障碍产生的客观原因是:
1由于技能动作定型的形成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空间时间特征都趋于稳定;
2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改进和肌肉收缩,所需能力的提供会遇到最大的困难,而运动员向前移动所需克服的阻力也更大。

主观原因是:过早地片面发展绝对速度;基础训练不够;技术动作不合理;训练手段单调片面,引不起新异刺激;负荷过渡,恢复不好等。

可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克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