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说课课件.ppt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三角形专题说课稿_PPT课件

八下第18章勾股定理
论证几何开始 实验为主 出现推理
七下 第7章三角形
论证几何向 计算几何过渡 淡化证明 回归自然
九下第27章相似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
各年级的 侧重点不同
三 角 形 专 题
七年级下册 第七章三角形
定义
两边之和大 于第三边
中线 高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多边形及 其内角和 镶嵌
三角形的 主要线段 角平分线
与三角形有 关的线段 三角形的 稳定性
第7章三角形
七 年 级 下 册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对应边相等
对应角相等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HL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
第11章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角平分线的性质
八 年 级 上 册
性质
判定
八年级上册 第十二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
顶 角 和 底 角
腰 和 底 边
说教材活动
三角形专题
一、课标要求
二、编写意图
三、体例安排
三角形
四、内容结构 五、立体整合 六、教学建议
七、评价建议
八、资源整合
一、课标要求
在探索图形的性 质中,初步建立 空间观念,发展 几何直觉。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尝试从不同角度 寻求解决问题的 方法并能有效地 解决问题;体会 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与他人合作 的重要性。
多边形
正多边形的计算转 化为解直角三角形 问题
应用三角形全等知识 证明特殊四边形性质
应用三角形内角和 求多边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外接圆 三角形的内切圆
四边形
三角形
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 明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 理。由三角形中位线定 理又能得到梯形中位线 定理。 由矩形的性质得到”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 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
数学说课课件ppt

统计数据的类型
介绍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以及它们在描述和解释 现象时的不同用途。
统计图表
介绍各种常见的统计图表 ,如柱状图、折线图和饼 图,以及它们的优点和适 用场景。
概率的定义与计算
概率的定义
解释概率是指某一事件发 生的可能性,通常用0到1 之间的数值来表示。
概率的计算
介绍如何计算事件的概率 ,包括直接计算和通过条 件概率进行计算。
数的认识
02
数的定义与分类
整数的定义
整数是正整数、0和负整数的统 称,它是数学中一种最基础的 数。
整数的分类
按照正负性,整数可以分为正 整数、0和负整数;按照能否被 2整除,整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 数。
自然数的定义
自然数是指0和正整数的统称, 它是数学中表示物体个数的数 。
自然数的分类
自然数可以分为0和正整数。
几何证明方法
总结词:掌握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提 高逻辑思维能力
反证法:假设结论不成立,通过逻辑推 理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公理法:利用公理进行逻辑推理,证明 结论的正确性。
详细描述
定义法:根据图形的定义,通过逻辑推 理证明结论。
统计与概率
04
统计的基础知识
01
02
03
统计的意义
阐述统计在了解、解释和 预测现象中的重要性,例 如通过数据分析来预测未 来趋势。
算方法为相除。
数的性质与规律
数的性质
数的性质包括正负性、有序性、 传递性等。
数的规律
数的规律包括等差规律、等比规 律、分配律、结合律等。
图形与几何
03
图形的定义与分类
01 02 03 04
总结词:了解图形的定义,掌握图形的分类方法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等腰三角形》说课PPT课件

如图 是南京长江第三桥 设计意图: 再次从学生 斜拉桥的剖面图,BC是桥 身边的问题 面,AD是桥墩,设计大桥 入手,调动 时工程师要求斜拉的钢绳 学生积极性,AB等于AC,大桥建成后, 同时把课本 工程技术人员要对大桥进 知识延伸到 行验收,由于桥墩很高, 课外,真正 体现了数学 无法直接测量钢绳AB、 的实用性。 AC的长度,请你用所学知 在整个活动 识检验AB、AC的长度是 中培养了学 否相等?(检验工具为刻 生分析问题 度尺,量角器。检验时人 和解决问题 只能站在桥上) 的能力
C
第22页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初 中 数 学 ︽ 等 腰 三 角 形 ︾ 说 课
第23页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活动4 ]应用定理 解决问题
初 中 数 学 ︽ 等 腰 三 角 形 ︾ 说 课
例题2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 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问题: 1、如何将几何命题的文字语言 转化成符号语言? 2、命题中条件和结论分别 是什么? 3、写出已知、求证.
等腰三角形
西充县天宝中学 庞 钧
初 中 数 学 ︽ 等 腰 三 角 形 ︾ 说 课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反思
第2页
1.教学内容
初 中 数 学 ︽ 等 腰 三 角 形 ︾ 说 课
一、教材分析
“等腰三角形” 是新人教版义务教材 八年级数学第十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 节内容共分五课时,第一课时是等腰三 角形的性质,第二课时是等腰三角形的 判定,第3~5课时研究的是等边三角 形,现在我说的是第二课时.
1. 教 法
初 中 数 学 ︽ 等 腰 三 角 形 ︾ 说 课
三、教法学法
数学说课课件ppt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 、演示、探究、合作学习等,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是否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如利用信 息技术、引入新的教学理念等,以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学计划的反思与改进
教学计划的灵活性
反思教学计划是否具有足够的灵 活性,能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立体几何图形的表面积 、体积等计算方法。
01
02
03
平面几何图形(三角形 、矩形、圆形等)的面 积、周长等计算方法。
04
几何图形在实际问题中 的应用。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探究、练习
01
02
03
04
讲解
通过清晰、有逻辑的讲解,使 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和公
式等。
演示
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更好 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和解题
考试成绩
分析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成绩分布
观察成绩分布情况,判断学生的整体掌握程度和教学效果。
知识点掌握情况
分析学生在考试中的错题情况,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06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特 点和需求,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
际需求。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02
反思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否合适,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
习需求和兴趣爱好。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03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实用性,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THANKS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 、演示、探究、合作学习等,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是否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如利用信 息技术、引入新的教学理念等,以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学计划的反思与改进
教学计划的灵活性
反思教学计划是否具有足够的灵 活性,能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立体几何图形的表面积 、体积等计算方法。
01
02
03
平面几何图形(三角形 、矩形、圆形等)的面 积、周长等计算方法。
04
几何图形在实际问题中 的应用。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探究、练习
01
02
03
04
讲解
通过清晰、有逻辑的讲解,使 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和公
式等。
演示
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更好 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和解题
考试成绩
分析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成绩分布
观察成绩分布情况,判断学生的整体掌握程度和教学效果。
知识点掌握情况
分析学生在考试中的错题情况,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06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特 点和需求,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
际需求。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02
反思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否合适,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
习需求和兴趣爱好。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03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实用性,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THANKS
初中数学说课标说教材 PPT课件 图文

综合与实 践
第23章 旋转 第24章 圆 第27章 相似 第28章 锐角三角函数
第26章 反比例函数
第29章 投影与视图
统
第10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计
第20章 数据的分析
与
第25章 概率初步
概
率
第1章 有理数
第2章 整式的加减
数
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
与
第6章 实数
代
数
第8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9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第14章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第4章 图形认识初步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7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图
第11章 三角形
形
第12章 全等三角形
与
第13章 轴对称
几
第17章 勾股定理
何
第15章 分式
第18章 四边形
第16章 二次根式 第19章 一次函数 第21章 一元二次方程 第22章 二次函数
数学活动 课题学习
韩张中学说课标说教材
制作人 赵全星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编写体例
内容结构
立体式整合
教学建议
编写特点
内容标准
说课标
课程目标
说教材
研 说 内 容
说建议
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 与利用建议
说课标
1. 课程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 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
第23章 旋转 第24章 圆 第27章 相似 第28章 锐角三角函数
第26章 反比例函数
第29章 投影与视图
统
第10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计
第20章 数据的分析
与
第25章 概率初步
概
率
第1章 有理数
第2章 整式的加减
数
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
与
第6章 实数
代
数
第8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9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第14章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第4章 图形认识初步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7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图
第11章 三角形
形
第12章 全等三角形
与
第13章 轴对称
几
第17章 勾股定理
何
第15章 分式
第18章 四边形
第16章 二次根式 第19章 一次函数 第21章 一元二次方程 第22章 二次函数
数学活动 课题学习
韩张中学说课标说教材
制作人 赵全星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编写体例
内容结构
立体式整合
教学建议
编写特点
内容标准
说课标
课程目标
说教材
研 说 内 容
说建议
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 与利用建议
说课标
1. 课程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 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1.5有理数加法说课课件(共26张PPT)

探究3 如果小兔子先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 那么它的位置在哪?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探究4 如果小兔子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3米, 那么它的位置在哪?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五、说教学设计
(二)学案引领,自主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
探究问题:有理数中绝对值不等的一正一负两数 相加的和该怎么确定符号?怎么确定绝对值?
猜一猜,说一说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 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例:(-4.7)+3.9 (异号两数相加) =-(4.7-3.9)(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 =-0.8 绝对值相减)
五、说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2.学习目标: (1)能说出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经历探索有理数加 法法则的过程; (2)记住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 进行准确运算; 3、评价机制
小组每人参与一次1分,提出质疑、补充、纠错的 2分,组内全员参与的另加3分。
五、说教学设计
(二)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小学算术 加法运算
承上
有理数加法
启下
后续学习 其他运算
一、说教材—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 过程; (2)记住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 运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知 识的能力; (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 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乐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学 习的自信心。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探究4 如果小兔子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3米, 那么它的位置在哪?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五、说教学设计
(二)学案引领,自主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
探究问题:有理数中绝对值不等的一正一负两数 相加的和该怎么确定符号?怎么确定绝对值?
猜一猜,说一说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 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例:(-4.7)+3.9 (异号两数相加) =-(4.7-3.9)(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 =-0.8 绝对值相减)
五、说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2.学习目标: (1)能说出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经历探索有理数加 法法则的过程; (2)记住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 进行准确运算; 3、评价机制
小组每人参与一次1分,提出质疑、补充、纠错的 2分,组内全员参与的另加3分。
五、说教学设计
(二)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小学算术 加法运算
承上
有理数加法
启下
后续学习 其他运算
一、说教材—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 过程; (2)记住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 运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知 识的能力; (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 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乐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学 习的自信心。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数学说课(共23张PPT)

1.教材的地位
本节(10.2 排列)是在学习了两个计数 原理(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 的基础上进行的,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涉 及到“顺序”的一类问题,并给出了明 确的求法,是全章的基础部份,有着承 上启下的特殊地位,是学习组合与概率 的基础知识。
2. 教材的作用
本节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是锻炼 思维的体操,运用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 数原理进行周密细致的分析,能解决一些 实际问题,并能使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可以这么认为,它是 分步计数原理的一个应用和拓展,重在 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局限于 某一个知识点。
三.过程分析
3.排列数公式的推导 Anm=n(n-1)(n-2)…(n-m+1)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问题1和问题2 解决后,尝试寻求解决An2,An3,…,然后到 Anm.关键要弄清楚最后一项为什么是(nm+1)?层次较高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多数 同学经提示,诱导后也能完成.
四.教法分析
4 3 种 2 种 d
a
c
d
a
b
d
a
b
c
种 c d b d b c c d a d a c b d a d a b b c a c a b
所有排法
abc abd bac bad cab cad dab dac
acb
acd
bca
bcd
cba
cbd
dba
本节课主要用探索法,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数学教学所谓的“一支粉 笔包打天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作为一名互 联网时代的数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应用当代 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运用我校的多媒体教室,制作教学课件来讲解本 节知识,非常系统地展现了课本的知识结构体系, 使学生能更好地领悟所学知识,而且电脑动画所 展示的画面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学生 感受到高科技的魅力,激发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这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境界.
初中数学说课课件ppt

课程大纲
第一章:数与代数 数的概念及运算
代数式与方程
课程大纲
函数与图像 第二章:几何初步
线和角
课程大纲
三角形和四边形
第三章:概率与统计
圆和扇形
课程大纲
概率初步 统计初步 数据分析和表示
01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
总结词
传授数学基础知识
详细描述
通过讲解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等,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 打下坚实基础。
考试反馈与指导
为学生提供考试反馈,指 出问题并给出建议,帮助 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并调整学习策略。
课堂表现评价
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 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提出疑问等。
学习态度与习惯
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如是 否认真听讲、做笔记、积极与同学 合作等。
课堂表现反馈
及时给予学生课堂表现反馈,指出 问题并给出建议,帮助学生了解自 己的学习状况并调整学习策略。
学生参与度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参 与度,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课
堂中。
教学工具的使用
教学方法是否充分利用了各种教 学工具,如PPT、实物、软件等
。
学生反馈反思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如何,是否能够反映出学生 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学生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是否能够反映出他们 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学生反馈意见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次课程的看 法和建议,以便改进未来的教学。
01
教学展望
未来教学内容规划
代数部分
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核心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代数思维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等三角形》全章说课课件(共20张PPT)

在学习过程中继续体验数学思想 及方法的应用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 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 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 人合作的重要性; 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 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 性;感受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 结论的确定性。来自目课 标程内容标准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材资源 利用教材现有的思考、探究活动、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数 学教参的知识拓展与延伸等资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有序的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动手实践、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完成 认识上的飞跃 课外资源 数学课外活动小组 充分利用课外学习小组进行一系列的实 际操作活动,比如寻找超市的位置,测量河的宽度,激发学生 探究知识的欲望; 计算机、多媒体 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通过演示三 角形平移、翻折、旋转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对应边、对应角的概 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等三角形》全章说 课课件
目 录
课程目标
说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 教材编写特点
说教材
教材编写体例及目的 内容结构 立体整合
教学建议
说建议
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目标
探索并掌握全等三角 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 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 定定理;掌握基本的 作图技巧以及推理证 明的格式及基本的推 理技能;体会证明的 必要性;
评价建议
对于课堂的评价方式采取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但是评价的方向不是结果的对错,引导学生通过这道题所 得到的方法技巧是什么,即总结的“副产品”。 课下的评价,借助后黑板,有“谁是数学状元”的活动。同 时可借助作业本、章节测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堂结束不进行当堂检测,我习惯于课前检测,这样可以留 给学生一天的缓冲时间解决问题,同时通过课前检测很好把学生 的注意力拉过来。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材资源 利用教材现有的思考、探究活动、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数 学教参的知识拓展与延伸等资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有序的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动手实践、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完成 认识上的飞跃 课外资源 数学课外活动小组 充分利用课外学习小组进行一系列的实 际操作活动,比如寻找超市的位置,测量河的宽度,激发学生 探究知识的欲望; 计算机、多媒体 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通过演示三 角形平移、翻折、旋转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对应边、对应角的概 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等三角形》全章说 课课件
目 录
课程目标
说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 教材编写特点
说教材
教材编写体例及目的 内容结构 立体整合
教学建议
说建议
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目标
探索并掌握全等三角 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 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 定定理;掌握基本的 作图技巧以及推理证 明的格式及基本的推 理技能;体会证明的 必要性;
评价建议
对于课堂的评价方式采取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但是评价的方向不是结果的对错,引导学生通过这道题所 得到的方法技巧是什么,即总结的“副产品”。 课下的评价,借助后黑板,有“谁是数学状元”的活动。同 时可借助作业本、章节测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堂结束不进行当堂检测,我习惯于课前检测,这样可以留 给学生一天的缓冲时间解决问题,同时通过课前检测很好把学生 的注意力拉过来。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五章分式说课(共25张PPT)

。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解方程中的化归思想,利 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体
会数学建模思想。
2、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认识分式,掌握分式的四则运算法 则,学会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分式的四则运算、分式方程、各种数学 思想的渗透。
04
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依赖直观图形学习 数学的年龄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 体化。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以实现概念教学的类 比迁移这一思想方法的渗透。借助于课件,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 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以加强分式与现实生活的 联系,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突出分式的模型概念
分式 分式2课时
二、单元知识树
整数指数幂
科学计数法
混合运算 加减
分式运算
整数指数幂
分式
基本性质
分式 分式的概念
概念
验根方法
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
第十五章 分式
分式方程的解法
应用
实际问题
三、重难点突破
1、分式乘法、除法
(1)从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1,问题1是求容积的高。(设计意图:为了引出分式乘法的需 要。) 多媒体展示问题2,问题2是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几 倍。(设计意图:为了引出分式除法的需要。) (2)多媒体展示分数的乘法运算和分数的除法运算 思考能否用语言表述以上两种运算,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课本练习上填空后可由一个同学口述并指出分式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 则类似。提出通过以上运算能否归纳整理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并用字母表示, 先让学生口述归纳整理的分式乘除法法则,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用字母表示 的式子然后多媒体展示结果。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解方程中的化归思想,利 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体
会数学建模思想。
2、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认识分式,掌握分式的四则运算法 则,学会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分式的四则运算、分式方程、各种数学 思想的渗透。
04
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依赖直观图形学习 数学的年龄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 体化。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以实现概念教学的类 比迁移这一思想方法的渗透。借助于课件,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 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以加强分式与现实生活的 联系,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突出分式的模型概念
分式 分式2课时
二、单元知识树
整数指数幂
科学计数法
混合运算 加减
分式运算
整数指数幂
分式
基本性质
分式 分式的概念
概念
验根方法
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
第十五章 分式
分式方程的解法
应用
实际问题
三、重难点突破
1、分式乘法、除法
(1)从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1,问题1是求容积的高。(设计意图:为了引出分式乘法的需 要。) 多媒体展示问题2,问题2是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几 倍。(设计意图:为了引出分式除法的需要。) (2)多媒体展示分数的乘法运算和分数的除法运算 思考能否用语言表述以上两种运算,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课本练习上填空后可由一个同学口述并指出分式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 则类似。提出通过以上运算能否归纳整理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并用字母表示, 先让学生口述归纳整理的分式乘除法法则,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用字母表示 的式子然后多媒体展示结果。
优秀数学说课课件ppt课件ppt

课堂互动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竞赛等,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高课堂互
动性。
课外拓展
布置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引导 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
学习反馈
及时收集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04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设计
情境导入
通过创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际情境,引起学生 的兴趣和思考。
复习导入
说课目的
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说课,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 教材,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 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说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可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 能力。
02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概述
01
02
03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解一元二次 方程的解法。
涉及知识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配方法、公式法、因式 分解法等。
练习题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知识拓展
引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数学文化、历史背景等,拓宽学生视野。
思维训练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05
教师素养与要求
教师基本素养
专业知识储备
01
教师需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能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和
公式,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优秀数学说课课件ppt
目录
• 引言 • 教学内容分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设计 • 教师素养与要求 • 教学效果评估
01
引言
课程背景
当前数学教育的趋势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数学教育越来 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 力。
数学课程的重要性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竞赛等,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高课堂互
动性。
课外拓展
布置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引导 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
学习反馈
及时收集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04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设计
情境导入
通过创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际情境,引起学生 的兴趣和思考。
复习导入
说课目的
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说课,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 教材,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 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说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可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 能力。
02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概述
01
02
03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解一元二次 方程的解法。
涉及知识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配方法、公式法、因式 分解法等。
练习题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知识拓展
引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数学文化、历史背景等,拓宽学生视野。
思维训练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05
教师素养与要求
教师基本素养
专业知识储备
01
教师需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能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和
公式,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优秀数学说课课件ppt
目录
• 引言 • 教学内容分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设计 • 教师素养与要求 • 教学效果评估
01
引言
课程背景
当前数学教育的趋势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数学教育越来 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 力。
数学课程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a 1)
时,先分解
巩固新知
(a 1)2(a 2)(a 2)
因式 便于 约分.
反馈检测
(a 2) ; 约分. (a 1)(a 2)
应用新知
(2)
49
1 m2
m2
1
。 7m
先把除法 转化为乘
应用新知解:原式=
49
1 m2
m2
1
7m
法.
分式的乘法法
则及约分
应用新知
x2 2x 。 x2 2x 3
化简结果
应用新知 应用新知
例3 “丰收1号”小麦的试验田是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减去一
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蓄水池后余下的部分, “丰收2号”小麦 的试验田是边长为(a-1)米的正方形,两块试验田的小麦都 收获了500千克。
(1)哪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高?
y 2 x3
;⑵
ab2 3a2b2 。 2c2 4cd
应用新知 回顾新知
解:⑴原式
4x y 3y 2x3
结果能约分 的应约分
反馈检测
4xy 2 ; 6x3 y 3x2
引入新知
ab 4cd
⑵原式
2c 2
3a
2b
2
先把除法转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ab 4cd 化为乘法
2c2 3a 2b2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程序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 特征和认知水平,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新知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新知在新的情境 下如何应用,从而逐步完善其认知结构。
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 学习数学其它知识的重要方式。 根据老师布置的 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x 2b
6b x2
3b;4
x
3 x
4x a 2. 3a 2x 3
8x2 3a 2
例题
引入新知 例2
计算:(1)
a2 a2
4a 2a
4 1
a a2
1 4
;
探究新知
(a 2)2 a 1
解:原式=
应用新知
(a 1)2
(a
2)(a 2)
分子、分 母是多项式
2d 。 约分
巩固新知
注意:按3a照c 法则进行分式乘
除运算,如果运算结果不是最 反馈检测 简分式,一定要进行约分,使
运算结果化成最简分式。
引入·新知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巩固新知 反馈检测
1、下列计算对吗?若不对, 要怎样改正?
1
b a
a b
1;对
2
b a
a
b;ab2
3
mn
引入新知 探究新知
(1) 2 3
4= 2 4 5 35
(2) 5 7
2 9
=5 7
2 9
a b
c d
?
猜一猜
应用新知
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 回顾新知 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
母。
反馈检用测符号语言表达: a c ac b d bd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程序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程序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程序
本节教材是八年级数学第十六章第二节第 一课时内容,这是在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 质,分式的约分,通分和因式分解的基础 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除法。学好本节 为进一步学习分式的加减法和分式方程奠 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图
反馈检测,评价激励
回顾反思,巩固提高
例题分析,应用新知
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引入新知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回顾新知 反馈检测
问题1 一个长方体容器的容积为V,底
面的长为a,宽为b,当容器内的水占容积 的 m 时,水高多少?
n
分析:长方体容器的高为 V , ab
应用新知
1
m(m 7)
(7 m)(7 m)
1整式与分式
应用新知 负号 怎么
应用新知 得来 的?
m(m 7) (7 m)(7 m)
运算时,可以 把整式看成分
m 。 母是1的分式.
7m
应用新知
练习
计算:
x2
x2 4 4x
3
x2
3x x2 x
(2)高的单位面积产量是低的单位面积产量的多少倍?
解(1) 因为 0<(a-1)2< a 2-1,
应用新知 所以 500 a2 1
500 “丰收2号”小麦的单位面积 (a 1)2 产量高。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程序
重点:掌握分式的乘除运算。
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时的分式乘 除 运算。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程序
(1)在本节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特将整节课以观察、猜想、类比、讨论贯穿整个 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的 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交给学 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多类比”的研讨 式学习方法。
2。
应用新知
解:原式
x
2
x2
4 4x
3
x2 x x2 3x 2
除法转化 为乘法
应用新知 应用新知
(x 2)( x 2) x(x 1) 分子分母 (x 3)( x 1) (x 1)( x 2) 分解因式
x(x 2) (x 3)( x 1)
引入新知 探究新知
(3) 2 4=2 5=25 3 5 3 4 34
a b
c d
?猜一猜
应用新知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 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回顾新知
用符号语言表达:
a
c
a
d
ad
反馈检测
b d b c bc
例题分析
引入新知
例1 计算:
探究新知
⑴
4x 3y
水高为 V m。 ab n
引入新知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回顾新知 反馈检测
问题2 大拖拉机m天耕地a公顷,小
拖拉机n天耕地b公顷,大拖拉机的工
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多少
倍?
a
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 m 公顷/天,
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
b n
公顷/天,大拖
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
的( a b )倍.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程序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则,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并.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分数的乘除运算到分式的乘除运算过程, 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说 明其合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努力找寻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 的应用价值。
时,先分解
巩固新知
(a 1)2(a 2)(a 2)
因式 便于 约分.
反馈检测
(a 2) ; 约分. (a 1)(a 2)
应用新知
(2)
49
1 m2
m2
1
。 7m
先把除法 转化为乘
应用新知解:原式=
49
1 m2
m2
1
7m
法.
分式的乘法法
则及约分
应用新知
x2 2x 。 x2 2x 3
化简结果
应用新知 应用新知
例3 “丰收1号”小麦的试验田是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减去一
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蓄水池后余下的部分, “丰收2号”小麦 的试验田是边长为(a-1)米的正方形,两块试验田的小麦都 收获了500千克。
(1)哪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高?
y 2 x3
;⑵
ab2 3a2b2 。 2c2 4cd
应用新知 回顾新知
解:⑴原式
4x y 3y 2x3
结果能约分 的应约分
反馈检测
4xy 2 ; 6x3 y 3x2
引入新知
ab 4cd
⑵原式
2c 2
3a
2b
2
先把除法转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ab 4cd 化为乘法
2c2 3a 2b2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程序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 特征和认知水平,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新知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新知在新的情境 下如何应用,从而逐步完善其认知结构。
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 学习数学其它知识的重要方式。 根据老师布置的 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x 2b
6b x2
3b;4
x
3 x
4x a 2. 3a 2x 3
8x2 3a 2
例题
引入新知 例2
计算:(1)
a2 a2
4a 2a
4 1
a a2
1 4
;
探究新知
(a 2)2 a 1
解:原式=
应用新知
(a 1)2
(a
2)(a 2)
分子、分 母是多项式
2d 。 约分
巩固新知
注意:按3a照c 法则进行分式乘
除运算,如果运算结果不是最 反馈检测 简分式,一定要进行约分,使
运算结果化成最简分式。
引入·新知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巩固新知 反馈检测
1、下列计算对吗?若不对, 要怎样改正?
1
b a
a b
1;对
2
b a
a
b;ab2
3
mn
引入新知 探究新知
(1) 2 3
4= 2 4 5 35
(2) 5 7
2 9
=5 7
2 9
a b
c d
?
猜一猜
应用新知
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 回顾新知 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
母。
反馈检用测符号语言表达: a c ac b d bd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程序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程序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程序
本节教材是八年级数学第十六章第二节第 一课时内容,这是在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 质,分式的约分,通分和因式分解的基础 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除法。学好本节 为进一步学习分式的加减法和分式方程奠 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图
反馈检测,评价激励
回顾反思,巩固提高
例题分析,应用新知
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引入新知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回顾新知 反馈检测
问题1 一个长方体容器的容积为V,底
面的长为a,宽为b,当容器内的水占容积 的 m 时,水高多少?
n
分析:长方体容器的高为 V , ab
应用新知
1
m(m 7)
(7 m)(7 m)
1整式与分式
应用新知 负号 怎么
应用新知 得来 的?
m(m 7) (7 m)(7 m)
运算时,可以 把整式看成分
m 。 母是1的分式.
7m
应用新知
练习
计算:
x2
x2 4 4x
3
x2
3x x2 x
(2)高的单位面积产量是低的单位面积产量的多少倍?
解(1) 因为 0<(a-1)2< a 2-1,
应用新知 所以 500 a2 1
500 “丰收2号”小麦的单位面积 (a 1)2 产量高。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程序
重点:掌握分式的乘除运算。
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时的分式乘 除 运算。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程序
(1)在本节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特将整节课以观察、猜想、类比、讨论贯穿整个 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的 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交给学 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多类比”的研讨 式学习方法。
2。
应用新知
解:原式
x
2
x2
4 4x
3
x2 x x2 3x 2
除法转化 为乘法
应用新知 应用新知
(x 2)( x 2) x(x 1) 分子分母 (x 3)( x 1) (x 1)( x 2) 分解因式
x(x 2) (x 3)( x 1)
引入新知 探究新知
(3) 2 4=2 5=25 3 5 3 4 34
a b
c d
?猜一猜
应用新知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 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回顾新知
用符号语言表达:
a
c
a
d
ad
反馈检测
b d b c bc
例题分析
引入新知
例1 计算:
探究新知
⑴
4x 3y
水高为 V m。 ab n
引入新知 探究新知 应用新知 回顾新知 反馈检测
问题2 大拖拉机m天耕地a公顷,小
拖拉机n天耕地b公顷,大拖拉机的工
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多少
倍?
a
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 m 公顷/天,
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
b n
公顷/天,大拖
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
的( a b )倍.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程序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则,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并.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分数的乘除运算到分式的乘除运算过程, 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说 明其合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努力找寻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 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