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政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xxxxxxxx
一、历史观点综述
1、共识: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北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文官制度,重文轻武,利弊兼得。
2、前沿观点交锋:
严复:中国之所以成为今天(清末)的现象者,……为宋人所造就十之八九。
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从唐“三公坐而论道”到宋代“站而论道”了。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宋代的是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地方则日趋贫弱。金兵内侵,汴京一失,全国土崩瓦解,更难抵抗。
民国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有宋尽革其弊,惟宋无女主、外戚、宦寺、宗王、强藩之祸。
顾全芳:我们不是说,宋代的发展,都与重文轻武政策有关。诸如其它方面,北宋非但“不弱”,而且“很强”。把北宋称为“弱宋”是不妥当的,把弱宋的原因归之于重文轻武,更是不妥当的。北宋百年的重文轻武,有其消极作用,但就总体而言,起了积极有益的作用。倘若北宋因袭唐末五代的重武轻文,不要说宋代不得和平和安宁,就连文化科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也将成为问题。
二、课标教材
(一)课程内容标准: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
课标解读:课标前言:“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促进了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及科技文化繁荣,改变了社会生活,影响了民族关系的处理和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弊端,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
(二)教材: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形成重文轻武的特点。
难点:重文轻武国策的影响。(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赵匡胤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重文轻武治国方略的背景、具体的措施及利弊,培养学生阅读细节材料总结归纳的史料实证精神。
2、过程与方法:
注意以人物为中心,以故事性史料为载体,以人文素养为目标,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1)通过《大宋印象》微课,形成宋朝特点的初步印象,感受本单元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培养学生建立单元整体意识。通过课前小故事“陈桥兵变”引入人物知晓北宋的建立。通过图史分析五代十国动乱根源理解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情怀。
(2)通过教师另四个小故事(如杯酒释兵权、降服地方节度使、废除赋税留州的圣旨、撤宰相凳子,重用读书人的改革等)探究生成课标重点关键词——北宋治国加强中央集权形成重文轻武的特点。
(3)用范仲淹历任官职承前启后,通过师生图史互证(导学案或课文史料)进行情景对话,让学生感受重文轻武的利弊,再用史料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积极影响,来突破难点,形成前后呼应,培养学生证据意识。
3、情感与价值观:
认识到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战乱局面,理解他加强中央集权思路的历史背景,学会站在历史背景角度思考人物内心和事件起因,并能分析他开创文治的
一系列举措带来的积极影响,也能辩证长远分析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影响深远。
三、教学过程:
(一)学情分析
本课政治史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有限,调动学习兴趣,化难为易才能适应学生认知特点。
(1)知识方面:储备了一定的宋代的著名的人和事。但主要是文学名人,有宋朝腐败和屈膝求和的印象。
(2)能力方面:能模拟朝堂争辩情景对话活动,能阅读以人物为中心的细节性材料。
(3)学法方面:形成一定的生成性课堂理念和小组合作学习,使用单元整体预习法。(二)图史互证:
第一环节:“大宋印象”、课前故事——导入新课
1、谈谈你印象中的宋朝的人或事?放映《大宋印象》小微课。教师:宋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朝代,这样一个有历史影响的朝代谁建立的?
(设计意图:小话题轻松导入,用单元知识制作微课帮助学生形成单元整体意识,让学生感受宋朝文化昌盛但内忧外患,引发学生思考北宋的特点。)
2、课前小故事表演(故事一《陈桥兵变》)。记忆北宋的建立三要素。设问:看了演出,他为什么能被拥戴当皇帝?这么轻松当皇帝,是不是历史上的第一位?
(设计意图:戏剧性的故事表演能激发学生兴趣,一个设问,让人物文武双全足智多谋的形象丰满起来,也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环节:讲述故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突出重点。
1、分析时代背景:分析五代乱象原因(出示五代和欧阳修资料)。设问:赵匡胤武将出身,寝食难安?所为何事!
(设计意图:培养历史理解能力)
2、讲杯酒释兵权、降服地方节度使、废除赋税留州的圣旨三个故事。
(设计意图:精选四个方面的小故事,解除中央到地方兵权,收缴地方财权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课文重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用故事《赵匡胤问计赵普》小结。用赵普三条建议(稍夺其权,收其精兵,制其钱谷,)感受中央夺禁军将领兵权到地方收精兵,收财权等,从根本上解决了武将专权的问题。
4、用科举改革的数据让学生体会重用文官的特点,再用撤宰相凳子的故事体会削弱相权。
并布置自学阅读和交流完成导学案任务。
(设计意图:理解宋朝开创文官制度)
5、学生总结发言后用思维导图梳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进行小组理解交流。设问:宋太祖措施的主要特点?(防武将,重文人,即重文轻武)。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思维参与互动,培养学生有条理分析归纳的能力。在导图中用浅显的四个故事再帮学生梳理措施内容,在记忆诵读后能自然推出重文人防武将的特点。
6、文人范仲淹历任官职印证并解释“重文轻武”,
(设计意图:选取典型人物作暗线,准备承上启下,也将课文提到的文官官职一一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官牵制武将、文官地位高于武将等难于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形象的讲解。)第三环节:合作探究:重文轻武利弊分析——突破难点
1、过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和王安石变法,设问他们“忧”什么为什么改革?(设计意图:用熟悉的文化名人更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家国情怀,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重文轻武利弊,也对学生进行忧国忧民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