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讲义设计经典版

合集下载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7篇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7篇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乡土中国》教学设计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阅读序言与后记,了解费孝通的学术成就及社会贡献,感受作者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学术精神。

2、宏观把握《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主旨,并对社会学有初步了解。

3、基本了解阅读《乡土中国》的意义与方法,明确整本书阅读的阶段任务。

【学习准备】1、学生完成《乡土中国》序言及后记的阅读,并在自己有感触、有疑惑的地方做标识,准备在课上交流。

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有意收集民国年间学术大师的照片与事迹,以增强课堂的活跃度(建议阅读岳南的《南渡北归》)。

【学习评价】能概述费孝通的学术历程与成就,能说出《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及意义价值。

【学习过程】一、慧眼鉴英雄,伟业伴磨难1、导入语: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社会学领域,费孝通先生绝对配得上“大师”这一头衔。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细细品读费先生的著作,慢慢走近这位大师。

2、屏幕上出现五位学术名流的照片,让同学们猜一猜哪位是费孝通先生。

吴文藻((1901—1985)梁思成(1901—1972)钱钟书(1910—1998)费孝通(1910—20xx)季羡林(1911—20xx)明确:这五位学界泰斗依次是吴文藻、梁思成、钱钟书、费孝通、季羡林。

(图片来自百度图库)教师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做如下几点补充:(1)吴文藻先生是费孝通的社会学老师,梁思成、钱钟书都曾与费孝通共事,季羡林曾与费孝通同学。

他们都是中国学界的泰斗。

(2)这些照片都是几位学术泰斗年轻时的照片,学者不必既老又丑。

(3)因为长期从事思考,这些学者都很长寿,外界对于科学精英早逝的报道是片面概括。

3、请一位同学描绘费孝通的外貌特征。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讲义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讲义
在费孝通的代表作中,《江村经济》属于微型的社区调查,是社区研究的肇端:《乡土中国》是“社会结构的分析,偏于通论性质,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从《江村经济》到《乡土中国》是费先生学术道路上的重要转折,即从“实地的社区研究”转变为对于“社会结构的分析”。这一学术脉络的演进,代表了他为社会学中国化所做的两步实际工作。而《生育制度》“代表以社会学方法研究某一制度的尝试”,《乡土中国》则“属于社区分析的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围”,无疑后者更具开阔的视野与格局。
内容简介:
该书是由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辑录而成。在此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费孝通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面对面的社群”可以用声气辨认,不必通名报姓。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文字”其实是一种双方约定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定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越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越复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越有限,于是语言也越趋于简单化。“行话”是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在许多少数人之间的特殊语言,外行人是不会懂的。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提倡文字下乡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乡土中国》优秀教案礼治秩序-课件PPT

《乡土中国》优秀教案礼治秩序-课件PPT

部编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礼治 秩序精 品课件
五、重要词句的品读
4.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5.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6.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7.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8. 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 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部编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礼治 秩序精 品课件
相关概念理解
•人治:是指有权力的人凭借一己的好恶来规定 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第8篇 礼治秩序
•主旨: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 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地服从成规。 •摘要: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 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并不是 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 人的敬畏之感。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传统,是整个 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 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三、礼治秩序的有序
1.解读“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含义。 乡土社会的日常秩序是依靠礼治来维持运转的。
2.明确礼治如何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和每个人。 礼治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影响到了每个人 的言谈举止。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事项中都能看到 礼治 在发挥作用,例如给老人让道、让座等。
四、梳理逻辑脉络和层次
二、概括段落要义
7.礼治社会中的礼的内容与现代标准不同 8.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 传统(法律与礼的区别) 9.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为的是配合人们的行为以 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嘴社会中各分子 的生活需要。 10.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11.乡土社会重经验.偏保守。 12.举例说明乡土社会重经验,所以乡土之人不问理由。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会如何批注学术文章。

思维发展与提升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并能总结方法,学以致用,达到能力的迁移和和习惯的保持。

审美鉴赏与创造建构阅读整本书经验,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把握思路,预备批读;批注示范,总结批读;学以致用,拓展批读。

教学难点师生互动,展示批注;评价总结,提升批注。

教学时间2课时(指导1课时,学生批注展示1课时)。

教学过程01导入思考,引出批读1.画有画批,帖有帖批,阅读书籍常见批读。

批读在中国古已有之,谓之评点。

早在唐代,就有了诗的评点,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

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即李贽)、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以及脂砚斋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并且创下一门学派,留下千古妙语,珠玑灿烂,以致文坛上无书不评,蔚然大观。

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再加上无数的诗话、词话、曲话,都可谓“批注式阅读”的集大成者。

2.出示批注示例:(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红楼梦》首次发现的传抄残本,朱批,被称为脂评本或脂批本,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来面貌。

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每思览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块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月泪笔。

(甲戌眉批:甲戌本是现今发现的《红楼梦》最早的抄本,胡适1927年在上海收藏,现存只有16回)(2)毛泽东批读24史:持续时间长(1957-1976年,24年读而不倦学而不厌);批注文字多(198条,3583字,最少2字,最多914字);批画符号多(圈点、勾叉、三角、横线等);有重点有选择性(有的人物传记至少读过五遍,如《南史》韦睿传、《新唐书》徐有公传和马周传、《后汉书》光武帝纪);阅读视角多(从政治、外交、战术、生产生活、选人用人、民族团结等,常读常新)展示:毛泽东读《南史》批注图;毛泽东读《旧唐书》批注图。

2025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乡土中国》学案 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核心概念,理解迁移

2025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乡土中国》学案  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核心概念,理解迁移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新闻事件的内容,分析人物的行为。新闻中 的主要人物是刘女士,主要讲述她在对待自己儿子和他人态度方面的 差别:刘女士的儿子搅扰乘客休息,刘女士认为“孩子活泼好动是好 事,大人不应该和孩子计较”;而当刘女士儿子睡觉时,她却“指责 邻座乘客看手机视频吵到孩子,要求大家戴上耳机”。从中可以看出 刘女士以自己为中心画了一个圈子,儿子与自己的关系近,而邻座乘 客与自己的关系远,所以她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人。
答案 (示例)“土气”来自“泥土”,即乡土社会中人与土地之间存在 不可分割的关系。土地孕育了乡村文化,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是乡村文化 的基础。材料中的维和部队警卫分队官兵,即便迁徙到别处,也会想到 种地。这就是乡土社会中乡下人的“土气”,表现出对土地无法割舍的 情感。
根据《乡土中国》第一章相关内容可知,中国人的“土气”是与生俱 来的,仿佛我们从一出生就沾染上了这股“土气”似的。它通过亲子 之间的经验传授和社会环境的耳濡目染来传递,我们不过是去接受它, 安于其位,维持它罢了。具体来说,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一路传承 下来,使得“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乡土情结成了我们民族血液 的一部分,这也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土气”。尽管我们说当今中国 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乡土社会的一些特质也相应地发生了改
(2)如何理解“称谓看起来没人计较,但求人办事的时候,要是搞错了, 很可能办不成事”的现象?请运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加以分析。 答案 ①在乡土社会中,称谓是依据长幼原则的。这也表示教化权力(或 长老统治)的重要性。 ②如果搞错了,则有可能被认为是不尊重人的表现,即不给面子。 ③社交中需搞清楚交往对象的辈分,对年长和高位者必须恭敬、服从。
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有不民主的横暴权力,老统 治是依据长幼原则行使教化权力。所以求人办事要注重称谓,这是对 教化权力的尊重。尊重对方是办成事的前提,是给对方面子,体现了 乡土社会教化权力的重要性。长老统治要求尊重长辈,尊重行使教化 权力的人。所以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弄清对方的辈分,对年长和高 位者必须恭敬、服从。这样才容易得到认可,并办成事。

《乡土中国》(教案)

《乡土中国》(教案)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关于《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文章介绍了一种“分类重组式”的阅读法。

该方法根据《乡土中国》的目录,按内容关联分类,划分了 6 个板块,建议教学时从梳理、分类、对比、归纳、探究等几个方面设计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阅读学术类著作的方法,积累阅读经验。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抓住每章核心概念,理解作者主要观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分析每章框架,形成知识框架结构。

3.审美鉴赏与创造:建构阅读整本书经验,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抓住每章核心概念,理解作者主要观点。

2.教学难点:整体分析每章框架,形成知识框架结构。

【教学方法】引导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何为“乡土”:故乡与土地,个体与整体,生长与养育。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乡土社会是中国社会的根基。

乡土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曾经的乡土中国究竟是一幅怎样的风貌?20世纪40年代,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内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先生带着同样的问题,通过实地调查,为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学生们讲授“乡村社会学”这门课程,当时的他仅仅三十多岁。

他根据课程内容撰写了14篇学术随笔,发表在当时一本名叫《世纪评论》的杂志上,并于1947年集结成这本《乡土中国》。

有人曾说,读懂了《乡土中国》,就是读懂了中国社会。

也有人说,《乡土中国》是解析中国社会人情规则,了解中国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必读之书。

二、作品简介《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他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了解中国与中国人的必读经典。

第01讲《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讲义)(原卷版)

第01讲《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讲义)(原卷版)

第01讲《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目录《乡土中国》作为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就其内容而言,可以出几种题型,在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中作为阅读理解题,是对文本解读的考查。

可以出在“微写作”试题中,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圈子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谈谈你对“圈子文化”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00字左右。

整本书《乡土中国》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费孝通长期从事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研究。

他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中创造性地将两种学科的多种方法相互结合,形成了社会学“中国学派”的独特方法;在实地研究中,将参与观察、类型比较和微型(社区)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他的《江村经济》一书被认为是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的一个里程碑。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记小城镇及其他》《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等。

此书出版于1947年,收集的是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的内容。

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随讲随写,随写随寄,随寄随发”,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

当时费先生在大学中讲课,他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是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他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

他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探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当时的他不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们传递已有的知识,还大胆尝试与学生们进行探讨,探讨崭新的理念,教学相长。

他认为这本书不过“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

内容概览《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14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读教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读教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导读一、名著扫描《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名著,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全书由14 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礼法、血缘、地缘等各方面。

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二、知人论世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88 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费孝通的座右铭是“脚踏实地,志在富民”。

毕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1939 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

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 14 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三、内容提要在《乡土中国》中,作者把乡土中国看作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殊体系,支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并由此指出文字下乡的困难在于乡土社会的人们没有用文字帮助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提出治愚的根本在于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

费孝通从群己关系上将中西方的社会结构进行对比,认为西方社会是一种团体格局,而乡土中国社会结构则是一种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富于伸缩性,群与己、公与私的界限都变得十分模糊。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阅读任务)教学设计(高教版2023 基础模块下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阅读任务)教学设计(高教版2023 基础模块下册)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三)教学目标1.借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赏析乡土文学作品。

2.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撰写调查材料。

3.拓展阅读费孝通的传记或其他相关文章,形象感知其研究精神、治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借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赏析乡土文学作品。

2.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撰写调查材料。

教学难点: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撰写调查材料。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重温路遥《平凡的世界》主要内容。

2.安排课下主题调研任务:以“乡村社会的‘变’与‘不变’”为主题,运用《乡土中国》中的概念,学习借鉴费孝通的调查路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村庄或社区,从人际关系、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乡村(社区)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材料。

教师可提供相关步骤指导:(1)研究对象的确定:“人际关系”“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乡村(社区)管理”等。

主题要小、要聚焦,要有调查价值。

(2)范围:村庄或社区,调查地点要距离适中、来去方便。

(3)角度:横向——不同地域;纵向——发展变化。

(4)语文研究价值方向:信息提炼,素材选取,调查材料撰写教学过程:一、分析材料1.根据下面一则材料,分析相关问题。

材料:小王大学毕业。

爸爸认为他回到家乡更容易发展,妈妈认为留在大城市有更多的机会。

影响两种观点的因素很多,请运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提示:爸爸认为回乡更容易发展,是基于传统乡土理念,认为可以利用熟人社会的资源,而且世代定居、父子传承的观念更有利于家族发展。

妈妈认为去大城市有机会发展,是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认为应凭借知识、理性而非人情关系获取更多机会。

2.小组讨论,上学期阅读过的《平凡的世界》中,哪些现象和材料反映的内容与之相关,试作简要分析。

示例:(1)孙少安,留在家乡开砖厂,充分发挥了他的人脉资源,在家乡人的支持下发展壮大。

《乡土中国》名师教学课件(第二课时)

《乡土中国》名师教学课件(第二课时)


业化社会需要的地缘关系转变;
名实的分 离
指出维护乡土社会稳定的长老统治因不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 而被加以“注释”,而这个“注释”让长老统治徒有其名而
不具其实。
最后从人的欲望与生存在从相洽“印合”状态将慢慢走向自觉的“需要” 的规划的社会形态中去,来说明乡土社会依靠欲望去生活的状态也要慢慢 离去。
环节二:《乡土中国》的逻辑构架
“家族”是从村 落的团体组织角 度分析人与人的 关系;
“男女有别”则是对 这一团体的特征作出 剖析。
礼治秩序
先总体上论述维护乡土社会安定的基本工具就是“礼”, 具有仪式感的“礼”让乡土社会从人的内在精神上接受约 束,接受这个约束的前提是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的需要;
无讼 从礼与法的对比中透视乡土社会传统礼法的特殊性;
土地 属性
特色
熟悉 社会
人空 关系 固定
2.第二章:文字下乡;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1)这两章是在 谈文字问题吗?
“文字下乡”与 “再论文字下乡”, 实际上不是谈文字 的问题,而是分析 “熟悉社会”的基 本内涵。
(2)乡土社会为什么不需要文字?作者从几个角 度来分析的? ➢ 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人、空关系,村落社
(2)“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 也只有在发生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谈谈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的 当今中国,乡土中国因“文字下乡”发生了哪些 变化?
2.联系《祝福》 重温鲁迅的小说《祝福》。用 本书相关理论,分析祥林嫂惨死的 根本原因,并试编关于祥林嫂的冤 魂追问:“是谁杀了我?”(在剧 中给出这一问题的答案)的情景剧
(2)课堂小练习,“地坛”“社稷” 的由来。 ➢ 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说明本单元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阅读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著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单元阅读指导和单元学习任务,阅读《乡土中国》,力求在读懂的基础上,要理解书本的核心概念(乡土、家族、差序格局等)、重要观点(家族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具体系)和学术思想(用西方社会学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现象,从而建构中国的社会学理论),分析身为中国人的基因密码,认识当代中国与乡土中国之间的文化承续与因果联系,建构自身的阅读积淀。

二、单元学习目标1.运用三读法(浏览、跳读、精读)、圈点勾画,做出全书内容提要,坚持每天阅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运用思维导图法等方法,理解文章的重要概念和主要观点,探究费孝通学术体系的建构与表达。

3.运用联系比较等方法,评价《乡土中国》主要学术思想,并能够运用学术观点质疑或解决生活现象。

4.运用评价量表,反思阅读习惯,学会分享交流阅读经验。

课段教学内容教学要点课时安排导读整体感知阅读方法1课时精读第1-3章概括主要内容阐释重要观点解释关键概念解释文化现象4课时第4-7章第8-11章第12-14章研读联系拓展文化比较、实际运用3课时评价交流分享成果展示、综合评价1课时第一课时〔阅读范围〕:浏览全书,精读重看序言、后记、目录。

〔课前学习〕请在①②③④处填入合适选项,帮助完善思维导图,或者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画出整本书思维导图。

血缘和地缘 B.礼治秩序 C.乡土本色 D.家族①②③④。

〔课堂学习〕活动一:交流预习作业,学会写旁批。

明确:聚焦高频词、核心概念、特殊现象活动二:学会思维导图,理解关键概念明确:思维导图三要素1主题——确定中心词2关键词——延伸分论点3层次——运用色彩线条图像大小等填补细节,直观深刻删减法:保留段落主干,删除枝节信息。

活动三:概括全书内容,学会文段写作明确:《乡土中国》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试图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呈现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乡土中国》教案

《乡土中国》教案

《乡土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分析作品中的乡土特色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3)把握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作品中的乡土特色及其价值。

(3)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乡土文化的情感。

(2)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增强文化自觉。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负责任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关联(1)导入:介绍费孝通及其作品《乡土中国》。

(2)阅读感悟:阅读作品第一章,体会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联系。

(3)课堂讨论:探讨乡土中国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2. 第二课时:乡土社会的特点(2)课堂讨论:分析乡土社会特点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阐述乡土社会特点的作用。

3. 第三课时:乡土文化的重要性(1)阅读感悟:阅读作品第三章,理解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2)课堂讨论:探讨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3)实践活动:设计一次乡土文化主题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乡土艺术表演等。

4. 第四课时:乡土社会的矛盾与问题(1)阅读感悟:阅读作品第四章,识别乡土社会中的矛盾与问题。

(2)课堂讨论:分析矛盾与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3)社会调查:选取一个乡土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解决方案。

5. 第五课时:乡土中国的未来展望(1)阅读感悟:阅读作品第五章,思考乡土中国的未来展望。

(2)课堂讨论:探讨乡土中国在未来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阅读感悟:评估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话题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效果。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优秀7篇)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优秀7篇)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优秀7篇)《乡土中国》教学设计篇一读理论性比较强的书籍时,我们常常会感觉文字只是从我们眼前一掠而过了,并没有真正进入我们的脑海。

所以读完之后,脑中还会感觉空无一物。

如何借助批读来深入我们对此学术专著的理解,是本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上一堂课我们讲过了批注的分类,同时带领大家为“差序格局”这一主题做了批注,通过批注为差序格局下了定义。

我们梳理一下我们在为“差序格局”定义时经过的思维路径(如下图):画出这样的结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每一个章节的内容,这也是在批读中使用整理归纳法得到的成果。

下面介绍几种用批注促理解的思维方法:一、整理归纳法根据《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每个章节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和每一页提出的问题,勾画跟核心概念相关的信息,并以批注序号的形式梳理其特性,同时要理解作者所举的例子和所打的比方背后要说明的内容,并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旁。

所有信息搜集完成并筛选组合后,在该章节的最前面写下核心概念的定义。

二、理论演绎法看到一句理论性非常强的话,不要紧张,可以在这句话框架下借由举例帮助自己理解。

比如,P59,原文:“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你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

”批注:宜家里面直接躺在展示大床上睡着的人,说不定觉得自己是为了家里奔波才那么累的,该睡个好觉!也可以用图像来帮助自己理解,差序格局的水波纹图,就是一个好方法。

三、联系迁移法将读到的内容与自己以前的经验相联系,无论是与以往的经验相同还是相悖,都能激发思考,促进我们对该著作更深刻的理解。

如,P56,原文:“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

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

”联系迁移后,想到郭德纲相声里的话:“穷人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至亲骨肉;富人在深山老林弄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亲朋。

”中国人所谓世态炎凉,尽在于此。

这也是典型的感想型批注。

《乡土中国》PPT课件完美版

《乡土中国》PPT课件完美版

02
CATALOGUE
乡土社会特点分析
地理环境对乡土社会影响
01
02
03
自然环境
气候、地形、水文等因素 对农业生产方式产生直接 影响,进而塑造乡土社会 的经济基础。
资源分布
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状况 决定了乡土社会的产业结 构和发展方向,影响社会 关系和文化传统。
地理位置
乡土社会的地理位置对其 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互动 以及自身发展轨迹产生深 远影响。
乡土中国的家族制度具有鲜明 的特点,如家族意识强烈、家
族势力庞大等。
新型乡土中国构建路径探讨
传承与创新
在保持乡土文化特色的 基础上,注入现代元素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
机结合。
法治与德治
建立健全法治体系,同 时发挥德治的作用,提 高乡土社会的治理水平

城乡融合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 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总结与展望:构建新型乡土中 国
本书主要观点总结回顾
01
02
03
04
乡土本色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
色。
礼治秩序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注重传统和习俗的维持,而非
法律的强制。
血缘与地缘
乡土社会中,血缘和地缘是两 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对人们的 生活和交往产生深远影响。
家族制度
和规模化经营。
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问题
教育资源不足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不完善。
医疗保障不健全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滞后,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
公共服务不均等
城乡之间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农民享受不到与城市居 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乡土中国》整本书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教学设计

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核心概念,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理清两篇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

2.学以致用,运用两章观点解释社会文学现象。

3.辩证分析“家族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家族和家庭的特点和区别;理解两章核心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能用两章观点解释社会文学现象。

【教学难点】辩证分析“家族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任务一:通读文章,梳理要点观察“家”“男”“女”三个汉字的篆体,依构字特点,了解其意,找出并指明这两章中与这几个字相关的核心概念。

1.与家有关的概念。

家庭:亲子构成的生育社群;家族:由许多家组成的社群;氏族: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宗族:同一姓氏多家族组成的社群;小家族:单系纵向绵续性事业社群。

2.与“男”“女”有关的概念。

男女有别: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契合。

男女求同:男女结合不仅仅是为了生育这个社会事业,而且是为了感情的契合。

感情定向: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

阿波罗式的文化:这种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

浮士德式的文化:这种文化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任务二:中西家庭,联读对比任务三:梳理逻辑,发展思维1.两章概念、观点之间逻辑关系是怎样的?乡土中基本社群“家”应称“小家族”→家族功能复杂多样,是个事业组织→事业要讲纪律、求效率,要排斥私情→“感情”影响稳定,不要“感情”要“了解”→阻碍“了解”的因素是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跨越差别是探险,破坏稳定的社会关系要安排二者的关系,只合作,不亲近→夫妇感情淡漠,男女有别筑下鸿沟→乡土得到安稳,家族事业绵续。

《乡土中国》PPT优秀课件

《乡土中国》PPT优秀课件
乡土中国与现代社会关系
乡土中国与现代社会联系
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逐渐交融,形成独 特的文化景观。
乡土资源在现代社会中价值
乡土资源如传统手工艺、特色农产品等,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独特的 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乡土智慧对现代社会启示
乡土社会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对现代社会治理和发展具有借 鉴意义。
乡土文化发展
发展乡土文化的必要性
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乡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
发展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发展乡土文化的策略
02
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产业
发展等方式,促进乡土文化的繁荣发展。
发展乡土文化的案例
03
介绍一些成功发展乡土文化的案例,如乡村旅游、特色小镇、
CATALOGUE
乡土社会结构与特点
乡土社会结构
01
02
03
家庭与宗族
乡土社会以家庭为基本单 位,宗族作为家庭的延伸, 共同构成了基本的社会结 构。
地缘关系
邻里之间以土地为纽带形 成紧密的地缘关系,构成 了乡土社会独特的空间结 构。
礼治秩序
依靠传统礼仪和习俗来维 持社会秩序,强调尊卑有 序和和谐共处。
乡土社会特点
稳定性
乡土社会结构相对稳定, 人们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域, 社会关系较为固定。
封闭性
对外来文化和人员有一定 的排斥性,乡土社会内部 的文化和习俗具有封闭性。
自给自足
乡土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 人们依靠土地和自然资源 实现自给自足。
乡土社会变迁
城市化进程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土社会的 结构和特点逐渐发生变化,城市 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渗透到乡村。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考教衔接讲义)(解析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考教衔接讲义)(解析版)

考教衔接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专题讲义目录考: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1)教:必修教材学习目标分析 (2)衔: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3)接: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5)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6)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高考语文对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的高频考点或关联点,常见举例如下几个方面:1. 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 乡土社会的“土气”特质,包括对土地的依赖、不流动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地方性。

- “差序格局”的概念,即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密度与道德观念的伸缩性。

2. 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 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区别,特别是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依靠的是熟习和信任,而非契约和法律。

- 熟人社会的特点及其与现代社会(陌生人社会)的区别,如信任基础、社会秩序维持机制的不同。

3. 城镇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启示:- 探讨城镇化背景下,《乡土中国》提供的有关社会建设、社区和谐等方面的启示。

- 对于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4. 文化记忆与乡愁:-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如何保留乡村记忆,留住乡愁,避免传统文化的丧失。

通过对这些考点的理解,考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把握《乡土中国》的核心内容,还能将书中理论与现实社会现象相结合,深化对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问题的认识。

必修教材学习目标分析阅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高中生而言是一项兼具学术性与实用性的挑战。

本书不仅是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结构与文化特征的经典之作,更是培养学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良好工具。

以下是针对高中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几点建议:1. 明确阅读目的首先,明确自己为何要阅读《乡土中国》。

是否希望了解中国乡村的历史与文化?还是想要学习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抑或是为了解决当今农村问题寻找答案?明确目的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阅读。

2. 掌握阅读策略- 粗读与细读相结合:先浏览书籍的序言、后记和目录,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目的;再逐章阅读,注意重要概念和材料,最后观照全篇,把握作者观点和论述逻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篇 《长老统治》,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 力”和“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 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一词。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第十二篇 《血缘和地缘》,说明了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 的基础,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第三篇 《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
同时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
第四篇 《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
作比较。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
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五篇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指出道德体
系中最大的特点——私。
第六篇 《家族》,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原则
及功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第七篇 《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探讨了中国
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三、写作目的
《乡土中国》成书缘由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说,他是想借“乡村
社会学”这个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四、内容简介 1.主要内容《乡土中国》的内容具体的说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
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包括14篇 论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 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 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核心·互动探究
五、写作意义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分析
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著作,其目的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 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在著作中,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 体架构,同时运用深刻而又形象鲜明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对一些现象或理论进行解释 ,从多个层面对传统基层社会做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概念和范 畴,并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阐释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现实的功能,不仅为我们 理解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而且对我们的文学创作 以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
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
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
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
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主要著作有《江村
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
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
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二、写作背景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乡村
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乡土中国》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教学目标 1 通读《乡土中国》,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2 拓展阅读视野,对乡土中国的人情与规则有所认识。 3 提升阅读鉴赏能力,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4 生成文化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思 维 心导 得图 收法 获 法
• 学生可以根据课程进度和自身阅读情况制定计划,可以先粗后细 地从概览到精读,也可以跳读后逐篇反复细读。
• 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探索,去寻求思想上的成长,规避进入读 书困难、无效阅读的窘境
【相关知识】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1936年赴英留学
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
• 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氛围之中,魄力也就不大了。 • 学生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
讨究可以彻底。 ——叶圣陶
•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朱永新
3
• 《乡土中国》全书约7万2千字,按每分钟600字的阅读速度,高 中生两小时就可以读完。
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一个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而
产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悉”的关系;这种“熟悉”再联结血缘和
地缘等因素,乡土社会的结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悉”和“差序格局”,
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色——经验性社会决
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2.各篇简介 第一篇 《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在这 一篇中,作者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的“信 用”以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俗 社会和法理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在这里礼俗社会指的是“熟悉人”的社会,是 带有乡土性的;而法理社会则是“陌生人”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通过这两种 社会的比较,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土气。 第二篇 《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语 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 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第十三篇 《名实的分离》,论述了在长老统治下,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 实之间的极大分离,虚伪在这种情景下是必须的。承接第十、十一篇,引出第四种权 力——时势权力。
第十四篇 《从欲望到需要》,详细区分了欲望和需要,在乡土社会中自然已经 做好选择,人们只需靠经验按欲望去行事,而城市却不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基础·自主学习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第八篇 《礼治秩序》,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 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的服于成规。
第九篇 《无讼》,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 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第十篇 《无为政治》,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 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