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作业
电大作业哲学引论形考01任务题目及答案

01任务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0•多项选择题•简答题一、多项选择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得分:301. 一般认为,哲学所关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A. 认识论B. 形而上学C. 伦理学D. 美学正确答案:ABCD 满分:2 分2. 在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儒家哲学代表人物有:()。
A. 孔子B. 朱熹C. 孟子D. 慧能正确答案:ABC 满分:2 分3. 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是:()。
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泰勒斯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4. 以下属于近代经验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A. 培根B. 笛卡儿C. 洛克D. 休谟正确答案:ACD 满分:2 分5. 在古希腊哲学中,爱利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
A. 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B. 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C. 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D. 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6. 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哲学家是:()。
A. 康德B. 黑格尔C. 弗雷格D. 罗素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7. 在哲学史上,分析哲学诞生的标志是:()。
A. “本体论转向B. “认识论转向”C. “语言的转向”D. “伦理的转向”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8. 大乘佛教所主张的“三谛说”是指:()。
A. 真谛、世谛、俗谛B. 真谛、义谛、胜谛C. 空、假、中D. 空、假、真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9. 从属于“非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有:()。
A. 个人主义B. 功利主义C. 圣谕论D. 义务论正确答案:CD 满分:2 分10. 许多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的标志是:()。
A. 《后现代状况》的发表B. 《词与物》的发表C. 《癫狂与文明》的发表D. 《新唯识论》的发表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11.中国先秦哲学的最主要特征是“百家争鸣”。
西方哲学智慧所有课后作业答案

作业标题:智慧的痛苦(一)1在西方,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以下哪个属性?•A、普遍性•B、必然性•C、独立性•D、科学性正确答案:C2在西方哲学史中,古代哲学即古希腊哲学。
正确答案:√3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古典哲学不包括以下哪位哲学家的思想?•A、柏拉图•B、卢梭•C、苏格拉底•D、哈贝马斯正确答案:D4哲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大约有多少年的历史?•A、一千多年•B、两千多年•C、三千多年•D、四千多年正确答案:B5哲学是一门具有普遍性而不具有必然性的学科。
正确答案:×6《西方哲学十五讲》的作者是谁?•A、张志伟•B、张汝伦•C、邓晓芒•D、甘阳正确答案:A7黑格尔是哪个国家的?•A、德国•B、英国•C、法国•D、英国正确答案:A8哲学是什么至今为止仍未有统一的定论。
正确答案:√9哲学不具备一门科学知识应该具备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正确答案:√10公元2世纪到公元16世纪被称为•A、古希腊哲学•B、中古哲学•C、近代哲学•D、现代哲学正确答案:B11西方哲学分期中,古希腊哲学的时间是•A、公元六世纪以前•B、公元前六世纪以前•C、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六世纪•D、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十世纪正确答案:C12“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正确答案:×13在本课程中,西方哲学史被划分为四个阶段正确答案:√14以下关于哲学说法不正确的是•A、哲学没有统一的标准•B、哲学为我们确立了价值取向•C、哲学和自然科学存在界限•D、哲学是一门科学正确答案:D15科学知识并不是中性的。
正确答案:√16科学知识和技术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
正确答案:√17哲学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价值取向。
正确答案:×作业标题:智慧的痛苦(二)1科学知识的研究对象一般具有以下哪种特性?•A、实用性•B、盈利性•C、可推理性•D、现实性正确答案:D2哲学是带有乌托邦性质的。
正确答案:√3学哲学肯定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
哲学作业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导向摘录

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导向(自我测评及思考提示)
王建中
权威解读(从哲学与生活)必修4(人教版)摘录:
自我测评及思考提示:
1.有一次,司马光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其中一个小孩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大缸里,水缸很大,水又多,没有人搬得动。
司马光急中生智,拾起一块石头将缸砸破,把那个小孩救了出来。
.
司马光的这种救人方法好吗?为什么他能够想到用这种方法救人?有人说,司马光把水缸砸坏造成了损失,也不好。
你怎么评价这件事情?
思考提示
本题是让学生学会从事实出发,全面看问题,锻炼灵活思维的品质。
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学生的争论,教师要善于引导,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较为正确的认识。
(教师可运用“从实际出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全面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等观点进行点评,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
)
2.有人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只要学好数理化、外语和电脑,就可以立足未来世界,学不学哲学无所谓。
请简要分析这一观点。
思考提示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我们学习数理化,学好新兴学科,并要终身学习,以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哲学是从具体学科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一般道理,为学习和运用数理化及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因此,任何时代学习哲学
都很有必要。
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第2课 第1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哲学的基本问题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中国科学院称,在我国贵州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一枚6亿年前的原始海绵动物化石“贵州始杯海绵”,是迄今为止全球发现的最古老的可靠海绵化石。
该发现将原始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实证记录从寒武纪向前推进了6 000万年。
这一科学发现佐证了( C )①物质决定于意识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④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科学家的新发现表明思维能反映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性,②③符合题意。
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但思维不一定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①④观点错误。
2.意大利蒙扎市议会通过了一项禁止市民将金鱼养在圆形鱼缸里观赏的法案。
提案者解释说,把金鱼关在圆形鱼缸里非常残忍,因为弯曲的表面会让金鱼眼中的“现实”世界变得扭曲。
可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感知到的“现实”是真实的?金鱼看见的世界与我们所谓的“现实”不同,但我们怎么能肯定它看到的就不如我们真实?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A )①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③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物的“真实”性作出判断④感知无法对“现实”作出“真实”的回答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材料中对于现实与扭曲的理解说明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故①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人的认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说明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故②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而不是是否换位思考,排除;④说法错误,人的思维可以正确认识存在,排除。
故选A。
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哲学史作业-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摘要:先秦时期,诸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多动荡不安,摆在他们面前有三大关系函待解决——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为应对客观局态,其以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出不同的理论主张、生存方式和处世之道。
“优患”一词,始出于战国中期,《孟子·告子章句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虽然“忧患”作为正式概念晚出,但是“忧患意识”的形成却要早得多。
翻开先秦文化典籍,扑面而来便是百家争鸣中各个学派种种发人深省的概括,在这繁花似锦的见解里,尤以忧患意识最为有名。
然而,不同的学派、不同的思想家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忧患意识又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在以儒、道最为代表关键词:忧患意识·忧·患·道正文:传统思想文化充盈着各种各样的意识,诸如和谐意识、人本意识、悲剧意识、恐怖意识、痛苦意识、力行意识以及忧患意识。
这七个方面的精神意识各有其独特且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演进中,这些精神意识虽然也曾有过自身的理论局限性,但依然有不可否定的积极作用。
它们在传承中华文化与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的功效自因其价值与意义的大小不同也有所不同。
其中,忧患意识不仅以其独具特色的理论思维而大放异彩,而且还因其内容丰富而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
“忧患意识”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遗产,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的,其中含有哲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内容。
古圣先哲把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之一,而忧患又恰使人们的精神从固有定型的生活模式中解放出来,产生了超越而涵融的胸襟,先秦诸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从儒家的孔、孟到道家的老、庄,他们的思想深处无不蕴藏着这份宽厚、博大与兼容。
从公元前5世纪至今,中国学术思想始终保持着承前启后的连续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八大学术思潮的跌宕起伏和交相辉映。
尹继佐和周山主编的《相争与相融》一书,在序言中明确对八大主流学术思潮有分类:子学思潮、经学思潮、玄学思潮、佛学思潮、理学思潮、心学思潮、朴学思潮及现代多元学术思潮。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哲学对科学和思想文化的作用有哪些?答:哲学对科学作用有三个:第一、确定科学的理论前提;第二、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
第三、捍卫科学的独立性,谋求全体科学的统一。
哲学思想文化的作用有三:第一、对日常意识的反思;第二、对学科前提的批判;第三、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2、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有三:第一、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第二、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第三、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
二、论述题1、如何理解哲学作为一门人类思想探索活动的特点?答:从距今大约2500年前哲学在爱琴海岸的古希腊诞生以来,哲学家们孜孜以求的进引思想性的探索,活动,哲学作为一门人类思想探索性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为它涉级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和假定。
这些原则或假定,既有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又有科学意义上的。
日常生活中的信念是人的日常行为得以发生的前提和基点,对这些信念的合理性及其程度进引哲学上的分析或审定,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哲学存在价值的证明。
人的行为是受他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信牵引的,对这些信念的前提进引批判性的审视,对人而言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因此说,哲学是一种思想探索性活动,论证各争辩是哲学的关键所在。
因为在哲学看来,一切都必须受到质疑各批判。
其次,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但哲学研究的前题,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
在生物学领域中科学的进步表现为不仅作为基础的理论,而且作为形式的前题的提法本身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而在哲学中,人们至今说论的仍是两千多年前支配看创造了最初的理性传统的古希腊哲学家们思想的那些基本问题,诸如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等问题。
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给这些哲学范畴的数不清的定义,但至今尚说已后有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从更深层次看,哲学问题的不变性实际体现了哲学研究的艰深性及其进步表现的复杂性。
哲学与科学的研究固然都况言题的解决为前提,但它们的结局及其所给予人的意义却是不可一概而论的。
国开作业哲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任务四(占课程总成绩20%)96参考(含答案)

题目: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选项A: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选项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选项C: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选项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答案: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题目: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正确阐述了()关系选项A: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选项B:金钱和人生价值选项C: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选项D:个人与他人、社会答案:个人与他人、社会题目: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对孟子的这句话正确理解是()⑴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⑵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⑶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⑷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选项A:⑵⑶选项B:(1)(4)选项C:⑴⑵答案:⑵⑶题目:孟子说:“心之官则思。
”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
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选项A: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选项B: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选项C: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选项D: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答案: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题目: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说明他已经()选项A: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选项B: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选项C:认识到君主必须依你好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选项D: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答案: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题目:“科学不在远,就在猪圈旁。
”这句话出自:选项A:萧红选项B:朱自清选项C:郭沫若选项D:季羡林答案:郭沫若题目:()用“道”来作为生成世界万物的母体选项A:孟子选项B:孔子选项C:老子选项D:韩非子答案:老子题目:“天地之间,有理有气”是谁的名言?。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第一~二章)一、简答题1、哲学对科学和思想文化的作用有哪些?答:⒈ 哲学对科学的作用:确立科学的理论前提;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捍卫科学的独立性,谋求全体科学的统一。
⒉ 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对日常意识的反思;对学科前提的批判;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2、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
二、论述题1、如何理解哲学作为一门人类思想探索性活动的特点?答: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思想探索性活动。
从哲学实践的角度看,维系着哲学的发展,并使哲学显现出它经久不衰生命力和活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始终是那些在哲学范围以外的,对人类生活的某个方面起着支配作用的人类活动,或是那些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在深层上影响或支配着人类思想和人类活动的特定领域和特定概念。
哲学家门孜孜以求的,就是对与人类生存境遇有关的种种问题,给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解释和说明。
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首先表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另外哲学的思想性探索还表现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
康德说,人类理性有一种嗜好,即喜欢建造,以否定性特征但卣仪肯定性为目的的思想陈述,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2、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是什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答:科学主义思潮:在他们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能够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存在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有效的工具,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数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的哲学的主要流派,都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
人本主义思潮:认为哲学应该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问题。
中国哲学史下作业三

《中国哲学史(下)》作业三要求:认真阅读以下两篇文字,阐明每一段的宗旨和主要的含义。
字数1500~2000;需要纸质版。
周易外传·系辞上传第十二章(节录)1.“谓之”者,从其谓而立之名也,“上下”者,初无定界,从乎所拟议而施之谓也。
然则上下无殊畛,而道器无易体,明矣。
天下唯器而已矣。
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
无其道则无其器,人类能言之。
虽然,苟有其器矣,岂患无道哉?君子之所不知,而圣人知之。
圣人之所不能,而匹夫匹妇能之。
人或昧于其道者,其器不成;不成,非无器也。
无其器则无其道,人鲜能言之,而固其诚然者。
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则今日无他年之道者多矣,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则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
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
而人特未之察耳。
2.故古之圣人能治器,而不能治道。
治器者则谓之道。
道得则谓之德。
器成则谓之行。
器用之广,则谓之变通。
器效之著,则谓之事业。
故《易》有象,象者,像器者也,卦有爻,爻者,效器者也。
爻有辞,辞者,辨器者也。
故圣人者,善治器而已矣。
自其治而言之,而上之名立焉。
上之名立,而下之名亦立焉。
上下皆名也,非有涯量之可别者也,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
既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
无形之上,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穷物,皆所未有者也。
故曰:“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践其下,非践其上也。
故聪明者耳目也,睿知者心思也,仁者人也,义者事也,中和者礼乐也,大公至正者刑赏也,利用者水火金木也,厚生者谷蓏丝麻也,正德者君臣父子也。
如其舍此而求诸未有器之先,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穷物,而不能为之名,而况得有其实乎?3.老氏瞀于此,而曰道在虚。
虚亦器之虚也。
释氏瞀于此,而曰道在寂。
寂亦器之寂也。
淫词炙輠,而不能离乎器,然且标离器之名以自神,将谁欺乎?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
西方哲学智慧第二章课后作业

作业标题:哲学的诞生(一)1下列人在雅典城邦拥有选举权的是?∙A、贵族布达斯的妻子∙B、贵族布达斯的奴隶首领∙C、小农克里昂∙D、侨居雅典的斯巴达人正确答案:C2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皈依了古犹太教,对希腊哲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正确答案:×3在古希腊诸多城邦中,雅典的民主制度是最为完备。
正确答案:√4古希腊哲学脱胎于哪里?∙A、古希腊祭祀活动∙B、神话∙C、古希腊悲剧∙D、古希腊喜剧正确答案:B5希腊哲学终结的事件是?∙A、苏格拉底之死∙B、东罗马帝国皇帝皈依基督教∙C、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亚历山大帝国也随之分裂。
∙D、最后一所希腊学校正确答案:D6雅典实行的城邦民主制度使得哲学在希腊不断发展。
正确答案:√7希腊古典文明采取的是城邦式的体制。
正确答案:√8罗素的著作是?∙A、《西方哲学史》∙B、《西方经济史》∙C、《西方文化史》∙D、《西方文明史》正确答案:A9希腊哲学在哪一年终结?∙A、529年∙B、528年∙C、530年∙D、541年正确答案:A10《雅典学院》是谁的著作?∙A、拉斐尔∙B、达芬奇∙C、米开朗琪罗∙D、提香正确答案:A11以下哪项不属于哲学产生的条件∙A、人们开始关注终极关怀的问题∙B、人们有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C、必须有思想的自由的条件∙D、生产力必须得到发展正确答案:D12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是∙A、本源∙B、存在∙C、物质∙D、属性正确答案:B13古罗马对哲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正确答案:×14希腊哲学终止的标志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封锁最后一座柏拉图学园正确答案:√15希腊哲学的开始时间是∙A、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六世纪∙B、公元前七世纪∙C、公元前八世纪∙D、公元前九世纪正确答案:A16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度表明公民人数是全体人民。
正确答案:×17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鼎盛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三位哲学家。
2019 哲学引论 形考作业1

2019年4月哲学引论作业讲评与自测形成性考核作业1一、单项选择题1、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 d )。
a. 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b. 对客观世界的反映c. 对人类自身的改造d. 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由猿进化到人的根本标志是( b )。
a.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出现b. 工具的生产和使用c.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d. 文字的产生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c )。
a. 形而上学性b. 辩证法c. 直观性d. 机械性4、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 b )。
a. 运动的、发展的b. 批判的、革命的c. 实践的、客观的d. 科学的、真理的5、在近代中国直接译介西方思想并以此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方面,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的人是:( c )。
a. 林纾b. 钱钟书c. 严复d. 利马窦6、本体论的原初形式是:( a )。
a. 是论b. 在论c. 人论d. 道论7、属于中国哲学传统的本体论形态是:( d )。
a. 在论b. 是论c. 人论d. 道论8、在因果关系问题上,休谟认为:( d )。
a. 因果关系是一个知性范畴b. 因果关系是自然规律的客观反映c. 因果关系是一种必然法则d. 因果关系是人们经验上的一种习惯9、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是:( a )。
a. 泰勒斯b. 亚里士多德c. 柏拉图d. 苏格拉底10、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c )。
a. 电脑的发展能完全取代人脑b. 电脑的发展会产生意识c. 电脑与人脑有着本质的区别d. 电脑的发展会大大超过人脑11、下列哲学家中,二元论的代表人物是(a)。
a. 笛卡儿b. 康德c. 贝克莱d. 费尔巴哈二、多项选择题12、宋明理学的主流形态包括:( abd )。
a. 心学b. 气学c. 佛学d. 道学13、以下属于清代实学的代表人物有:( abc )。
a. 王夫之b. 黄宗羲c. 顾炎武d. 朱熹14、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哲学家有:( bd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一、单选题(共50 道试题,共50 分。
)1. 否定之否定规律(C)A. 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B.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C. 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D.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2. 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D)A. 运输设备B. 仓储设备C. 维修工具D. 生产工具3. 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
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B)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B.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4. 发展的实质是(C)A. 事物的一般变化B. 运动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 量变5. 从阶级划分的角度来看,阶级是一个 (A)A. 经济范畴B. 政治范畴C. 思想范畴D. 广泛的社会范畴6. 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C)A. 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的C.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D. 生产力的性质直接决定的7.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A. 实践—认识—实践B. 感觉—知觉—表象C. 概念—判断—推理D.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8. 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
这种态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A.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B.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C. 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D. 辩证的否定的原理9.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它是 (D)A.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 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 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D.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0.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B)A. 根本动力B. 直接动力C. 最终动力D. 唯一动力11. 人脑是 (C)A. 思维的机器B. 思维的源泉C. 思维的物质器官D. 思维的物质外表A.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D.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13.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B)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C.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14. 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对立阶级之间(A)A. 在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B. 在政治立场上的根本对立C. 在社会心理上的根本对立D. 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15.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D)A. 人力、风力、畜力等之和B. 各种力量之和C. 各种知识之和D.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16.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A. 客观规律性B. 客观实在性C. 可知性D. 广延性17. 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楼。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4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50 分。
)V1.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之上,是能动的决定论。
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A. 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B. 是历史宿命论C. 是旧唯物主义理论D. 与承认主体选择作用不矛盾满分:分2.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C. 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满分:分3.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满分:分4. 国体指的是:A. 国家的民族性质B. 国家的阶级性质C.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D. 国家的本质和职能满分:分5.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A. 如何保持生态环境平衡问题B. 如何保持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问题C. 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问题D. 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满分:分6.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这句话说的是()。
A.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B. 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 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D. 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满分:分7. 从国家起源来讲,国家是()。
A. 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天赋人权和理性契约而形成的B. 为调和社会各阶级之间矛盾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而产生的C.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D. 少数英雄人物为拯救人类免于战乱和灾祸而创设的满分:分8.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其含义是指()。
A.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 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生产力C. 科学技术可以把生产力的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D.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它要素中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满分:分9. 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论述题]1、唯物主义2、主观唯心主义3、劳动4、意识5、规律6、发展7、矛盾8、质变9、反映论10、价值11、生产力12、社会存在13、经济基础14、阶级斗争15、人民群众参考答案:1、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家,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就是唯物主义。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如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感觉等等作为世界的本原,看成是第一性的。
3、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的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实践。
5、规律: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物质运动的规律性,6、发展:是指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正向质变,即带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7、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8、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9、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认识路线,把认识看作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认识论思想。
10、价值: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表示客观事物对人自身的关系,对人自身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指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
11、生产力:是标志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
生产力表征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1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3、经济基础: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是该社会的经济基础,14、阶级斗争:是指阶级社会中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利益根本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形式。
15、人民群众:作为历史范畴,首先有它量的规定性,即指“人们”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即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哲学引论开放性考核作业2

哲学引论作业2:一、简答题1决定论承认世界的因果联系,承认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被免于被决定的,我的行为是建立在我的选择的基础上的,但我的选择本身又是建立在以前的选择的基础上的,只要我们处在他人的制约之下,我们的自由就一定是受到限制的。
非决定论认为人的选择和决定有绝对自由的权力,借助非决定的概念来说明人的意志的自由,同时他们强调人的行为是无原因的。
强决定论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弱决定论则承认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
2 经验是指在直观的意义上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
理性是指在直观的意义上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
理性:在人认识中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因为只有通过抽象或推理的认识活动,人们才可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而逻辑是保证推理正确性所必须遵守的规则或原则。
经验: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绝大部分来自感觉经验的,它通过感知、内省和知觉等几种形式来获得外部或内部对象的经验。
二、论述题1是、在、无构成了是本体论研究存在问题的三种形式。
“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人们是靠着“是”来逻辑科学地认识这个世界的,只有系词“是”才可能充当具有形式意义上逻辑联结词,通过“是”人们才在思想中建立起“抽象的同一性”,并由此开始进行思想的分类、命名,使得思想和语言有逻辑界限,能够清楚明白。
“在”指出了事物的自身同一性,是一种非逻辑理解的对象,当我们说一个事物“是”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认识这个事物,哪怕是仅仅给它命名,也已经包含着对这个事物的一定认识了,而这样一来,这个事物就不再是单纯的“在者”,而变成“是者”了,实际上人们只能认识“是”,所谓“在”并不在人们的认识范围之内。
它超出了语言的逻辑界限,但还没有超出语言的语言界限,人们依靠领会等内心体验和现象来思想,具体理解“在者”的存在。
“无”即非存在的研究对象,它包括三种不同内容:事物中的虚空部分;个体事物未有之前和既终之后的情况;超越一切个体事物的最高本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幸福的哲学思考
摘要:
从西方哲学中幸福追寻的历史与追求幸福成为公认的人生目的出发,讨
论了幸福的涵义,追求幸福的途径,最后探讨了幸福的标准以及与价值哲学之间
的关系。
Abstract: from the western philosophy of histor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happiness pursuit became recognized as the purpose of life set out, discussed the
meaning of happiness,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way, finally discusses the standard of
the happin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y and value
关键词:幸福 涵义 价值哲学
1 幸福的历史追寻
在哲学的历史上,自古希腊肇始的许多哲学家,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追
求幸福的自然倾向,幸福以自身为目的,同时也是其他一切目的的目的。这种以
幸福为伦理活动终极目的的观点被称为幸福主义。快乐主义或幸福主义的生命观
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追求生命的快乐和幸福,充分享受生命和生活的乐趣。
这种快乐和幸福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物质的快乐和幸福(如财富的积累与感官的
需要与满足)和精神或心灵方面的快乐幸福(主要指心灵的宁静与灵魂的安宁)。
1.1 德谟克利特的幸福主义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创
立了幸福主义的生命观,他主张构成理性的原子是圆滑和精致的,构成感性的原
子是暗淡而粗糙的,两种原子构成了两种认识,也形成了两种幸福和快乐,即肉
体的快乐及心灵的幸福和快乐。
1.2 犬儒学派与希勒尼学派的对立的生命观 犬儒学派的代表第奥根尼,主张人
生要过简单纯朴的生活,回到所谓的自然状态中去,独立自主地活着,幻想离开
现实社会。
1.3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生命观 晚期希腊的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倡快乐主义的
生命观。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在谈到快乐时他说:我们
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
1.4 中世纪的禁欲主义 西方而在漫长的中世纪里,禁欲主义无疑如同一张巨大
的黑色天幕将一切光明笼罩,人们的生活以及心灵都被宗教禁欲主义的枷锁牢牢
套住。
1.5 十五、十六世纪人文主义者的生命观 十五、十六世纪被称作欧洲的文艺复
兴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伴随着人的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打破神学和宗教禁
欲主义的束缚,追求现世的快乐和幸福成为一股不可遏抑的历史潮流。
1.6 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者的人生观 他们把生命看作一台机器,将生命的意义
束缚在极为狭小的范围,用自然的机械、静止、孤立的眼光来看待生命的意义和
价值。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在世的基本状态是
烦、畏、死。在现实社会中,人越具有社会性,就越失去个性,失去自由,死亡,
才是人生的终结,是“此在”本质的完全体现。海氏指出,死是最独特的、最不
连贯的、最不可替代的。海氏的死亡观是独特而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的。它预示
着个体的独立和苏醒,但是却又是厌世和消极的。
2 幸福的涵义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所追求的幸福也
各不相同,如,穷人以财富为幸福,病人以健康为幸福,有闲者以快乐为幸福,
等等。可以看出一点,幸福与主体期望的状态有关,因此,可以得到:幸福是主
体对自身以及环境满意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不存在差距,
或没有意识到二者的差距的一种心理状态。这样说来,可能不幸福更容易理解,
它是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存在差距,并且意识到这种差距的心理状态。
3 获得幸福的途径
由哲学家们的探讨和上述定义可知,获得幸福的基本途径有两类,第一类
是处于不意识状态,即未考虑差距;第二类是意识,即考虑这一差距。第一类中,
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追求心灵的宁静。这一点有许多哲学家都意识到了这一
点。第二条是沉浸这某种事物中。如斯宾诺莎指出的就是这一条。麻烦在于当你
询问自己思考的框架时肯定打断你的流动。如果你想幸福,根本就不要问你是否
幸福。对于是否幸福的问题反而让我们很不开心,本来幸福的生活因为一再的思
考到底幸福不幸福而打了折扣。能够以这类方式获得幸福的,在人类群体中,是
少数,大概只有勤奋笃学,孜孜不倦的学者和无我状态的精神病患者。第二类中,
基本途径有三条,一条是期望值不变,改善自身的状态;另一条是自身状态不变,
降低期望的水平;第三条是在适当地改善自身的状态的同时,降低理想的水平,
是二者兼用的途径。遵循第一种办法的可以称作是乐观主义的,第二种办法的可
称作是悲观主义的,遵循第三条途径的可以称作是中庸的。
采取悲观主义途径的,犬儒学派主张人生要过简单纯朴的生活,回到所谓的
自然状态中去,独立自主地活着。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指出,要得到永久的解
放,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
采用中庸者的途径,德谟克利特认为,心灵的享受是圆滑和精致原子的作用
的结果,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而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则是虚假的幸福和快乐。
采用乐观途径的,可能是许多人都希望采取的一种途径。文艺复兴时的人文
主义者则认为人的生存和意义就在于自身本性的满足,并赞美这种合理性,认为
它是世界存在的前提,即属于此。
但是,这种途径能够获得幸福的希望却很渺茫。最简单的不快乐是因为贫穷
造成的。贫穷的人如果有钱了就会觉得幸福。但是增加的财富的影响惊人的小。
4 幸福的标准与价值哲学
什么是理想状态,这就是幸福的标准问题,它涉及了幸福的,抑或说是人
生的价值标准。弗洛伊德说“幸福完全是主观性的东西”。
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批评性的思考幸福条件的人,他让幸福问题与个人和美
好完全结合:幸福就是过美好的生活,保持良好的生存方式。在历史上,几乎所
有的哲学家都认为德性是人的真正本性或本质,它使人区别于或高于其他动物,
使人成为人,因此,德性不仅是人生所应追求的价值,而且也是人生的自身价值
之所在。既然如此,关于人生幸福的价值学就成了关于道德的学问,其使命就在
于通过引导人们向善以达到幸福。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日
益复杂化,人们理想状态的构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而价值的追求也日益多
元化,这样德性或美德不再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更不是人生的唯一价值,人生的
价值是多元的、系统的,其中幸福包含德性,幸福是真实人生的总体、中心和终
极目的。
事实上,由于一般价值论的影响,自20世纪早期以来,西方哲学家们已经
拓宽了伦理学的领域,伦理学正在转向一般价值理论或价值论。在我国,正有越
来越多的哲学家在研究价值问题时把目光投向幸福论伦理学。这表明“将价值论
和伦理学统一起来以形成一门统一的人生、价值或幸福哲学,即价值论,是完全
可能的”。
现代价值论在现代条件下已经内在地继承了原初伦理学的精神,它视幸
福为个人和社会的终极目标,为社会构建观念的价值体系,为个人和群体确立一
般价值原则和基本行为准则。幸福论伦理学与价值论的统一是不可避免的,今天,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哲学家、伦理学家从人类幸福的角度在研究大量的价值现象和
价值问题,致力于构建现代人类社会的一般价值原则和基本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的智慧》.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3]谢军.《论幸福论伦理学与价值哲学的关系》第2卷第4期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
院学报.2000年12月
[4]江畅.《以价值论为中心重构哲学》第31卷第4期2000年10月南昌大学学报(人
社版).
[5]江畅.幸福之路)伦理学启示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6]张书琛.西方价值哲学思想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哲 学 与 人 生 作 业
题 目:对幸福的哲学思考
学 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
姓 名: 陶方铖
专 业: 生 物 科 学
学 号: 29201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