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新教材释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磷脂结构上的相似性,艾弗里实验中所用的三丁酰甘油酯 酯酶对磷脂等脂质可能会有作用。
问题3:艾弗里实验的过程,新版教材与上一版教材有较大改动,请问上 一版教材中的内容,科学史中并没有真实发生,是吗?
• 新教材中艾弗里实验是在1944年艾弗里发表的论文原文基础上,精简 编写的,体现了对科学史原貌的尊重。
尊重事实 • 艾弗里实验中用的酯酶是三丁酰甘油酯酯酶(tributyrin esterase),
而不是磷脂酶(phospholipase)或脂肪酶(lipase)。
问题2:为什么在艾弗里实验中,其中一组用的是“酯酶”, 而不是磷脂酶?什么是酯酶?
酯(ester)和脂有什么区别? • 酯是有机酸和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物质,分子通式为R-COO-R’。其
问题6:表观遗传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吗?
•《遗传学(第3版)》(戴灼华、王亚馥主编) 表观遗传概念的三种表述:
1. 不依赖于DNA序列改变的、“可遗传”的个体表型的改变;或在基 因本身的DNA序列未变的情况下,基因在表达和功能上发生的“可 遗传”的变化。
2. 不改变DNA序列,而是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与活性改变基因的表 达与功能,并最终造成个体表型的改变。
认识“互换”的意义更重要。
问题5:镰状细胞贫血是由隐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还是由显性基因引起 的遗传病?
• 镰状细胞贫血是由一对隐性基因HbSHbS控制的遗传病,患者表现为严 重贫血,发育不良,多在幼年期死亡。
• 在显微镜下观察患者血液,如果使血液不能接触氧气,则全部红细胞 都变成镰状,由此得名。
• 杂合子(HbAHbS)表型正常,一般无临床症状。但是,把他们的血液 放在显微镜下检验,不使其接触氧气,也有一部分红细胞变成镰状。
• 原教材记录的艾弗里实验是后来改进的做法,当时的编写参考了大学 教科书的写法。
• 更新反映了科学史研究的进步。
问题4:“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相应的 片段”,这里可以继续定义为“交叉互换”可以吗?
• 首先,建议大家以后用“互换”或“交换”。 • 其次,这里不用让学生记住一个“定义”。
历史进程来安排。
教材的编排思路
教材的编排思路
•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 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
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 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 科核心素养是很有意义的。
• 氯仿:脂溶性,脂质可以溶于氯仿。 • RNA不稳定,易分解。 • 获得的细胞提取物:DNA为主,有少量RNA和微量的蛋白质和脂质。
问题2:为什么在艾弗里实验中,其中一组用的是“酯酶”, 而不是磷脂酶?什么是酯酶?
问题2:为什么在艾弗里实验中,其中一组用的是“酯酶”, 而不是磷脂酶?什么是酯酶?
中的酸和醇在一定范围内是任意的。 • 脂质中常见的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和一分子甘油形成的。磷脂与脂
肪的不同在于甘油的一个羟基与磷酸或其他衍生物结合。 • 所以,酯包括脂肪。
问题2:为什么在艾弗里实验中,其中一组用的是“酯酶”, 而不是磷脂酶?什么是酯酶?
• 推测: 酯酶能够将酯水解为酸和醇。考虑到三丁酰甘油酯和
•
问题6:表观遗传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吗?
• 《遗传学(第3版)》(刘祖洞等著) 表观遗传指的是在DNA序列不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的可遗传
的变异,最终可导致表型变化,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RNA介 导的基因沉默等。
• 也有人定义:由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RNA介导的基因沉默等因 素造成的染色质结构的变异,可改变染色质的表达活性,但不一定可 遗传。
3. 不改变DNA序列,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与活性改变基因的表达与 功能,并最终产生“可遗传”的个体表型的改变。
问题6:表观遗传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吗? • 答:一般认为是可遗传的变异。
问题6:表观遗传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吗?
问题7:“基因重组能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正确吗?
• 答:正确。 • 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
问题9:为什么先讲遗传规律,再讲减数分裂? 教材的编排思路
围绕“遗传与进化”的两条大概念 • 概念3 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 • 概念4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教材的编排思路
在聚焦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考虑: • 教学内容定位在基因水平。 • 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按照科学发展的
问题5:镰状细胞贫血是由隐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还是由显性基因引起 的遗传病?
依据的标准
HbAHbA
HbAHbS HbSHbS HbS对HbA
从临床角度看 无临床症状 无临床症状 贫血患者 隐性
从镰状细性
从镰状细胞数目看
无
少
多 不完全显性
• 教材第92页的表述,是从疾病(临床)的角度来看。 • 因此说镰状细胞贫血是一种隐性遗传病。
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 基因重组的结果是产生大量的变异类型,但只产生新的基
因型,不产生新的基因,因此产生不同的性状组合,而不 同的性状组合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可供自然选择。 • 所以,基因重组也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问题8:教材内删减了关于苯丙酮尿症的解释,但在习题中展示了,那我 们需要采取跟旧教材一样讲解的方式吗?
普通高中教科书 生物学 网络答疑 必修2
问题1:艾弗里实验中要先去掉绝大多数蛋白质,那么RNA和脂质呢?
• 提取过程:将S型菌用一种盐溶液漂洗,然后用氯仿抽提数次,离心 后取上清→上清用乙醇沉淀→将沉淀溶于盐溶液→加入水解多糖的 酶,37 ℃消化4~6 h→再用氯仿抽提,离心后取上清→用乙醇沉淀→ 制得了“细胞提取物” 。
• 答:关于涉及苯丙酮尿症等遗传病的题目,重点是训练学生的科学思 维,训练推理能力,而不是了解苯丙酮尿症等疾病的症状等。
• 另外,新教材涉及苯丙酮尿症的题目的第三问特意增加了“我国政府 启动苯丙酮尿症患儿特殊奶粉补助项目”的内容,意在凸显党和政府 对遗传病患者的关怀,引导学生关爱遗传病患者,并认同党和国家的 做法,进一步增强爱国情怀。
问题3:艾弗里实验的过程,新版教材与上一版教材有较大改动,请问上 一版教材中的内容,科学史中并没有真实发生,是吗?
• 新教材中艾弗里实验是在1944年艾弗里发表的论文原文基础上,精简 编写的,体现了对科学史原貌的尊重。
尊重事实 • 艾弗里实验中用的酯酶是三丁酰甘油酯酯酶(tributyrin esterase),
而不是磷脂酶(phospholipase)或脂肪酶(lipase)。
问题2:为什么在艾弗里实验中,其中一组用的是“酯酶”, 而不是磷脂酶?什么是酯酶?
酯(ester)和脂有什么区别? • 酯是有机酸和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物质,分子通式为R-COO-R’。其
问题6:表观遗传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吗?
•《遗传学(第3版)》(戴灼华、王亚馥主编) 表观遗传概念的三种表述:
1. 不依赖于DNA序列改变的、“可遗传”的个体表型的改变;或在基 因本身的DNA序列未变的情况下,基因在表达和功能上发生的“可 遗传”的变化。
2. 不改变DNA序列,而是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与活性改变基因的表 达与功能,并最终造成个体表型的改变。
认识“互换”的意义更重要。
问题5:镰状细胞贫血是由隐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还是由显性基因引起 的遗传病?
• 镰状细胞贫血是由一对隐性基因HbSHbS控制的遗传病,患者表现为严 重贫血,发育不良,多在幼年期死亡。
• 在显微镜下观察患者血液,如果使血液不能接触氧气,则全部红细胞 都变成镰状,由此得名。
• 杂合子(HbAHbS)表型正常,一般无临床症状。但是,把他们的血液 放在显微镜下检验,不使其接触氧气,也有一部分红细胞变成镰状。
• 原教材记录的艾弗里实验是后来改进的做法,当时的编写参考了大学 教科书的写法。
• 更新反映了科学史研究的进步。
问题4:“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相应的 片段”,这里可以继续定义为“交叉互换”可以吗?
• 首先,建议大家以后用“互换”或“交换”。 • 其次,这里不用让学生记住一个“定义”。
历史进程来安排。
教材的编排思路
教材的编排思路
•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 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
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 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 科核心素养是很有意义的。
• 氯仿:脂溶性,脂质可以溶于氯仿。 • RNA不稳定,易分解。 • 获得的细胞提取物:DNA为主,有少量RNA和微量的蛋白质和脂质。
问题2:为什么在艾弗里实验中,其中一组用的是“酯酶”, 而不是磷脂酶?什么是酯酶?
问题2:为什么在艾弗里实验中,其中一组用的是“酯酶”, 而不是磷脂酶?什么是酯酶?
中的酸和醇在一定范围内是任意的。 • 脂质中常见的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和一分子甘油形成的。磷脂与脂
肪的不同在于甘油的一个羟基与磷酸或其他衍生物结合。 • 所以,酯包括脂肪。
问题2:为什么在艾弗里实验中,其中一组用的是“酯酶”, 而不是磷脂酶?什么是酯酶?
• 推测: 酯酶能够将酯水解为酸和醇。考虑到三丁酰甘油酯和
•
问题6:表观遗传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吗?
• 《遗传学(第3版)》(刘祖洞等著) 表观遗传指的是在DNA序列不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的可遗传
的变异,最终可导致表型变化,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RNA介 导的基因沉默等。
• 也有人定义:由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RNA介导的基因沉默等因 素造成的染色质结构的变异,可改变染色质的表达活性,但不一定可 遗传。
3. 不改变DNA序列,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与活性改变基因的表达与 功能,并最终产生“可遗传”的个体表型的改变。
问题6:表观遗传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吗? • 答:一般认为是可遗传的变异。
问题6:表观遗传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吗?
问题7:“基因重组能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正确吗?
• 答:正确。 • 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
问题9:为什么先讲遗传规律,再讲减数分裂? 教材的编排思路
围绕“遗传与进化”的两条大概念 • 概念3 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 • 概念4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教材的编排思路
在聚焦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考虑: • 教学内容定位在基因水平。 • 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按照科学发展的
问题5:镰状细胞贫血是由隐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还是由显性基因引起 的遗传病?
依据的标准
HbAHbA
HbAHbS HbSHbS HbS对HbA
从临床角度看 无临床症状 无临床症状 贫血患者 隐性
从镰状细性
从镰状细胞数目看
无
少
多 不完全显性
• 教材第92页的表述,是从疾病(临床)的角度来看。 • 因此说镰状细胞贫血是一种隐性遗传病。
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 基因重组的结果是产生大量的变异类型,但只产生新的基
因型,不产生新的基因,因此产生不同的性状组合,而不 同的性状组合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可供自然选择。 • 所以,基因重组也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问题8:教材内删减了关于苯丙酮尿症的解释,但在习题中展示了,那我 们需要采取跟旧教材一样讲解的方式吗?
普通高中教科书 生物学 网络答疑 必修2
问题1:艾弗里实验中要先去掉绝大多数蛋白质,那么RNA和脂质呢?
• 提取过程:将S型菌用一种盐溶液漂洗,然后用氯仿抽提数次,离心 后取上清→上清用乙醇沉淀→将沉淀溶于盐溶液→加入水解多糖的 酶,37 ℃消化4~6 h→再用氯仿抽提,离心后取上清→用乙醇沉淀→ 制得了“细胞提取物” 。
• 答:关于涉及苯丙酮尿症等遗传病的题目,重点是训练学生的科学思 维,训练推理能力,而不是了解苯丙酮尿症等疾病的症状等。
• 另外,新教材涉及苯丙酮尿症的题目的第三问特意增加了“我国政府 启动苯丙酮尿症患儿特殊奶粉补助项目”的内容,意在凸显党和政府 对遗传病患者的关怀,引导学生关爱遗传病患者,并认同党和国家的 做法,进一步增强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