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的深入,语文教学也逐渐由段落大意、写作特色转向整体感知、拓展延伸,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本文分析了中学教学中拓展延伸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因材施教、立足教材、明确目标、多维延伸等角度分析了如何开展有效的拓展延伸。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拓展延伸
引言
课堂拓展是教学的有机组成,对于学生思维的开拓与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观摩课还是教学大赛延伸拓展都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是不恰当的延伸拓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让课堂变得杂乱,没有中心。
一、中学语文课堂延伸拓展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重于实质
新课改实行后,很多老师在没有深入领会新课改精神的前提下盲目地组织拓展延伸,凑形式上的热闹,为了拓展而拓展,缺乏对教材的深入思考。
在一次公开课中,一位老师讲授的是必修一朱自清先生的《春》时,老师带领大家读完全篇内容后花了十分钟的时间对文章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归纳,然后进入了延伸拓展环节。
整个拓展环节围绕着“春”这个主题讲到了巴金、中国、外国,问题从诗歌说道古文、小说。
散文,内容上涉及歌曲、影视、舞蹈,甚至还谈到了一些地方春天的民俗。
内容虽然看似丰富多彩,实则杂乱无
章,无课文所要学习的东西毫不相关。
这样的一堂课虽然热闹非凡,老师和学生的参与度都很高,但是拓展已经远离了教材的本质要求,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一定的误导,让他们的思维浮于课文之上,对于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没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延伸拓展就成为了一个形式的过场。
2.天马行空脱离教材
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延伸拓展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一味地去迎合学生的喜好,而忽略教材本身的要求那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
有些老师在教授《苏州园林》时,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去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观看苏州园林的宣传片和相关名画,让同学们讨论他们觉得苏州园林怎样设计更具有特色。
然而,《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这篇文章是要训练学生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而教师这样的拓展方式让学生的思想游离于文本之外,泛化了语文课的内涵,不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强化。
不管是什么样的拓展都应该围绕教材进行,不能盲目地自我放逐。
3.过度依赖教材
与那些天马行空的老师相反,有些老师在延伸拓展时过分地依赖教材,无论是从切入的角度还是内容、情感、表现手法和课文的内容、要求都基本相似,毫无新意,认识不够深入,眼界不够宽阔。
例如,在上《范进中举》时,很多老师都会组织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点评,我在上第二课时时也让学生全方面多角度地对范进这个形象进行点评,并布置他们做一个范进的人物鉴赏。
这节课
的思路本来是通过课堂的点评来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课后的延伸拓展中能够挖掘出范进这个形象在成为悲剧的历史必然性,但是,作业交上来后却让我心中一紧。
每个学生写的人物鉴赏大同小异,基本都是围绕课堂中的点评进行的,没有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基本就是课堂的复制。
这种禁锢于教材的重复的拓展延伸,没有将学生的视野拓于广处,是低效的。
二、如何开展高效的延伸拓展
1.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统一的脑力劳动过程,而教学的最终目标还是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更多学生的知识吸收和个性发展。
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对学生的角度和观点对文章进行推敲,寻找出学生与文章在情感上的共生点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开阔学生的思维。
如在学习李商隐的诗《天净沙.秋思》时,由于现代的学生大多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每一个学生的人生经历也不一样,如果直接让同学们来发表对诗中表达的意境的看法难度很大。
老师在带领同学们读完诗后可以先对马思远的生平进行介绍,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还可以播放一段苏州评弹“天净沙.秋思”,让同学们在余音绕梁之中体会诗中的画面。
然后再抛出问题“你认为马思远这首诗是写景还是重在言志,为什么”在给予他们一定的知识背景之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实际、对诗的理解、对历史
背景的参悟产生自己的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读这一首经典名诗。
2.立足教材
语文教学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样延伸拓展都要立足教材,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要高于教材。
教材是经过多方研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生活经历等选择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编写而成的,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因此,我们必须要处理好教材与拓展延伸的关系,让拓展延伸恰到好处地得以实施。
如上九年级下册的《孔乙己》一课时,就可以紧扣语言来进行拓展延伸,《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语言极富表现力。
在第一课的学习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们找出文中在买酒时表现孔乙己不同心态的动词同时,很快,同学们就找出了一个“排”字,一个“摸”字。
这两个字的使用充分地表现出了孔乙己在不同的阶段完全不同的状态,“排出九文大钱”即表示分文不少,也展示出了孔乙己在第一次买酒时的高傲心态,自诩自己是个读书人,瞧不起酒馆内坐着的短衣帮,对短衣帮的嘲笑若无其事,向孩子们炫耀着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写法。
第二次写到孔乙己去喝酒,他因为偷东西被人打折了腿,只能坐着用手走路,完全没有了一个“读书人”不容于世的高高在上,从口袋里“摸”出四个大钱,一个清高的孔乙己、一个读书人、一个弱者就此消失。
在教材的学习中也要加强辅助资料的利用,如我们的选修读本,选修读本是对教材的补充,传达的信息量更多,对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着重要的最
用。
3.明确教学目标
如果目标不明确,那么延伸拓展就变成了天马行空,毫无章法,效果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有的放矢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标明确能够让老师明确的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根据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文体,开展不同的拓展活动,让学生踮起脚尖就能达到老师预设的目标。
如在学习《项链》时,老师想通过文章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进行有组织、针对性地进行探讨,有些同学会认为马蒂尔德的朋友造成了马蒂尔德的悲剧,她不应该隐瞒她项链是假的,这样的解读虽然比较多元化,但是有所偏颇,老师可以通过互相间的探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引导他们的是非观。
在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可以让学生们自己阅读《论语》的原著,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动荡的社会,对于孔老夫子心怀天下的高尚情操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4.多维延伸
拓展延伸就是以教材为中心不断地向外延伸,在课前要让学生做好铺垫,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的资料、书籍,让他们对于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更广泛的认知。
如在学习苏轼的诗时,可以让他们先去阅读苏轼的其他诗歌,了解苏轼的生平,还可以与作文训练相结合,让学生根据教材中诗歌的学习以及自己查阅的资料来写一篇对于
苏轼的解读。
同学们写出了《现实的哲学家》、《失意的诗人》等饱
含学生情感体验的文章,对于苏轼诗中表达的包容天地的胸怀作出了很好的解读。
总之,拓展延伸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立足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拓展方式,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拓展中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丽巍.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和谐课堂构建探究[d].延边大学.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