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四大菩萨18页PPT
简约认识和了解佛教学习PPT模板

十 二 因缘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十二个环节一环套一环,顺逆都互相缘生缘灭,故称十二因缘
01.无明缘行:无明(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由于无知产生出盲目的意志活动(行)。 02.行缘识:意志活动(行)产生心识(即精神活动)。 03.识缘名色:心识活动形成名(概念);色(物质形体)。 04.名色缘六处(又称六入):名色产生出“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05.六处缘触(接触):“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 06.触缘受(感受、接受):“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产生相应的“色、
5.正命:正确的生活方式,远离赌博、卖淫、看相、占卜等不正当
的职业和谋生方式。
6.正进:正确的努力,去恶从善,勤奋修行,不懒散度日。 7.正念:正确的念法,忆持正法,不忘佛教真理,时时以惕励自己。 8.正定:正确的禅定,专注一境,身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以佛
教智慧去观想事物的道理,获得人生的觉悟。
涅盘
密宗教法之四曼相大
所谓四曼相大即四种曼荼罗周遍于万法,摄尽万法之相状。
曼荼罗可以理解为密宗修行的坛场、道场。有轮圆具足、极味无比、
养育佛种、聚集圣众之义。密宗用来形容菩提境地万德圆满之佛果。密宗 行者在修法时,将曼荼罗作为观想的对象,然后将自己置身其中,将“我” 与“佛”变为一体,以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
五法印:在四法印外,再加上“一切法空”,成五法印。通常作: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一切法空,涅盘寂静。
大乘佛教则以诸法实相作为法印。
诸法实相: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的体相和理法。佛教认为,世俗 认识的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 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四谛
礼敬诸佛——佛菩萨尊像图集(图文)

礼敬诸佛——佛菩萨尊像图集(图文)
些画师任意绘画的释迦牟尼像旁的行道天王、过海天王、云盖天王、善神、坐神、立神等,均属于护法神像
6.高僧像:高僧像有两类,一类是佛教经典中的具体人物,另一类是藏传佛教的历代高僧大德。
高僧像和护法人众,主要人物比例很大,均为坐像。
二是双人对坐像,对称构图,每人胁侍人众各列自己,双方居中上部对称式画像群。
四是“千佛式”次序排列的世系群像,如《松赞干布前三十一代吐蕃赞普像》、《同,高僧像在表情、衣饰、相貌上也迥然不同。
如室利僧哈像,因为他是印度人,所以其服饰、脸庞异于藏其肖像面露怒相;宗喀巴大师则慈眉善目,身着格鲁派僧装。
高僧像注重真实,不求夸张,其描绘的人体比
7.曼陀罗像:曼陀罗是梵语,意为“集”。
它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所供奉的佛像图,其形式或方或菩萨像,形成一俯视的莲花,其中央莲台上是本尊,周围八个莲瓣上各有一像,总成为中院。
在此外周围又罗》、《金刚界曼陀罗》,一幅之中层层有众多佛菩萨,名为“普门会曼陀罗”,或“都会曼陀罗”,或“曼陀罗。
如莲花生大师在日喀则修密宗的嘎卜杰洞,中央的石壁上画有一幅尊胜佛顶曼陀罗画。
佛教四大菩萨简介

佛教四大菩萨简介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
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佛教的慈悲(爱心),九华山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孝道),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所以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佛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纵然不是在这四大名山,一般比较大的道场也都会供奉这四大菩萨。
1.大慈大悲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不单是佛教徒,就连一般人也都知道,在一般民间信仰中也是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最受欢迎的一位菩萨。
在中国唐朝时候,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而简称观音菩萨,相沿成习,所以现在世人多称观音菩萨。
唐朝以后,观音菩萨多被塑画成女性形像,就像一位慈母一样,以此来表现观音菩萨的慈悲。
希望用母性的大爱,来表达菩萨对一切众生若赤子的慈悲。
所以,菩萨本无男女相的分别,而是为了度化众生,因此在很多观音菩萨的感应故事里,菩萨大多以女身示现,这是众生对无私之爱祈求的感应,是观音菩萨慈爱的象征,也是菩萨形像多是女众的原因。
观音菩萨慈悲心重,真正是不忍众生苦,时刻不忘为众生拔除痛苦而施予安乐,经上说:「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众生多苦,所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众苦交煎,正希求一种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辅助与指导,而菩萨悲智双运,所谓「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观音菩萨以其平等、普遍、广博的爱心,赢得了「户户观世音」的信仰与尊敬。
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中,以耳根圆通而被文殊菩萨称赞为二十五圆通中第一圆通,因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特别敏略,容易藉由听闻佛法或是梵呗唱诵而起信。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观音菩萨是善财童子所参访的第二十位善知识,善财到补怛洛迦山菩萨住处,观音菩萨为他解说「大悲行法门」。
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则是叙述菩萨观世音度化众生种种苦难,随时随处,应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予以救济。
中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是指哪几位菩萨

中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是指哪几位菩萨?文殊菩萨:即文殊师利菩萨,象征智慧的菩萨。
《文殊师利般涅盘经》说,文殊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姿罗门家,由母亲的右腋而生,生而能言,十种祥瑞同时出现。
他遍访仙人求出家法,九十五种外道辩论师都辩不过他,终于在释迦牟尼佛处学道成为菩萨。
在大乘佛教中,他是众菩萨之首,被认为是如来“法王”之子。
也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牟尼佛宣说佛法。
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是在山西五台山,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协侍,顶结五鬓,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塑像多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
普贤菩萨:梵名为“三曼多跋陀罗”,即普遍贤善的意思。
他和文殊菩萨一起,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协侍菩萨,一个象征智慧,一个象征真理(普贤)。
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说:普贤原为东方宝威德上五律国之菩萨,遥闻释迦佛在娑婆世界说法华经,特为听受,到达时佛已讲完此经,当夜即将入灭普贤表示守护此经,释迦佛赞叹认可。
密教称普贤为“金刚萨埵”“菩贤萨”等。
中国佛教相传,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说法道场。
普贤菩萨像大多头戴宝冠,身穿菩萨装,坐于一六牙白象上。
据说普贤有延命益寿之德。
因而出现为祈求延命的普贤延命菩萨像。
地藏菩萨: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
他发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地藏十轮经》卷一,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而得名。
《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地藏于仞利天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佛既灭,弥勒佛未出世之前,自愿必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
据《宋高僧传》卷二十等,地藏原为新罗国王族,姓金名乔觉,出家后于中国唐玄宗时来华入九华山,居数十年圆寂,月(读rou肉)身不坏,以全身入塔。
九华山之月(读rou肉)身,据说即为地藏菩萨成道处。
《地藏十轮经序品》《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等载。
地藏菩萨具有无量数不可思议之殊胜功德,为一切世间声闻,独觉所不能测。
由过去之大悲誓愿力,常示观大梵王身、帝释身、声闻身、阎罗身、狮象虎狼牛马身,乃至罗刹身、地狱身等无量异类化身,以教化众生,应众生所求而消灾增福,以成熟众生之善根,所以又称“千体地藏”。
佛教基础知识PPT课件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对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 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味 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心 畜 生
菩 萨
声 闻
缘 觉
阿
修
天
罗
人
.
11
佛教的业果论:三业行为 (1)十界圣凡谁主沉浮?业就是行为活动的意思
1、从行为的施发者来说有三种:身业、口业、意业。 2、从行为的性质来划分也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 (2)佛教的业果流程——根尘识。 1、身口意三业是如何造恶业的?
.
12
是依着感官接触外境生起错误认知做出种种善恶夹杂的行为。佛教中叫做根尘相 对生妄分别而起惑造业 根指六根、尘指六尘、妄分别是指六识
此三界都是众生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以跳出这三界为目的。
.
22
佛教的宇宙起源观——缘起
事物之待缘而起,一切有为法,皆自诸多条件合和而起,小到个体生命,大 到宇宙都是由依因待缘而起,也就是因缘条件合和而现起这个纷繁复杂的世 界
佛教中有四因缘之说
因缘:主因、内因。
增上缘:助缘、外缘。
所缘缘:外缘是指外境,外境使人产生认识之缘,叫所缘缘。
.
4
佛教的生命观:十法界 佛教把生命层次分为十个等级:十法界 其中四种圣人和六种凡夫
.
5
六道凡夫简称“六凡” 通常所说的六道轮回,也指的是这六道
六凡
天 道
阿
人
修
道
罗
佛教之四菩萨

四大菩萨四大菩萨(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四大菩萨(无边的愿行—普贤菩萨)四大菩萨(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四大菩萨(无尽的孝道—地藏菩萨山西五台山供奉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供奉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供奉地藏菩萨浙江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具体点就是:普陀山、九华山、五台山、峨眉山中国有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九华山、五台山、峨眉山。
它们又称“四大道场”--相传为四位菩萨分别显灵说法的道场。
普陀山位于浙江普陀县,为舟山群岛之一,相传为观音显灵说法道场。
普陀山最盛时,有大小寺庙300多座,僧人3000人。
现仅存普济、法雨、慧济诸寺,及梵音洞、磐陀石、多宝塔等名胜。
古代来往日本、朝鲜等国之行旅,常停此候风,拜观音,祈法语航行安全。
九华山在安徽省青阳县境,传说是地藏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
佛教传说释迦牟尼逝世后1500年,地藏菩萨降生于新罗国王家,姓金号乔觉,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渡海至此,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去世。
佛教说地藏菩萨法力最大,他曾发誓“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九华山最盛时期庙宇多达200多座,僧尼5000多名。
至今保存完好的庙宇还有50多座,佛像6000多尊。
五台山位于山西五台县内,山有五台,故名五台山。
传说它是文殊师利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
根据历史记载,五台山寺院最多时曾达200多处。
古庙多为喇嘛庙,属佛教密宗一派,现在山上还有很多藏族和蒙古族的寺庙。
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县,传说是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
公元六世纪时,它已是全国著名佛教胜地。
最盛时全山有寺、庵、殿100多处。
如今保留的寺庙尚有20余处。
佛教称峨眉山为“光明山”,道教则称之“虚灵洞天”、“灵陵太妙天”。
峨眉山山顶的光相寺,相传为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地方有的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有时又作曼殊室利。
意为妙德、吉祥。
据说他出生时家中出现许多吉瑞祥兆,因此而得名。
据《文殊室利般涅盘经》记载,文殊生于古印度舍卫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之四大菩萨

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代表中國佛教的特質。
陀山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愛心),九華山地藏王菩薩代表大願(孝道),五臺山文殊菩薩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落實),所以這四位佛教在中國佛教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縱然不是在這四大名山,一般比較大的道場也都會供奉這四大菩薩。
大慈大悲觀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不單是佛教徒,就連一般人也都知道,在一般民間信仰中也是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最受歡迎的一位菩薩。
在中國唐朝時候,為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諱,略去「世」字而簡稱觀音菩薩,相沿成習,所以現在世人多稱觀音菩薩。
唐朝以後,觀音菩薩多被塑畫成女性形像,就像一位慈母一樣,以此來表現觀音菩薩的慈悲。
希望用母性的大愛,來表達菩薩對一切眾生若赤子的慈悲。
所以,菩薩本無男女相的分別,而是為了度化眾生,因此在很多觀音菩薩的感應故事裡,菩薩大多以女身示現,這是眾生對無私之愛祈求的感應,是觀音菩薩慈愛的象徵,也是菩薩形像多是女眾的原因。
觀音菩薩慈悲心重,真正是不忍眾生受苦難,時刻不忘為眾生拔除痛苦而施予安樂,經上說:「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眾生多苦,所謂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眾苦煎熬,正希求一種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輔助與指導,而菩薩悲智雙連,以其平等、普遍、廣博的愛心,贏得了「戶戶觀世音」的信仰與尊敬。
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中,以耳根圓通,而被文殊菩薩稱讚為二十五圓通中第一圓通,因為「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特別敏銳,容易藉由聽聞佛法或是梵唄唱誦而起信。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觀音菩薩是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二十位善知識,善財到補怛洛迦山的菩薩住處,觀音菩薩為他解說「大悲行法門」。
而《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則是敘述菩薩觀世音度化眾生種種苦難,隨時隨處,應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現何身而予以救濟。
凡是遇到危難的人,稱念觀音菩薩的名號,菩薩便會即時觀其音聲前往解救。
简约大佛佛教宣传PPT模板

之
Lamet, Consectetaur Cillium
缠
缚
因 缚 今
,生
生来
生世
世 世 永 离
緣 脱
离 一 切
恶外
道道
天
魔
之
缠
晴慧霜祥
岚水林云
萦潺醉淡
转潺染淡
双
峰
溪
峦
畔
间
飞莫绿不
歌问水羡
倚前青神
天缘山仙
心
相
未
对
远
看
粗粉翠莠 茶翼柳草 香蹁扶缀 漫跹炊疏 旧桃烟栏 书木 卷剑
第二章
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内容打在这
点击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 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点击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 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点击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 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佛 緣
土障清乐恶魔今
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在这里。
无 缚 今
,生
生来
生 世 世 永 离
我 世
脱 离 一 切
恶外
道道
天
魔
之
缠
佛
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
Practicing calligraphy at the Orchid Pavilion, the semi-cursive script resembling sailing clouds and flowing water
當 下
缚今 ,生 生来 生世 世脱 世离 永一 离切 恶外 道道
中国四大宗教PPT课件

3、普贤又译“遍吉”菩萨:其显著 特征是手持如意棒,身骑六牙白 象。人称“大行菩萨”。其道场 在今四川峨眉山。
4、地藏菩萨:人称“大愿菩萨”。 地藏菩萨的特征是一手持宝珠、 锡杖、剃法、园顶,身着袈裟的 比丘形象。
(三)罗汉
罗汉是“阿罗汉” 的简称,是小乘 佛教所能达到的 最高果位,在大 乘佛教中低于佛 和菩萨,居第三 等。
与藏区本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 方色彩的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
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一般认为西汉 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博 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是为佛教 传入中国之始,史称“伊存授经”。
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形成了众多的派 别A、译传阶段(西汉-魏晋南北朝时 期)
白马驮经
第二节 佛教 一、佛教的产生与传播 1、佛教是以信仰“佛”为中心的宗 教,公元前6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 国净饭王的太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 后世佛教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 即释迦族的圣人,简称释尊。
2、释迦牟尼的出生地兰毗尼园、成 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鹿野苑、 涅槃地拘尸那迦是世界闻名的佛祖四 大圣迹。
释 家 三 尊
东 方 三 圣
西 方 三 圣
3、三世佛(竖三世)
时间轮回流转而相继存在的三尊佛, 即中尊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左尊过去 世燃灯佛、右尊未来世弥勒佛。 佛教认为,世界有周期性的轮回生灭, 每经过128亿年就要毁灭一次。
4、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及文殊菩萨 和普贤菩萨的合称。
(二)菩萨
C、融合阶段(宋元明清时期)
出现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趋势,该 阶段主要流行禅宗和净土宗。
四、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包括“四谛说”, 它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 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大 真理。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 其成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 归宿和解 脱之路。 (一)苦谛 (二)集谛 集谛是对造成人生痛苦与烦恼的原因 分析。
(11)四大菩萨之一的文殊菩萨

(11)四大菩萨之一的文殊菩萨
乘狮威武手持剑 , 身紫金色貌似童 .
智慧化身应万变 , 功德无量肚宽宏 .
慈悲为怀度众生 , 端坐莲座英姿雄 .
四大菩萨位至尊 , 香客朝拜敬毕恭 .
文殊菩萨形象多变,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
五髻文殊是因头顶绑了五个髻而得名,这五髻代表的是五种智慧。
一般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
(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
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思维。
智慧之利剑表示能斩断种种蠢痴,智慧犀利如剑;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
菩萨亦常乘坐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在。
农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的圣诞日。
据《文殊师利般涅盘经》载:文殊菩萨为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身紫金色。
出生即能言语,后诣诸仙人所求之出家法,因酬对者无,故至佛所出家学道,为左胁侍。
(黑体字内容源于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原创。
佛教四大菩萨

2
地位即特点
按佛教说法,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托咐,在释迦寂灭 后未来佛弥勒降生前这一段无佛世界里,担当起教化六道众生 的重任,其地位相当于“代理佛”。《地藏本愿经》又说,释 迦佛召地藏大士,令其为幽明怙主,使世人有亲者,皆得极本 荐亲,共登极乐世界,地藏受此重托,遂在佛前立下宏大誓愿 :“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 道。”(《地藏经·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因此地藏又被称为“ 大愿地藏”,以与观音的“大悲”、文殊的“大智”、普贤的 “大行”相呼应。
佛教里有四大菩萨,象征四种理想癿人格,即:愿、行、智、悲。象 征愿力癿是地藏王菩萨;象征实践癿是普贤菩萨;象征智慧癿是文殊 菩萨;象征慈悲癿是观世音菩萨。
地藏菩萨,戒称地藏王菩萨,曾音译为“乞叉底蘗沙”。因其“安忍 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因为其“丽远劫来屡发弘 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曾说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癿坚定佛语。
3
Hale Waihona Puke 僧金乔僧金乔觉(公元696——794年)生于新罗国王族。生而相貌奇特,顶骨耸出特高。臂力甚大, 可敌十人。为人心地慈善,颖悟异常,尝自诲曰:“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 ”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719年),乔觉时年二十四岁,出家剃发为僧,唐代癿中国佛教,如日中 天,吸引了一些日本、新罗、高丽、百济等国癿僧人来华求法。金乔觉出家后,即携白犬善听航海 来华。至安徽省池州府青阳县九华山。见山峰状如莲花、峰峦耸秀,山川幽奇,便登高览胜,叹为 稀有。遂于此山深无人处,择一盆地,栖居岩洞。渴饮涧水,饥食白土(此土白而腻细,俗称观音 土)。常被毒虫伤螫,亦端坐无念,置之泰然。 地藏素愿写四大部经,遂下山,至南陵,俞荡等人写献,得以归山。至德年初。地方绅士诸葛 节率村人登山,见深 地藏王菩萨像无人迹处,有一和尚,坐禅于洞穴内。洞旁有一破锅,存在残 粒和着白土,生活异常清苦,大为惊异。询知此乃新罗王子,远来求法。诸葛节等人,深愧未尽地 主之谊,遂发心倡议为地藏比丘建造禅宇。时九华山地为闵让和所有,建寺须请其施舍山地。闵公 坚信佛教,素怀慈念,乐善好施。每斋僧百名,必虚一位,请洞僧地藏比丘,以足其数。闻知诸葛 节等人要在此建造寺院,自然十分欢喜,乐意捐助山地。闵公对金乔觉说:“九子山头癿土地,尽 为我有,任意所需。”金乔觉答曰:“一袈裟地足矣。”闵公许之。金乔觉遂将袈裟一展,遍覆九 子山峰。闵公见状甚喜,尽将所荫之地施与金乔觉建大道场。并遣其子出家,法名道明。后来闵公 亦舍俗离尘,礼其子道明为师。现今所见地藏菩萨像,左道明,右闵公。寺院建成后,各方学者云 集此山,特别新罗国癿僧人,来此日多。因国内外僧众咸集于此,生活即发生困难。金乔觉于山中 掘石得土,其色青白,细如面粉,供众食用。寺中僧人为求法而来,虽然一些人饿得皮骨相连,被 人称为“枯槁众。”但是他们在金乔觉癿领导下,团结、精进,一心向道,以苦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