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陕北方言地名词语的区域特征和文化内涵
试论陕西韩城方言词汇形象性特点
![试论陕西韩城方言词汇形象性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f76405565ce0508763213f4.png)
试论陕西韩城方言词汇形象性特点摘要:陕西韩城方言词汇的形象性特色鲜明,而且在用法和感情色彩上独具个性。
本文从构词类型的角度简要分析韩城方言词汇的生动表示法,并归纳了其语法功能、附加意义和形象性特点。
关键词:韩城方言词汇形象性构词类型重叠一、引言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东北部,地处黄河西岸。
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乡宁、河津、万荣县相望,西北与延安地区的黄龙、宜川县相接,南连渭南地区的合阳县。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韩城方言的研究有独特的意义。
本文从构词类型角度结合相应的语调及感情色彩来分析韩城方言的形象性特点,这对考察关中方言的语法特点,丰富西北方言的语法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韩城方言形象性特点的生动表示法论文联盟网 xxxx(一)AA和AA儿韩城方言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强化了描绘性,使语言更生动活泼。
语调一般为降调,重叠后音韵更加和谐。
例如:白白、肥肥、平平、凉凉、脏脏、甜甜、干干、湿湿、坏坏、黏黏等。
以上形容词重叠后程度比单用时加深,可单独作谓语,也可作定语,一般都不加结构助词。
例如:(1)饭是甜甜,没搁盐。
(饭没放调料,没搁盐或放得很少,跟没放一样。
)(2)这是一张白白纸。
(没写画过的空白纸。
)(3)他那坏坏脾气!(他是个坏脾气!)重叠后加儿化的,例词如:酽酽儿、淡淡儿、利利儿、悄悄儿、宁宁儿、慢慢儿、活活儿(要轻拿轻放)、嘿嘿儿(熟睡、睡的很香的样子)、文文儿(书生气十足或文静内向的样子)、尖尖儿、亲亲儿(模样标志的样子)(4)真想酽酽儿地喝一杯茶。
(真想喝一杯浓浓的茶。
)(5)那女子文文儿的。
(那女孩挺文静的。
)形容词重叠后儿化,程度加深,经常作状语,一般要加上“地”,也可作谓语,语调一般为升调,大多带有“喜爱欣赏、赞叹、期望或叮咛”之义。
(二)AABBAABB式是普通话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之一,在韩城方言中的用法基本相同,此类型的词具有地域特色,形象性较强。
语调为前两音节持平而后两音节下降,根据词义既可表达埋怨又可表达欣赏等感情,程度层级加深。
陕北方言的文化底蕴与魅力
![陕北方言的文化底蕴与魅力](https://img.taocdn.com/s3/m/a0adcaf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00.png)
陕北方言的文化底蕴与魅力陕北方言,是西北地区古老的原生态语言形式,也是陕北文化重要的载体。
本文通过对陕北方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六(王建领)的深度访谈,以对话录风格,考述研究了古老陕北方言的历史形成过程和发展格局,深刻揭示了陕北方言成为民族历史文化“活化石”的深层基因密码,展示了独特的陕北文化底蕴与魅力。
一、陕北方言民谚:文化的培育与情结徐良(以下简称徐):首先请谈谈您关于陕北语言文化的学习与积累经历。
王六(以下简称王):我的积淀与收获主要从社会生活中来。
我先是在村里当干部,兼乡团干,当民兵;后来当了兵,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后来在黄陵煤矿、家乡桃镇粮站和县、市、省各级不同行政岗位工作,丰富的人生阅历,凝聚了丰厚的陕北文化情结。
徐:请举几个例子。
王:陕北方言有大量运用叠词的习惯,朗朗上口,入木三分。
有些词如红彤彤、平展展、毛眼眼、绵手手,亮格闪闪、圆格楚楚、端格铮铮、软格溜溜等,可以鲜活、形象传神地表达出陕北特有的民俗、民情及生活特征。
比如,“眉眼”一词的不同组合,就非常生动传神。
我与老乡们打交道时,形容那些行为不端的人,就说“鬼眉溜眼”;指责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就说“贼眉鼠眼”;评论那些好打扮而不务实的人,就说“光眉合眼”;对那些工作拖拉、节奏慢的人,就说“呆眉痴眼”;对那些精力不集中、抓不住要领的人,就用“瓷眉二眼”;对那些因慌乱而不知所措的人,我就用“慌眉土眼”;对那些聪颖秀气而机灵的人,就用“灵眉秀眼”;对美丽而可爱的姑娘,就用“柳眉杏眼”。
我搜集整理过,陕北谚语中通过“眉”和“眼”搭配形成的词,足足有100多个,完全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形态、相貌、行为、举止等众多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精彩。
二、陕北方言民谚:文明的基因与密码徐:到目前为止,您出版了《把根留住——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陕北回眸》《陕北话中话》《信天游说》等多部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我注意到,您把陕北方言概括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陕北方言有学问
![陕北方言有学问](https://img.taocdn.com/s3/m/c719305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4.png)
陕北方言有学问陕北方言有学问陕北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处于封闭状态,人们的交往半径很小,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方言。
陕北方言的独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留了许多古音、古词,成为中国古代语言的活化石;二是创造了许多非常独特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词语和修辞方式。
概括起来说,陕北方言一是古,二是怪,三是字字有来历、句句有光彩。
陕北方言的第一个特点是比喻奇特。
他们把丢人叫“背兴”,把劳动叫“受苦”,把害病叫“难活”,把可怜叫“恓惶”,把困难叫“难怅”,把不干练叫“邋遢”,把不正经叫“骚情”,把便宜叫“贱葬”,这些词比喻形象,加强了表达的效果。
比如普通话中的寻短见,陕北人把它叫“寻无常”。
“无常”一词是宗教意识的产物。
依凭道教阴阳学说,以黑为阴,以白为阳,形成黑无常、白无常两个鬼。
无常鬼的职责是专门勾人魂魄的,决定着人的死期。
说谁“寻无常”了,比说谁寻了短见比喻更恰当。
再比如普通话中说谁服了毒药,陕北方言叫吃了“闹药”。
毒药一词有些平静,没有强烈的感觉。
而一听“闹药”一种痛苦的情形马上就显现出来了,折腾、叫喊、挣扎,昏死了又醒来,都被一个“闹”字所概括。
陕北方言的第二个特点是贴近生活。
他们把债务叫“饥荒”,把沙尘暴叫“黄风”,把现在叫“尔格”,把去年叫“年时”,把乞丐叫“行吃的”,把洪水叫“山水”,把自生的叫“柳生”,把土块叫“土疙瘩”,把热闹叫“红火”,把懒惰叫“针扎不动”,把冰雹叫“冷子”……这些词来源于他们的生活,是他们根据生活中一些事物情景总结出来的。
常住陕北或者了解陕北的人,一听这些词就觉得一种泥土芳香浸入五脏六腑。
比如普通话中的糊涂,陕北人叫“麻糜不分”。
麻和糜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说你连麻和糜都分不清,说明你糊涂到了极致。
再比如说干活,陕北方言叫“做生活”。
做生活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生活的继续,说明了人与生活即生活与生活的关系,比干活更能贴近生活。
陕北方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善用叠词。
陕北方言钩沉
![陕北方言钩沉](https://img.taocdn.com/s3/m/545f8c0c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da.png)
陕北方言钩沉陕北方言钩沉陕北方言丰富而复杂,地方色彩十分鲜明。
若从语言学的角度划分,延安南部地区属渭北关中方言区,延安以北内蒙河套和榆林地区属晋北方言区。
古时候,陕北地处边荒,文化传播和变迁的速度较之中原发达地区慢了许多,方言中沉淀了一部分古汉语和古代俗语残余。
同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晋西北、内蒙河套、陕北这片晋北方言区的广大区域内,一直是周边少数民族内迁安置的聚居中心,五方杂处,各种外来文化与各民族风俗习惯和语言交流十分频繁,互相影响,陕北方言中的外来文化和异族语言残余,至今仍随处可闻。
大(da)在中国的广大地区,人们多管父亲叫爸、叫爹。
但在陕北以及甘、宁、青部分地区,人们则呼父亲为“大”(音达)。
佳县、安塞、宜川、富县、洛川、黄陵等大部分地区“呼父曰大”。
甘肃的秦安、渭源等地“呼父曰达达”,政和等县则“呼父曰阿达”。
关中和渭北的大部地区也“呼父曰大”。
追溯这一称谓的来源,当与羌、鲜卑、契丹等民族称其部落首领为“大人”、“部大”、“酋大”有关。
羌族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秦汉之际,主要分布青海南部与甘肃南部交界的地区,东汉时陆续内迁,至魏晋南北朝时,已聚居于关中渭北、陕北大部分地区,“关中之人,百万余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晋书·江充传》)前秦建元三年(367)的《邓太尉祠碑》有“统和宁戎,鄜城、洛川、定阳五部屠各,上郡夫施黑羌、白羌、高凉西羌………”的记载。
在羌族部落中,称呼其首领为“大”“大人”“部大”“酋大”。
《北史》〈〈宋史〉中都说:“羌之酋豪曰大”。
《邓太尉祠碑》中有“治下部大钳铒丁比”,是说丁比是羌族部落的“部大”。
前秦建元四年(368)的《广武将军Δ产碑》中,也有不少在题名之前冠以“大人”、“部大”、“酋大”的羌人姓名,如“大人白平君”“酋大夫蒙木犁”“部大张广平”等(详见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羌族入居陕甘边和关中渭北地区数百年之久,对这里的文化和民族构成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他们的姓氏命名的村落流传至今,如蒲城的钳铒、罕井、富县的钳铒(今讹为钳二)、曲南、杜甫居住过并留下《羌村三首》《北征》等不朽诗篇的羌村等。
介绍陕西方言的短文
![介绍陕西方言的短文](https://img.taocdn.com/s3/m/f458ff6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4d.png)
介绍陕西方言的短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陕西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方言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陕西方言又称秦腔,是一种独特的方言系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韵特点,是陕西人民的精神财富。
陕西方言主要分为关中方言和陕南方言两大类。
关中方言是陕西省西部的主要方言,包括西安市、咸阳市等地,陕南方言则是陕西省南部的主要方言,包括汉中市、安康市等地。
陕西方言具有以下特点:一、音韵规律严谨。
陕西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有着明显的规律,严格遵循着特定的音韵体系。
二、语音浊化特点明显。
陕西方言有着明显的语音浊化特点,即部分清辅音在发音时会转化为浊辅音,使得方言听起来更加地道。
三、语言节奏独特。
陕西方言在语言节奏上有着独特的特点,讲话时语速较快,音调跌宕起伏,富有动感和生气。
四、词汇丰富多样。
陕西方言的词汇多样丰富,包括独特的口头禅、谚语和民间俗语等,丰富了方言的表达方式。
在陕西方言中,有着很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比如“饭团”在陕西方言中称为“梆子”,“家伙”称为“准棍”,“爬山”称为“上山”等等,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反映了陕西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陕西方言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同时也在文学、戏曲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陕西戏曲中,方言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使得戏曲更加地饱含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
陕西方言是陕西人民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是陕西人民的精神财富。
通过学习和传承陕西方言,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陕西地区的文化内涵,增进地方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了解和研究陕西方言,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第二篇示例:陕西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的各个地区。
陕西方言不仅在口语交流中广泛使用,而且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陕西方言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陕西方言的发音有着独特的特点,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声调的变化。
陕北方言
![陕北方言](https://img.taocdn.com/s3/m/b7aa1e16c281e53a5902ff02.png)
四、 陕北方言的助词
陕北方言的助词在陕北绥德,米脂, 子洲,佳县,清涧,横山等地口语中表达比 拟义的词语,不用北方方言常用的比拟助词 “似的”,“一般”等,而用类似的近代汉 语的“也是的”一类词。
陕北话对应于现代北方方言“似的”有好几个词, 根据语素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也是”中的“是”一律读为【shi】,“也是” 中的“也”则有三种语音形式:1.[ia]2.[a]3.合音于前字, 使前字韵母的最后一个音素延长。2.3两种形式是1的弱 化形式:[ia]弱化而失落介音,就成为[a];[a]再进一步 弱化而失去音节身份,就并入前一音节,使之变为长音。 这里不同的读音只是因为说话注意程度,语流速度不同 而发生的弱化语流音变,因而可以互换。下面例句写作 “也是”的,都有这三种语音变体,不一一注明。 1、这娃娃乖得和个猫也是。 2、可疼叻,像蝎子蛰上得也是。 3、肚子胀得和个鼓也是。
(五)是么 用在疑问句末尾。“是”表反问的语气;“么” 表强烈的埋怨、指责语气。含有“为什么 要……”的意思。如: 1、你给他说是么?/ 你为什么要给他说? 2、你不做(打)他是么? 3、你惹那(他)是么?
(六)着么 用在祈使句末尾构成一定的格式。“着”表示希 望、劝阻的语气;“么”表示期望、恳求的语气,并 有强调作用。整个句式含有“等……再……”的 意味,通常用来劝阻别人做某事。如: 1、忙甚(什么)嘞,等我吃哩饭着么! /忙什么呢,等我 吃完饭再……嘛! 2、先不要说,等那(他)回去着么!
五、方言的是非疑问句
(一) 是非问句的分类及由来
陕北方言没有“吗”字是非问 句,但有一种使用频率极高的特殊问句类型, 我们将其定为正反是非问句,我们探讨该类 问句的特点,分析结尾的“不”,“没”的 语义语用特征,并验证了普通话的“吗”字 一句来源于早期的正反问句的观点。
试论陕北民歌中的方言魅力
![试论陕北民歌中的方言魅力](https://img.taocdn.com/s3/m/b466e00c59eef8c75fbfb313.png)
试论陕北民歌中的方言魅力作者:彭一雯来源:《教师·上》2014年第03期“女人忧愁哭鼻子,男人忧愁唱曲子。
”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小道,或者是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一种典型的“黄土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得撩人。
人们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传递他们的黄土情怀。
以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民歌种类来诠释陕北人民的风土人情。
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形态,它的产生、发展、演变与陕北方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陕北民歌中记录了大量的陕北方言,才使得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陕北民歌也只有用陕北方言写出来、唱出来才会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才能称得上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
一、陕北方言独有的特征陕北方言属于西北官话,受山西影响较大,也杂入一些蒙语,至今保留入声。
共有二十四个声母,比普通话多了一个声母,即有全浊声母v、z和次浊声母η,因此陕北的方言中就出现了大量的独特的自己的词汇。
这些词汇不仅表现在日常用语中,也大量的应用于称谓之中。
如疲劳叫“熬”,害羞、丢人叫“背兴”,热闹叫“红火”,叫连襟为挑担、两挑,叫妻子或结过婚的女人为婆姨,叫青年男子为后生,叫丈夫为汉,叫小孩为猴娃、碎脑娃娃,等等。
将这些具有地方韵味的词语应用于陕北民歌之中,就导致陕北民歌具有其他地方没有的独特韵味。
陕北方言中大量的使用叠词叠语也是其独有的特色,这些叠词叠语出现在方言之中就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的真实与亲切,如“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山丹丹(那个)开花哟红艳艳”。
其中“蓝格英英”“红艳艳”就把所要表达的颜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比单独用一个词所表达的意思要更加的强烈与鲜明,也更具有艺术性。
陕北方言中的字词读法也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异,这些特殊的字词读音同样铸就了陕北方言特有的地方风韵,体现在陕北民歌中,如“你妈妈打你不成材,露水水地里穿红鞋”这一句歌词,“鞋”在陕北方言中读作hai,如果演唱的时候把“鞋”读作xie,这样既与上一句的“材”不押韵,又失去了独有的语言风味。
陕北方言地名词语的区域特征和文化内涵
![陕北方言地名词语的区域特征和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eaf0b60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e.png)
陕北方言地名词语的区域特征和文化内涵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陕北地名词语反映了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理地貌,记录了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融合的踪迹,折射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农业文明,反映了上至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的心理愿望。
论文关键词:陕北陕北方言词语地域文化序言历史上,汉语形成了多样、复杂的方言。
陕西北部,即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级市,通行着陕北方言。
陕北方言词语是指陕北方言中的词和熟语的总和,是陕北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学者李光庭说:“言语不同,系乎水土,亦由习俗……”可见一定的语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地方习俗、传统观念等直接相关。
陕北方言词语中有大量的地名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反映了当地的地理面貌、历史演变和人们的心理愿望。
本文主要探讨陕北方言地名词语所反映的区域地貌特征和所积淀的陕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一陕北方言地名词语的区域特征人活在特定空间中,就不能不与反映空间地理位置的地名词语打交道。
陕北方言词语中,地名的词语相当活跃,成为当地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名词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专名加通名。
通名部分的词语大多反映了当地自然地理地貌特征,而专名部分则反映了当地物产特点。
1 陕北方言词语反映陕北地理特征陕北在地理上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在地貌上表现为沟壑纵横,峁梁相接,沟峁交错的特点。
陕北人在给地理实体起名时多以“沟”、“墕”、“岔”、“崖”、“畔”作为通名。
反观之,这些通名记录反映了陕北沟壑峁梁众多的区域地理地貌特征。
沟:山沟,地面低洼地带。
陕北沟壑众多,以“沟”命名的地名词语也很多,如子洲的宋家沟、曹家沟等。
含:两山相连处,俗称“含”的地名主要集中于榆林地区。
如子洲有米家、佟家,府谷有王家。
岔:道路分岔的地方。
以此为名的有:绥德的霍家岔、清涧的岳家岔、子长的青阳岔等。
崖(陕北方言读nai):山边陡峭处。
带有“崖”的地名有:神木的花石崖,绥德的李家崖等。
【百度精品】浅谈地方谚语及其文化内涵-以陕北方言为例
![【百度精品】浅谈地方谚语及其文化内涵-以陕北方言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bcfa805102de2bd970588e1.png)
浅谈地方谚语及其文化内涵—以陕北方言为例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和承载方式,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活化石”。
语言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文化离不开语言的承载,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陕北谚语作为陕北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一种方言题材,是构成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载陕北文化的一种有力的工具。
所以本文以陕北方言中的谚语为研究对象,结合了作者在陕北成长生活的经验,探讨当地谚语及其所包容的文化内涵。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谚语以及陕北谚语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对陕北谚语的地域文化背景进行了大致说明;第三部分对陕北谚语进行分类,分为自然、农事、社会、生活、其他五类进行介绍;最后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究,旨在从这些文化内涵中体会陕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
关键词:陕北方言;谚语;文化内涵AbstractLanguage, as the medium of culture and the carrying mode, is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 of culture and the "living fossil" of culture. Language is inseparable from cultural nourishment, culture inseparable from the bearer of language, the two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influence.As a dialect subject which summarizes and refines the long—term social practice of northern Shaanxi people, the northern Shaanxi proverb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a powerful tool to carry the culture of northern Shaanxi.Therefor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roverbs in the northern Shaanxi dialec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ing the author's experience of growing life in northern Shaanxi, exploring thelocal proverb and its inclusive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roverbs and northern Shaanxi Proverb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northern Shaanxi proverb the reg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general description; The third part of the northern Shaanxi Proverb classification, divided into natural, farming, social, life, other five categories of introduction; Finally,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in—depth inquiry, aimed a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unique customs of North Shaanxi.Keyword:Northern Shaanxi dialect ; Proverbs;Cultural connotation目录TOC \o "1—3" \h \u 12662摘要I7327Abstract II3095前言132072一、谚语及陕北谚语213206二、陕北谚语的地域文化背景222780(一)多元融合的历史文化27696(二)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217519(三)粗犷狂放的性格文化328718三、陕北谚语的类型320813(一)气象谚332264(二)农事谚4204831.农事季节4144042.农事经验528890(三)社会谚539001.勤奋好学5182022道德修养6256353.重在实践61544(四)生活谚683261.家庭伦理6202142.勤俭节约637373.团结互助724774(五)其他类78498四、陕北谚语的文化内涵研究815496(一)重视农耕重视劳作84195(二)直面自然豁达乐观912327(三)重道德修养重人伦情义106158(四)崇尚教育尊重知识1032564(五)尚勤鄙懒崇尚节俭1120454(六)男尊女卑夫为妻纲1125424(七)讽谏效果和批判意识124288结语1410452参考文献15谢辞16前言近年来随着方言研究的逐渐火热,陕北方言作为“西北地区最古老的方言”,具有特殊的语用研究价值,渐渐被各路专家学者所青睐。
陕西方言研究报告
![陕西方言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203c966964bcf84b9d57bc9.png)
陕西方言词调查身为一个地道的陕西人,曾为自己生活在这片热土上而自豪,耳濡目染,陕西方言粗旷豪迈,倍感亲切。
历史上,陕西方言曾作为官方通用语被长期推广和普及,其内容博大精深。
相传汉字为文字处补祖,仓颉所创造。
仓颉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
陕西方言划分更是细致,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甘肃宁县。
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宝鸡市。
关中方言区乃炎帝故乡,母为炎帝属的周族语言,即是炎帝语言。
炎帝语言与炎黄融合的夏语近似,又由于地理近似,沟通频繁所以关中方言与河南方言同属中原官话。
由于我家在关中一带,所以我将着重介绍陕西关中的方言,比如许多独特读音的字,与许多词语。
众多陕西方言中的字词都有其历史依据,古今诸多名著中大量运用陕西方言充分的表达了话语的准确性。
关中方言的许多词都蕴含着我国古代的文化、制度等。
首先介绍一些方言的词语:举些例子,一、两个陕西人在外地碰面会激动地说“咱俩是乡党”这样的话在别人看来定不理解,其实“乡党”就是老乡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乡党方言来历。
这得从古代的民户编制说起。
“乡”和“党”。
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
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乡”“党”二字连用,指乡里,也就是同乡的人,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的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下来了,泛指居住地距离相对较亲的人。
目前,用“乡党”几乎成了陕西人的专利。
往往有人称陕西人是“陕西乡党”。
二、“屋里人”。
关中人,常把已婚妇人叫“屋里人”。
如:“你屋里人这几天咋没见?”“俺屋里人这几天熬娘家去咧!”把妇女叫“屋里人”,其渊源虽无法考证,但在很大程度上与劳动分工、“男耕女织”的出现有关。
过去的农家,男的在田间劳作,女的在家中纺线织布,内外分明,各执其事。
陕北奇葩地名,连起来就是半部陕北史榆记
![陕北奇葩地名,连起来就是半部陕北史榆记](https://img.taocdn.com/s3/m/c2baf802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c.png)
陕北奇葩地名,连起来就是半部陕北史榆记地名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作为表称地点的文化符号,地名之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它从一个特定的侧面记录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地名是活跃的文化细胞,特别是那些蕴涵丰富的重要地名,代表了中国文化经络上的关键穴位,组成一道道文化脉络,传达出中国文化之深处的信息。
地名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包藏了太多的历史文化信息。
一个地名常常对应着许多传说和故事,在这些故事和传说之中,曲折地反映出该地生活面貌的本真。
毫无疑问,地名之命名,并非是随心所欲的产物,在其生命的起点上,它就被深深地打上了出生地之自然的和文化的胎记,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一地之名,赋予具有特定方位和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以名称,保存了其所代表的土地之地形面貌,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从而成为其自然生态的档案,同时,它又记录了各民族独特的生活内容,包含了人们对地理实体的精神寄托,反映出该地民众的生存状态、活动轨迹、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特征。
陕北地名及其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本文从一下四个方面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01陕北地名及其古代民族地理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
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
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
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
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
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
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
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
”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
从地理和文化角度看陕北方言中的地名词语
![从地理和文化角度看陕北方言中的地名词语](https://img.taocdn.com/s3/m/faa6b80beff9aef8941e069b.png)
当地 的地理 面 貌 、 历 史演 变 和人们 的心理 愿 望 。
清代学者李光庭 说 : “ 言语不 同 , 系乎水 土 , 亦 由 习 俗 …… ” ② 可 见 古 人 也 认 为 一 定 的语 言 与 当 地 的 地 理 环
境、 地方 习俗 、 传 统 观 念 等直 接 相关 。陕 北 方 言词 语 中的
【 摘要 ] 语言 是 文化 的载 体 , 方 言 是语 言 的地 域变 体 , 不 同 的方 言反 映 了不 同 的地 域 文化 。a ) 通过 对 方 言尤 其 是方 言 中的
地名 词语 的探 索 和分析 。 能 够更 加充 分地 挖 掘和 展示 当地 民族 丰 富 的地域 特征 和 文化 内涵 。 作 为晋 语 的一 部分 , 陕北 方 言 的 地名 词语 不仅 反 映了陕 北黄 土高 原沟 壑 纵横 的地 理 地貌 , 而 且记 录 了 古代 历 史上 的 民族 迁 徙 、 融 合 的 踪迹 , 折 射 着发 生在 这
等 。石 山或 石 卯 梁旁 边 的地 方 则称 为 石 畔 。 神木 有 雷 石
畔, 子洲 有 马家 石 畔 、 侯 家石 畔 等 。 沟: 山沟, 地 面低 洼 地带 。陕北 沟 壑众 多 , 以“ 沟” 命 名
现 在 两个 方 面 : 一 是保 留 了许 多古 音 。 二 是 创造 了许 多 非 常 独 特且 具 有地 域 文化 特征 的 词语 。本 文 主要 探 讨 第 二
陕北方言
![陕北方言](https://img.taocdn.com/s3/m/d540e3eb5ef7ba0d4a733bd2.png)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陕北地名词语反映了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理地貌,记录了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融合的踪迹,折射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农业文明,反映了上至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的心理愿望。
历史上,汉语形成了多样、复杂的方言。
陕西北部,即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级市,通行着陕北方言。
陕北方言词语是指陕北方言中的词和熟语的总和,是陕北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学者李光庭说:“言语不同,系乎水土,亦由习俗……”可见一定的语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地方习俗、传统观念等直接相关。
陕北方言词语中有大量的地名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反映了当地的地理面貌、历史演变和人们的心理愿望。
人活在特定空间中,就不能不与反映空间地理位置的地名词语打交道。
陕北方言词语中,地名的词语相当活跃,成为当地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名词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专名加通名。
通名部分的词语大多反映了当地自然地理地貌特征,而专名部分则反映了当地物产特点。
陕北在地理上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在地貌上表现为沟壑纵横,峁梁相接,沟峁交错的特点。
陕北人在给地理实体起名时多以“沟”、“墕”、“岔”、“崖”、“畔”作为通名。
反观之,这些通名记录反映了陕北沟壑峁梁众多的区域地理地貌特征。
沟:山沟,地面低洼地带。
陕北沟壑众多,以“沟”命名的地名词语也很多,如子洲的宋家沟、曹家沟等。
含:两山相连处,俗称“含”的地名主要集中于榆林地区。
如子洲有米家、佟家,府谷有王家。
岔:道路分岔的地方。
以此为名的有:绥德的霍家岔、清涧的岳家岔、子长的青阳岔等。
崖(陕北方言读nai):山边陡峭处。
带有“崖”的地名有:神木的花石崖,绥德的李家崖等。
畔:黄土山体的旁边或附近。
住在土山侧的地方多以畔命名。
如子洲的杜家畔,靖边的张家畔等。
石山或石卯梁旁边的地方则称为石畔。
神木有雷石畔,子洲有马家石畔、侯家石畔等。
峁:顶部浑源、斜坡较陡的黄土丘陵。
陕北地名文化浅析
![陕北地名文化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c6693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41.png)
陕北地名文化浅析石磊;马鑫;高争【摘要】陕北地名丰富多彩、种类繁多,为研究陕北历史、地理、文化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陕北地名与黄土高原自然地理有着高度一致性,并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浓厚的宗族思想,作为历史上各民族融合的主要区域,陕北地区还保留了很多涉及少数民族的地名,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料.研究陕北地名文化是在新形势下阐释黄土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弘扬具有陕北地域特色优秀文化的必要方面.【期刊名称】《技术与创新管理》【年(卷),期】2014(035)002【总页数】3页(P170-172)【关键词】陕北;地名;文化;民族;宗族【作者】石磊;马鑫;高争【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71 引言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地理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紧密相关,承载着地理实体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地方历史、社会文化特征以及民众生活状态、风俗习惯的重要方面。
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中心部分,历史上是汉、鬼方、猃狁、匈奴、鲜卑、突厥,党项、羌、女真等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主要区域,独特的黄土高原自然地理条件、区域性的人文环境演化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地名文化,形成了以“沟、峁、梁、墩、台、川、堡、渠、畔、海、河则、海子、角、湾、寨、洼、崖、界、窑、坬、峪、砭、圪台、塄、咀、岔、崄、圪塔、斗、墕、滩”等命名的独特地名。
本文主要从影响陕北地名命名的三个因素即陕北地区地形地貌、陕北地区古代民族交流以及陕北地区传统宗法制度方面,结合陕北地区风俗人情进行探析。
2 陕北地名与地形地貌关系陕北高原地处黄土高原中心,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地貌。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加之缺乏植被保护,因此地面在流水侵蚀下极易被分割成沟壑交错的沟、峁、塬。
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析及其文化意义
![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析及其文化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45213d0b9d528ea81c7796b.png)
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析及其文化意义摘要:探究方言古语词,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来追寻日常口语的渊源。
本文在这里选取陕北方言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从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并考释如今仍保留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索该方言从古至今的历史流变。
在此,分三个角度进行讲述:第一,讲解方言古语词的界定、目前的情况及其探讨和思考的方式。
第二部分是该篇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以陕北方言区的方言作为描写对象展开论述,从古语词的意义方面入手,结合古典文献,对陕北方言古语词一一考释。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方言古语词研究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方言;古词;考释;文化意义1、概述陕西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自秦一统天下,统一文字,通用小篆。
汉代则由小篆演变成了隶书,到了唐代,隶书转变成了楷书,由此可见,陕西在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西安是陕西省的中心城市,有着十三朝古都的美称。
陕西方言是昔日的官方语言,在时间的洗礼下,较多的古代词言在现有的语言中存储了下来。
本文主要探究陕北方言词汇的源流关系,通过对陕北方言中的一些词的古今变化、文白异读等方面的考释,来分析这些日常用语的历史渊源,继而关注方言词汇的继承、发展与使用情况。
语言的划分与地理区域的划分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每个方言分区都对应着独具特色的语言。
各地方言在与共同语的比较之下都显现出了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
在这里,因笔者属陕北人,对乡音有着独特情感,所以将以陕北方言区的方言为重点展开论述,进而探讨方言古语词研究所具有的深远的文化意义。
(一)古语词的界定关于方言古语词的界定,李荣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是历史的产物,父子相传,总保留很多古代的成分,有些字虽然古已有之,却没有人认为是古语[1]。
比方‘人、马’等字最古了,甲骨文里就有了,我们不说它是古语,那是因为这些字古今普遍使用的缘故,有些不普遍使用的古语,只限于某些方言,这才说某方言保留古语”[1]。
语言的发展自古至今尚在延续,所以今天人们使用的方言中存留了大量的古语。
陕北方言地名词语探析
![陕北方言地名词语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1a0c2b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8.png)
152《名家名作》·杂谈[摘 要]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而地名作为方言词汇的一部分,同样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这些地名往往反映了当地的地理风貌、信仰、习俗以及文化心理。
而从众多的陕北方言地名词语中可以发现,陕北地名不仅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民俗风貌有关,而且同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颇具关联。
另外,从这些地名中也可以看出陕北人长久以来重宗族、重方位的社会心理,还有他们以“双”为美的审美理念。
[关 键 词] 陕北地名;区域特征;民俗文化;社会心理陕北方言地名词语探析刘春正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而陕北方言地名词语深刻地反映了陕北这片土地沟壑万千、纵横交错的地形地貌,记录了古代历史上民族接触融合的踪迹,反映了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追求安宁吉祥的共同愿望,折射出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俗文化。
作为自然环境、人文社会乃至政治经济物质化的代号,方言地名词语是相对稳定的。
通过对方言地名词语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蕴含着丰富的、独特的地域文化。
一、陕北方言地名词语中的区域特征(一)陕北方言地名反映地理特征陕北高原地处黄土高原中心,经过长期的地壳运动以及干燥的西北风的侵蚀,加之黄土高原暴雨集中,来势猛,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往往造成山洪暴发,黄土大量流失。
黄土高原在流水的不断冲刷下,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形成千沟万壑,改变了它原来的面貌。
因此,陕北地面在流水侵蚀下被分割成沟壑交错的沟、岔、崖、圪崂、圪凸、坪、咀、峁,这在陕北地名中多有体现。
沟:山沟,地面低洼地带。
陕北地区沟壑纵横,有许多以“沟”字为名的地名词语,如子洲的赵家沟、王家沟,府谷的三道沟、古沟,甘泉的香水沟。
岔:道路分岔的地方。
例如横山的孙家岔、宜川的家岔、延长的青阳岔、府谷的大岔等。
崖:山峰边缘的险峻之地。
以“崖”命名的地名在陕北非常多,如神木的花石崖、米脂的杨家崖、府谷的高石崖等。
圪崂:山中的一处避风之地。
陕北方言的文化传承
![陕北方言的文化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0d3f217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7d.png)
陕北方言的文化传承地处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交汇地带的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其他民族杂居、交融的地区。
大约战国以后即有华夏族人居住,同时先后有白狄、匈奴、稽胡、鲜卑、党项等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并先后融合于汉族。
在与内蒙古接壤的榆林市沿长城六县(俗称北六县),还有过汉族与蒙古族杂居的历史。
因此,形成了多元包容、底蕴深厚的地域文化特点。
陕北人性格豪爽热情,民风淳朴开放,喜欢喝酒、唱曲儿、扭秧歌,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迥然不同。
就方言来说,陕北方言北部与内蒙古晋语相连,南部、西部与中原官话接壤,东部与山西晋语隔河相通,语言面貌古老而复杂。
由北往南,依次排列着晋语大包片、五台片、吕梁片、志延片,中原官话秦陇片、关中片,由全部保留古入声到部分保留入声字到全部舒化,渐次过渡。
陕北话把“头”说“脑”,把“女人、妻子”说“婆姨”,把“小”说“猴”,把“住”说“窚(shen)”,把“懂了”叫“解(hài)下了”。
还有大量的“分音词”“圪头词”和俯拾皆是的重叠式名词。
分音词如“卜浪(棒)、卜来(摆)、圪(搅)、黑浪(巷)”,圪头词如“圪蛋、圪丁、圪搅、圪晃晃、圪嘟嘟”等。
陕北方言有一套表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的助词。
陕北方言承载了厚重丰富的口头文化遗产,如信天游、山曲儿、酒曲儿、榆林小曲儿、二人台、说书、道情、歌谣、故事、说喜等。
这些口头文化与方言互为表里,相依相生,蕴含着陕北文化的精华。
不论何种口头文化形式,都散发着陕北方言的独特韵味和魅力。
我们可以拿信天游和陕北说书为例,略述一二。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统称,基本格式是两行一句,节奏、韵律自由舒展,歌词中大量运用重叠词,多用赋、比、兴,继承了《诗经·国风》为代表的中国民歌的传统艺术手法。
它尤其喜用陕北特有的风物词语作为创造意象的材料,把方言词语的表达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例如延安民歌《一对对丢下个单爪爪》:前沟里的糜子后沟里的谷,那搭儿想起那搭儿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陕北方言地名词语的区域特征和文化内涵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陕北地名词语反映了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理地貌,记录了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融合的踪迹,折射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农业文明,反映了上至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的心理愿望。
论文关键词:陕北陕北方言词语地域文化
序言
汉语形成了多样、复杂的方言。
陕西北部,即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 历史上,
桥山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级市,通行着陕北方言。
陕北方言词语是指陕北方言中的词和熟语的总和,是陕北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学者李光庭说:“言语不同,系乎水土,亦由习俗……”可见一定的语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地方习俗、传统观念等直接相关。
陕北方言词语中有大量的地名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反映了当地的地理面貌、历史演变和人们的心理愿望。
本文主要探讨陕北方言地名词语所反映的区域地貌特征和所积淀的陕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一陕北方言地名词语的区域特征
人活在特定空间中,就不能不与反映空间地理位置的地名词语打交道。
陕北方言词语中,地名的词语相当活跃,成为当地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名词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专名加通名。
通名部分的词语大多反映了当地自然地理地貌特征,而专名部分则反映了当地物产特点。
1陕北方言词语反映陕北地理特征
陕北在地理上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在地貌上表现为沟壑纵横,峁梁相接,沟峁交错
”、“墕”、“岔”、“崖”、“畔”作为通的特点。
陕北人在给地理实体起名时多以“沟
名。
反观之,这些通名记录反映了陕北沟壑峁梁众多的区域地理地貌特征。
沟:山沟,地面低洼地带。
陕北沟壑众多,以“沟”命名的地名词语也很多,如子洲的宋家沟、曹家沟等。
含:两山相连处,俗称“含”的地名主要集中于榆林地区。
如子洲有米家、佟家,府谷有王家。
岔:道路分岔的地方。
以此为名的有:绥德的霍家岔、清涧的岳家岔、子长的青阳岔等。
崖(陕北方言读nai):山边陡峭处。
带有“崖”的地名有:神木的花石崖,绥德的李家崖等。
畔:黄土山体的旁边或附近。
住在土山侧的地方多以畔命名。
如子洲的杜家畔,靖边的张家畔等。
石山或石卯梁旁边的地方则称为石畔。
神木有雷石畔,子洲有马家石畔、侯家石畔等。
峁:顶部浑源、斜坡较陡的黄土丘陵。
以“峁”为名的地名象神木的沙峁,子洲的拓家峁等。
梁:山体中间隆起的地方。
以“梁”为名的地名如子洲的温家梁、榆阳区的李
家梁等。
圪崂:山间避风处,以其命名的地方也有不少。
子洲有周家圪崂,洛川有王家圪崂、史家圪崂。
圪凸(陕北方言读du,上声):山间突出处。
采用“圪凸”做地名的如清涧的师家圪凸,吴堡的樊家圪凸等。
崾岘:山上或平川地势险要地段。
崾岘也写作崾险。
如榆林的孙克崾岘、安塞
的佛道崾岘等。
坪:黄土丘陵或山区中的平地。
绥德有枣林坪、子洲有苗家坪等。
咀:大自然形成的三面环沟的地方或村庄。
绥德有鱼家咀、安家咀。
清涧有石咀驿镇。
其实上述地名不为陕北所独有,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不过,由于受到陕北区域地理地貌的影响,这种情况在陕北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们在观看陕北地图时会强烈感受到这一点。
2陕北方言地名词语反映当地的物产
地名不仅是当地地形、地貌的形象再现,同时通过地名也反映了当地区域物产特点。
榆林因其多种榆树而得名。
类似的还有安塞的榆树湾、志丹的榆树窑子、横山的榆树峁等。
佳县(原名葭县)因县境内有一条葭芦川,葭芦丛生得名(古人把苇芽叫葭,未出穗的叫芦,长成后的叫苇)。
府谷有野芦沟。
米脂,因境内有米脂水而得名。
米脂水,又名流金河,此地水土肥沃,盛产小米,质醇味美。
史书上说米脂水“沃壤空粟,米质如脂”,因而在宋代首建米脂寨。
以县南谷崖有泉水“飞流激下,甘甜美味,隋炀帝游山时曾汲取” 甘泉县名最早始于唐代,
而得名。
陕北各地都有枣树种植,因此以枣林、枣树命名的地名也很多,如绥德有枣林坪、绥德的枣树湾、安塞有枣树台,志丹有枣林坡。
其他植物在陕北也多有栽种,如柳树、槐树,梨树、桑树、柏树、桃树、海红等。
以此命名的如:安塞有柳林镇、柳湾,榆林有红柳沟镇,定边有柳树梁、红柳沟;安塞有槐树庄,志丹槐树台,子洲有槐树岔;安塞有梨树沟;府谷有圪针塔;府谷有桑林坪、桑园梁;府谷有柏树峁;绥德有桃树峁;府谷有海红梁等。
在陕北各地反映动物的地名不多。
陕北各地有雉鸡,这在地名中有反映,如定边的金鸡湾、金鸡滩,这里的金鸡疑为雉鸡的方言改称,另外如榆林有野鸡河等。
榆林的上盐湾、下盐湾,也因其盛产盐而得名。
此外从靖边:宁条梁镇、黄蒿界乡、席麻湾乡,清涧的石盘乡等地名都可了解当地的物产特点。
二陕北方言地名词语的文化内涵
1陕北方言地名词语反映古代民族接触
长期频繁进陕北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地。
历代王朝为了争夺陕北这块地区,行拉锯战。
战争之后,陕北汉民族人民与匈奴、鲜卑、突厥、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人民融合杂居、交流交往,这些为陕北文化注入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陕北曾是少数民族活动的舞台。
宜川县有库涡川、延安有库利川、延长有渭牙川,便是匈奴语“库涡、库利、渭牙”,加汉语通名“川(chuan,按陕北方言读上声)”命名的。
陕北榆林、神木、府谷等地区接近内蒙,地名命名多受蒙语影响。
这些地名多分布于靠近内蒙古的村庄。
此外,还有蒙语地名加汉语方位词或通名形成的地名,如神木的大保当(灌木丛草滩)、中鸡等,这些地名,充分反映了历史上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相互交流的民族融合局面。
伙盘指清代农民租种蒙旗土地的地方,也作“火盘”,因而也有以此命村名的。
榆林有白家伙场、郭家伙场,神木有铁匠伙盘、杨伙盘,这些地名反映了汉蒙交往的史实。
另外,还有一些受其他少数民族姓氏影响的地名。
如与历史上北魏时期的鲜卑族活动有关的乞佛(洛川县朱牛乡有上乞佛村、下乞佛村)等。
历史虽已远去,但地名这一活化石却镌刻了民族融合的情景并把它顽强地保留到今天。
2陕北方言地名词语反映陕北古代军事
在我国历史上,整个西周阶段,陕北地区基本上是被猃狁占据着,秦汉时期陕北属上郡所辖,而上郡在当时的军事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东汉末年,陕北则为匈奴等族占据,隋唐时代,陕北曾是突厥部族活动的地区。
宋金元明时期,陕北是国家的军事要冲,边防重镇,历代王朝为了这块地区,曾付出了很大代价。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沿线设置榆林卫,筑“边墙”,设城堡,从含有“铺,驿”、“墙、城、堡”的陕北方言地名词语中则可以看出古代在军事防御方面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