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病的影像诊断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平山病的临床与肌电图分析

平山病的临床与肌电图分析

平山病的临床与肌电图分析平山病,又称肌阵挛性疾病,是一种罕见的神经肌肉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不自主收缩与肌肉痉挛。

本文将从临床表现以及肌电图分析两个方面,对平山病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临床表现平山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肌肉痉挛:患者在静止或运动时出现明显的肌肉不自主收缩或痉挛,常常表现为肢体肌肉的快速、无规律性抽动,可涉及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

2. 运动障碍:平山病患者在进行各种动作时会受到肌肉痉挛的干扰,导致运动障碍。

例如,患者在走路时可能会出现腿部抽动,影响正常行走的能力。

3. 动作抑制异常:患者在进行某些特定动作时,肌肉痉挛会暂时减轻或消失。

例如,当患者做出咬牙动作时,颌肌肉的抽动会暂时停止。

4. 情绪诱发因素:情绪波动和精神压力可能会对平山病的症状产生影响,患者在情绪激动或焦虑时肌肉痉挛可能会加剧。

二、肌电图分析肌电图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可以用于对平山病进行诊断和评价治疗效果。

1. 静息状态下的肌电图在静息状态下,平山病患者的肌电图特点是:基础肌电活动异常增强,表现为高频率的不规律肌电放电波形。

典型情况下,这种异常肌电活动会在肌肉痉挛发作时进一步增强。

2. 动作状态下的肌电图在进行特定动作时,平山病患者的肌电图变化包括以下几点:动作抑制现象。

特定动作能够暂时抑制肌肉的痉挛,从而导致肌电图上的肌电放电减少或消失。

然而,当停止特定动作后,肌电放电会重新出现。

此外,平山病的肌电图还可以通过运动落后现象和重复运动激发测试来进一步评估。

运动落后现象指的是患者在重复运动时,肌电放电有逐渐减弱的趋势,这可以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一种参考指标。

三、治疗与展望平山病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缓解和控制。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肌肉松弛剂等药物以减轻肌肉痉挛和抽动。

物理疗法包括物理理疗、按摩、针灸等,可以改善肌肉痉挛的症状。

对于平山病的研究仍在不断进行中,目前有关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平山病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

平山病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

平山病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目的:通过分析平山病患者MRI的影像学表现,总结其MRI的高发表现。

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13年5月本院门诊和病房确诊的平山病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屈曲位和中立位MRI检查(共38例患者完成中立位横断面扫描),并进行影像学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屈曲位硬膜囊前移;79.2%(38/48)的患者屈曲位硬膜外血管曲张蔓延到胸椎;89.6%(43/48)可观察到屈曲位横断面脊髓楔形变;仅33.3%(16/48)可观察到硬膜外血管流空信号;除此之外,94.7%(36/38)表现为中立位横断面下颈椎硬膜囊和椎板分离;83.3%(40/48)表现为中立位下颈椎脊髓萎缩;64.6%(31/48)表现为中立位颈椎间盘退变;95.8%(46/48)表现为中立位颈椎曲度异常。

结论:屈曲位颈椎MRI在诊断平山病上具有高度准确性,中立位颈椎MRI对于平山病诊断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向作用。

标签:平山病;屈曲位MRI;中立位MRI;高发表现平山病也叫做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是一种与颈椎屈曲活动相关的疾病。

在亚洲人群中报道较多,男性为主。

主要临床表现为手掌、前臂肌肉进行性萎缩。

因为进展缓慢,一部分患者表现为病情进展停滞,平山病区别于其他运动神经元病。

随着屈曲位MRI发现平山病患者存在屈曲位硬膜囊前移的典型影像学表现,MRI已成为平山病患者的主要诊断方法。

本文针对平山病患者的各种MRI影像学表现进行研究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6月-2013年5月本院门诊和病房确诊的平山病患者48例,其中男47例,女1例;年龄15~29岁,平均19.81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23.8个月;其中41例表现为单侧症状(右侧23例,左侧18例),7例为双上肢不对称肌肉萎缩;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手内肌萎缩42例,握力下降32例,手指震颤26例;所有患者中,4例表现为上肢近端肌肉萎缩,胸大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受累,前臂及远端手内肌萎缩不明显。

平山病颈椎MRI影像学分析

平山病颈椎MRI影像学分析

平山病颈椎MRI影像学分析翟少智1,代海洋1,刘国荣1,肖叶玉2,洪璧楷2,吴仁华2*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HD)又名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由日本的平山惠造于1959年首次报道,是一种良性自限性下颈段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疾病[1]。

本病好发于男性青少年,男女比例约为20:1,以隐袭起病的单侧或双侧不对称的前臂及手部肌肉萎缩、双手厥冷无力为临床特征。

一般起病后3~5年内病情稳定,仅极少数患者的肌萎缩缓慢进展。

此病发病率低,易被误诊为运动神经元性疾病。

常规X线检查对该病诊断率低,MRI对平山病诊断具有明显优势。

本研究中,笔者探讨平山病自然位及过屈位MRI表现及过屈位脊膜后间隙大小对平山病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9例2009年4月至2012年11月来本院就诊、符合平山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临床诊断标准[2-3]:(1)青春早期隐袭起病,男性多见;(2)局限于上肢远端、手指及腕关节无力,伴手和前臂远端肌群萎缩;(3)手部厥冷和手指伸展时出现震颤,前臂伸展时出现束颤;(4)症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以一侧明显;(5)无感觉异常、锥体束征,下肢和小脑无异常,无颅神经损害及括约肌功能障碍;(6)发病3~5年后不再进展或者病情出现缓解。

本组病例中9例均为男性,年龄16~22岁,平均(18.6±2.8)岁。

其中8例为右侧发病,主要表现为手和前臂肌肉无力及萎缩,伸手时会出现震颤,有季节性规律,冬季加重。

1例主诉双上肢无力,双手及前臂肌肉出现萎缩。

对照组为10名相相应年龄段的健康男性志愿者,病例组和对照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技术方法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Philips 1.5 T (Achieva)超导MR成像系统,行颈椎MRI自然位和过屈位的矢状面和横断面扫描。

采用颈部线圈,自然位扫描时患者自然仰卧于扫描床上,过屈位扫描时患者头部下方利用泡沫板垫高,使下颌尽量贴近胸部。

【专家详解】平山病(Hirayama’sDisease)

【专家详解】平山病(Hirayama’sDisease)

【专家详解】平山病(Hirayama’sDisease)【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0岁。

因“右手中指、无名指背伸不能1年余”于2009年8月24日来北门诊。

现病史:患者于2008年7月起无明显诱因发现右手用筷子不灵活,逐渐出现右手中指上抬困难,写字慢,未就诊。

2009年6月,患者右手用力后出现震颤,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右手中指、无名指背伸不能。

发病以来无其他肢体无力,无肢体麻木疼痛,无言语不清和吞咽困难。

病前无发热、无外伤史。

既往史:无特殊。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

脑神经未见异常,未见舌肌萎缩。

右手中指、无名指背伸不能,右腕部背伸轻度力弱,无明显的肌肉萎缩,右上肢近端肌力正常,左上肢和双下肢肌力正常,右侧肱三头肌反射低于左侧,其余腱反射对称,病理反射(?)。

右手背桡侧痛觉稍减退,深感觉正常。

辅助检查:血生化、血常规未见异常。

颈椎MRI(外院)矢状位示:颈椎曲度较直,脊髓在C3~5水平明显变细,轴位示:脊髓变扁,髓内有异常信号。

【门诊诊断】平山病可能?【蒋景文教授初次会诊】(2009年8月24日)病史特点:①青年男性,隐袭起病,病情缓慢进展;②病前无外伤史,无家族史;③主要症状局限在右上肢远端,表现为右手中指、无名指背伸无力,查体还发现右腕部背伸轻度力弱,右侧肱三头肌反射低,右手背桡侧痛觉稍减退;④颈椎MRI:颈椎曲度变直,颈段脊髓萎缩、变细,髓内有异常信号。

定位诊断:颈段脊髓,以前角损害为主。

定性诊断:平山病(单肢肌萎缩)可能。

病情分析:目前平山病的诊断主要依据MRI,特别是过屈位颈椎MRI。

此患者从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以及病情演变等方面都符合平山病的特点,颈段脊髓萎缩、变细,髓内有异常信号都提示有平山病的可能,因此需要进一步做过屈过伸位颈椎MRI来肯定诊断,同时行肌电图检查以排除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如桡神经病变,运动神经元病,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等。

【进一步检查】过屈过伸位颈椎MRI:颈椎顺列规则,生理曲度存在,各椎间隙无变窄,椎间盘无突出,C4~7脊髓内见斑片状及条状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影;过屈位显示C4~7水平硬脊膜后壁前移,硬脊膜后壁与椎管后壁间隙增宽,其内有迂曲走行血管影;轴位显示颈髓变扁。

平山病磁共振诊断

平山病磁共振诊断

手的骨间肌、大小 鱼际肌萎缩
第十页,共40页。
第十一页,共40页。
四、辅助检查
• 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但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正常。萎缩肌的对侧同名肌也可表现为神经源性异 常。
萎缩肌均有纤颤电位或正锐波, 少数可见束颤电位, 多相电位增多 ( 47%-89%)
轻微收缩时动作电位时限延长,波幅增高, 呈巨大电位
第十四页,共40页。
五、影像学表现
• CT检查:普通CT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
• 脊髓造影:可见脊髓萎缩,文献报道,在自 然位置状态下,脊髓造影发现65%的患者存在 下段颈髓轻至中度萎缩;CT脊髓造影发现率 可达88%。但脊髓造影存在创伤和较多的并发 症
第十五页,共40页。
五、影像学表现
• MRI检查: 自然位MRI表现:
第十七页,共40页。
脊髓内异常信号
文献报道:异常信号多位于 脊髓前角,增强后可强化, 也可不强化
第十八页,共40页。
低位颈髓萎缩,形态变扁平,椎间盘膨出及突出
正常
1
第十九页,共40页。
2
第二十页,共40页。
正常
LOA——后硬脊膜与邻近椎弓存在失连接现象
轴位:在椎弓根层面 从椎突关节至椎弓联
合处 分离<1/3 正常 分离>1/3 LOA
第二十一页,共40页。
屈颈位MRI
在曲颈角度为20度时,硬膜外间隙增宽出现率为70%,25度以上为 100%。检查时至少应达到25度,最佳显示角度为35度。
第二十二页,共40页。
屈颈位MRI表现:
1.自然体位的MRI表现 2.低位颈髓前移,萎缩、扁平更显著 3.后硬膜外腔增宽,内新月形或梭形异常信号影 (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部分可见结节状及 索条状流空血管

孔祥成专家讲述平山病的诊断标准

孔祥成专家讲述平山病的诊断标准

在临床上,为了科学合理的用药,早日帮患者摆脱疾病困扰,明确病情是很有必要的。

而为了清楚的了解病情,就需要结合诊断标准来具体判断了。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确诊平山病,需要了解平山病的诊断标准,平山病是一种以缓慢进行性上肢肌肉萎缩为特征的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威胁极大,及时有效的检查判断对治疗用药是意义重大的。

那么,平山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呢?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下吧。

(1)临床症候:①发病背景:幼年隐匿发病;②主要症状:局限于上肢远端、手指及腕无力,小手肌群和前臂肌群远端尺侧半萎缩;③伴随症状:寒冷麻痹(遇冷肌无力加重)和手指伸展时哆嗦;④半侧性症状:上述症状表现为一侧性或一侧较为明显;⑤阴性症状无感觉异常、腱反射异常及下半身障碍;⑥自然经过发病后数年间呈进行性(85%的患者l~5年停止进展)。

(2)检查所见:①电生理检查:a)针刺肌电图:可见萎缩肌肉出现神经源性肌放电,非萎缩肌无放电,但对侧的同名肌肉也表现为神经源性异常;b)末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传导速度无延迟;②放射线学检查:a)颈椎X线平片无异常;b)脊髓造影(包括造影后CT检查)颈部正中位时下部颈髓正常或轻度萎缩。

具体判定如下:1)确诊:具备(1)的各项条件可确定为本病,最好也具备(2)的检查条款。

但如发病超过l0年(特别是20年)以上,脊髓造影所见将减轻或呈阴性。

2)可能性大:缺少(1)中的l项,但根据⑥的经过时间及具备(2)的检查所见,可诊断为本病。

3)可能性小:缺少(1)中的②项以上,但根据⑥的经过时间以及具备(2)的检查所见,而且明确除外其他疾病,可诊断为本病。

据报道,在自然位置状态下,脊髓造影发现65%的患者存在下段颈髓轻至中度萎缩;CT脊髓造影发现可达88%。

但脊髓造影由于存在创伤和较多的并发症,并不能被医生和患者接受和采纳。

影像学表现磁共振检查的表现和价值:颈髓异常的判断标准。

自然体位的MR表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低位颈髓的萎缩(萎缩节段分布范围在颈5-胸1,最明显在颈6水平),形态变扁平,部分病例脊髓前角可见异常信号。

平山病的MRI检查及诊断

平山病的MRI检查及诊断

用 ,对显性预激综合征伴心动过速患者一应慎用
导临床观察 ,如 I a类和 I c类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
3护理体会
竭等患者中最 易引起致心律失常作用,可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
3 l了解心律 失常 的相关知识点 ,掌握心律失常 发生机制 ,强化对抗 速与心室颤动 ; I b类致心律失常作用较少;Ⅲ类胺碘酮比 I a类和 I
副束 (旁道 ) ,预先激动部 分心室肌的一 种综合征 。尖端扭转型室 · 失常 药物 ,可 以有 的放 矢观察相 关疾病的病情 反应 ,有效地进行 医
速 :是多形性室速的一种 ,其特点为发作时室性QRS波群振 幅和方向 护 、护患沟通 ,提升 医师 、患者对 护士信任度 ,提高护理质量 ,完善
每隔3-10个心搏转至相反方向 ,似乎在环绕等电位线扭转 ;QRS频率 护理职业人生价值具有积极的意义 。
160-280/次 。
参考文献
3.2归纳各类药物的治疗特点及禁忌证 ,进行高质量的监测和反馈
【l】 王吉耀 内科 学【M】.北京:人 民卫 生出版社,2005:212.
平 山病 的MRI检 查及诊 断
文 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号 :1671-8194 (2010)30-0193-03
M R ] Inspection and D iagnosis of H irayam a D isease
ZHANG die,DAIM in-fang (Department ofMRI,The Flrsl People’S Hospital ofYunnan.Kunming 650032.China) IAbstractl Objective To anab ze the M R1 method and diagnosis of Hirayama disease.improve disease pathogenesis,clinical manifestations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23页
参考文件
• Hirayama K.Juvenile Muscular Atrophy of Distal Upper Extremity,Hirayama Disease.Imtern Med,,39(4)
• Hirayama K.Tokumaru Y.Cervical dural sac and spinal cord in juvenile muscular atrophy of distal upper extremity.Neurology,,54(10)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9页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10页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11页
病例二
• 患者: 男
年纪: 22岁
• 病史: 左侧手掌鱼际肌萎缩两年余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12页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13页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14页
病例三
• 患者: 男 年纪: 31岁 • 病史: 手肌萎缩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15页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16页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17页
诊疗标准
– 上肢远端慢性肌无力与肌萎缩; – 青少年隐匿性起病, 发病后数年呈进展性; – 无感觉障碍、反射异常、颅神经损害、椎体束
征及下肢、括约肌、脑干损害; – 排出脊髓灰质炎、中毒、周期性麻痹、运动轴
索型周围神经病; – 经典MRI表现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24页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
第6页
– 过屈位MRI – 低位颈髓萎缩、变扁平, 梨形等 – 背侧硬脊膜及对应脊髓向前移位 – 脊髓后方硬膜外腔增宽, 月牙形 – 异常扩张血管流空信号, 显著强化

平山病的磁共振诊断

平山病的磁共振诊断

5、所有患者均无感觉、锥体束、下肢或小脑异常, 无颅神经损害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6、病史中无脊髓灰质炎、毒物暴露或周期麻痹病 史。(数年间呈进行性,85% 患者1-5年停止进展)
六、诊断标准
辅助检查电生理:
常规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
辅助检查影像学:
自然位MRI表现+屈颈位MRI表现
六、诊断标准
• 肯定: 具备“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各项
屈颈位MRI表现:
1.自然体位的MRI表现
2.低位颈髓前移,萎缩、扁平更显著 3.后硬膜外腔增宽,内新月形或梭形异常信号 影(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部分可见结 节状及索条状流空血管 4.增强扫描,后硬膜外腔内异常信号明显强化
增强扫描,后硬膜外腔内异常信号明显强化
血管流空
原因:
三、临床特征
• 多为单侧损害,部分表现为双侧不对称损害;
Pradhan等发现少数患者双侧上肢均受累,提出双侧 受累型是一种严重的临床亚型
• 多有寒冷麻痹: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无力症状明 显加重,手指伸展时常发生震颤 • 腱反射一般正常,偶下降,无疼痛 • 血常规、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
右前臂斜坡样肌萎缩
①硬膜囊后壁前移,导致硬膜后腔 负压,后内侧静脉丛灌注提高; ②硬膜囊前置,导致前内侧静脉丛 受压,后内侧静脉丛负荷提高; ③颈部前屈,导致颈静脉充盈减少, 而静脉回流入内侧静脉丛增多。
扩张的静脉丛
• MRI自然位和屈颈位可显示出平山病的影像学 特征性表现,能敏感地发现低位颈髓的萎缩、 变扁及背侧硬膜外间隙的增宽、静脉丛的扩 张,两种体位的有机结合,对提高平山病的 诊断率有重要意义。
平山病
(Hirayama disease,HD)

医影讲座平山病MRI表现及相关《指南》解读

医影讲座平山病MRI表现及相关《指南》解读

医影讲座平山病MRI表现及相关《指南》解读作者:***指导:温志波教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影像科本期课程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学习:1.临床概述2.影像表现3.鉴别诊断4.治疗预后基于一项系统综述,由多个国家,多位专家一起讨论总结出24条关于HD诊断、治疗及随访意见的《指南》临床概述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HD),又称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是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Keizo Hirayama)于1959年首先报道的一类具有自限性的青少年时期起病的远端上肢肌萎缩性疾病;呈区域性发病,90%以上来自于日本、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起病隐匿,常造成临床漏诊及误诊;致病机制1.运动神经元病学说2.生长发育学说3.脊髓动力学说4.免疫、遗传因素学说1.主要发生在亚洲男性青少年(20岁以下)。

2.在发病2-5年后,HD症状会逐渐减轻并自我恢复。

3.部分患者可能经历反复的疾病进展,中间可有稳定期。

4.某些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可能超过5年。

5.HD患者的肌肉萎缩局限于上肢,主要累及手和前臂肌群的固有肌肉。

6.手部肌肉的萎缩主要发生在尺侧,即反向分裂手综合征。

7.萎缩引起的斜肌肌萎缩累及前臂内侧、掌侧和背侧表面,保留肱桡肌,即“斜坡征”,是HD的典型临床表现。

8.其他临床症状,包括寒冷麻痹、手指伸展震颤和肌肉束颤。

9.大多数HD患者的症状(包括萎缩、虚弱和去神经)通常是不对称的。

10.少数HD患者早期可能会出现上肢主观感觉异常。

11.在大多数HD患者中,锥体束体征不存在。

如果发现锥体束征象,建议定期随访,排除运动神经元病的可能。

临床表现“斜坡征”,双侧上肢不对称性肌肉萎缩,右手常见约3:1,多见于手部及前臂尺侧,肱桡肌保留;“分裂手综合征”,以小鱼际肌萎缩为主;“寒冷麻痹”,指症状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出现明显加重现象;平山病患者一般不存在感觉异常;影像诊断平片: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诊断价值有限;CT:平扫一般无异常发现;脊髓造影:可见脊髓萎缩,创伤较大,并发症多;MR:1.中立位,常可见低位颈脊髓轻度萎缩,部分可见颈脊髓变直、脊髓高信号,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等;2.屈颈位,以前为诊断平山病的“金标准”,现在为最重要的证据之一;12.颈前屈磁共振成像中硬脊膜后壁前移位和硬脊膜后的新月形异常高信号是诊断HD最重要的证据之一。

平山病诊断与治疗PPT

平山病诊断与治疗PPT
添加项标题
病理学检查:进行肌肉活检,观察肌肉组织是否有病变
添加项标题
临床表现:观察患者是否有肌肉无力、肌肉萎缩、关节 疼痛等症状
添加项标题
影像学检查:进行X光、CT、MRI等检查,观察骨骼和 肌肉的变化
添加项标题
诊断标准: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 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的结果,综合判断是否为平山病。
保持水分平衡,适量饮水
运动管理
适度运动:避免过度运动,以减轻关节负担 运动类型: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瑜伽等 运动频率:每周至少进行3-5次运动,每次持续30-60分钟 运动注意事项: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等,以免加重病情
心理支持
建立良好的医患 关系,给予患者 充分的理解和支 持
平山病的科学研究
05
研究进展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 环境因素有关
平山病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 统疾病,主要发生在日本山 区
症状包括肌肉无力、行走困 难、语言障碍等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 要通过药物、康复训练等手
段缓解症状
研究方向
病因研究:探讨 平山病的发病机 制和病因
病理研究:研究 平山病的病理变 化和病理生理机 制
研究伦理与法规
研究伦理:保护受试者权益, 确保研究符合伦理规范
法规遵循: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确保研究合法合规
知情同意:受试者需了解研究 目的、风险和收益,自愿参与
数据保护:保护受试者隐私, 确保数据安全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病因:长期接触铅、汞等重金属
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 复训练等
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

了解平山病及时治疗

了解平山病及时治疗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 惯,多吃蔬菜水果 ,少吃油腻食物
定期体检,及时发 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 病等
平山病的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目的: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减轻症状,恢复功能
康复训练注意事项:根据患者 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
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康复训练方法:包括物理治疗、 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晚期症状:全身肌 肉萎缩、呼吸困难 、吞咽困难、言语 不清
并发症:心血管疾 病、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等
平山病的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平山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与基因突变有关 环境因素:平山病主要发生在山区,与山区的环境因素有关 病理变化:平山病患者的骨骼和肌肉组织会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肌肉无力和骨骼畸形 临床表现:平山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肌肉无力、骨骼畸形、关节疼痛等。
病因研究:探讨平山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
病理研究:研究平山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生 理机制
诊断研究:研究平山病的诊断方法和诊断标 准
治疗研究:研究平山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 果
预防研究:研究平山病的预防方法和预防效 果
康复研究:研究平山病的康复方法和康复效 果
平山病的治疗前景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平山病 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存在一定 的风险和并发症
平山病的严重程度评估
症状:肌肉无力、肌肉萎缩、关节畸形 等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检查结 果
病理学检查:肌肉活检、神经活检等结 果
临床表现: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 评估结果
治疗效果: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效果 评估
PART FOUR
平山病的治疗方 法
药物治疗
01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
物理治疗

平山病的影像

平山病的影像

免疫机制
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可能 在平山病的发病过程中发 挥重要作用。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
平山病患者的神经肌肉接 头存在病变,导致神经信 号传递受阻,进而引发肌 肉萎缩。
诊断技术优化与创新
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是诊断平山病的重要手段,可 以检测神经肌肉系统的电活动,帮助 医生判断病情。
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为平山病的诊断 提供了新的手段,有助于早期发现和 预防。
胸部X线片
部分平山病患者可伴有肺部改变 ,如肺部纹理增粗、紊乱等,但 无特异性。
CT检查
颈椎CT
平山病患者颈椎CT可显示颈椎椎管 矢状径增大,脊髓受压变扁,多节段 椎间盘突出等改变。
肌肉CT
平山病患者受累肌肉的CT值较正常肌 肉减低,且肌肉体积缩小,肌纤维变 薄。
MRI检查
颈椎MRI
平山病患者颈椎MRI可显示脊髓萎缩,脊髓前角高信号,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后壁受压前移等 改变。此外,MRI还可以显示脊髓内异常信号,如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等。
平山病患者往往因肌肉萎缩和力量减弱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医生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支持。
长期随访
平山病患者需要长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医生应制定合适的随访计划 ,及时发现和处理复发或并发症。
PART 06
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平山病可能与遗 传因素有关,某些基因的 变异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肌肉MRI
平山病患者受累肌肉的MRI可显示肌肉萎缩、脂肪浸润等改变,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其他影像学检查
肌电图
平山病患者肌电图检查呈神经源性损 害表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 幅降低,远端潜伏期延长等。

平山病的MRI表现及对临床诊断的意义

平山病的MRI表现及对临床诊断的意义

平山病的MRI表现及对临床诊断的意义【关键词】平山病 MRI表现临床诊断平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良性自限性运动神经元疾病[1],1959年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首先报道[2],它多好发于青春期男性,主要临床表现是前臂尺侧肌萎缩,病侧上肢呈斜坡样改变,临床上又称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

本病较为罕见,但近年国内亦可见报道,对本病认识逐渐深入。

MRI屈颈位检查已被影像及临床医师公认为该病有效的检查手段,本文2例病例报道经北京天坛医院临床诊断后又经MRI屈颈位检查符合平山病MRI表现,并通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进一步明确平山病的MRI影像学表现及对临床诊断的意义。

1 临床资料例1,男,17岁,右手小指、无名指无力8个月,左手小指、无名指无力2个月,查体见右手骨间肌、大小鱼际肌萎缩,以尺侧萎缩明显,前臂尺侧肌肉萎缩较重,桡侧肌肉不受影响,上肢呈斜坡样改变,左侧不显著。

MRI屈颈位检查显示:C4下缘至扫描野内可见脊髓后方索条状等T1等T2信号,C5上缘至C7下缘范围病灶较粗,其内信号不均匀,可见流空信号影,脊髓受压,椎管前后径最窄为6mm。

MRI屈颈位增强检查显示:脊髓后方索条状等T1等T2信号均匀明显强化。

MRI 诊断:符合平山病MRI表现。

例2,男,20岁,右手肌萎缩2年余,颅神经检查(-),右上肢萎缩,右上下肢肌力Ⅴ-,左侧未见明显异常;查体见右手骨间肌、大小鱼际肌萎缩,以尺侧萎缩明显,前臂尺侧肌肉萎缩较重,桡侧肌肉不受影响,上肢呈斜坡样改变。

MRI屈颈位平扫检查显示:C5-T1水平脊髓变细,其前后径约为4mm、4.5mm、6mm;并可见C5-T1水平相应部位脊髓后方硬膜外脂肪间隙增宽,其内可见不规则异常混杂信号(似伴血管流空信号影)致脊髓受压前移及脊髓腹侧蛛网膜下腔变窄,亦可见上胸段硬膜外脂肪间隙增宽,其内可见不规则异常混杂信号。

MRI 屈颈位增强检查显示:C5-T1水平脊髓后方可见不规则欠均匀强化。

MRI诊断:C5-T1水平硬膜外静脉丛扩张,符合平山病MRI表现。

平山病的MRI诊断

平山病的MRI诊断

平山病的MRI诊断图释图1.T2WI示,低位颈髓正常椭圆形形态消失,明显不对称萎缩,右侧明显变扁(箭),呈梨形改变。

图2.T2WI示,上椎管后硬脊膜(线状等信号)与后方骨性椎板分离,其内为异常高信号填充(箭)。

图3.T2WI示,低位颈髓明显萎缩、变细、变扁,后硬脊膜外间隙见高信号(长箭),其间可见低信号(短箭)。

图4.T2WI示,低位颈髓向前移位,相应后硬脊膜外间隙明显增宽,间隙内见弧形、条状高信号(箭)。

图5.T1WI示,低位颈髓萎缩,后硬脊膜外间隙见弧形高信号(箭)。

简述平山病是1959年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首先报道的一种良性自限性运动神经元疾病,又称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常见于青春期男性,亚洲患者相对多见。

男女之比约20∶1,以一侧手、前臂肌肉萎缩,厥冷无力为临床特征,一般在发病后症状逐渐加重,病情在3~5年内又趋于稳定,停止发展,但有少数患者肌萎缩情况可缓慢发展。

病变表现为一侧上肢远端以大小鱼际肌、骨间肌为主的肌群萎缩,前侧尺侧肌肉形成斜坡样改变,受累肌群肌张力下降,握力减退,夹纸力弱或不能,指腕关节屈伸及萎缩侧旋转无力。

患者有寒冷麻痹(寒冷环境中无力症状加重)、震颤现象,发病过程可有肌跳,受累侧腱反射正常,深浅感觉正常,无锥体束征、括约肌障碍;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均在正常范围。

影像表现目前认为,MRI检查平山病具有较大优势,其在MRI异常高信号及异常血管信号的出现,对平山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自然位MRI 表现:作者观察的11例患者中,9例颈椎、颈髓曲度异常,根据两连线相交、相遇情况;11例均见低位颈髓的不同程度萎缩、变细,以C6最为明显;低位颈髓内可见小斑片状T2WI高信号。

屈曲位MRI表现:患者在矢状面均见低位颈髓局限性萎缩,比自然位显示更明显,其前后径对比上下段脊髓呈不同程度变细、狭窄,受累颈髓横轴面示正常椭圆形形态消失,呈三角形、梨形变扁,或不规则缩扁,其中以C6最为明显;均可见相应硬脊膜、颈髓向前移位,C4~C6前方蛛网膜下腔前间隙变浅,部分紧贴前硬脊膜,后脊膜外间隙均见明显增宽,并见异常信号,T2WI呈弧形、梭形高信号,T1WI部分呈等、稍高信号;可见后脊膜外间隙流空信号。

平山病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平山病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平山病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目的:对平山病的临床及MRI特点进行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临床证实的平山病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

结果:本组6例,男5例,女1例,表现上肢远端肌无力和萎缩,双侧受累1例,单侧受累5例,颈椎过曲位MRI 均见硬膜囊后壁前移,后硬膜外间隙增宽,其内见新月形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结论:平山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男性多见。

平山病颈椎过曲位MRI有一定特征性,颈椎过曲位MRI可协助早期诊断。

标签:平山病;颈椎;磁共振成像【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RI diagnostic value of hirayama disease.Method:Analyse the clinical and MRI feature of hirayama disease in 6 cases proved by clinical.Result:5 males and 1 female in 6 cases,with muscle weakness and atrophy on uooer limbs,5 cases showed unilateral and 1 case showed bilateral but asymmetric involvement.In the flexion position MRI scan,the forwords movement of lower cervical cord and the abnormal lunular signal with posterior epidural space in all cases.Conclusion:Hirayama disease occurs mainly in young males.The hirayama disease shows characteristic manifestations on the flexion position MRI appearance,which can help the doctor make diagnosis in the early stage.【Key words】Hirayama disease;Cervical vertebrae;MRI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HD),又称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本病临床上少见,目前临床上对本病的认识尚存在不足,影像诊断易漏诊误诊,临床上易与运动神经元疾病混淆,搜集近年来临床证实的6例平山病的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MRI诊断价值的认识。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课件

《平山病的影像诊断》课件
CT检查还可以观察颈椎和胸椎的椎间 盘是否存在突出或退变,有助于判断 平山病的病情程度。
MRI检查
MRI检查是平山病影像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以观察颈椎和胸 椎的软组织和脊髓是否存在异常。
MRI检查可以发现脊髓信号的异常改变,有助于判断平山病 的病情程度和预后。
核医学检查
核医学检查是一种功能成像技术,可以观察颈椎和胸椎的代谢情况,有助于判断 平山病的病情程度和预后。
颈椎病
总结词
颈椎病的影像学表现为颈椎骨质增生、韧带肥厚和椎间盘退行性变,可伴有颈椎生理曲 度改变。
详细描述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部疾病,其影像学表现多样,包括颈椎骨质增生、韧带肥厚和椎 间盘退行性变等,这些改变可导致颈椎稳定性下降和神经受压。颈椎病患者通常会出现
颈部疼痛、僵硬和神经症状等表现。
05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脊髓的形态和信号变化,有助于诊断平山病。
通过MRI检查,可以观察到脊髓前角细胞的萎缩和坏死,这是平山病的重要病理改 变。
04
平山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结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表现为颈椎 间盘向椎管内突出,压迫脊髓和神经 根,常伴有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或反弓 。
详细描述
影像学在平山病诊断中的价值 与展望
影像学在平山病诊断中的价值
01
02
03
早期发现
影像学检查能够早期发现 平山病病变,有助于早期 诊断和治疗。
病变评估
影像学检查可以评估病变 的范围、程度和进展情况 ,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 据。
鉴别诊断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与 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进行鉴 别诊断,避免误诊。
颈椎CT表现
CT检查可以更清楚地显示颈椎 的骨性结构,有助于发现颈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征及下肢、括约肌、脑干损害; – 排出脊髓灰质炎、中毒、周期性麻RI表现
鉴别诊断
• 运动神经元病(MND) • 胸廓出口综合征(TOS) • 脊髓型颈椎病(CSM)
侧索硬化
研究前沿
• 支持治疗
颈托+理疗+物理康复训练
• 手术治疗
颈椎后路减压+硬膜外扩张血管切除+硬 脊膜成形术
发病机制
• 脊髓动力学说 • 生长发育失衡学说 • 运动神经元学说 • 遗传学机制学说 • 血管因素学说 • 免疫机制学说
影像学表现
• 自然位MRI
– 脊髓曲线异常 – 髓内信号异常 – 后硬脊膜与邻近椎弓存在失连接现象 – 低位颈髓萎缩、变细
• 过屈位MRI
– 低位颈髓萎缩、变扁平,梨形等 – 背侧硬脊膜及相应脊髓向前移位 – 脊髓后方硬膜外腔增宽,月牙形 – 异常扩张血管流空信号,明显强化
参考文献
• Hirayama K.Juvenile Muscular Atrophy of Distal Upper Extremity,Hirayama Disease.Imtern Med,2000,39(4)
• Hirayama K.Tokumaru Y.Cervical dural sac and spinal cord in juvenile muscular atrophy of distal upper extremity.Neurology,2000,54(10)
平山病 (Hirayama disease)
青少年上肢远端不对称性肌萎缩症
• 临床表现 • 发病机制 • 辅助检查 • 影像表现 • 诊断标准 • 鉴别诊断
概述
临床表现
• 起病隐匿,散发,日本等亚洲国家多见 • 青少年起病,15~30岁常见,男多于女 • 单侧上肢手及前臂远端肌无力、肌萎缩 • 手部小肌肉骨间肌、大小鱼际肌为主 • 寒冷麻痹;平举震颤 • 进展数年(<5年)后停止发展;自限性 • 无疼痛、感觉障碍,无锥体束功能障碍
病例一
• 患者:男 年龄:18岁 • 病史:右手肌肉乏力、萎缩一年
病例二
• 患者:男
年龄:22岁
• 病史:左侧手掌鱼际肌萎缩两年余
病例三
• 患者:男 年龄:31岁 • 病史:手肌萎缩
诊断标准
– 上肢远端慢性肌无力与肌萎缩; – 青少年隐匿性起病,发病后数年呈进展性; – 无感觉障碍、反射异常、颅神经损害、椎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