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信任的假新闻_虚假信息的受众接受心理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
内群体 ) 与其他群体 ( 即外群体 )

比较时 , 人们往
往存在内群体偏见 ,对内群体给予积极的评价 ; 对外 群体抱以消极的态度 ,引发外群体刻板印象 。 当受众 接触到关于外群体和内群体的信息时 , 在内群体身份
现代传播 2011 年第 7 期 ( 总第 180 期)
刘自雄 王朱莹: 被信任的假新闻
新闻学与传播学
刘自雄 王朱莹: 被信任的假新闻
受双方的和谐关系。显然,在一些最终引发传播危机 和社会危机的事件中, 官方消息来源和新闻发 布 人 “以我为主” 的姿态,没能很好地回应公众的成见,激 起了公众的逆反,并进而采取了激进的对抗方式,借 助互联网平台扩散了反向解读的信息, 造成了双 重 危机。 根据斯图亚特· 霍尔提出的编码 / 解码理论,受众 的信息接受包括三种类型: 主导性解码、协商性解码和 对抗性解码。作为传者来说,当然希望能够唤起受众的 认同,彼此和谐,而不愿意总是受到挑战,被读者对抗 性解码,那样只会是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而要避免第 三种传受关系的出现,媒体必须要具备很好的常识意识, 不能简单迎合常识,而是要针对常识来改进传播技巧和 策略,在舆论引导时要预想到各种可能性的反应,从而 改变报道策略。如瓮安事件中,新闻发布会上提供的信 息不够充分,而且发布的信息违背了常识,从而被接受 者抓住漏洞而展开反向的解读,展开了一场对地方司法 当局的舆论攻势,并进而衍生出突发性事件,成为一次 典型的传播危机和社会危机事件。 3. 媒体要引导受众避免归因错误 , 消解刻 板印 象影响 归因指对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 , 归因理论最早 由社会心理学家 F· 海德提出 。 他认为 , 人的行为可 以归因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指行为者内 心需要 、情绪等因素 ; 外部原因则指行为发生时的环 境因素 。 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又提出了 “基本归因错 误” 理论 ,认为人们在归因过程中易低估外部因素影 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
的干扰下 ,受众偏向对内群体有利的解释 。如 《强奸 犯遇强烈抵抗生殖器折断而亡 , 被奸女子被判有罪 》 是一则假新闻, 涉及到了司法部门和平民两个群体 , 处于弱势地位的普通公众便会自然将自己与被奸女子 — —法院的行为进行消 归入同一群体,进而对外群体 — 极反应 ,在司法不公的刻板印象作用下 , 大多数网民 认为其为真新闻 ,并加以义愤填膺的讨伐 。 2. 受众为避免认知失调 , 会努力寻找可确证刻 板印象的信息源 : “人有着使各种思想 、 知觉 丹尼斯 ·库恩认为 ” 其原因在于 “各种思 和自我形象保持一致的需要 。 。 这就是 想间的矛盾或冲突会引起个体的感觉不适 ”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 。 刻板印象使个体对 信息有了初步判断 ,他们会主动寻找可以确证初步判 断的信息源 ,忽略或批判对抗性观点 , 不断通过内部 自我调节的方式保持思想和认知的一致性 , 从而形成 信念固着 。 瓮安事件中 ,少女李树芬的非正常死亡以及当天 上午当事人被警方快速释放等举动唤醒了群众 “公权 力腐败 ” 的刻板印象 , 相应的流言便很快流传开来 , “元凶是县委书记的亲侄女 , 另外两个男生和派出所
虚假信息不断引发传播危机和社会危机 , 造成十 分恶劣的影响。 学界对假新闻的研究和批判不曾停 止 ,但大多集中于假新闻的成因 、 危害 、 责任追究等 范畴;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受众接受心理的专论较 少,如陈力丹曾在 《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 》 一文中 有粗略涉及 ,指出 “为什么多数受众会相信假新闻 ” 是因为 “为受众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刺激或松弛 , 赋 。 予一种现实感很强的生活意义 ”
瑢 瑏百度文库
: 释惊人一致
“男 人 在 上 , 女 人 在 下 , 此 乃 俯 卧 撑
” 、“某县太爷的女儿找两个流氓奸杀了同班同学 , 也 公安鉴定结果是他们其实不是在强奸 , 而是在做俯卧 撑,死者是自己跳水淹死的 ” 。 “贵州人民说 , 我没
瑣 瑏
有 QJ ( 强奸 ) ,我做了几个俯卧撑而已 。 由此 , 俯卧 撑在网上大为流行 , 你现在明白了 ? ” 。 后来者很快
瑏 瑦
相关论述已不胜枚举 。本文将从着重从社会心理学的 角度,探讨在新媒介环境下如何解决虚假信息被信以 为真所造成的传播危机和社会危机 ,以避免虚假信息 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 。 1. 消除各种成见 、偏见的社会心理基础 虚假信息之所以被信以为真 ,在很大程度上来自 于受众的成见和偏见 ,表面上看似心理问题 , 实际上 是社会问题的心理镜像 。刻板印象来自于群体间的隔 膜和不信任 , 是社群交往的问题 , 是社会矛盾 的 反 映 ,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大众媒体没有很好地促进跨人 群沟通有关。 普通公众关于特定群体的刻板成见既来自于个人 经验产生的心理印象 ,也往往来自于间接经验 ( 社交 渠道和符号环境 ) 所带来的影响 ,例如瓮安事件 , 主 要反映的当下的执政信任和官民矛盾 , 是司法信任缺 失导致的问题 。公众基于司法不独立 、 不公正的刻板 印象 ,对抗性解读了警方作为消息来源释放的信息 , 抓住新闻发布中的细节大做文章 ,并通过从众的无意 识心理机制作用 ,形成了舆论潮 , 进而放大了 、 恶化 了原本具有的刻板印象和不信任 ,引起了传播危机和 社会危机 。官方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正面的挑战 , 而官 方的社会信任也被置于漩涡 。 因此 ,反复出现的类似突发性事件 , 不仅伤害了 传媒的公信力 ,而且也在腐蚀政府执政的公信力 。 要 解决这一双重的危机 ,必须洞察社会心理机制 , 提升 政府执政和媒体的公信力 ,才能有效地消除各种社会 偏见和心理成见 。 2. 官方消息来源和媒体不能违背常识地 “引导 ” 舆论、愚弄受众 ,破坏传受信任关系 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是近年来政府日益重视的两 项新闻宣传工作,但是在引导艺术和发布技巧方面依 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有说服力地发布信息,使公 众能够接受,消除疑虑,从而和谐传受关系和官民关 系,目前显然做得还不够; 如何通过报道和评论来表 达意见、引导舆论,使公众接受并被说服, 也存在着 一些问题。在接受新闻和意见之前,公众具有关于事 件的常识性观点,即公众会基于自我的现实经验和符 号经验,建构起认知的基础,亦即上文我们提到的刻 板印象和成见。常识是有社会基础的,既存在着合理 性,也可能是一种负面效应。新闻发布不能够以我为 主,而必须充分考虑公众接受信息时的期待视野、 常 识看法和可能的成见和偏见,针对各种既存的可能想 法和看法,做出充分的有针对性的说明,从而建构传
瑡 瑏 ” “俯 卧 撑 ” 一 词 很 快 在 网 上 流 传 开 便跳下河中 。 ⑩
来,受到追捧和效仿 , 并出现了 “性行为 ” 的隐喻 。 有后来者不明白其中含义 , 为了融入热烈的讨论气 氛,纷纷发 帖 询 问 。 如 天 涯 社 区 网 友 “天 字 辈 艺 ” : “由于工作关 发帖 《俯卧撑什么意思 ,解我惑 》 说 系,三天没上天涯 ,我都又有点落伍了 、 俯卧撑这段 时间这么流行 , 总有点什么别意思吧 ? ” 。 网友的解
二、如何解决虚假信息被信以为真所造成的传播 危机和社会危机 在新媒体强势介入传播生态环境之后 , 传统媒体 的影响力相对式微了 ,社交网络作为新传播渠道为各 种虚假信息的扩散提供了更多机会 。传统媒体新闻工 作者应如何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 , 维护媒体公信力 ,
57
现代传播 2011 年第 7 期 ( 总第 180 期)
瑥 瑏
对公权力腐败问题怀疑 ,证实最初的假设 , 其中后者 。 更是直接引爆了震惊全国的 “瓮安事件 ” 3. 从众的无意识心理机制弱化了独立判断 、 强 化了集体偏见 从众是一种社会规范 ,群体中的个人如果表现出 不一致的行为,通常会受到来自群体中的其他人的压 力。为了避免被其他人冷落或孤立 , 人们往往屈从于 群体压力采取从众选择 ,久而久之 , 就形成了一种本
⑨ ’ ” 这一类信息无疑有助于加深 安机关将依法处理 。
接受了这样的解释 ,对于此类流言也毫不怀疑 , 而对 瓮安公安局发布的各种信息则采取对抗解读 , 显然从 众心理起了极大的推波助澜作用 。 上述现象应证了古斯塔夫 · 勒庞的看法 : 群体心 理容易表现出智力低下 、判断和推理能力下降 、 易受 。 “群体只知 到暗示和轻信 、性格偏执 、 情绪夸张等 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 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 、 想法 和信念 ,他们或者全盘接受 ,或者一概拒绝 , 将其视 ” 群体并不认为真理 , 尤其 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 。 ,是只能 “在讨论中成长 ” 的, 它总 是 “社会真理 ” 是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简单 观 念。在群情激奋气氛中的个人 ,又会清楚地感到自己 人多势众 ,因此 ,他们总是倾向于给自己的理想和偏 执赋予十分专横的性质 。

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 ,这一点得到了诸多心理学研 究的证明 。 心理学家戴维 ·邓宁和戴维 ·舍曼指出 , 刻板印 象会扭曲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 。当事件与个体刻 板印象契合时 ,个体对于文本的解释便会与文本信息 趋向一致 ; 相反 ,如果信息违背了原有的信念 , 个体 则会产生抵制情绪 。 2008 年汶川地震中被证实为杜 撰的 “母爱短信 ” 新闻便利用了受众对母爱的刻板 印象 。由于个体经验以及媒介的报道渲染 , 受众对于 、 “奉献” 、 “牺牲 ” 的刻板 母爱已经形成了 “伟大” 印象 。因此 ,网络时代的精明受众在刻板印象的无意 识心理机制的作用下 ,轻信了该新闻 。 每个人除了渴望拥有独立的个性特征外 , 往往还 会将自己归入相应群体 , 寻求群体认同 , 增强 归 属 感。澳大利亚社会心理学家约翰 ·特纳提出的社会同 : “人们倾向于积极地描述自己的群体 , 一性理论认为
瑤 瑏
次尸检结果均表明死者系溺水身亡 , 并非他杀 ; 且证 实三名当事人与政府公职人员毫无关系 。 这些信息极易得到求证 ,但是有了先入之见的受 众却仍然坚定地相信李树芬之死有冤情 , 政府与被释 放的当事人有不正当关系 。他们不断搜集相关信息以 满足认知一致需求 ,如 “李树芬的叔叔在公安局与民 警发生冲突 ,接着李秀忠被其主管单位叫去问话 , 随 、 “瓮安县公安局 后李秀忠又被身着便装的人毒打” , 里面 向李树芬家属发送了 《尸体处理催办通知书 》 , ‘死因已查 提到了李树芬是 ‘自己跳河溺水死亡’ , 限李家于 6 明 ,李树芬尸体没有继续保存的必要 ’ , ‘否则 , 公 月 28 日 14 时前将李树芬尸体领回安葬
新闻学与传播学
刘自雄 王朱莹: 被信任的假新闻
被信任的假新闻
— — —虚假信息的受众接受心理探讨
■ 刘自雄 王朱莹
【内容摘要】
假新闻、流言、谣言等虚假信息被信以为真 、 并引发传播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事件不时
发生。受众之所以会相信虚假信息 ,从社会心理学来看有三个因素 : 首先是受众的刻板印象和先入为 主的接受心理造成的偏见 ; 其次,受众为了避免认知失调不断寻找信息 , 使偏见进一步加深并形成信 , 从而加速虚假信息 念固着; 此外,受众在无意识的从众心理作用下 , 容易坠入错误信任的 “陷阱 ” 的扩散。在当前媒介融合形势下 ,要让受众提高对虚假信息的免疫能力 , 应从改变受众的刻板印象和 基本归因错误入手,重塑社会各阶层形象; 同时培养意见领袖,鼓励少数派,引导受众摆脱从众压力 。 【关键词】 假新闻; 刻板印象; 认知失调; 归因理论
⑧ ” 所长有亲戚关系, 死者是被奸杀 。 事实上 , 官方两 ⑦
新闻学与传播学
能的无意识心理机制 ,易受到他人的信息暗示 , 容易 轻信主导的观点 , 放弃了自我的独立思考和冷静判 : “生活在强调 ‘集体合 断。正如丹尼斯 · 库恩认为 ” 我国历来重 作’ 的文化中的人们可能更容易从众 。 ” 、 “集体意识 ” 的价值取向 , 这样的 视 “集体价值 文化导致了生活中的从众行为更为常见 。 瓮安事件中 ,贵州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王兴正向 : “当刘做到第 媒体公布少女李树芬死亡事实时提到 , 三个俯卧撑的时候 , 听到李树芬大声说 ‘我走了 ’

② 象” 。刻板 印 象 理 论 源 于 李 普 曼 著 《公 众 舆 论 》
( 1922 ) ,书中指出 : “关于民族和种族的刻板印象是 错误的 ,是一种过分简单的宣传 ,刻板定型地说犹太 人、黑人或拉丁美洲人为什么会有某种个性 , 这不仅 ” 显然 , 刻板印象严重 不合理而且是有潜在危险的 。
⑤ ” 以便于能够积极地评价自己 。 在将自己的群体 ( 即 ④
实际上受众对假新闻并非一味轻信 , 尤其在信息 大爆炸的时代, 资讯来源多元化 , 受众也越见理智 。 如周正龙 “假老虎 ” 的揭露, 杭州飙车案中网民对 于政府部门 “车速 70 码 ” 的质疑 , 都是网友从字里 行间看出端倪, 多方质疑求证 , 才使真相浮出水面 。 不过,貌似精明 、挑剔和注重细节的受众 , 却对一些 稍加分析便知真伪的假消息毫不怀疑地加以信任和接 受 ,如汶川地震中的母爱短信 、福岛核危机引发的抢 盐风潮等 。由此可见 ,受众对于假新闻的接受显然还 受到某些无意识心理因素的影响 。本文旨在从社会心 理学角度探讨虚假信息之所以被受众信任的心理机 制 ,并探讨问题的根源及其解决对策 。 一、虚假信息为什么会被信任 1. 刻板印象的无意识心理机制影响信息接受 刻板印象是一种使人产生偏见的社会心理效应 , 社会心理学家丹尼斯 · 库恩 ( Dennis Coon ) 将其定 义为 “对 某 一 特 定 社 会 群 体 成 员 的 过 于 简 单 的 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