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
作者:武重阳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08期
摘要: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问题,表现在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差异性上。
词性转换是翻译的重要方法,在词性及语义规范上来突出结构合理、逻辑严密,尤其是在英语中的名词、形容词、介词、副词等转换中,要避免词不达意,还要避免形式上的过于对等而带来的翻译晦涩。
为此,本文着重对词性转换及英汉翻译中的具体方法进行阐述,并通过实例拉力进行转译,便于提升译文质量。
关键词:英汉翻译;词性转换;实例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2
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在探讨翻译的目标时提出“翻译要突出对原文的表达,要从文体、语言、词性等方面做到‘等值’”。
英汉翻译基于不同的语言结构体系,在进行翻译实践中,如何把握词性的转换文体,一直是翻译教学的重要内容。
英语源自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在语言结构上具有较大差异性。
因此,无论是在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需要从语言形式上,把握原文的意指,并从再现原文信息上进行准确翻译。
因此,词性作为英汉翻译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其转换的合理性、准确性关系到整个翻译实践的成败。
因此,着力从英汉翻译中,就其中突出的词性转换条件、转换技巧及方法进行研究,重点对在英汉翻译中的词性变化来进行归纳,帮助我们从翻译实践中提升译文质量,更准确的还原和洞悉原文的信息。
一、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
翻译是跨语言的文化交流,对于翻译中的词性转换问题,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最具代表性。
尤金·奈达从翻译实践中通过导入分类系统,尤其是从语言学视角来挖掘翻译的本质,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把握动态的对等。
如在翻译中,需要用最恰当的语言来再现源语的语义及文体特征。
对于语言学本身,其包含的内容较广,仅词性只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概念。
除此之外,语言学中的语音、词、句、段等,在翻译过程中都需要给予综合考虑。
另外,在翻译中还要兼顾不同文体及语言风格的变化,要从翻译实践中实现相应层次间的对等关系。
英语、汉语在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性,尤其是在词性转换上要克服两者的差异,确保译文的顺畅与连续。
同时,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特别是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很容易在翻译中增加译者的个人情感与认知,造成翻译实践的模糊性、随意性。
同样,即便是生活在同一社会环境下的不同人,其对语言的理解与掌握,也需要遵循相应的语言分类标准,要注重对不同社会文化人群语言习惯的尊重。
如我们将A=甲作为某一分类关系,而对于这一等式关系,很多情况下并非是符合实际的。
正如英汉语系中,不仅要关注语
义、词汇的差异与对等关系,还要关注词性的差异与对等关系。
英汉翻译的目标在于让读者从译文中获得与原文读者相等的感受,而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形式的差异性,难以从翻译的内容、翻译的方式、翻译的质量上实现绝对的等同。
但是,并不是因为无法实现绝对等同而放弃翻译中的对等关系,相反,更是要从翻译形式中,充分理解不同语言的特征,充分理解原文的信息,并从原文词性变化上来归纳出再现原文的译文,实现语言翻译的目标。
所以说,针对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问题,要从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来了解词性及词性转换的基本原则,并从提升翻译技巧和增强翻译的生动化、形象化实践中,提升译文质量。
翻译实践是基于一种语言来表达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在语言的翻译中,首先要了解源语的思想及内容,再通过相应的翻译原则来实现翻译。
从翻译原则来看,首要任务是对原文语义的准确表达,而要做到准确翻译,就不能随意增加、删减、篡改、歪曲原文。
其次是做到通顺,所谓顺畅易懂,就是要从行文规范上,保持应有的结构关系与逻辑,避免言之无物、词不达意。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力求其解”。
翻译的目标在于实现与原文信息的等值,而非单纯的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完全对等。
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在突出译文信息、功能等值的同时,还要避免过于追求形式对应,忽视译文信息思想、内容的一致性。
特别是在词性转换中,要从英汉翻译中,处理好词性转换的技巧,协同好翻译中英语词汇、汉语词汇的有效等值关系。
二、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应用分析
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在翻译实践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分类来进行。
(一)介词、副词、名词、形容词与汉语中的动词转换
英语在语言结构及表达习惯上具有自身的特征,如英语中多使用名词,而汉语中多使用动词。
因此,在翻译实践中,需要结合英语自身的语言表述内容,对其常见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进行转换为汉语中的动词。
如某一英语句子中,谓语动词多出现一个,而在表述英语语义时,需要从不同的介词等词汇中来丰富语义。
然而,汉语则不同,而是通过引入不同的动词,从这些动词的语义连贯中来形成具体的意义。
因此,要想做到英汉翻译的语义流畅与对等,必然需要从翻译中就英语中的介词等进行汉语动词转换。
对于英语句子:But even the larger molecules with several hundred atoms are too small to be seen with the beset optical microscope.句子中的“with”作为介词,其所承接的英语内容包括较多内容,因此在翻译时,可以将之与汉语中的“有”、“用”等词进行关联,来保障译文的顺畅自然。
翻译时:然而,即便有几百个原子的分子,还是太小了,用最好的光学隐微镜也看不见它们。
同样,对于英语中的一些名词,在翻译时也要选择合适的汉语动词。
如在We were caught up in a discussion about the situation in Afghanistan when the professor walked int th classroom.对于原文中的“discussion”来说,作为名词时,在汉语翻译中必然需要转换为动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表达原文信息,才能符号汉语的表达习惯。
翻译为:当教授走进教室时,我们正在兴致勃勃地探讨阿富汗局势。
当然,对于英语句子中的带有“or”、“er”等名词,如smoker、worker等,在进行英译汉时,需要结合原文的隐含身份来进行翻译,才更适合汉语表达习惯。
如Mozart was a great lover of
music when he was a boy.对于句子中的“lover”,在翻译时,如果表述为“音乐爱好者”,与表述为“酷爱音乐”,两者所表达的意思具有差异性。
相较而言,对于莫扎特而言,最能够真实表达其对音乐的热爱的词汇,选择“酷爱”更为贴切。
另外,还有英语中的一些形容词,其在翻译中也需要根据实际来转换为合适的动词。
如“sorry”,当表示某人的情感时,可以翻译成“遗憾”较为贴切。
对于由形容词派生而来的一些词汇,如“sleepy”、“dominant”等,往往也可以将之转换为动词,来再现原句的意思。
(二)将代词、副词、动词转换为汉语中的名词
从英语中的名词现象来看,在翻译中往往需要对之进行转换。
英语中的一些代词如句子:The significant problems we face cannot be solved at the same level of thinking we were at when we created them.对于句子中的“them”来说,在翻译时需要将其中的“problems”进行翻译出来,要突出“问题”,其翻译为: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相同思维来解决问题。
对于英文中的一些动词现象,在翻译中也需要变换为名词。
(三)对于副词、名词转换为汉语中的形容词
从英汉翻译中,对于英语中的一些副词、名词,往往在翻译时需要转换为汉语中的形容词,来突出原文的生动。
如例:His behavior impressed us deeply.对于本句中的“impressed”,作为副词在翻译时译作“印象”较好,在修饰“deeply”时,表示“很深”,其翻译符合现代语法习惯。
当然,对于英语中表示时间、地点的副词,在翻译时,有时需要转换为汉语中的形容词。
如:The way ahead was blocked by the fallen trees.对于该句中的“ahead”,当表示地点副词时,可以翻译为“前面的”,在翻译时符合汉语习惯,也在结构上更为流畅、严谨。
(四)名词、形容词翻译为汉语中的副词
对于英汉翻译中的既要表达汉语语法规范,还要表达具体的形象。
如英语中的一些形容词、名词,在翻译中可以表示为汉语中的副词。
如:The mayor earned some appreciation by the courtesy of coming to visit the city poor.对于本句在翻译中的名词“courtesy”,可以将之翻译为“有礼貌地”,作为汉语副词更能够贴近汉语习惯。
还有一些英语中的形容词,在翻译中需要结合其修饰的名词来转换为汉语中的副词。
如:He asked me for a full account of myself and my family.对于句子中形容词“full”,可以翻译为“详尽地”,作为汉语副词来表达语义。
总之,从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特点来看,要从不同语言结构上,参照语言习惯及语义,灵活、准确的进行转换,以突出原文意义,又符合语言习惯。
参考文献:
[1]周凯猛.浅析文化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2(32).
[2]何漂飘,徐飞.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英汉翻译探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