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以荆州市为例

第一章:区域产业结构概念及其特征

①、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是全国经济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的组合的结果。在某特定区域内,之所以拥有某种类型的产业结构,是由该特定区域的优势和全国经济空间布局的总体要求所决定的

②、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

条件制约性。区域经济条件影响,制约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对产业的类型和演化的影响。

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区域统一性。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是不同的,不同的产业结构也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阶段性,不同的产业空间结构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空间结构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内容,后者是前者的空间表现形式,它们在区域上得以统一

多样性。区域条件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性

开放性。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也受到区外环境的影响,与区外不断进行着物质、技术、信息,人才和资金的交流。

第二章:产业的划分

一、产业划分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标准不同,所划分的产业类别也不同。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

下几种:

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

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

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

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

ⅰ、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

分类标准:以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划分

内容:

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部门(专门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来满足社会生产消费的需要)

第二部类:消费资料部门(专门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来满足社会消费的需要)

优点:揭示了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时两大部类产业间的实物和价值构成的比例平衡关系,是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

缺点:覆盖面窄、实际应用困难

ⅱ、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确立,实际上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突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费希尔研究认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并没有穷尽全部经济活动,于是,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外的所有其他经济活动,统称为第三产业。

费希尔在当时的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经济杂志上发表了数篇论文,不仅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而且指出第三产业的本质在于提供服务。1935年,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对三次产业分类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

ⅲ、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

①、划分标准: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种类和依赖程度的差异

②、内容:

⒈资源密集型产业:

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占有突出比重(纺织、服务)。

⒊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钢铁、汽车、机器制造

⒋知识密集型产业:又称技术密集型产业:如以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为主体的产业,如北大方正,科技一条街

优点:有利于将各个产业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产业之间进行比较、判断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研究产业之间对生产要素依赖程度的差异等

③、缺点:各种产业类型的划分范围不容易界定

ⅳ、产业地位分类法

⒈划分标准: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为标准

⒉内容:

①、基础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中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并为大多数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

②、瓶颈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中未得到应有的发展提儿已严重制约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

③、支柱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的总产出中占较大比例的产业

④、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迅速发展并对产业发展具有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

⑤、先导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关系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先行发展而又能带动和引导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

⒊优点:有利于研究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政府通过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进行相关产业管理,促进产业发展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⒋缺点:过度强调产业之间的横向地位问题,容易忽视产业之间的纵向关系和产业群的培育与形成

二、荆州市产业结构的现状

ⅰ、纵向比较:荆州市三次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构成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1、总体而言,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序列结构由2006年的12.9:41.0:46.1变动为2007年的17.9:50.7:31.4,变动为2008年的18.2:45.8:36.0,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较大。

2、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大体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12.9%上升为2008年的18.2%,从2006年到2008年,第一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上升了5.3个百分点。

3、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2006年的41.0%上升到了2007年的50.7%继而下降为2008年的45.8%,与2006年的41.0%相比,上

升了4.8个百分点。

4、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46.1%下降到2007年的31.4%,然后开始上升为2008年的36.0%,与2006年的46.1%相比,有所下降,下降了10.1个百分点,波动的幅度较大。

近年来,荆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的特征。2008年荆州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0.1:33.8:36.1,呈现出“三二一”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大致相同。荆州市的产业结构在合理性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优化

ⅱ、横向比较:从三次产业的结构看,荆州市产业结构模式是三、二、一。其中第三产业2006—2008年平均水平为37.2%,第二产业平均占33.2%,第一产业占29.6%。同一时期,湖北省产业模式是二、三、一,已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其中第二产业平均水平为44.3%,第三产业平均占40.4%,第一产业占15.3%。

ⅲ、荆州市产业结构发展情况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 从产业之间的协调和关联能力来看,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平衡、产业规模适度、产业素质提高和产业联系协调。从静态来讲, 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产业结构的有序协调状态; 从动态来看,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与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 即在一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要求下, 对失衡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使之恢复到协调和谐状态的过程, 实现供求均衡。总体而言, 荆州市三次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的序列结构由2006 年的12. 9: 41. 0: 46. 1 变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