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清八股文中探求作文教学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八股文中的作文教学思维
郜冬艳
摘要: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八股文的评价褒贬不一。本文试从八股文“代圣贤立言”的要旨及其写作理论、技巧训练中体现出的作文教学思维入手,探讨八股文在当代写作教学中的价值。
关键词: 八股文写作教学
八股文原只是明清时实行科举取士的一门考课,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体的名称。
我国自隋唐时期,便开始有了经义取士制度。到了明清时期,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八股文逐渐形成了以讲究格律、步骤,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它要求考生以阐发圣贤义理为主旨,按照死板的八股形式去作文。而且愈到后来限制愈多,甚至连文章字数都做了严格要求,不允许自由发挥。
所谓八股,指的是文章的写作形式。“股”,是对偶之意。八股文最基本的写作形式就是将球股对。它自明成化年以后便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式:开头必须破题、承题、起讲,这三部分是文章的开篇,称作“冒子”。接着用一个过渡,便必须进入股对。它包括提比、中比、后比、束比四部分,称作“四比”。而每一比又必须有上下两股对称的文字,像两条腿一样,形成两扇立格,共八段,称作“八股”,也就是八条腿,这便是八股文称谓的由来。最后便是大结,以收束全文。
八股文自成型以来,关于它存废的争议,在康熙、乾隆之间,就一直没有间断过。时至今日,八股文更成了“僵化”“形式主义”的代名词。诚然,八股
文的弊端十分明显,但是八股文制度既然在历史上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客观来说,必然有其优点和积极作用。比如在此制度中体现出的作文教学思维上,就有许多需要我们注意和体会的地方。
一、“代圣贤立言”中体现出的作文教学思维
八股文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代圣贤立言”,其首先是要求肖题,刘熙载云:“肖题者,无所不肖也:肖其神,肖其气,肖其声,肖其貌,有题字处,切以肖之,无题字处,补以肖之。”其次,八股文作为代言文体还具有虚构色彩,对作者而言,“借八股文立言的过程,也就是化其身为代言对象的过程,传代言对象之神、刻画其形象的过程”,其实质是对经典文本的再创造。批评者认为,“代言”只是模拟圣人说话,学子丝毫不能发挥自己的思想,这造成学子们思想的僵化。从某种程度上,这些批评也不无道理。但是,如果站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立场上反观当时作为科举考试需要而产生的“代言”功用,进而联系古人读经、解经的传统经验和方法,我们会发现其实“代言”至少在以下几方面提现了语文教学上的启示意义。
有研究认为“八股文‘代圣贤立言’这一命题追求的目标之一是在理解中复原儒家经典的‘本意’;目标之二是实现主体心态向圣人心态的复归。合而观之,‘代圣贤立言’也即通过微妙传神的心理体验复原儒家经典的‘本意’,而复原儒家经典的‘本意’与体验圣人的心境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代圣贤立言”其实包涵了以心理体验为特征的经典阐释理论,这种理论可以推广到广泛的阅读阐释当中,不仅是经典的阅读和阐释需要心理体验,大多文本的阅读理解都需要心理体验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走进文本、走向作者,从而实现理解文本的深层意义,达到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交流、思想碰撞和心灵沟通。联系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有批评认为当下许多阅读教学走入了误解误读的怪圈,笔者认为这和阅读教学过程当中缺失了走进文本、走向作者的心理体验意识不无关系。朱熹在《学校贡举私议》中说:“其必使答义者,通贯经文,条陈众说。而断以己意者,其说已略具于家法之条矣。……但令直论圣贤本意与其施用之实。不必如今日经义,分段破题,对偶敷衍之体。”显然,其主要意图是力图引导应试者认真钻研儒家经典,体会圣贤本意,从而避免对经典的误解误读。当下也有许多人对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本有意无意地进行着误解误读,我们认为今人读经如若能够把握住“代圣贤立言”的主旨的话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对经典的误解误读,最大限度地接近经典的本义。
“代圣贤立言”的基本要求是肖题,所谓肖题就是要做到代什么人像什么人,神、气、声、貌毕肖其人,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说话的背景和语境等。有学者认为“代圣贤立言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八股文所代的并不都是圣贤的话……上自圣贤下至隐者、百姓,无论贤与不肖无所不有,因此这种所谓的代言,就是十分宽泛的说法。每一种人有每一种人的语言,代不同的人物,就须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或循循善诱,或滔滔雄辩,这其实也是一种创作。”笔者认为,肖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口语交际教学的某些因素,甚至可以认为这就是古代语文教育中口语交际教学的个别形态,尽管肖题的要求直接针对的是作八股文,但是在教与学的练习过程中包涵了由内在语言向外在语言的转化,并且“口语素养的提高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书面语素养的发展”,因此通过“代言”练习可以实现口语水平的逐步提高。因此笔者认为,“代圣贤立言”的肖题要求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在于,在口语交际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创设不同的交际情境,让学生以不同身份、不同需求、不同情绪体味与人交流所应具备的素质与技能,得体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
愿,从而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
“代言”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表现手法,金克木先生认为“代笔之风是中国汉以后古典文学中一大发展。从‘拟’什么人作什么诗起,一直到八股文‘代圣人立言’,都是训练代笔的。……这一文风在八股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小说和戏剧是最能体现“代言”特点的文学形式,八股文的代言与其也有不少相同之处,区别在于,小说和戏剧的代言是生活的反映,是从现实生活入手,故其代言限制较少,能够自由灵活地表达,而八股文的代言则要以经义为准则,具体说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标准,虽然作者不大容易自由发挥,但由于代言体文字不同程度地带有虚构色彩,作者要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圣贤的意思,其过程实质是对经典文本的再创造。“所以,八股文虽然‘代圣贤立言’,但圣贤的原义其实是意义背景,更明确表现出来的是作者的意思。”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文体,其目的不在于检验记诵学问,而在于对经义的体会与认识,在于使学子达到修身的目的。由此,笔者认为这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在于,应当在尊重文本原意的基础上提倡鼓励多元、个性的创造性阅读,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赞赏学生的不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不应把学生局限于现有的理解范畴,限制学生视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中体现出的作文教学思维
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讲到:“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