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 设计的开始

合集下载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摘要】王澍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其建筑作品以注重当地文化和环境的融合而著称。

本文将从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建筑作品赏析、建筑思想与理念、对当代建筑的启示以及未来发展展望等方面对其进行初探。

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和思考,可以看出王澍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当代建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未来的发展中,王澍建筑有望继续引领建筑行业向着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现代建筑的多样性和价值,同时也体现了王澍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影响、作品赏析、建筑思想、理念、当代建筑启示、未来发展展望、总结、思考、价值、意义。

1. 引言1.1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王澍是中国当代知名建筑师,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在建筑界备受瞩目。

本文旨在对王澍的建筑之根进行初探,探讨他的建筑作品背后的核心思想和原则。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当代建筑发展的一种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王澍的建筑之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

王澍建筑之根初探,将从不同角度解读王澍的建筑哲学,探讨他对建筑的独特见解和贡献,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王澍建筑之根的初步探讨,可以更好地领略他的独特魅力和建筑风格,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2. 正文2.1 王澍建筑风格特点及影响王澍的建筑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回归本源:王澍的建筑注重回归自然,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他常常利用当地的材料和工艺,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让建筑与自然更加和谐统一。

二、简约而富有表现力:王澍的建筑风格简约朴实,但却不失美感和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简单的线条和形态,通过对光影的利用和空间的布局,营造出具有独特韵味的建筑形态。

三、注重人文关怀:王澍的建筑作品不仅注重形式美感,更注重人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他的建筑作品常常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文化和人文的温暖。

王澍详细资料及生平ppt课件

王澍详细资料及生平ppt课件

部陈列闭馆时,公共服
务部分照样可以对市民
开放,体现出博物馆的
开放性和市民性。
形态模型
12
设计理念
山体建筑、水、船以及码头
13
首层平面
平 面 设
二层平面
计 图
三层平面
14
交通流线
将博物馆的报告厅等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空间架设在 库藏部分形成的”基座”的上方,这样一方面能形成一个 比较有气势的入口,一方面能在二者之间形成一个线性 的流通空间,作为博物馆的公共大厅。
4
代表作
王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 导师。王澍喜欢阅读、听箫管、品山水画,擅长书法, 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文人气 质的建筑家”美誉。
代表作品有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宁波博物馆、 宁波美术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美术学院 象山校园等。
宁波博物馆
中国美术学院象 山校园
9
博物馆概况
10
简介
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散布 局的独特方式。
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 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使之造 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同时,充 分体现 “独特性、艺 术性、经济性、超前性、 功能性、安全性”。
18
空间设计
•桥 •径 •廊 •院 •台
19
• 桥:
宁波深得江南水乡特色,江河湖泊星罗密布,桥梁纵 横交错。宁波的桥的种类多种多样,漫步其上,颇有一 番情趣。
在包括报告厅、多媒体室、休闲茶座、影视厅等在内 的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区的空间设计中,我们汲取了 “桥”的意向,通过天桥、栈桥将西南侧的鄞州区历史 发展馆和东北侧的专题展区连接起来,编织出饶有情趣 的漫步空间,把参观 展览功能和教育休闲 功能有机的整合在一 起。

普利兹克建筑奖---王澍资料搜集

普利兹克建筑奖---王澍资料搜集

代表作品二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已建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及建筑设计(已建成); ■南京三合宅(已建成); ■宁波五散房(2003-2006,已建成); ■金华瓷屋(2003-2006,已建成); ■瓦园(2006,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杭州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2007-2009,已建成); ■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第二期 ■宁波美术馆(2005,已建成); ■南宋御街陈列馆(2009,已建成); ■2010年中国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已建成); ■2010年 衰朽的穹隆(The decay of Dome,威尼斯双年展之第十二届国际建 筑展参展作品)。
钢筋条做垂帘
宁波五散房—茶室
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 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 大树,树影随风移动
立面是大尺度的混凝土花格 通往入口的小径
入口
室内
不规则窗的开启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获2003中国建筑艺术奖公共建筑类优 秀奖(实验研究奖) 设计人:王澍 合作人:童明、陆文宇 项目地址:江苏省吴县越溪 类别:公共建筑 建筑规模:9600平方米 设计特点:让人生活在处于“山”和 “水”之间的建筑中,以及苏州园林的造 园思想是我设计这座图书馆的沉思背景。
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
王澍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 设计的宁波馆,是城市最佳实践 区唯一的乡村案例,灵感来源于 明代画家陈洪绶的《五泄山居图 》,材料采用浙东特色的瓦片。
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
滕头馆的民居风格的外墙是用50多 万块废瓦残片堆砌的。它们是建筑单位 的员工奔走于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 大小村落,从废弃的工地里收集来的, 其中包括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等, 年龄全部超过百年。

普利兹克说·学习王澍

普利兹克说·学习王澍
都说王澍有些反叛,我不觉得。
在王澍身上,有3条线索是足够明显的:第一,对烟雨江南传统元素 那种文人式的眷念;第二,对民间智慧、构筑物,亦即对他自己所 言“业余”或“临时”的那种非建筑、非设计、非正式的关注;第 三,从南工学士到同济博士那读了又读的现代主义专业教育过程。
如果没有临水的那一个半盒子,临水的主体会显得有些庞然,有些 简单。比起依靠自身切割破分而削减体量的手法来,依靠另外体量 的对比而削减体量,是个更加干净完整,各保全身不见刀痕的办法。
他的内心非常强大,即便有来自甲方或合作方的修改要求,他并不辩解。不同的声音就在 这无声的坚持下被压倒了。
“这两年我受园林影响是如何画图的,基本上是以一种非常确定的笔法,以一种非草图的 方式,因为我画得非常具体,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气画完。即使是十几万平方米的房 子,一气画完之后,改动就是很少,只在细微之处进行改动。”
王澍的朋友说 崔恺
印象里王澍有点艺术范,一头长发在脑后扎了条马尾巴。长相像 北方人,胖胖的身材,随意的举止,爱抽烟。比较特别的是那眼 神有点犀利,和那满不在乎的表情形成对比,表现出性格和情绪 的变化。另外,我发现他对工程施工很有兴趣,也似乎很在行, 与我们这些多关注建筑空间和形式构成的建筑师有些不同。他与 家琨聊工程,有点儿刨根问底儿的较真儿劲。
任何国家的任何人,都可以被提名为候选人。该奖无任何国家、种族、信仰和意识形态偏见。
普利兹克建筑奖独立评审委员会的专家评委人数为五至九人。普利兹克家族的成员和外界的 观察家均不出席,通常于每年最初几个月举行的委员会评审。评委会的成员均是各自所在领 域公认的专业人士,这些领域包括建筑,商业,教育,出版业和文化。
拿下普利兹克奖的原因,王澍归结为一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文化的冲突。“传统与现代 的冲突、东方与西方的冲突、强势与弱势的冲突……我们要用智慧的方式让它们化解。”

《设计的开始》读书笔记

《设计的开始》读书笔记

《设计的开始》读书笔记专业:学生:指导老师:书籍简介:作者:王澍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年08月字数:212页作者简介:王澍(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汉族,建筑师。

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

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Architecture Prize),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王澍在建筑中所用的“瓦爿墙”都是用回收来的旧砖瓦做成的,他在作品中频繁使用再生材料,一直抗议建筑材料的浪费。

《时代》杂志特别提到了7年前王澍用66000块来自旧房拆毁的青瓦创作的作品《瓦园》,当时曾经引起了建筑界对当下中国城市问题的关注,并掀起了国际建筑舞台上的中国热潮。

还提到了在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王澍以“衰变的穹顶”获得特别荣誉奖,成为了首位以个人名义登上该世界第一大建筑展领奖台的中国建筑师。

(美国《时代》杂志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每年都会评选一次,从政界、商界到体育界、文化界,涵盖了各行各业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到2013年底,《时代》周刊已经连续10年进行了全世界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评选,2013年的评选中这100位人物被分为五个组,分别是:巨人组、领导人组、艺术家组、先锋组和偶像组。

王澍属于艺术家组入选人物。

内容简介:《设计的开始》是建筑界丛书之一,介绍国内外最新建筑思潮,讨论当代建筑问题,从学术角度剖析中外最具活力的建筑师的代表作,推出建筑文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建筑历史、建筑教育天空和最新学术成果。

丛书图文并茂。

在这本书里,建筑与写作是两条永远平行但并不互相解释的线索,全部含义都指向:通过某种建造房子的活动,一个人如何实现自觉,从自觉其所说的语言开始。

在这本书里,建筑与写作是两条永远平行但并不互相解释的线索,全部含义都指向:通过某种建造房子的活动,一个人如何实现自觉,从自觉其所说的语言开始。

王澍

王澍

王澍:“异类”的胜利via:中国周刊在中国,那些设计摩天大楼的人,推掉古老建筑的人不是异类,奋力从传统建筑汲取力量的建筑师王澍反倒成了异类。

幸运的是,这个异类成功了。

……王澍几乎同时收到了一条好消息,一条坏消息。

好消息来自妻子,她打电话告诉正在洛杉矶讲学的王澍,他获得了普利兹克奖。

那是全球建筑领域的最高奖项。

坏消息来自朋友,一个画家给他发来一条彩信,彩信的照片上是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老3号院,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被拆得一片狼藉。

知道自己获奖后,王澍对赶来采访的《洛杉矶时报》记者说:“我希望这次获奖能够影响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关注中国本土建筑学,无论是大型项目还是小型建筑,都能放慢建设的速度。

我同样也希望年轻一代的建筑师能够明白,中国的发展不能以拆除历史为代价。

”而对于被拆掉的梁林故居,“第一反应就是想哭,没有愤怒了,已经愤怒过无数次了。

”王澍告诉《中国周刊》记者。

没有愤怒或许是更大的愤怒,这个功成名就的设计师已经49岁了,从年轻时,他就被人视为异类。

现在,他可以宽容地理解异类的声名,“至少能够证明这个时代不只是一个方向的,还有另外一个方向。

”异类长发,一度是王澍的符号。

“那时的王澍长发飘飘,有意识流的气质,风流倜傥,我们一起出了第一本学生论文集,他是论文集的主编,”东南大学81级土木系学生、南京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涛回忆说,“他喜欢思考,爱搞哲学研究,当年一起在诗社聊天时感觉他对传统建筑学有很多想法。

”在东南大学85级建筑系师妹东梅的回忆里,当年的王澍,“高不可及。

读的书多,画画功底很好,哲学根基深。

”她说,85级毕业时,学校出了一本学生作品集,王澍用钢笔画了福建土楼做的宾馆,“我们觉得系里的老师都没有做这么好的。

”本科二年级时,王澍宣布没有老师可以教他。

大三,他觉得商业效果图太假而拒画,甚至带着三四个同学和教授谈判。

最后,学校取消了必画商业效果图的规定。

对于老师教的东西,他抱有很大的疑问:“你会感觉建筑就像一个炒菜做饭差不多的行业。

王澍

王澍

文人王澍关键词:建筑师普利策奖传统主要经历:1963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85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1988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硕士毕业2000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博士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作品:1991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建成,地点:杭州2000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建成,地点:苏州2000上海顶层画廊,建成,地点:上海2000墙门(雕塑),建成,地点:杭州2001-2005垂直院宅(钱江时代),在建,地点:杭州2001一分为二(雕塑),建成,地点:杭州2002-2005宁波市美术馆,建成,地点:宁波2002-2005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建成,地点:杭州2002-2005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建成,地点:广东东莞2003拆筑间,建成,地点:广州、北京2003HZ093—728,建成,地点:杭州2004-2005三合宅/南京,在建,地点:南京2004-2005三合宅/杭州,在建,地点:杭州2001-2006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建筑设计,地点:宁波2004-2005五散房,建成,地点:宁波2004-2005瓷屋1,在建地点:金华“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

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普利策奖的首位中国籍建筑师王澍的得奖,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但正如颁奖词所说: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经济的腾飞,中国的建筑在世界上也将拥有自己的舞台。

《读书时间》访谈王澍--《设计的开始》

《读书时间》访谈王澍--《设计的开始》

《读书时间》访谈王澍--《设计的开始》央视国际2003年08月22日16:35内容提要:建筑师王澍认为建筑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女人,在他的书中《设计的开始》,建筑和写作是两条平行但并不相互解释的线索,节目将把王澍的设计作品––––上海顶层画廊和苏州大学图书馆,穿插在访谈中。

演播室:主持人(李潘):大家好,欢迎光临《读书时间》,我们今天的话题,是围绕这样一套丛书来展开的,《贝森文库》建筑界丛书。

这套书总共是五册,他们分别是王澍的《设计的开始》、刘家琨的《此时此地》、张永合的《平常建筑》、崔恺的《工程报告》、还有汤华的《营造乌托邦》。

这五位作者都是中国优秀的青年建筑师,不仅仅是对于建筑的技术层面的解释,更多关注的是,建筑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涵。

在这套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五位优秀的青年建筑师,他们新锐的活力、大胆的观念和非常独特的心灵的体验,今天我们就特别来到了杭州的西子湖畔,和这本书《设计的开始》的作者王澍聊天。

王澍你好。

嘉宾(王澍):你好主持人(李潘):很高兴在杭州,跟您聊天,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背后这个就是您的作品是吗?嘉宾(王澍):是。

主持人(李潘):什么样一个作品?嘉宾(王澍):一个以雕塑的名义做的建筑。

主持人(李潘):怎么解释?叫什么名字?嘉宾(王澍):一分为二。

主持人(李潘):一分为二。

嘉宾(王澍):就是把这个青砖做了两个东西,把它分开了,中间一条道路,应该这么说,这个雕塑展做了两届,每一届我都是做总的布置,给雕塑家们安排地方,都让他们先挑,挑剩下那地给我。

这次挑剩这地就这一个,大家都说这地特好,但都觉得特别难做,我觉得其实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地难地,什么地都好做,按中国的说法就叫顺其自然,顺着走。

我记得我一开始做的图,是做的八种不同的砖砌的,连续的几种是一道墙,我想了大概两个月,突然想明白了,要想使一个东西有活力或者说它有生命,它只需要在两个之间,出现一个差点,一切东西的变化就从此开始了,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两片。

王澍访谈——恢复想像的中国建筑教育传统

王澍访谈——恢复想像的中国建筑教育传统

王澍访谈——恢复想像的中国建筑教育传统
史建;冯恪如
【期刊名称】《世界建筑》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时间:2006年8月4日rn地点:北京东四十条,一石文化rn王澍,1963年出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

业余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主要作品有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宁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

著作有《设计的开始》等。

【总页数】6页(P24-29)
【作者】史建;冯恪如
【作者单位】一石文化;一石文化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
【相关文献】
1.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J], 张羽
2.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J], 江南
3.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瞢利兹克建筑奖 [J],
4.中国建筑师王澍首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J],
5.《时代》发布全球百人榜中国建筑师王澍榜上有名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施工图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探究与应用

建筑施工图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探究与应用

建筑施工图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探究与应用摘要:绿色建筑设计的四个原则:新能源原则、环保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经济高效原则,并探讨了绿色建筑理念在施工图设计中的应用。

在建筑布局规划方面,应考虑建筑的朝向和地形条件,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包括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的应用,减少能源消耗。

节能设计通过被动式设计和高效设备的应用,降低能耗。

景观设计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营造宜人环境。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新能源原则;环保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经济高效原则引言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绿色建筑设计作为一种新的建筑理念和实践方式,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热门话题。

绿色建筑设计注重能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通过采用新能源、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实现建筑的高效、舒适和可持续发展。

在施工图设计中,充分应用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对能源和环境的负荷,实现建筑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化发展。

一、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一)新能源原则在建筑施工图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非常重要。

绿色建筑设计注重能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其中,新能源原则是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这个原则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建筑设计时,可以考虑利用太阳能。

例如,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用于提供建筑的部分电力需求。

此外,还可以设计利用太阳能热水的系统,减少对传统电力和燃气的依赖。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考虑利用风能。

例如,安装风力发电设备,将风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提供电力。

利用地下土壤的温度稳定特性,设计地源热泵系统,为建筑提供供暖和制冷服务,减少对传统供暖和制冷方式的依赖[1]。

(二)环保原则在建筑施工图设计中,应选择环保、可再生、低能耗的建筑材料。

例如,利用工业化生产的预制构件,不仅可以提高施工效率,还可以减少现场施工产生的噪音和尘土污染。

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建筑废弃物的分类处理和再利用。

王澍作品赏析

王澍作品赏析

宁波五散房——画廊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横 向展开,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特征。
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块堆砌而 成,建筑前后各设两条砾石干 铺带,可以作为户外盆景的展 示场地。 钢筋条做垂帘,地面是各 种碎砖的铺砌。
画廊室内
宁波五散房——咖啡厅
主入口的坡道通向屋顶
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 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 计。
漏窗
进门的小路是序厅,两旁由竹篱围绕,上方悬挂着十二个音罩,代表了十二个节气,对应 录制了鸡啼、牛哞、蝉吟、蛙鸣、小雨淅沥、微风吹拂等声音„„ 。
在这个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还原出三维的效果。“滕头馆”里种植有水稻、 草莓等植物,生态屋顶有一米五厚的覆土,种上六七米高的乔木。场馆的外墙则 进行“垂直绿化”,整个墙面都是植被,对墙体温度进行调节,既达到了节能的 效果,又节省了土地。
图书馆面向城市的界面
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屋顶的水泥质感、 管道和线路的裸露。
5、垂直院宅——“钱江时代”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 融会贯通,将江南庭院元素搬到了空中, 在二十多层的高层住宅上实现了合院住宅 的感觉。
独特的双层“盒子”结构设计、罕见 的空中庭院花池、大面积的公共活动空 间,带来高层住宅与自然声息相通的踏 实感受。
狭窄悠长的廊道
宁波五散房——茶室1
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 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建筑的 灵感来自民间的花格窗和瓷器中的冰裂纹。
通往窗的开启
茶室室内
宁波五散房——茶室2
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 荷塘,经一小桥直入。
象山校园,建筑占一半,自然景观占一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 建筑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 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前,原本是一片平坦的水稻田。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 “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坡度。王澍说,中国人盖任何房子都会讲究一个势。

王澎作品

王澎作品
南京三合宅(已建成)
宁波五散房(2003-2006,已建成 瓦园(2006,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杭州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2007-2009,已建成) 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第二期
宁波美术馆(已建成)
南宋御街陈列馆(2009,已建成) 2010年中国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已建成)
王澎作品
在经历改革开放与数年的财富积累后, 中国成为最大的美元外汇储备国家。经 济的发展必然带动不动产建筑业的大规 模投入以及产业化规范化发展。
大量的地标性建筑在古老的京都屡见 不鲜,似乎当权者认为那代表着国际化 的都市与世界的前沿,大量的破坏性拆 迁、改建使原本已经面目全非的文明古 国再不复昔。
作品及多篇专业论文陆续发表如下国内书刊:
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 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回望中国传 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 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 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 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宁波五散房】
五散房为分布在宁波鄞州公 园各处的小公建,总面积 2000余平方米。它们有着艺 术的概念,却不奢华,在一 个广袤的田野里产生,却与 城市贴切地交融在一起,形 成闲趣、随适005年10月落成, 美术馆是由轮船码 头航运大楼改建而 成,建筑面积23100 平方米,规模仅次 于北京中国美术馆。 美术馆于2008年10 月11日正式开馆, 开馆以来,平均每 天都有200人光临这 个艺术殿堂。
士生导师。王澍喜欢阅读、箫管,擅长书法和山
水画,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
国最具文人气质的建筑家”美誉。代表作品有世
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

王澍作品解析

王澍作品解析
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浮华的世风下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发现建筑的本质;王澍 是睿智的,因为他在自己的作品设计是能够体现出自己独到的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高 深见解,并贯穿始终。
说王澍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建筑观。前 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 分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而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 的文章,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 较中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去鼓 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后一句,则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 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 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 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 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之概念。
如果说现代建筑主要还是一种“雕塑”的思维方 式,那宁波美术馆偏重“空间”和“场所”的思考则 明显地具有了“后现代”的意味。
不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取胜。 如果亲临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的 廊道,你会发现“木墙”原是一 扇扇通高的“巨门”。在许多扇 门板的脚下,细心的你还会发现 长长的插销,当你得知这些“巨 门”竟然可以一扇扇打开,定会 另有一番惊喜。二维的平面转而 成了通向另一个未知空间的通道。 显然,设计师对艺术空间的创造 往往需要观赏者的体验和阅读来 完成。所谓移步换景,空间的知 觉,是在时间的向度上完成的。 有人说这些巨幅的门象征着古老 店铺的“门板”,此意象不妨看 作是对宁波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 的一种暧昧的隐喻。这种“文脉 主义”式的解读,使这个实体空 间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王澍的山水建筑

王澍的山水建筑

在讲他的建筑之前,希望给他的建筑一个定性,王澍的建筑 因该被称作为实验性建筑,每个建筑是对一种新的建筑方式 或者建筑构件的探讨。
王澍对城市化进程的回答
现状:传统文化几乎被现代化进程所摧毁 王澍做法:通过自己的实验建筑对城市内 生活场所的重建
案例分析:钱江时代、南宋御街、象山 校区、
钱江时代—垂直的院宅
围绕“城市性建筑”的理念,重新定义 高层住宅,强调在高层居住中重新塑造传统 城市的氛围和社会文化特性。以一个3m x 7l2m的大开问.两层高的”盒子”为基本构 造单位,居住2~6户。除一层住户拥有小型 私家花园外,所有住户均可共享一块公共交 往空间 以期重建邻里关系,并为老人、儿 童、残疾人等社会群体提供在高层住宅中缺 乏的活动与游戏空间。均匀布置这类空间, 强调生活质量的均好性。
传统瓦爿墙
瓦爿墙是浙东地区民间的,以就地取材的各种旧砖、 旧瓦等废旧建筑材料为主材,草筋黄泥或黄泥加白石 灰为黏结辅料,采用层层叠砌的工艺砌筑而成的一种 墙体。
混凝土衬墙与回收旧砖瓦组合墙体
瓦爿 墙
混凝土 衬墙
采用衬墙体系作为 瓦爿墙的承重载体; 通过明、暗托梁的 设置把瓦爿墙分解 成3~4m高度的墙体, 减少了下部砖瓦的 承载力,避免了瓦 爿砌筑过高压碎下 部砖瓦的情况。
每层每户基本都有 自己的前院和后院, 而且还有一部分的 公共院子,为了找 回原来的城市邻里 之间的生活习惯。
钱江时代标层平面图
南宋御街
南宋御街是杭州 市中心的一条古 街道,曾经一度 荒废到了拆除的 危险,后经由王 澍接手设计,在 保有原有居民和 建筑的情况下, 进行修复性保护。 体现了传统建筑 和现代化进程的 融合。
王澍
谈谈你所了解的王澍是怎样的一个人? 说说对王澍建筑的理解? 那么你喜欢他的建筑吗?

王澍介绍与设计经历

王澍介绍与设计经历

2012-3-5 09:15:27 上传下载附件(24.47 KB)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最西北部的省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

一个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建筑设计师,一直以来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找着自己的哲学表达。

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到宁波美术馆,再到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他用古代工匠的建筑手法和生态环保的理念去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

他的父亲是一名音乐演奏家,业余时间喜欢从事木工。

他的母亲是北京人,是一名教师和学校的图书管理员。

在父母的熏陶下,王澍开始对材料、工艺和文学感兴趣。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经常需要坐长途火车往返于北京和乌鲁木齐之间,4000公里的行程长达4天4夜。

这样的旅行让他有机会了解自然的广博和变化。

在没有美术老师指导下,他开始在四处绘画。

这些童年时代的兴趣,似乎要把他引向成为艺术家和作家的道路。

他在曾经住过的北京的院子和胡同墙壁上留下了许多涂画。

即使他搬走多年后,邻居们依然保护着这些绘画,等待他回来。

然而,他最终选择在杭州作为工作和生活之地。

因为杭州著名的自然风景,也因为那里一直也是中国许多出色的山水画家的居住地。

他的父母认为艺术家是难以谋生的,所以要求他必须学习理工科,但他坚持要学习一个和艺术有关的理工科专业,于是最终找到了建筑学。

当他谈起当年他的老师知道他的计划时的反应,他说:“他们认为我一定是疯了,当时没有几个中国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建筑学。

”直到他开始学习了一段时间,王澍才发现这正是他想要学的专业。

他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就进入在杭州的浙江美术学院的研究所,做关于建筑、环境和旧建筑改造的研究工作。

研究生毕业一年后,作为独立建筑师,他完成了第一个建筑设计项目,是在杭州附近一个叫海宁的小城,360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1990年建成。

从1990年到1998年,他没有接任何建筑设计项目,也不想在任何的专业部门工作。

建筑学必读的十本书籍推荐

建筑学必读的十本书籍推荐

建筑学必读的十本书籍推荐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下面小编整理的建筑学必读的十本书籍推荐给大家,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作文本》作者:张永和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荐理由:中国先锋建筑师张永和的作品,说是文学的也好建筑的也好,阐述了张20年的建筑思考,看贯了建筑学著作的陈词滥调,看看张永和的建筑世界吧。

2、《现代建筑/世界建筑史丛书》作者: 曼弗雷多塔夫里 / 谢有顺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推荐理由:本书描述了近百年来建筑与城市设计领域内的沧桑变化。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建筑领域内所发生的变化如此之快和如此复杂是史无前例的。

所有这些变化、试验与融合都是在这卷丰富的著作中所要讨论的内容。

3、《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逻辑》作者: 丁沃沃等编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4《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意义》作者: 丁沃沃等编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5、《在投影之外\:文化视野下的建筑图学研究》作者: 吴葱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推荐理由:建筑图是建筑形式信息交换中的重要媒介和手段,也是建筑师的内部思维工具,这是一个丰富的多彩的大家族,各个具体、丰富、生动的形式,对应不同的功能、目的和意义。

6、《设计的开始》作者: 王澍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推荐理由: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他的建筑活动就如其所生的年代一样矛盾而敏感。

在这本书里,建筑与写作是两条永远平行但并不互相解释的线索,全部含义都指向:通过某种建造房子的活动,一个人如何实现自觉,从自觉其所说的语言开始。

7、《平常建筑》作者: 张永和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推荐理由:不多说8、《文学将杀死建筑:建筑、装置、文学、电影》作者:董豫赣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推荐理由:该书由作者历年来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过的40余篇论文里挑选出的17篇组成,所有文章均以建筑学为核心,广泛地牵涉到文学、绘画、雕塑、电影等相关学科,合适拓宽视野。

亦方亦圆

亦方亦圆

architecture & art
2010年王澍以“衰变的弯顶”,在第十二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获得特别荣誉奖,这是
以简洁的木料构筑成的一个大弯顶。

之初,
王澍的建筑实践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运
用到当代建筑中,是建筑学对于传统的创造
性传承。

2011年在台北,王澍延续可快速
搭建与拆卸,且对建筑环境负担的思维,以
同样简洁的木料做模具构筑,坚持消耗资源
少,技术难度低的原则,为此展览量身定作
了轻盈、简洁、优雅,且具备移动性的作
品。

用来向四围的都市违章建筑表达致意,
这也是对现代都市快速变化的回应。

Squarely Sphering
亦方亦圆
项目名称:亦方亦圆
设计师:王澍
地点:中国台北
设计时间:2010年
建造时间:2011年
尺寸:12.96m x 4.12m
文字/图片提供:方振宁编辑:董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澍--《设计的开始》央视国际2003年08月22日16:35内容提要:建筑师王澍认为建筑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女人,在他的书中《设计的开始》,建筑和写作是两条平行但并不相互解释的线索,节目将把王澍的设计作品––––上海顶层画廊和苏州大学图书馆,穿插在访谈中。

演播室:主持人(李潘):大家好,欢迎光临《读书时间》,我们今天的话题,是围绕这样一套丛书来展开的,《贝森文库》建筑界丛书。

这套书总共是五册,他们分别是王澍的《设计的开始》、刘加昆的《此时此地》、张永合的《平常建筑》、崔凯的《工程报告》、还有汤华的《营造乌托邦》。

这五位作者都是中国优秀的青年建筑师,不仅仅是对于建筑的技术层面的解释,更多关注的是,建筑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涵。

在这套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五位优秀的青年建筑师,他们新锐的活力、大胆的观念和非常独特的心灵的体验,今天我们就特别来到了杭州的西子湖畔,和这本书《设计的开始》的作者王澍聊天。

王澍你好。

嘉宾(王澍):你好主持人(李潘):很高兴在杭州,跟您聊天,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背后这个就是您的作品是吗?嘉宾(王澍):是。

主持人(李潘):什么样一个作品?嘉宾(王澍):一个以雕塑的名义做的建筑。

主持人(李潘):怎么解释?叫什么名字?嘉宾(王澍):一分为二。

主持人(李潘):一分为二。

嘉宾(王澍):就是把这个青砖做了两个东西,把它分开了,中间一条道路,应该这么说,这个雕塑展做了两届,每一届我都是做总的布置,给雕塑家们安排地方,都让他们先挑,挑剩下那地给我。

这次挑剩这地就这一个,大家都说这地特好,但都觉得特别难做,我觉得其实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地难地,什么地都好做,按中国的说法就叫顺其自然,顺着走。

我记得我一开始做的图,是做的八种不同的砖砌的,连续的几种是一道墙,我想了大概两个月,突然想明白了,要想使一个东西有活力或者说它有生命,它只需要在两个之间,出现一个差点,一切东西的变化就从此开始了,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两片。

主持人(李潘):两片什么样的两片?嘉宾(王澍):就是一模一样的两片,一个立的、一个平躺的,它们两个完全是一样,只是因为姿态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立的这片是墙,墙的话是两种砌度组合的,一片,石砌的这一片,在南方的砌法叫席纹,就是竹席一样,旁边穿孔的,这是典型的北方的砖砌的方法,两个东西合在一起;平躺的这一片,当然我可以给它做到五十几公分这样一个高度,这样的高度是既可以做凳子,又可以做桌子,又可以做床的,那样一个高度。

你可以想象在杭州这样的气侯里,当夏天非常炎热,在这样的树林当中,它几乎就是一张凉床,它平砌之后,顺着坐有花孔的那一块,它自然就变成了草池,种的我特别喜欢的一种南方的草,叫书带草,这个作品一分为二就形成了。

主持人(李潘):您在书里面,因为是写的是设计的开始,把你的很多作品怎么来构思,做了非常详细的一些记述,中间有一点我注意到就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你反复提到了江南的园林。

在建造自己的家的时候,也想在自己家里造一个园林,然后在建苏州大学文政学院图书馆的时候,也考虑过把这种园林的,中国园林、江南园林的感觉带进建筑里面,你为什么那么钟情于江南艺术?嘉宾(王澍):当然这里面你如果说有没有情感因素,肯定是有,我总感觉曾经有一个如诗如画,美得有点醉人的那样一个时代已经过去,这个时代好像过去之后回过来那种感觉,实际上具体做下来的话不完全是这种怀旧,不是这种怀旧感。

实际上我觉得,我有一个很建筑的论断,就是中国建筑史这样一个论断,是我自己的,我认为苏州园林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建筑史之中,曾经有过的最先锋、最实验、最前卫的一个历史阶段。

主持人(李潘):您指的是曾经有过的,最先锋、最前卫的阶段,但现在看到他还先锋吗?还前卫吗?嘉宾(王澍):还是。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记得,对这种东西朦朦胧胧的,这种模糊、这种认识当然时间已经很长,若干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特别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很自觉的是上一次,去年元月份,我去北大去看我的朋友,看张永合,去他的那个工作室,有一个小四合院。

在那个路上从北大微明湖到那个路上,那个是以前圆明园的一段废址,一些不高的土山,曲折的水池,上百年的这种大的松树,各种树木这样的一种环境。

我突然意识到中国人对建造建筑,或者说造房子,从一开始他们的想法,就和我们今天做建筑的方法不太一样。

怎么说?我们今天简单讲就是做一个建筑,给你一块地做一个建筑,这房子很大,做起来旁边的叫配环境,配上一个环境,这样一个做法,总是建筑优先的,环境是在后面跟上的,基本上是这样一个做法。

中国人做这个东西的话,或者说传统中国人做这个东西是不一样的,一个院墙,一个地界画起来之后,过去的人首先干的一件事情不是造房子,我叫做“整山理水”。

“整山理水”也不是简单地说,要做一个幽美的自然环境,而是把整个他所理解的社会,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做成了一个微缩的、整体的图景放在这个园中。

你可以看到,任何中国的园林里头,有山、有水、有湖,它基本对世界的认识,人喜欢居住的环境,他有一个很清晰的界定,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建筑实际上占的那个位置它是不大的,而且它是在这个程序完成之后,再根据已经形成的这样一种新的,人重新整理过的自然,把建筑放进去。

所以有一个俗套的说法,比如说我们说一张中国的山水画,都说中国人山水画家不重视画建筑,你在一张很大的山水画中,山可能占这么大比例,底下有水,一小点建筑,房子是寥寥几笔,我觉得实际上中国人理解房子就是这么理解的,而不是他不重视,他只是重视的是,房子和人、和整个世界的比例关系。

主持人(李潘):您觉得传统的中国人,如此重视整个大的环境和自然,房子在中间占很小的比例,这是一种非常先锋的做法?嘉宾(王澍):对,非常先锋的概念。

我们大家都在寻找一种,人如何和自然更加平衡的关系,那样一种新的图景。

所以我有一个基本的说法就是,造一个房子,并不是指简单地造一个房子,造一个房子就是建造一个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你对这个世界的某种理解。

我不知道我说的是不是很清楚,它是一个带着某种观念去对这个世界,重新整理过。

主持人(李潘):您从中国古代的,尤其是苏州园林中得到的启示,怎么样把它转化成你的语言,体现在你的作品中呢?嘉宾(王澍):应该说这个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剧烈的变化,但是我有几个说法。

第一个说法就是说,我这个人从来不受环境所蹦,我并不是跟着周围的社会环境去跑的;第二个我有一个说法就是,真正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要比时尚的流行变化要缓慢的多,所以我跟很多人都讲,我说我是一个十七世纪的中国人。

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意思,我说我是一个生活在十七世纪的中国人,我对这个所谓,建筑要表达时代精神这样一种俗套的说法,我是不太认同的,我喜欢更广阔的视野去看问题,我们可能这一个时期,你可以思考的范围,可以前后几百年的这样地思考,做建筑它和其他艺术不太一样,在于一个建筑做起来之后,它可能要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所以它肯定不可以用那种过于急躁的,急功近利的短期价值那样的一种思索来做,你要去深思熟虑、深思默想,想一些更有持久价值观的事情。

所以当时你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觉得作为一个建筑师恐怕这也不太合适,因为我一向认为自己首先不是一个建筑师,我认为我首先是一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学了做建筑这一行,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我看问题的视野就不太一样。

主持人(李潘):您刚才说到对江南园林的这种喜爱,是不是实际上这种喜爱里面,对这种建筑形式的喜爱里面,也揉和着您对这种生产方式的喜爱?嘉宾(王澍):不完全是喜爱,可以说是热爱,但是这种热爱并不只是怀旧的那种热爱,而是我觉得我比较注意的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的那种差别,这种差别使得我们可以去想象过去,同时对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有一种不一样的理解,我觉得是这样。

我一向认为历史是同时并行的,或者说同时并行的,若干条线索构成的历史。

比如说像杭州,这个城市我们讲它的建筑,它就是同时并行的,若干条线索的历史,每一个阶段的东西,它不是完全前后相继的关系,它基本是一个平行的。

比如说我们中国传统的这一套建筑体系,以今天的体系来说,很难说用今天的材料和技术去做那种,那叫假古董。

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两个体系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这种区别,它基本上是一种并行的关系,而并行的关系,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并不存在决然的优劣,并不是说我们今天做的比过去的更高明,或者说从生活方式、文化品质比过去更高,并不是这个意思,他只是说他们是同时并存的。

当一个城市里头同时并行的线索越多,我们今天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意思,叫多样性,当这种多样性的局面,保持繁荣的时候,一个城市就越有活力。

所以我所做的事情,实际上就是怎么样能够使得,我们今天的生活里仍然能够存在这种多线索并行的,我并不是说提出了某种理念,这种理念可以涵盖一切问题,不是这个意思。

我只是坚持在某一条线索上,使得某一条线索仍然能够存在,基本上是这样。

主持人(李潘):您能不能从您具体设计的作品,这种设计是怎么开始的,给我们讲一讲?嘉宾(王澍):讲设计的开始的话,我们来看模型,看看模型。

实际上我很讨厌一个词,就是构思。

讲设计的开始,好像一般大家会理解说,你怎么开始构思一座建筑的,我的开始基本上没有这个意思,没有我们一般说的构思的那个意思。

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做一个人,还是说我们这门学科叫建筑学,我曾经写过文章,它都期待一个决定性的开始,从哪里开始,并不是说你今天在画图,你就开始设计了,不是这个意思,你可能把所有图都画完了,房子都造起来了,我仍然说你从来没有设计过。

一个东西里面设计真正发生,这里面需要一种自觉性,对你所处的这种环境,这种文化,你所学的这门学科里一些看似非理论的,很基本的东西的那种自觉,因为我认为那些东西实际上都是一些前提,当你把这些东西,一点点拿开的时候,你真正进入一种非常勇敢实际上非常朴素的,并不深奥的,那种一种很直接的状态的时候,这时候你看一些问题会觉得非常的明了。

我很难把这个意思说得这么清楚,举例说,比如说像我们苏州大学文政学院图书馆,这个项目在做的时候,当然你一开始要看场地,这个地边上有一个山,山前面有一个湖,山上全部是绿的这种竹子,这样一个环境,如果说这个场地有什么特点的话,就是这个场地特别小,这个场地根本不能够造这么大的房子,你可以看到最后造的这个房子,实际上有一半都在水里。

怎么做这个房子?我记得我第一个想法,就是把苏州有一个园林叫做“艺圃”,艺术的“艺”,花圃的“圃”,“艺圃”这个园林很有意思,它是实际上是苏州,可能除了沧浪亭之外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园林。

我跟几个朋友在“艺圃”里喝茶,我就注意到一点,“艺圃”那个园子,实际上非常小,临在水边,在房子和水之间没有任何过渡,但是你在里面喝茶的时候、闲逛的时候,你没有感觉到这个房子的存在,你没有感觉到有一个非常大体量的建筑,在这个园林里存在,我说它隐身了,它自动消失了,它怎么做到这一点?在这个房子的对面,在湖的对面有一个亭子,这是明朝留下来的,叫“如鱼亭”,我后来发现它非常有意思,这个房子除了侧墙和顶之外,它这个面上实际上全是虚的,它所有的门窗都可以拆卸下来,它可以打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