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类学与传统地域社会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有关中国区域社会研究的理论
施坚雅理论


多重叠合与市场的整体性:边界的模糊及其意义(行 政区与市场区重合的困难、人为的隔离因素) 动态模式:以信息的传播为例、商品流通 机制:从小农到国家 时间与空间的真正结合 “经济人”的假定是否合适,文化的因素有何影响? 国家的界线是否就是区域的自然边界
人类学有关中国区域社会研究的理论


弗里德曼的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华南社会结构的主体是一姓一村的单位。这个论点, 不等于说每一条乡村只有一个姓氏,而是说一姓一村是乡村发展 的一个共同方向。从这个共同点出发,弗里德曼总结了人类学和 历史学关于中国宗族的概念。长期以来,从很多学者已经发表的 有关家族运作的论著,大家都知道宗族、祠堂、族谱和族产,在 中国社会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弗里德曼最强调的是宗族与地 方社会的结合。不但如此,更因为说明了宗族与地方社会的结合, 他就能够说明整个宗族概念的运作。地方上的宗族是个控产机构, 地方宗族可以连起来建立地方社会以外的宗族组织。所以他把宗 族分成地方宗族、中层宗族和高层宗族。宗族的层次越高,越脱 离与地方社会的关系。在大城市(例如广州)建立的祠堂(例如陈 家祠),变成小部分人的联系机构,而不是乡村的管理组织。 --科大卫《告别华南研究》
梁方仲教授关于明代粮长制度和“一条鞭法” 的研究
《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 《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补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4 《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集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0 《梁方仲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普里查德 (Evans-Pritchard )
走向历史现场--历史学的人类学化

在历史现场中发展理解历史文献的能力

置身于历史人物活动和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的自
然和人文场景之中,切身感受地方的风俗民情,
了解传统社会生活中种种复杂的关系,自然而然
地加深了对历史记载的理解。
走向历史现场--历史学的人类学化

过去的建构如何用于解释现在:关于“地方
性知识”的解释。

结合实地调查,从不同地区移民、拓殖、身份与族 群关系等方面重新审视具体地域中“地方性知识” 与“区域文化”被创造与传播的机制,就会发现, 许多所谓“地方性知识”都是在用对过去的建构来 解释现在的地域政治与社会文化关系。
走向历史现场--历史学的人类学化
人类学有关中国区域社会研究的理论

华德英的理论
社会认知(social consciousness)是个人归属于那处社会
的答案。社会认知过程牵涉三套不同的观念:其一、我对我的
社团的看法;其二、我对我的社会团所归属的社会的看法;其 三、我对周围的社团的看法。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一和二的看 法愈拉愈近,而一和三愈拉愈远。
类学取向更主要的影响是,促使历史学更关注人
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事物。它指的是历史学家转而 关心那些不具赫赫事功之人的态度与信仰,亦即 是“民众史” 的一种形式。

----海伊(Cynthia Hay)
历史学与人类学
人类学要么是史学,要么什么都
不是 (anthropology is history or nothing) 。
因果与机制 典章制度与地方性知识 “大历史”观念下的区域史
学术源流--中国是如何构成的
傅衣凌教授关于“乡族”和“乡绅”的理论
《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北京:三联书店,1961 《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天下可传檄而定
学术源流--中国是如何构成的
历史学与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是战后新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它不
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或学科分支,而是人文
学科与社会科学多学科整合的方法取向,主要是
由有人类学倾向的历史学家和重视其研究的历史
深度的人类学家所共同推动的。

历史学的“人类学化”与人类学的“历史
化”
历史学与人类学

“人类学转向”是新叙事史的形式之一。这种人


有关区域社会建构的理论思考
在“国家”与“民间”的长期互动中形成的国家 的或精英的“话语”背后,百姓日常活动所反映 出来的空间观念和地域认同意识,是在实际历史 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从不局限于行政区划的、网 络状的“区域”视角出发,我们有可能重新解释
中国的区域社会历史。
学术源流--中国是如何构成的

研究方向对我们十分重要,因为我们得以更好地 理解人们日常生活的历史,一切人的历史,而不单纯 是理解社会上层的历史。然而人类学主要是从功能主 义和结构主义两个学派内部发展起来的。可是,功能 主义和结构主义并不重视时间,也不考虑历史。所以, 有意成为人类学家的史学家应当创立一门历史人类学。
-----勒高夫1993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的演讲
传统地域社会研究
作为社会史分析工具的“区域”

对“区域”的界定必须与人的活动和认知相联系 “区域”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ຫໍສະໝຸດ Baidu
作为研究单位的“区域”本身必须自有其发展脉
络和内在运作机制

“区域”的界邻地区自成一个区域
区域社会历史研究
时间序列与“地点感”
“地方特点”何以常常成为假问题
人类学有关中国区域社会研究的理论
弗里德曼的理论

Maurice Freedman,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 Fukien and Kwangtung, London: Athlone Press, 1966. Maurice Freedman,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London: Athlone Press, 1958
人类学有关中国区域社会研究的理论
施坚雅(G. Willian Skinner)关于中国历史 发展的时空关系的理论
William Skinner.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Part 1,2,3,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1.24, No.1-3(1964-1965).
傅衣凌教授关于“乡族”和“乡绅”的理论 梁方仲教授关于明代粮长制度和“一条鞭法”的 研究 施坚雅(Willian Kinner)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时 空关系的理论 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关于华南宗族的 理论 华德英(Barbara E. Ward)的“社会认知模型” (Social Conscious Model) 浊大计划与“祭祀圈”模型
Barbara E. Ward, Through Other Eyes: An Anthropologist's View of Hong Ko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5.
人类学有关中国区域社会研究的理论


浊大计划与祭祀圈模型
历史人类学与传统地域社会研究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陈春声
历史学与人类学
或许是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这三门 最接近的社会科学合并成一个新学科。 关于这一学科,保罗.韦纳称其为“社会 学史学”,而我则更倾向于用“历史人 类学”这一名称。
-----勒高夫 (Jacques Le Goff)
历史学与人类学
村落信徒范围为村落地理界线及族群聚集界线


村庙信徒组织被视为社会组织,而非宗教组织
对施坚雅理论的修正 所谓“后祭祀圈”时代问题:祭祀作为文化象征 和文化手段
重新建构华南地域社会史

礼法的表达:“宗法伦理庶民化” 地域与“超地域”:信仰与仪式表 达的世界观 历史转折点的深远影响:莆田平原 与珠江三角洲的比较 非社会控制的解释:社会动乱的 “总体史”视角

过去如何被现在创造出来:理解百姓的“历史
记忆”
在提倡“眼光向下”、强调重视普通人日常生活经验 的时候,研究者必须保持一种自觉,即他们在“口述 资料”中发现的历史不会比官修的史书更接近“事实 真相”,百姓的“历史记忆”表达的常常是他们对现 实生活的历史背景的解释,而不是历史事实本身。
走向历史现场--历史学的人类学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