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人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探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汉语人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探微
(中、英文)Chines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Behind
Names of Micro Exploration
摘要
汉语人名与传统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民族的融合发展。同时,人名的变化记载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轨迹,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化,导致现代人名存在不规范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本文试从人名的发展及其特点入手,探析其与社会文化的关联以及探讨解决现代人名不规范问题。
关键词:人名;社会;文化;因素;规范
Abstract
There are a closely rela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hinese names. She embodies the Chinese moral value orientation cultural tradition of religious and ethnic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even changes recorded a changing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locus, is a mirror of Chinese cultural development.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up, people's thoughts to be diversification, lead to modern even exists nonstandard problem. This paper tries to talk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 of names, and tries to link with the social culture and discuss to solve the non-standard problem.
Keywords: Name; Society; Culture; Factors; Standard
引言 (1)
一、汉语人名历史发展状况及文化意蕴 (1)
(一)先秦时期的命名特点及文化意蕴 (1)
(二)两汉三国时期命名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2)
(三)宋代名字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3)
(四)元代命名的特点及所反映的民族融合 (4)
二、汉语人名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4)
(一)人名所反映的普遍心理状态 (4)
(二)名字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观念 (5)
(三)名字所反映的宗教文化 (6)
(四)人名中反映的中国特有的阴阳五行思想 (6)
(五)人名中所反映的宗族观念 (7)
(六)中国人名史上特有的避讳制 (7)
三、现代汉语人名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8)
(一)现代汉语人名所具有的显著时代特点 (8)
(二)当代人名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8)
(三)现代人名的规范化 (9)
(四)现代汉语人名的发展方向 (9)
参考文献 (11)
谢辞 (12)
人名是特定的称谓符号,是人们用以相互区别的标志。《白虎通·姓名篇》中说:“人必有名。”社会的主体是人,人创造了社会,创造了历史,而人名是联系着整个社会和历史的纽带,如果没有人名史书都无法记载,因此人名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有了人名,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生活劳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人们的名字是一种语言文字符号,但她却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文字是命名者所选取的物质材料,其中却蕴含命名者的喜好、期盼、愿望等,同时这种对语言文字的选择还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民族、宗教等种种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说人名也是文化现象。
一、汉语人名历史发展状况及文化意蕴
语言的发展具有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即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与社会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密切相关。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名作为一种称谓,不仅可以反映出社会历史的发展,还从侧面保留着特定时期的历史痕迹。
(一)先秦时期的命名特点及文化意蕴
通过《史记·殷本纪》我们可以看出,商代帝王的名字大都包含天干十字中的一字,如最著名的武丁和纣王帝辛莫不如是。我们从出土的甲骨卜辞的内容中可以看到,不只帝王用天干命名,臣民用天干命名的也有。这种用天干命名的行为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心理呢?《白虎通·姓名》云:“殷以生日名子?殷家质,故直以生日名子也。”汉代儒者认为殷人用天干命名是因为殷人质朴,但是我们从考古发掘的一些商代遗存来看,仿佛并非如此。除末代帝王帝辛的残暴奢侈著名外,现已出土了大量商朝的大型青铜礼器,精美而厚重,而武丁妻子妇好的墓中更发现大量精美随葬品。因此我们不敢说商代尚奢侈,但至少可以确定他们并不简朴。萧遥天先生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大概殷的贵族,其属于帝王的嫡系子孙,不论是兄弟相及,或父子相承,凡具有地位继承人资格的,必以天干为名,庶系则不取”,“臣民命名用干支,纯由于喜欢以生日为名,是殷民族当时的习俗。”[1]我十分认同萧先生所提的这两点,干支是商代用来记日的,在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用的十分普遍,命名用的也十分纯熟,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是当时商人的一种习俗。
周代时开始有了字,即一个人不但取名还要取字,《礼记·檀弓》所载周人命名方式是“幼名冠字”,即小时取名,等行冠礼的时候取字。《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2]就是行了成年礼就取字了,一般人不能称其名了,只能称
字,名只有长辈能称或自己谦称。从此后字作为名字的另一种形式存在至清末,即使现在也还有一部分人取字。那么名与字的关系是什么呢?《白虎通·姓名》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名与字是相为表里的,或者是意义相近相为补充,或者是意义相反,例如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意义相为补充,再如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贡与赐相对,意义相反。[3]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名与字的关系看出,春秋时期的人们取名已经注意字义之间的相互关联了。春秋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第一个繁荣时期,我们也可以从春秋时的人名中感受到,春秋时对人的名和字意义上的把握,从侧面给我们展示了当时人的文化素养。
(二)两汉三国时期命名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翻开《汉书》,看列传的人物名字,“勇”、“超”、“雄”、“猛”、“广汉”、“安汉”触目皆是,单看这些名字我们就可以感受汉代那种“两汉开边,功名万里”的博大胸怀。[4]汉代是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由被动转向主动的一个时期,汉民族有了不为异族所侵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充分地体现在了人名上。《汉书》人物传的名字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保家卫国愿望的,如西汉时的韩安国、于定国、赵广汉等;一类是反映雄壮胸怀的,如西汉时的扬雄、张超、班超、黄霸等;还有一类是反映勇武气概的,如苏武、夏侯胜、班彪、班勇等。在这样一个富有进取精神和雄浑阔大气势的年代,人们不甘于自己的平凡生活,努力的去开拓,向往一朝搏得功名归的生活,这种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在一部分人的名字中毫不掩饰的张扬出来。这样努力进取的精神和雄阔的气象是汉代人所独有的。
我们看三国时的名字,就拿《三国演义》来说吧,虽然是历史演义小说,但里面的人物确实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过的,并且用的都是真实姓名。其中的主要人物,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曹操、刘备、孙权、张飞、关羽、赵云、鲁肃、周瑜、诸葛亮等等,不难看出其共同特点是人名只有一个字,为什么单名如此盛行呢?这是有渊源的,《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当政时,实施过二名之禁,在全社会推行单名。王莽禁止二名跟他的托古改制有关,他不顾当时的社会条件强行推行《周礼》中的制度,而人名上的复古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王莽禁止二名的依据是《春秋公羊传》中的“二名非礼也”。他认为只有通行单名才符合古代礼制。当然他的这种措施也就是在他执政期间对民众具有约束力,虽对后来有一定影响,但肯定不起决定作用。那么他后来的二三百年单名依旧盛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这还有一个文化传承的问题,汉族人的姓名,从有较丰富文献记载的周代开始,一直是以单名为主的,命单名已成为一种社会潜意识。但是以往虽对单名有偏爱,却没有对二名的鄙视和禁止,夏、商、周及西汉帝王中多有二名者,便可以证明这一点。由于数千年的习俗使然,取单名的习惯就这样传承下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