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配伍在骶管麻醉中的应用

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配伍在骶管麻醉中的应用

0.2%罗哌卡因和0.25%罗哌卡因与0.5%利多卡因在静脉局部麻醉方面的比较

0.2%罗哌卡因和0.25%罗哌卡因与0.5%利多卡因在静脉局 部麻醉方面的比较 1 引言 罗哌卡因作为一种新型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被引进,其结构与布比卡因相似,作用时间与布比卡因同样长,但是与布比卡因相比,它有着更低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心血管毒性。 在许多志愿者参与的研究中,静脉注射0.2%罗哌卡因用于静脉局部麻醉,其效果等同于0.5%利多卡因。尽管报道过的病例很少,但有报道证明罗哌卡因在外科手术中产生了令人满意的镇痛条件。并且在术后时期产生长效的镇痛效果。 为了确定罗哌卡因是否更益于静脉局部麻醉,我们进行一项临床研究来比较两种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与传统浓度的利多卡因的镇痛效果,我们假设罗哌卡因产生的感觉和运动阻滞与利多卡因相同,但是在止血带放气后可以产生更长效的阻滞后镇痛;我们还假设0.25%罗哌卡因产生的止血带后镇痛效果优于0.2%罗哌卡因。 2 材料和方法 由66位成年人,ASA分级I-II级的病人参加了此项研究,这些病人拟定进行前臂和手部手术,手术持续时间小于1小时。 排除标准包括:肝脏疾病、肾功不全、镰型红细胞病、心脏传导异常、手术侧肢体神经血管异常、顽固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病变、怀孕、局麻药过敏史、体重指数<20或者>27kg/m2. 病人被随机分为3组(0.2%罗哌卡因组,0.25%罗哌卡因组,0.5%利多卡因组)每组22人进行双盲研究,由一位不参与数据收集的研究人员提供含有不同局麻药的注射器,由麻醉医生进行操作。 所有的病人不接受麻醉前用药。术晨,20G的静脉套管针被置入到术侧肢体手背部的远端静脉,用来输入局麻药。第二个套管针置入到对侧上肢的肘前静脉用来进行液体治疗和急救药物的输入。手术过程中持续监测病人的无创血压、心电图和脉搏血氧饱和度。 使用驱血绷带驱血后,将适用于上肢手术的双套囊的充气止血带的近端套囊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 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并行硬膜外麻醉的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盲选法将其分为观 察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进行麻醉,两组罗哌 卡因给药浓度不同,对照组为0.25%,观察组为0.2%,对两组的麻醉、镇痛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麻醉与镇痛效果与对照组相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 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罗哌卡因;临床麻醉;疼痛治疗 罗哌卡因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麻醉及镇痛效果时间更长[1],因此,局部麻醉效果更好。基 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4年8月-2017年8月到我院治疗,并采用硬膜外麻醉治疗的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无麻醉禁忌;②均知情且同意参 加本研究;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②存在麻醉药物过敏。采用盲选法将其患者分为观 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8例、35例。其中,观察组有28例男性,10例女性;25~67岁,平均年龄(40.56±2.28)岁。对照组有26例男性,9例女性;24~68岁,平均年龄(40.27±2.3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近,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术中麻醉方式 患者均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且给予其硬膜外麻醉并结合静脉麻醉,具体操作如下:(1)开台前30min给予患者阿托品(浙江瑞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33020465)1ml:0.5mg,采用静脉注射,剂量0.5mg、苯巴比妥(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0501)0.1g,静脉注射,0.1g;(2)开台前10min为患者建立静 脉通路,并采用罗哌卡因,使用导管经硬膜外注射,剂量为5ml,浓度为0.2%;(3)观察 给药后患者的反应,若阻滞区没有异常柑橘,则进行诱导麻醉,使用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 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197)1mg,剂量0.3μg /kg,咪达唑仑(宜昌 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7040)2m1:2mg,剂量0.1mg/kg、罗 库溴铵(成都诺迪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4465)4mg,剂量 0.8mg/kg、丙泊酚(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288) 50ml:10g,剂量1.0mg/kg;(4)使用舒芬太尼维持麻醉,剂量在8~15μg /(kg?h)、丙泊酚,剂量为0.5mg/(kg?h)、硬膜外注射罗哌卡因(浓度0.2%),剂量在8~10ml范围内、 手术完成完30min注入罗哌卡因(浓度0.2%),剂量5ml。 1.2.2术后镇痛方式 术后,两组采用镇痛泵控制疼痛,药物采用舒芬太尼+生理盐水+罗哌卡因,其中,罗哌卡因 所采用的浓度不同,观察组0.2%,对照组0.25%,根据患者情况设置给药速度。 1.3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的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于术后1h、3h、6h、12h评估两 组疼痛状况,总分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利多卡因加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加罗哌卡因应用于腰椎手术麻醉疗效的比较

利多卡因加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加罗哌卡因应用于腰椎 手术麻醉疗效的比较 文章来源: 2005-12-19 16:08:25 刘金星安社平郭华 2005-12-13 13:06:40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4年5月第4卷第10期 本文比较利多卡因加布比卡因、利多卡因加罗哌卡因在硬膜外麻醉中,用于腰椎间盘脱出,腰椎管狭窄,腰骶椎滑脱病人中,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无痛持续时间及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拟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各类腰椎手术的患者200例,ASAⅠ~Ⅱ级,年龄17~66岁;男125例,女75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100例,2%利多卡因5ml加0.75%布比卡因10ml,手术历时 2.0±1.0h,Ⅱ组100例,2%利多卡因5ml加0.75%罗哌卡因10ml,手术历时2.5±1.0h。 1.2 麻醉方法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合度(SpO2 ),两组病人均选用L 2~3 间隙行硬膜外麻醉,置入导管,回吸无血及脑脊液后,注入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5ml,观察5min无全脊麻症状后,均在15~20min将配好局麻药注完,拔出硬膜外导管。 1.3 观察项目和指标(1)感觉阻滞:用硬膜外针针刺法,每1~2min测一次麻醉平面,起效时间为注药毕至痛觉开始减弱的时间,阻滞完善时间为注药毕至麻醉平面的固定。阻滞完全后,每30min测定麻醉上界平面。(2)阻滞效果的评价[1]:优:阻滞平面满意,术中无痛;良:术中轻微疼痛或对手术操作感觉不适,能忍受,无需辅助镇痛药;可:中度或持续疼痛或改用为全麻。 2 结果 两组病人麻醉起效时间:Ⅰ组平均起效时间12.05±2.15min,Ⅱ组平均起效时间 9.25±2.4min,两组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1 镇痛效果Ⅰ组89例阻滞完善,未加任何辅助用药完成手术,10例因病人紧张恐惧,对手术牵拉和内固定操作感觉不适。加用氟芬合剂1/2~1/4量静注(芬太尼0.1mg和氟哌利多5mg)完成手术。1例加局麻药(0.5%利多卡因60ml)完成手术。Ⅱ组96例阻滞完善,未加任何辅助用药完成手术。4例因病人紧张恐惧,虽无痛,仍加氟芬合剂1/4量完成手术。 2.2 无痛时间(麻醉起效至术区出现疼痛的时间)Ⅰ组平均镇痛时间 3.5±1.0h,Ⅱ组平均镇痛时间5.0±1.2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3 并发症Ⅰ组发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例数分别为12例和10例(分别占12%和10%)。

罗哌卡因麻醉效果观察

罗哌卡因麻醉效果观察 62例患者均穿刺成功。蛛网膜下腔注药后,患者感觉下肢发麻,2min后出现麻醉平面,患侧感觉肢体疼痛消失;30min后麻醉平面固定。麻醉平面不超过T9,手术时间不超过2h,单纯腰麻即可完成手术,无需经硬膜外追加麻醉药物。术中未使用麻黄碱和阿托品;术中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意识不清发生;术后无头痛、栓塞、肺部感染发生。 老年患者因生理退行性改变,全身生理功能普遍降低,有时伴有心、肺、脑等各系统疾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差,长时间的卧床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危险,麻醉难度大,以上因素给麻醉医师带来了较大风险和挑战[1,2]。在以往的麻醉中,为满足手术要求和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大多数麻醉医师首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但是,全身麻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易引起血压急剧下降等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且气管导管在插入和拔出过程中对气管具有较强的刺激,也易引起循环系统剧烈变化如屏气、呛咳、喉痉挛等。麻醉苏醒延迟和残余肌松药物作用也使患者呼吸功能恢复不满意,术后易出现恶心、呕吐、误吸、肺不张等不良反应。因此,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利弊也需要慎重权衡。过去有学者认为腰麻用于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为禁忌,因为麻醉平面不易控制,对老年患者呼吸、循环干扰大。但罗哌卡因作为一种新型的酰胺类局麻药,具有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小[3]及感觉与运动分离的特性[4],可安全用于腰麻[5]。 本研究证实,罗哌卡因单腿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安全可靠,其优点表现为:①本麻醉在有创动脉测压下进行,能够连续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提高了麻醉安全性;②麻醉前输注胶体液进行扩容补充血容量,可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③麻醉穿刺点选在L3~4椎体间隙,L3最高,大部分药物向骶段方向移动,可防止麻醉平面过高影响呼吸、循环;④手术体位需要侧卧位的骨科手术,实施罗哌卡因单腿腰麻时,患侧肢体在上,健侧肢体在下,患者更为舒适,可避免麻醉后变换体位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⑤罗哌卡因单腿腰麻时,对血管的扩张作用仅限于患侧肢体,健侧肢体未出现明显的麻醉平面,保留了肌肉、血管的紧张性,因而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本研究还显示,罗哌卡因单腿腰麻与气管插管全麻相比用于老年全髋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不但麻醉效果可靠,对呼吸、循环影响小,不良反应少,而且可经硬膜外导管实施硬膜外术后镇痛,降低老年患者肺部感染及心脑血管疾病意外并发症发生,加快术后康复。因此,罗哌卡因单腿腰麻是一种安全、有效、舒适的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是,由于受样本数量的限制,本文未进一步分组对罗哌卡因的量效关系进行研究,因此分组探讨罗哌卡因麻醉的最佳剂量将是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骶管麻醉

打骶麻时的几个问题 10,11月我打了20几个骶麻,有三个抽到血改打局麻了,有两个推药时阻力很大,打完后 有一小包块,凉凉的,明显感觉是药液积聚在那,总的来说我打骶麻只有80%的成功率。我有几个疑问:1.打骶麻找到骶骨裂孔最关键,可有时体表标志不明显,斑竹说臀沟纹头处,我用百度没查到,在解剖书上也没找到,我很想知道这位置,这里实在没有刁难发问的意思。2.打骶麻时安全第一,论坛中有人说推药时患者若有大母趾麻感应停止推药,很可能打到蛛网膜下腔,我没碰到过,是这样的嘛,还有有一个外科医师现专从事麻醉,他说刚推药时患者下肢有麻感应停止推药,我跟科主任将这事,他说只要回抽没抽到脑脊液就可以推药。3.从打骶麻图示来看,我觉得打时角度大些容易打到蛛网膜下腔,书上写的是45度左右,斑竹说的40度左右,医学是严谨的,斑竹这样说肯定有一定的道理,能说说吗?最后说句由于本人笨拙,提的问题有可能觉得好笑,但我确实想学好打骶麻,因为骶麻比 局麻要减轻病人痛苦,请斑竹海涵和各位老师多多指点! 打骶麻80%的成功率有点低了,达到90%就过关了,达到95%就很熟练了。臀沟纹头的照片哪天我照一个发上来。大母趾麻感是麻醉平面有点高而不是打到了蛛网膜下腔,如果打到了蛛网膜下腔就不是这种表现了,病人会脸色苍白,血压下降,立即进入昏迷状态。至于进针的角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30°,有时候40°,有时候还20°,不一定角度小就容易进入蛛网膜下腔,因为从骶裂孔韧带到蛛网膜下腔还有一段距离,平均4.7cm,打骶麻一般用7号针头,长3cm,从皮肤到骶裂孔韧带最瘦的人也有2cm,遇到胖人,这3cm的长度连骶管腔都进不到。打了3、4千例,也就1例打到了蛛网膜下腔,回抽有脑脊液,停止操作,改为局麻。我的经验是有血液也不是绝对禁忌,退退针或换换地方仍然可以推药。反复回抽无脑脊液是最主要的。------------------靳新领 关于骶管麻醉的问题,我觉得讨论很多回了,我认为它的优点在于:①痛苦小,在麻醉下,使病人在无疼痛的状态下完成手术,较局麻减少了反复进针,同时避开了疼痛敏感区,从而大大减轻患者痛苦。②进针远离病灶,减少水肿、皮下淤血及感染机会。③效果好,麻醉完全,肛门松驰,术野清晰,保证了手术顺利进行。④持续时间较长。⑤安全可靠,并发症少。 骶管麻醉成功的关键:在于骶裂孔的正确的定位,首先必须熟悉其解剖关系,骶裂孔的定位方法为:①骶裂孔是第五骶椎尚未愈合所形成裂孔,距尾骨尖4-5厘米;②骶裂孔顶端是第四脊椎脊突,左右有两个骶骨角,三者呈等边三角形;③骶裂孔的容积约25-30毫升; ④骶裂孔与两个髂后上嵴呈等边三角形;⑤蛛网膜下腔常至于第二骶椎,相当于两个髂后上嵴下1-2厘米,穿刺时针尖不能超过此线。 不成功的原因:①手感不好,无明显落空感即推药;②抽吸有回血;③穿刺落点位置不佳,上区易失败,中区易成功,下部易麻醉不全;④推药阻力较大;⑤反复穿刺,针眼较多,由于推药压力使麻药反渗入皮下。 不良反应:①穿刺出血在不良反应中比较常见,多发生于体型瘦弱的患者,因启骶尾韧带较薄,落空感不明显,反复穿刺损伤骶管内静脉丛。对穿刺不理想者,要边推边抽,发现有血立即停药拔针,以减少麻药进入、渗入血管引起麻醉不全或中毒症状。对骶裂孔辨认不清时,不要盲目进针,更不宜反复穿刺。②误入蛛网下腔引起全脊麻,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较少见。脊髓末端一般平第二骶椎下缘,异常骶裂孔,裂口位置高,蛛网膜终室异常降低,穿刺进入蛛网下腔的机率就越高。采用穿刺点“宁低勿高”,“宁直勿斜”,“宁浅勿

对比罗哌卡因、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的临床效果

对比罗哌卡因、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7-02-27T16:52:30.85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1月第1期作者:扈祚雁[导读] 分析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及布比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的临床效果。 湘潭县人民医院湖南湘潭 411228 【摘要】目的分析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及布比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80例上肢手术患者,将80例上肢手术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研究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布比卡因进行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联合布比卡因进行麻醉,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包括患者麻醉前后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脉搏等体征。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麻醉前后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感觉阻滞、镇痛 维持时间进行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布比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麻醉的效果显著,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维持效果良好,能够起到明显的镇痛效果,是临床麻醉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臂丛麻醉;临床效果 上肢损伤患者的手术方式常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而经臂丛神经干的周围将局麻药物注入,使得支配的区域产生了神经传导阻滞。罗哌卡因在临床上属于新型长效局麻药,临床麻醉效果明显,且麻醉时间较长,对心脏的毒性小。利多卡因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麻醉药物,且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但是利多卡因应用于上肢手术存在一定副作用[1]。本次就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80例上肢手术患者位研究对象,分析罗哌卡因、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选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80例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研究组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均在20~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8±3.8)岁。手术类型主要为:肱骨骨折13例,桡骨骨折10例,锁骨骨折8例,手部创伤骨折有9例。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均在21~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6±3.7)岁。手术类型主要为:肱骨骨折14例,桡骨骨折11例,锁骨骨折7例,手部创伤骨折有8例。两组在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之间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常规检查,且患者术前半小时进行巴比妥钠0.1克肌肉注射,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为其建立多条静脉输液的通道,并以3升/分钟给氧,手术过程对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进行观察,确定好患者的生命体征之后再对患者实施码子。两组患者的入路均选择肌间沟,分别向内、下、后进行穿刺,并对臂丛神经进行组织,可采取7号头皮针,在消毒之后连接好利多卡因注射器进行定位穿刺,穿刺的深度要以1.5厘米至2.5厘米为适宜,在穿刺到有异物感后将注射器回抽,若患者没有出现脑脊液与血液,可与患者进行对话。研究组患者使用0.3%罗哌卡因与0.25%的布比卡因进行混合,混合液为30毫升。对照组使用0.7%盐酸利多卡因药物和0.25%的布比卡因混合,混合液为30毫升。 1.3观察指标 观察麻醉前后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指标变卦情况,并对患者运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与阻滞维持时间进行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2],各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情况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检验,数据比较P<0.05,则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指标情况,对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进行比较,差异有无统意义(P>0.05)。详情如下表所示: 2.2观察两组患者组患者运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感觉阻滞与镇痛维持时间进行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详情分布如下表所示: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6-08-19T09:50:04.847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9期作者:杨帆 [导读] 罗哌卡因麻醉及疼痛治疗中效果很好,值得推广。 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麻醉专业 450000 【摘要】目的:探究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本院手术治疗的并且适合硬膜外镇痛的病患5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盐酸布比卡因实施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实施硬膜外麻醉,观察病人的相关情况。结果:观察组综合评分为94分,对照组为分74,观察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麻醉及疼痛治疗中效果很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罗哌卡因;麻醉;疼痛治疗 【中图分类号】R7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130-01 手术是目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麻醉和镇痛是手术前必须要注意的工作,如果手术前患者使用的麻醉和镇痛方法效果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目前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中被广泛的使用,为探究其麻醉和疼痛治疗效果,选取50例各方面情况适合的患者来进行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0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对照组25例。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8例,患者年龄在25岁到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9±2.6)岁;对照组男性为16例,女性9例,年龄处于26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是(34.7±2.5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在其他麻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观察组使用罗哌卡因,对照组使用盐酸布比卡因。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疼感、肌肉松弛、病患反应、舒适度等方面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SPSS16.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用x2/T检验,P <0.05,具有统计差异。 2 结果 通过观察对比,在疼感、肌肉松弛、病患反应、舒适度等方面,发现罗哌卡因的效果明显好于盐酸布比卡因。综合评分,观察组综合评分达到了94分,对照组只有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局部麻醉药品,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人体对该药有比较好的耐受性,引起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低,副作用小,效果好[1]。该药有较长效的麻醉效果,手术后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发挥很好的镇痛作用。此药在使用过程中适当的调整用量,可以在手术中和手术后达到比较理想的麻醉和镇痛效果[2]。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50例患者进行探究,两组患者使用不同的麻醉药物,结果发现,使用罗哌卡因麻醉的观察组患者在麻醉和镇痛治疗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方面,情况都要比对照组好。综上所述,罗哌卡因在麻醉和疼痛治疗中,效果良好,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赵爱民.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6(13):204-205. [2]蔡昀方,王理仁. 探讨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3(12):1452-1453.

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应用效果及VAS评分影响观察

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应用效果及V AS评 分影响观察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应用于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及观察不同V AS评分。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患者140例,随机均分为A、B两组进行罗哌卡因用药治疗。A接受0.25%罗哌卡因进行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B组接受0.20%罗哌卡因进行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对比用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相当(P>0.05),镇痛效果B组好于A组(P<0.05)。结论0.25%和0.20浓度的罗哌卡临床麻醉效果相当,镇痛方面0.20浓度罗哌卡因镇痛效果好于0.25%浓度罗哌卡因。 标签:罗哌卡因;临床麻醉;疼痛治疗;V AS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ropivacaine in clinical anesthesia and pain treatment,as well as to observe different V AS scores.Methods A total of 140 patients underwent laparoscopic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June 201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s A and B for ropivacaine.A received 0.25% ropivacaine for clinical anesthesia and pain treatment.Group B received 0.20% ropivacaine for clinical anesthesia and pain treatment.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medication.Results The anesthe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able (P>0.05),and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group B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group A (P<0.05).Conclusion The clinical anesthesia of ropivaca at concentrations of 0.25% and 0.20 is comparable.The analgesic effect of 0.20 concentration of ropivacain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0.25% ropivacaine. 【Key words】ropivacaine;clinical anesthesia;pain treatment;V AS 临床上常使用0.20%和0.25%浓度的罗哌卡因来进行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本文就研究0.20%和0.25%浓度的罗哌卡因应用于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及患者V AS评分对比。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40例,编号均分为A、B两组进行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用药实验,每组70例患者。其中A组患者男性39例,女性31例,年龄19~63岁,平均(41.85±6.02)岁;B组患者男性36例,女性34例,年龄21~62岁,平均(42.37±5.73)岁。基线资料两组相比,P>0.05,可比較。 1.2 治疗方法

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应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比较观察

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应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比较观察 发表时间:2016-12-28T17:24:27.17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1月上第21期作者: 1胡玉萍2刘清珍3陈春龙4舒银银5李伟彦通讯作者[导读] 近年来,我国的剖宫产率在不断上升,剖宫产手术关系到新生儿及母体的双重安全性,这对手术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 221002 【摘要】目的:本文就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应用于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进行研究及对比。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64例产妇,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n=32)采用罗哌卡因麻醉,参照组(n=32)采用布比卡因麻醉,比较两组产妇的麻醉优良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产妇的麻醉效果优良率比较无差异,P>0.05;实验组感觉平面阻滞效果与参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实验组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均P<0.05。结论: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均较好,但罗哌卡因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对母体循环影响较小,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剖宫产;不良反应 近年来,我国的剖宫产率在不断上升,剖宫产手术关系到新生儿及母体的双重安全性,这对手术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腰-硬联合麻醉为剖宫产手术的有效麻醉方式,常用的麻醉药物有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本文为剖宫产手术寻找更为有效的麻醉药物,对我院近两年的剖宫产产妇分别使用布比卡因、罗哌卡因两种药物进行麻醉,现将临床效果做如下对比: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内容 选择2014年8月--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64例。产妇均为单胎,年龄在22--39岁之间,平均年龄(28.3±2.1)岁;体重在55--81kg之间;孕周为36--41周,平均(39.6±0.8)周;初产妇51例,经产妇13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32)与参照组(n=32),比较两组患者的资料数据,P>0.05,可进行研究对比。 排除标准:将妊娠糖尿病者、妊高症者、前置胎盘者以及椎管内麻醉禁忌症者予以排除。所有产妇以及家属对于本次研究均知情,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产妇入室后均予以吸氧,并为其建立静脉通路,备适量的复方乳酸钠,为腰硬联合麻醉做准备。手术床取水平位,协助产妇取右卧位。 实验组产妇,取2ml浓度为1%的罗哌卡因,与1ml浓度为10%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成重比重液,在产妇的腰(L)3-4间隙正中部位,进行硬膜外及腰麻针穿刺;待流出脑脊液后,将制好的药液按照1ml/s的速度注射于蛛网膜下腔,依据产妇体重确定药液用量,总注射量在1.5--2.5ml之间;将硬膜外导管放置妥当后取平躺位,再将手术床调置左斜30°。手术过程中要为产妇输入1000--1500ml的复方乳酸钠。参照组产妇,取2ml浓度为0.75%的布比卡因,与1ml浓度为10%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成重比重液,其他准备方法、麻醉方式均与实验组相同。 1.3 麻醉效果判定[1] 依据《现代麻醉学》对两组产妇的麻醉效果进行评价。产妇完全无痛感,肌肉松弛满意,手术比较顺利,且无不适感,则为优。产妇安全分娩,但存在轻微不适感,则为良。未达到以上标准则为差。麻醉效果优良率=优+良/总例数。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的感觉平面阻滞效果(起效时间、达到最高阻滞平面时间、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恶心呕吐、低血压、心动过缓、头晕呼吸困难等)。 1.5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数据均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0.0中进行整理及统计,麻醉效果优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结果予以卡方值检验;起效时间等计量资料的比较结果行t值检验;当P<0.05时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2 研究结果 2.1 麻醉效果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产妇的麻醉效果优良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参照组更低,P<0.05;详见表1。表1:麻醉效果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

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 英文名称:Ropivaca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成份】 盐酸罗哌卡因 【适应症】 适用于外科手术麻醉硬膜外麻醉,包括剖腹产术、区域阻滞急性疼痛控制持续硬膜外输注或间歇性单次用药,如术后或分娩疼痛,区域阻滞。 【用法用量】 盐酸罗哌卡因仅供有麻醉经验的临床医生或在其指导下使用。常用麻醉的参考剂量见下表,或遵医嘱。一般情况,外科麻醉(如硬膜外用药)需要较高的浓度和剂量。对于镇痛用药(如硬膜外用药)控制急性疼痛),建议使用较低的浓度和剂量。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的推荐剂量(见下表) ※[图片: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瑞典ASTRAZENECA AB-AstraZeneca AB-2.jpg]※ 上表中的剂量对提供有效的麻醉是必要的,可以作为用于成人的指导剂量。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会有个体差异。以上数据反映了所需平均剂量的预计范围。有关其他局麻技术,应参考标准教科书。在注射前以及注射期间,应仔细回吸以防止血管内注射。当需要大剂量注射时,如硬膜外麻醉,建议使用3~5ml试验剂量的含有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2%赛罗卡因)。如误静脉内注射可引起短暂的心率加快,或误蛛网膜下腔注射可出现脊髓麻醉。在注入标准剂量前及注入中需反复回吸并注意缓慢注射或逐渐增加注射速度(25~50mg/min),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指征并持续与病人交谈。如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注射。硬膜外阻滞中,罗哌卡因单次最高250mg的剂量曾经被使用过,并且可以被很好的耐受。当需延长麻醉时,

无论持续注入或重复单次注射都应考虑达到血浆中毒浓度或诱发局部神经损伤的危险。手术麻醉当累积剂量达到800mg时或术后24小时用于镇痛时,对于成人来说都可以耐受。对术后疼痛的治疗,建议采用以下技术:如果术前已经放置硬膜外导管,可经此管给予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7.5mg/ml实施硬膜外注射。术后用2mg/ml盐酸罗哌卡因维持镇痛。对大多数中度至重度的术后疼痛,临床研究表明每小时6-10ml(12-20mg)的输液速度,能够提供有效镇痛,只伴有轻微而非进行性的运动神经阻滞。采用这一技术后,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明显下降。临床研究还表明,对于需用较高剂量的病人,每小时12~14ml(24~28mg)的输液速度也能较好地耐受。7.5mg/ml以上的浓度未曾有用于剖腹产术的记录。临床经验表明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硬膜外输入长达24小时是可行的。 【不良反应】 不可预期的影响盐酸罗哌卡因的不良反应和其它长效酰胺类的局麻药是类似的。除了误注射进血管或过量等意外事件,局麻的副反应几乎是少见的。要将其与阻滞神经本身引起的生理反应相区别,如硬膜外麻醉时的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用药过量和误注射入血管可能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参照”药物过量”)。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对酰胺类的局麻药来说是很少见的。(最严重的过敏反应是过敏性休克)。急性全身毒性只有在过大剂量或意外将药物注入血管内而使药物血浆浓度骤然上升或者是药物过量的情况下,盐酸罗哌卡因才会造成急性毒性反应(参照”药代动力学”和”药 【禁忌】 对本品或本品中任何成份或对同类药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对于高龄或伴有其它严重疾患诸如患有心脏传导部分或全部阻滞、严重肝病或严重肾功能不全等疾病而需施用区域麻醉的病人,应特别注意。为降低严重不良反应的潜在危险,在实

骶管麻醉

骶管麻醉 一、简介 骶管阻滞麻醉是将麻醉药品经骶裂孔注入骶部硬膜外的一种方法,是简单的单次硬膜外麻醉。正好位于督脉的腰俞穴部位,故有学者称其为“腰俞穴”麻醉。 适应范围广:下腹部手术,腹股沟疝手术,前列腺电切术,肛门肛管部手术,会阴部手术,如鞘膜积液,包皮环 特点:选点清楚,操作简单易行,松弛作用好,安全并发症少,适应范围广。 二、形态与变移 骶裂孔的形态、变异较大,宽度4MM----16MM,高度3MM---20MM,有人报告:骶裂孔形态多呈倒三角形(23%)、长方形(19.4%)、方形(11.3%)、亦有马蹄形(20%)、不规则形(15%)。有的无骶角、无骶裂孔、骶角不对称、尾骨骶化等变异。所有这些变异都会在骶管麻醉中造成障碍。还有一些肥胖病人根本摸不到任何标记。骶角缺如或不明显,必然引起触摸骶角定位或从尾骨尖向上定位的困难。骶裂孔狭窄或方向偏歪等变异又是穿刺失败的另一原因。故很多医生甚至麻醉专家谢荣也认为该部位穿刺成功率较低,约75%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它的使用价值。 三、骶管内容与穿刺关系 骶管为硬膜外腔,硬脊膜囊下端平第二骶椎的下缘,自硬膜囊止端至骶裂孔的平均距离为 4.7CM。是硬膜外的最低端,所以是最安全的。但有少数人终止变异,可能前方即是硬膜囊。骶角下端到硬膜囊下端的距离;男性;5.7CM至7.5CM,女性;4.5---6.4CM这可作为穿入深度的参考值。临床不应超过3CM,囊在骶管内紧贴后壁而远离前壁,前部布满椎内静脉血管网,吻合丰富,血管固定不活动,后方较稀疏。故穿刺针前部潜行易出血。 四、定位方法 A:直接触摸法;两骶角之间 B:间接触摸法,尾骨尖法定位 首先以食指摸到尾骨尖拇指向上4---6CM,以拇指压此处突出标志即两骶骨角和第四骶骨嵴,然后在其中心触摸凹陷和裂孔,作十字切痕,作为穿刺点。C:表面定位法;大小三角法 从患者左右髂后上棘连线与骶裂孔中点形成一个呈倒等腰三角即大三角。下

罗哌卡因在小儿麻醉与镇痛中的应用

罗哌卡因在小儿麻醉与镇痛中的应用 1 骶管阻滞 小儿骨性标志明显,骶管阻滞操作较简便,能够提供术后镇痛,是小儿会阴部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 1.1 用法罗哌卡因应用于小儿骶管阻滞所用浓度为0 .1%~0.5%,容积为0.7ml/kg~1.0ml/kg不等。何种浓度、剂量较为适于小儿麻醉,各家学者研究有所不同。Bosenberg A[3]认为 0.2% 罗哌卡因1ml/kg是小儿骶管阻滞的最适 剂量,而0.1%罗哌卡因1 ml/kg的阻滞效果不确切。刘凌云等[4]则观察到浓度为0.3%、剂量为1ml/kg的罗哌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阻滞,镇痛效应好,不良反应少。甘果等[5]得出0.5%利多卡因加0.2%罗哌卡因(1ml/kg)起效快,可用于多台接台手术麻醉; 0.375%罗哌卡因(1ml/kg)则适宜于需要良好肌松的手术麻醉。还有人应用0.25%罗哌卡因0.7m1/kg行小儿骶管阻滞也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6-7]。 1.2 临床效果罗哌卡因感觉阻滞时间和运动阻滞程度,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0.1%、0.2%和0.3%罗哌卡因1 ml/kg骶管阻滞,镇痛时间分别为3 .3h、4 .2h和4.5h,术后存在运动阻滞分别为0%、13%和28%[3]。用于骶管麻醉与等效剂量布比卡因相比,罗哌卡因所致运动阻滞轻,持续时间短[8]。从术中使用氯胺酮剂量发现:在0 .25%~0.5%浓度范围内,随着局麻药浓度的增高,抑制牵拉 反应效果越好 [9]。也有学者实验中发现在小儿骶管阻滞,应用0.25%罗哌 卡因和0.25%布比卡因进行比较,起效时间、阻滞平面、平均动脉压下降程度均无差别[10]。 1.3 与其它药物合用临床应用0.2%罗哌卡因1ml/kg、 0.2% 罗哌卡因1ml/kg加可乐定2ml/kg和0.2%罗哌卡因1 ml/kg加氯胺酮0 .5 mg/kg行小儿骶管阻滞,术后镇痛时间分别为5h、8.2h和12h[12]。即加用可乐定或氯胺酮可使罗哌卡因骶管阻滞时效明显延长,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其它实验的证实[12-13]。 罗哌卡因心脏毒性低,且具有低浓度时具有高度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的特点[14],是小儿骶管阻滞的理想的局麻药[15]。 2 罗哌卡因用于小儿硬膜外麻醉 小儿对硬膜外麻醉反应较成人为佳,因为小儿神经的髓鞘形成不完善,神经纤

浅析硬膜外麻醉及骶管麻醉在子宫切除术的麻醉效果

浅析硬膜外麻醉及骶管麻醉在子宫切除术的麻醉效果 发表时间:2015-09-11T10:12:59.23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期作者:林辉 [导读] 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 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手术麻醉效果,减轻患者的手术痛苦。 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和骶管麻醉用于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观察,并讨论硬膜外麻醉和骶管麻醉的优势并对比。方法:选择在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入住我院并接受治疗的120例子宫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20例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为60例。于手术前,分别进行硬膜外麻醉麻醉和气管插管骶管麻醉,观察其麻醉效果。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硬膜外麻醉和骶管麻醉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对病人麻醉效果情况。结果:在120例进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中,硬膜外麻醉组60人,感觉效果好者占89.00%,效果差者2.00%,效果一般者9.00%。骶管麻醉组60人,感觉效果好者占76.00%,效果差者3.00%,效果一般者21.00%。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之间的麻醉效果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38)。结论:在对接受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来说,无论是采用骶管麻醉的方式,其两者的麻醉效果均非常可靠,但是,采用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方式较骶管麻醉的麻醉效果会更好些。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手术麻醉效果,减轻患者的手术痛苦。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骶管麻醉;子宫切除术;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我院麻醉科收治的120例需进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和骶管麻醉组,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手术后询问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的止痛效果(分为好、一般、差三个层次),了解硬膜外麻醉组和骶管麻醉组在用于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1.2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时,详细记录每例患者的性别,以及年龄,有无对麻醉药物过敏史,以及患者的既往史、家族史;记录硬膜外麻醉和骶管麻醉用药后患者的意识情况、对疼痛的承受度。 1.3麻醉效果评价标准效果差:患者给药后肌肉进行牵拉,患者反应极其明显,无法进行充分暴露术野。效果一般:对患者给药后牵拉患者肌肉,会出现轻微的不适感,但手术仍可以保证顺利进行并完成。效果好:对患者给药后,能达到非常理想的镇痛效果,全身肌肉完全处于松弛状态,然后牵拉患者无疼痛感,手术治疗可以保证顺利进行。 1.4统计学方法通过两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水准a=0.05,,P<0.05表明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硬膜外麻醉和骶管麻醉用药后麻醉效果对比在120例进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中,硬膜外麻醉组60人,感觉效果好者占89.00%,效果差者2.00%,效果一般者9.00%。骶管麻醉组60人,感觉效果好者占76.00%,效果差者 3.00%,效果一般者21.00%。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之间的麻醉效果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38)。 2.3硬膜外麻醉组和骶管麻醉组用药剂量、阻滞起效、阻滞完全时间及麻醉效果比较通过两组比较分析发现,在用药剂量、阻滞起效、阻滞完全时间及麻醉效果方面,硬膜外麻醉组的优势明显高于骶管麻醉组,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分别为0.001,0.002,0.009,0.013)。 3讨论 在妇产科中,对患者进行子宫切除术的是一个常见的手术操作,该操作创伤较大,如果手术操作不当,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等。因此,在手术前,如何选择科学、安全、有效的在具体的麻醉方案对手术的成功进行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研究表明,腰硬联合麻醉作用快,阻滞完善的特点,此外,复合麻醉量少且肌肉松弛良好,因为手术人员可以对患者轻松完成深部组织处理,减少了医疗差错事件的发生。同时,较好的麻醉效果,不仅可以避免损伤邻近器官,而且可以减少因手术而造成的出血,有利于手术后伤口的愈合和恢复。腰硬联合麻醉能起到对脊髓麻醉效果好,起效迅速,肌肉放松完全等多项优点,同时,也可以通过增加硬膜外导管注麻醉药物,增加麻醉水平和延长麻醉时间。在子宫切除手术中的肌肉松弛止痛效果的应用是精确的,并能有效地起到止痛作用,腰硬联合麻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次研究发现,作者通过对接受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在进行手术前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或者骶管麻醉的方式,所产生的麻醉效果,并对由选择不同麻醉方面而引发的相关并发症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便为相关专业人员对接受子宫切除术的患者的基本特点有了更加细致、精确的了解和掌握,为手术进行子宫切除术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在子宫切除术过程中,硬膜外麻醉和骶管麻醉两种不同麻醉方法的病人麻醉效果是不同的,在对接受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来说,无论是采用骶管麻醉的方式,其两者的麻醉效果均非常可靠,但是,采用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方式较骶管麻醉的麻醉效果会更好些。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手术麻醉效果,减轻患者的手术痛苦。 参考文献 [1]邢相记,申家美,孟庆玲.观察骶管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切除术(HR)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441-442. [2]赵燕敏,牟俊英,刘川鄂.骶管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01):90-92. [3]殷福香.骶管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1):180. [4]吴新海,龚琼,刘晓.骶管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效果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1,(30):10-11.

罗哌卡因

罗哌卡因的临床应用 罗哌卡因是单一对映结构体(S形)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其作用机制与其它局麻药相同,通过抑制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阻断神经兴奋与传导。对运动神经的阻滞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浓度为0.2%对感觉神经阻滞较好,但几乎无运动神经阻滞作用;0.75%则产生较好的运动神经阻滞作用。 药理作用; 使用相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前者对运动神经的阻滞程度低,持续时间也短。临床上1.0%罗哌卡因与0.75%布比卡因在起效时间和运动神经阻滞的时效没有显著性差异。罗哌卡因的脂溶性大于利多卡因但小于布比卡因,其蛋白结合率为94%,麻醉强度是普鲁卡因的8倍,作用时效是普鲁卡因的4-8倍。加用肾上腺素不改变罗哌卡因的阻滞强度和持续时间。罗哌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和兴奋双相作用。血药浓度过高时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罗哌卡因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毒性作用。血药浓度过高时可抑制心脏传导和心肌收缩力。罗哌卡因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毒性均比布比卡因低。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致惊厥剂量之比,相当于5:1:2;致死量之比约为9:1:2。 不良反应 硬膜外注射罗哌卡因后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和焦虑。血药浓度过高时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临床症状呈现抑制和兴奋双相性。罗哌卡因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症状一般在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产生前出现。罗哌卡因很少引起的高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和变态反应。罗哌卡因常用剂量和浓度无神经毒作用。 注意事项 在实施麻醉前,应熟悉罗哌卡因的药理作用并在人员和设备完善的基础上进行。对于老年或合并其它严重疾患而需采用区域麻醉的病人,为降低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潜在危险,在实施麻醉前,应尽量改善病人的状况,药物剂量也应适当调整。由于罗哌卡因在肝脏代谢,严重肝病病人应慎用。同时由于药物排泄延迟,重复用药时需减少剂量。通常情况下肾功能不全病人如用单一剂量或短期治疗不需调整用药剂量,但因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伴有酸中毒及低蛋白血症,发生全身中毒的可能性增大,需减少用药量。剂量过大或意外注入血管内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接受其它局麻药或与酰胺类结构相关的药物治疗的病人,如同时使用罗哌卡因应注意局麻药的毒性相加作用。毒性反应发生时,紧急处理同普鲁卡因。 罗哌卡因的药理学特点 罗哌卡因为布比卡因哌啶环的第三位氮原子被丙基所代替的产物,为不对称结构的单镜像体(single enantiomer),即S-镜像体。它是纯左旋式异构体,较右旋式异构体毒性低,作用时间长。其pKa为8.1,分配系数为2.9。罗哌卡因的脂溶性小使其绝对效能有所减弱,到达粗大运动神经的时间拖后,但对Aδ和C神经纤维的阻滞比布比卡因更为广泛,同时也形成该药独特的作用特点:即运动与感觉阻滞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