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第九章经济组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博弈论
• 格兰诺维特则具体地批评了经济学的组织研究中的一些基 本假设(Granovetter,1985)。比如,他认为人们选择 信任他人还是不信任他人并不仅仅基于有利益还是没有利 益,而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的,比如,我们选择是 否信任一个人取决于我们是否了解这个人,或者我们认识 的人,更准确地说我们信任的人是否信任他。。
三、组织社会学中的企业研究
• (五)网络学派 • 网络学派是诸组织理论流派中对经济组织,尤其是企业的 研究最为着力的一个学派。作为一种分析方法,网络分析 的要素就是结点(行动单位)与连线(行动单位间有关 系),以及结构洞(行动单位之间无关系的状态),再加 上在各个结点之间流动及潜藏的资本、信息、控制等利益。 这种分析方法被自如地用于企业内部的关系分析,以及企 业间的关系分析。
第一节 企业组织的经济学研究
• • • 一、经济学的企业研究渊源 二、交易成本学派 三、委托—代理理论

四、博弈论
一、经济学的企业研究渊源
• 联系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史,刘世定(2007)将经济Fra Baidu bibliotek的发展分为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做古典时期,终结于19世纪末;第二阶段叫做 经济学的新古典时期,从19世纪末经济学的边际革命后直到20世纪 60年代;第三阶段就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至今。企业在人类历史上 存在很多年了,但是在新古典经济学之前的经济学家都没有怎么关注 企业,直到1937年罗纳德·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The Nature of the Firms)一文来探讨企业为什么存在才算是一个正式的开篇。但 这篇文章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由此引发了种 种解释企业本身的大量论著。
第三节
社会学视角评述及其与经 济学视角的比较
• 一、社会学视角评述
• 二、两种视角的比较
一、社会学视角评述
• 新制度主义学派围绕制度环境与企业结构同构之间的关系来展 开研究。其最大的推进在于将环境从为企业组织提供资源的角 色,上升到环境是对企业形成外部约束的观念、制度、结构的 角色,从而更具有社会学意味,环境对企业也有了更强的规定 与形塑作用。在此基础上,新制度主义社会学派中的政治文化 论也探讨了市场形成与变迁中国家的力量,以及组织场域内组 织间结构所内生的权力现象,这种企业组织结构形成与变迁中 的合法性机制,正是与经济学所强调的基于市场运作的效率机 制相对应的、组织社会学对组织分析的特殊贡献所在。
四、博弈论
• 奥博修尔(Oberschall)和雷佛(Leifer)(1986)则批 评组织经济学只关注效率,而且似乎企业的问题都可以通 过设计得到解决而无例外,但显然他们忽略了企业目标的 模糊性以及企业内部的权力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就使得所 谓的为实现企业目标的组织设计变得并不像经济学家们所 认为的那样可测。
二、工业社会学的企业研究
• 工业社会学的发展历经几十年,它受到诸多的批评,但是 有些问题随着工业社会学本身的发展而逐渐得以解决。比 如,工业社会学曾经受到的一个批评是它将工厂视做一个 封闭的社会系统,与经济中的其他部分相分离,关于这一 点在20世纪50年代后的著作中我们看到,工业社会已经超 越了局限于企业内部的微观与琐碎,转而关注宏观层面的 工业企业与环境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典范见施奈德 (Schneider,1957)的《工业社会学——工业与社区的 社会关系》(Industrial Sociology:The Social Relations of Industry and the Community)。
二、工业社会学的企业研究
• 在工业社会学的繁荣时期,涌现了许多经典研究,包括威 廉· 怀特(Whyte,1948)的《餐饮业中的人际关系》 (Human Relations in the Restaurant Industry)、多尔 顿(Dalton,1959)的《管理者》(Men Who Manage),还包括来自欧洲学者的研究,如贾侯达和拉 扎斯菲尔德(Jahoda & Lazarsfeld,1972)的《失业社 区的社会学描述》(Marienthal:the Sociography of an Unemployed Community),以及克罗泽(Crozier, 2002)的《科层现象》(The Bureaucratic Phenomenon)。
二、两种视角的比较
• 综上所述,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企业研究之间无论在理论的逻辑上还是 在理论形式上都存在显著区别。 • 首先,二者在理论逻辑特征上有以下几点重要区别 • 第一,古典经济学家将公司视为追求经济效用极大化的理性行动者; 经济社会学者将公司视为社会行动者,公司会与其他公司进行各项结 盟,在市场中呈现阶层化的地位分布, • 第二,传统的经济学家对企业的考察主要限于企业本身,而社会学对 企业的关注则往往超越了企业本身; • 第三,经济学家的注意力主要就关注营利性组织——企业,而社会学 家更关注一般化的组织,强调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成员的集合行动体性 质的一面,而不仅关注其营利性。
四、博弈论
• 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在具有竞争性或对抗性质 的行为中,参加斗争或竞争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标或 利益,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各方必须考虑对手的 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 合理的方案,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下棋、打牌等。一般的 博弈问题都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局中人(players)、策 略(strategies)集合,以及每一对局中人所做的选择和 得失(payoffs)集合。
三、组织社会学中的企业研究
• (五)网络学派
• 1 网络结构观 • 市场网络观是怀特(Harrison White)的观点。他在1981 年发表了论文《市场从何而来》(Where do Markets Come From),从关系网络的角度去解释市场的起源。 他认为,市场实际上是生产组织在彼此间的网络(同行业 网络)中行动(相互观望、模仿)的结果,它们之间网络 结构的再生产就产生了持续存在的市场。
二、交易成本学派
• 威廉姆森接着科斯的论述继续往前回答了生产活动什么时 候选择市场的组织方式,什么时候选择企业的组织方式的 问题。他指出,这本质上取决于交易成本的大小。在交易 频繁发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以及资产专用性的情况下, 就应当选择以企业的方式来组织生产与交易。反之,如果 不存在资产专用性的问题,交易只是一次性交易而非长期 反复交易,则通过市场来组织交易更有效。
四、博弈论
• 博弈论就是研究博弈行为中竞争各方是否存在着最合理的 行为方案,以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的行为方案的数学理论 和方法。在经济学上博弈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它 为组织经济学带来的贡献在于引入“囚徒困境”这一类事 实:如果每个行动者都以一种理性的原则来独立地、最大 化地追求自己的利益,那么他们最后所得的结果可能是比 彼此合作时更糟糕。
三、组织社会学中的企业研究
• (四)组织新制度主义学派 • 新制度主义(new institutionalism/ neoinstitutionalism) 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视角来解读制度,意在解 释为什么各个组织在历史演变路径并不相同的情况下到最 后却都采取了相同的结构(isomorphism)。以及进一步 地,制度是如何形塑了个体企业的行为的。新制度主义认 识到每个企业都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包括技术环境和制 度环境。组织的主要目标是生存下来,但在这样的环境条 件下,为了生存,它们不仅要在经济上获得成功,还需要 在特定的制度世界里建立自己存在的“合法性”。
三、组织社会学中的企业研究
• (一)权变学派 • 权变学派(contingency theory)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 是由劳伦斯和洛奇(Lawrence and Lorsch)1967年提出 的,其基本观点是不存在最佳的组织方式(组织结构), 最佳的组织方式都有赖于特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严格说 来,这里说的是结构权变学派的观点。实际上,权变学派 的“没有最佳”是包括一系列的“没有最佳”,即不存在 最佳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与决策方式等,所有这些组织 相关的活动的最佳方式都有赖于特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 特征。
三、组织社会学中的企业研究
• (三)组织种群生态学派 • 组织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 是生物种群生态学在组织研究中的借用。组织生态学将组 织视做生物物种模拟物,它们在环境中经过竞争以及自然 选择的过程。该理论关注组织的死亡(公司死亡率)、新 企业诞生(公司出生率)以及组织的成长和变迁规律等问 题。
三、组织社会学中的企业研究
• (五)网络学派
• 2 网络功利观 • 强/弱关系力量观点首先是格兰诺维特(1973)在《弱关 系的力量》一文中提出的。他所说的关系是指人与人、组 织与组织之间通过交流和接触而实际存在的一种纽带联系, 网络就是多维关系的空间组合。他提出关系力量的概念, 认为关系因关系力量不同而有强弱之别,强弱关系在行动 单位的互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以找工作为例,弱关系对 求职者的作用大于强关系。
三、组织社会学中的企业研究
• (二)资源依附理论 • 资源依附理论(resource dependency theory )出现于20 世纪70年代,其基本观点是,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所 有组织都在与环境进行交换,获得必要的资源以维持生存。 在和环境的交换中,环境给组织提供关键性的资源(稀缺 资源),没有这样的资源组织就不能运作。这样,对资源 的需求构成了组织对外部的依赖。资源稀缺性和重要性决 定了组织对环境的依附程度,进而使得权力往往伴随稀缺 资源而生(Emerson,1962)。
二、交易成本学派
• 科斯在1937年所写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传统的 经济学假定了企业依据市场价格机制来调整自身的决策, 一旦价格发生变化,个体和企业就会自动调整生产量,因 为依据市场价格调整生产策略毋庸置疑是符合企业及企业 员工个人的利益的,但是正如之前有经济学家分析企业内 部存在企业主、管理者与职工之间的利益差异一样,科斯 发现了个人与企业在调整自己的生产策略的机制上是不同 的:企业的调整得自市场的引导,而工人的调整得自企业 的命令。由此可见,市场与企业代表了协调生产的两种替 代性方式(科斯,1937)。
第九章 经济组织
第九章 经济组织
• • • • 第一节 企业组织的经济学研究 第二节 企业组织的社会学研究 第三节 社会学视角评述及其与经济学视角的比 较 第四节 企业研究发展的新趋向
【内容提示】
经济组织是经济社会学关注的重要研究对象,尤其是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经济社会学,把经济组织视做 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马克· 格兰诺维特1985年在美 国华盛顿特区美国社会学会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新 经济社会学”概念,并说新经济社会学与此前的旧经 济社会学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更多地关注核心经济 体制,比如公司、货币和市场,而非边缘经济现象。
第二节
企业组织的社会学研究
• 一、韦伯及科层制研究
• 二、工业社会学的企业研究
• 三、组织社会学中的企业研究
一、韦伯及科层制研究
• 韦伯对企业的论述最著名的就是其科层制理论。 他认为科层制是大型组织的治理结构,是最高效 率的生产组织方式,因为权责分明以及按照规则 办事自然会导致高效率。这是韦伯为组织研究贡 献的经典理论。但是科层制研究被延续下来经历 了一个从“支持韦伯”到“反对韦伯”的过程, 到后期这个主题的研究几乎是以一种反韦伯的方 式进行。
三、委托—代理理论
• 委托—代理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迈克·詹森 (Michael Jensen)和威廉·麦克林(William Meckling)。他们合著的《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 本和所有权结构》(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一 书就指出,如果管理者拥有的不是百分之百的企业,那么 他为增加企业利润而工作的动力就比不上所有权人。这是 对斯密最初关于合伙人企业的论述的继续,只不过这后面 的论述主要针对大规模的股份制企业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