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 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原因: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意思有两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的和归宿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从实践观点看,物质只不过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对象性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诸理论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

以往我们只承认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近年来人们进一步认为实践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辩证法、历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是在实践中人创造出了一个不同于“自在世界”的“属人世界”( “感性世界”、“现存世界”、“现实世界”),从而使“世界”呈现出二重化。“属人世界”是“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就是说实践使世界发生分化。“属人世界”就是“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马恩全集》第42卷,第24页)实践还使“属人世界”不断发展。这就是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实践对辩证法的意义。实践和辩证法的结合使辩证法成为实践辩证法。辩证法的根据既不存在于旧唯物主义所执着的“纯粹感性”,也不存在于唯心主义所执着的“纯粹理理”,而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和物质、一般和特殊以及否定性本性是辩证法现实基础和原型。

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人类社会历史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是在劳动中发展的。劳动作为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总之,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来说都是它们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从而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你可以了解一下一种不同的说法,2008年9月发布的:

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我国哲学界大家都是赞同的。如果说实践的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人们的看法就很不一样了,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这样赞成者有之,那样赞成者亦有之。反映在哲学体系上,其面貌就很不相同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哲学家所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以西洛可夫、爱森堡等合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米丁等著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以及斯大林所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为主要代表,其体系大体上都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组成,辩证唯物主义又由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大部分组成。实践的观点仅仅被理解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线索仅仅被当作认识论的中心线索而贯穿于全部认识论。因此,在讲唯物论、辩证法的时候,都是同实践的观点不相干的。这样讲唯物论就很难与旧唯物论划清界限,这样讲辩证法也就排除了实践活动的辩证法。这显然是不够科学的。而且由于缺乏一条贯穿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线索,也就不能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斯大林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这种“推广”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实际历史进程,不了解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决定性意义,从而也就不能准确把握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

对于苏联哲学教科书的体系,东欧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学者曾经表示异议。1967年民主德国以A·科辛为首的七名哲学家共同编写了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这是冲破苏联教科书模式的一次重要尝试,它的基本思想是主张以实践活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是研究人在革命实践中如何变革自己的周围世界和他们自身”,“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把人类和人类活动,即社会生活过程作为出发点和中心点的”,“辩证唯物主义如果撇开这个内容,是完全不可能的”。可惜的是,这一探索后来由于外来的政治干预而被否定和禁止了。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长期因袭苏联哲学教材体系。1961年出版的由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曾经是我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的一本哲学教材。它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力求比较充分地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以及毛泽东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但是,就体系而言,它与苏联哲学教材仍然大同小异,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依次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实践的观点仍然仅仅被理解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进行了新的探索。总的趋势是有愈来愈多的同志更加强调实践的地位和作用,其中一些同志明确提出,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反映在教材建设上,1994年出版的由肖前任主编、黄楠森和陈宴清任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鲜明地表明了这一主张。该书前言说:“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体系的核心范畴,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才能把握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才能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它产生之后100多年里的生气勃勃的新发展。因此,这部教科书是力图把实践的观点作为中心线索贯穿于全书的。”作为一种新的探索,这种努力难能可贵,它给我们编写新的哲学教材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新的思路。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一指导思想在他们所编写的教材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其逻辑结构还是先讲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等等,到了第七章才讲“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也就是说,在第七章之前的唯物论、辩证法等篇章都还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触及实践问题,这就很难说体现了以实践为中心线索而贯穿全书的指导思想了。看来作者们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该书的前言中坦诚地说:“究竟如何做到真正把实践的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整个体系,这不论在理论上还是表述上都还存在不少的矛盾和困难,需要经过哲学界同志们进一步的共同探讨,才能逐步地加以解决。”因此,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问题,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两种值得商榷的看法

一种看法是不赞成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认为讲“基本”观点可以,不能讲“首要”的基本观点,讲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就“否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了。他们主张唯物的观点、物质本体论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