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旅游业发展战略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旅游业发展战略探讨
摘要: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与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有助于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本文基于旅游业发展现状、优势、机遇及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措施。

关键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旅游业;战略目标;战略措施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下文有时简称林区)位于我国北部边陲,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与兴安盟境内。

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6′26″~125°24′10″,北纬47°03′26″~53°20′00″,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大兴安岭林区面积的47%。

森林覆盖率76.3%,野生植物1000余种,是我国高纬度地带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还是嫩江和额尔古纳两大水系779条大小河流的发源地。

林区拥有以森林景观为主体的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既能体现森林资源游憩服务价值,还能以资源非消耗性利用模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是林区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因此,从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林区旅游业逐渐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发展。

但对其的研究滞后于实践本身,仅有几篇文献主要集中于生态旅游对策建议[1,2,3]、景观分类与评价与林业生存因素和关键发展因素分析。

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优势、机遇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林区旅游业的发展战略,以促进林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乃至林区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1 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旅游业1992年起步,2000年9月成立了内蒙古森工集团旅游局,它的成立以及近些年卓有成效的工作,极大的推动了林区旅游业的发展。

据统计,200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5.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2亿元人民币,其中海外游客591人次,创汇9.1万美元。

全林区旅游从业人员达7895人,其中专职人员425人,社会旅游从业人员达3000人。

已批准建有国家级森林公园8处,各级自然保护区12处。

另外,还有根河木屋度假村、图里河生态游乐园、阿里河仙子湖度假村、乌尔旗汉森林旅游区等50多处森林旅游景区,现有对游客开放的景点102处,旅游床位数2359张,国内旅行社3家,各种商业网点3680个,旅游纪念品330多种。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计划投资100亿元,把阿尔山—柴河打造成“北方九寨沟”旅游精品线。

但总体来看,内蒙古大兴安岭旅游业仍处在相对滞后的发展状态。

旅游产业总体规模小,带动功能弱,产业配套程度低,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突出,尚未形成有明显竞争力的精品系列,产业组织发育程度低,产业基础薄弱,林区居民参与度低。

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为产品优势和经营优势,资源潜力没有转化成为旅游效益,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产业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对整个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偏小。

另外,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由于不具备完全的旅游行政职能,在旅游开发与行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与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利益分割的现象,导致有限的物力与财力得不到最有效的利用,制约了林区旅游业的发展。


2 旅游发展优势、机遇与制约因素
2.1 发展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林区自然旅游资源优美,人文旅游资源壮丽,不但数量和类型丰富,而且相互组合好,构成了层次感很强的旅游资源格局。

这里不仅有以森林、湿地、矿泉、火山熔岩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还有以“三少民族”为代表的民俗观光资源,与国内同类资源相比具有独特性,品位也高。

(2)区位优势。

林区在行政上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邻俄罗斯、蒙古,东经东北三省与朝鲜、韩国和日本相望。

由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华北地区所构成的东北亚经济圈,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最富生机的经济区域之一。

(3)市场优势。

林区具备开拓日、韩、俄三国国际旅游市场的地缘条件。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需求将不断增长,尤其是民俗风情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冰雪旅游、生态旅游、出境旅游、特种体育旅游等专项旅游活动越来越受到喜爱。

林区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能够开发出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迎合这一需求。

(4)生态环境优势。

林区没有污染型工业,人口密度又低,植被覆盖率高,每逢夏秋季节,草木葱绿、鲜花遍野、蓝天白云,空气格外新鲜,形成了突出的生态环境优势,这种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加快旅游开发,实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背景。

(5)后发优势。

林区旅游业起步晚,通过科学规划,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

林区可以尽力吸取其他类似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取舍褒贬确定未来发展的正确道路。

后发优势的最终体现,是降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投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由弱到强,最终进入旅游发展的先进行列。

2.2 历史机遇分析
(1)现代林业的建设。

现代林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大力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充分挖掘林业多种功能,努力提升林业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不断满足社会多样化
需求的林业。

要保障现代林业的顺利建成,就必须充分利用林区的优势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培育出林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许多林区的经验证明,旅游业是新的增长点之一。

(2) “天保工程”的实施。

林区于1998年就被纳入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范围,每年都能获得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的资助,相对减轻了企业社会负担和压力,使有限的森林资源逐步得以休养生息,这对加强山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调整和优化林区经济结构;进一步发展旅游业,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

(3)所在盟市的品牌机遇。

呼伦贝尔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国家级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

在境内同时还拥有“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国务院首批批准的沿边开放城市满洲里市、“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扎兰屯市,“中国十佳魅力名镇”——额尔古纳室韦等著名品牌。

兴安盟的阿尔山市是中国旅游城市。

2.3 制约因素
(1)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有一定的相似性。

内蒙古大兴安岭的主要旅游资源为森林,但是这些旅游资源在周边地区也有,甚至它们在某些方面还更具有优势,如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森林全国闻名,但不少人心目中认为是在黑龙江省;亚布力滑雪场、哈尔滨冰雪节早已驰名中外,对林区建立滑雪场构成竞争。

(2)当地居民旅游需求不足。

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而且本地人工作、生活本身就处在观光资源背景之中,没有新意,同时大部分人们生活并不富裕,没有休闲旅游的经济基础,对当地旅游基本没有需求。

本地旅游需求的不足往往无法为景点的开发创造基础条件,旅游发展就积累不足。

(3)有效客源市场远离林区。

京津沪等地区是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尤其对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发展旅游来说,针对性更强。

这些地区高收入层次的游客较多,对高需求弹性的商品会大量购入,他们的到来会极大活跃林区的旅游市场,从而促进其旅游经济的发展,并带动整体经济的繁荣。

但这一客源地区到大兴安岭林区距离较远,平均距离超过2000公里。

(4)内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所在的呼伦贝尔市虽已有两条国道、四条省道为支撑的道路系统,但交通联系仍有不便,尤其体现在景区景点内部的道路上,离开主干公路后与景区景点相联系的大多是林区公路,路况较差。

另外,景点内水、电、气、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均不完善,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