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中学)考点串讲之教师基本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中学)考点串讲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第一节阅读理解能力
考点归纳
1.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具有筛选并整合图画、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信息,并运用于保教工作的能力。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所谓"重要概念",是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一个"概念性"词语。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浏览文段、把握主旨是解题的前提。

(2)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3)结合文体特点、修辞方法来理解词语。

(4)代词理解的"就近原则"。

二、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人手。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人手。

(4)从分析上下文的语境人手。

三、筛选并整合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材料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所要求
的信息。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

并能按照命题要
求进行分类集中、重新整合、粗略概括。

(1)筛选信息的途径
第一,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筛选信息;第二,从重要的句子中筛选信息;第三,从运用的材料中筛选信息。

(2)整合信息的方法
在答题中,首先,要把文中相关的材料、语句提取出来,然后加以分析、归纳,即进行整合。

其次,要根
据题目的要求进行作答,表达的内容应围绕题目中提示的"陈述的内容"。

最后,在整合信息时,要注意加工清
晰准确的语言表达结构。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

分析文章结构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人手:
第一,从形式方面分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抓住文体特征;分析段内表达方式。

第二,从内容方面分析:根据句意归类;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所谓"归纳"就是把具体的内容加以抽象、提炼;所谓"要点"就是事情涉及的重要方面。

"内容要点"就是指
材料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材料内容的精要之处。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关键词语。

(2)抓住关键句子。

(3)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指的是作者在文中对客观存在的人、事、物、现象、表现、做法等所持有的主张和看法。

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有的是直接表述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需要经过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

具体的方法有:
(1)从关键词入手。

(2)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3)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

(4)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七、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推断,即推测断定,要求根据已知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或者是对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判断,
从思维类型看属于逻辑思维,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理性的色彩。

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1)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2)抓住隐含信息。

(3)注意语言标志。

(4)掌握必要的推断方法。

材料分析题示例:
材料题一: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以此得名,面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

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诚服,而不在器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

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
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別真伪,于是字里行问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款騙了自己。

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 事后日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止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

《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
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

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姪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

古访:“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箫”三字所以自然。

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

古人说“登1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
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竞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

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
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

杜诗说“风急天高袋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

然而我们不见
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
叮还乎?一去正是写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

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木的訾遍性。

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上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

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同的这一点相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问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闼的世界去。

那厂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
生中早己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钔生命虽然短皙,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用轲刺袭王,身死雨事败。

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

上回不可以
成贩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屙于荆轲,也属于一
切的人们。

选自林庚《说(易水歌》
问题
(1)文章论述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分)
(2)怎样理解“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10分)
【参考答案】(1)中心观点:①艺术具有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各不相关
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②一首诗可以离开一个人而存在,虽然一首诗针对荆轲说出来,却属于每一个人,诗可以
赋予人永生的意味,在狭小的人生中可以将一些事情忘记,但是在文艺上又认识了它。

(2)①“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含义:1、每个诗人作诗都会融入自己的情绪,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于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含着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

2、不同的诗人对于同样的词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就像文中的“萧萧”二字,“风萧萧兮易水寒”和“萧萧愁
杀人”便是两种不同的情感。

②“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的含义:1、我们每个人即使并非壮士,
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首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

虽然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

2、即使我们
已经忘掉了专诸,而更加怀念和赞美着荆轲,是因为诗人创造的诗句。

综上,由于艺术具有普遍性,所以不同
的人对于相同的字词理解有所不同,所创造出来的诗句也不尽相同;而也正是由于人有普遍共通的情感,使得
尽管一首古诗所描写的是某一个人物,但是也能使阅读古诗的人们产生共鸣,所以“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
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材料题二:
人的认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思想环境,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见识簇拥和包围,我们会发现,有些
人一辈子也没有接触过重要的思想,那些在看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的思想家的著作,几乎没有稍稍深
入地阅读,他们长期以来依赖和接受的所谓“思想”,不过是来自平时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者从各种
小报、娱乐媒体上得到的各种“见解”,就是这些构成了一个人最基本的“思想”资源。

虽然这其中也可能包
含和掺杂了一些重要观念,如古老传统中的先哲思想之类,但大致都是多次转手之物,是凌乱的或被他人改造
过的、与种种世俗见解搅拌和嫁接在一起的。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影响所谓的“思想”的形成,左右日常生活观念。

长此以往,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高度,遵循的标准,不过是取自庸常的似是而非,对社会的判断,对
文学艺术的判断,对人的判断,对时事的判断,对诸多问题的判断,不可能具备更高更清晰的思维坐标。

人的力量来自于思想。

一般来说,我们需要最起码的阅读,否则就不知道世界之大历史之长、思想之多,
难免将自己封闭在平庸的见识中,求知者的痛苦来自交流的障碍,比如不能阅读其他民族的思想原著,或不能
顺畅无碍地接受中国古典。

有些译品的确难懂,只好勉强吞咽,许多思想家的原作是平易流畅的,经过译者翻
译就变得疙疙瘩瘩了。

获取古今中外的思想是我们的权利,获得这样的权利需要一些条件,比如语言的条件,好在我们生活在一
个译事发达的时代,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程颢、朱熹、王阳明、这些古代哲人的著作虽然难懂,好在都有译文,这些重要的思想家说过什么,主要的观点是什么,当然应该知道,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会自认
为有了深刻的发展,却不知早在几千年前他人就已经说过了。

国外的思想家,康德、海德格尔、弗洛伊德、达
尔文,世界上的几大宗教等,其阅读意义与中国先哲相同。

总之争取机会跟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思想对话,哪怕
是浅浅的理解,都是极其有益的事情。

我们不会容忍自己的茫然无知,形同懵懂,不知道我们人类历史上有过
这么多杰出的思想家、这么多了不起的见解和发现。

思想和知识与艺术理解紧密相连,比如谈到西方文学,有人读得很熟,开口即可历数其中的情节人物,但
听起来总有点“隔”,总让人觉得不对劲,为什么?因为读者对基督教、天主教知识并没有入门,而西方文学大都兹生于基督教、天主教的文化土壤上,哪怕是反对这些宗教的人也同样如此,有人曾发出感慨:过去读托尔
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觉得一切都懂了,后来深入接触过基督教,回头再看他们的著作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和
方便,简直就是豁然开朗。

这是因为真正的理解还要从文化开始。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反省,问自己是否闭塞和懒惰,是否错过了一些了不起的思想与智慧。

检点下来,我们
会发现整体听来的一些见解,主意和方法,都是在世俗风尘中转来递去之物,它们几乎无不带有实用主义的目的、个人的欲望和自私狭隘的认识,即便是转引于思想家的,也往往没能真正地全面地传达出思想家的本意。

就精神层面而讲,我们极容易生存在庸俗社会学、市井意识和浅薄机灵交织而成的所谓“见识”之中,并以此
构造其个人的思想基础,成为我们的思想来源。

思想环境一旦破坏了,也就意味着长期处于低微的精神水准之下。

(摘编自张炜《海边兔子有所思》
(1)文章第一段所言“见解”指什么?依据这些“见解”形成的“思想”来为人处世,有什么“后果”?请根据文意,分别做出简要概括(4分)
“见解”指平时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者从各种小报、娱乐媒体上得到的“思想”。

后果:影响所谓的“思想”的行成;左右日常生活观念;看待事物的角度和高度,遵循的标准,不过是取自庸
常的似是而非,对社会的判断,对文学艺术的判断,对人的判断,对时事的判断,对诸多问题的判断,不可能
具备更高、更清晰的思维坐标。

(2)文章认为理想的“思想环境是怎样的,有何意义?请简要分析(10分)
①需要最起码的阅读,这样可以知道世界之大、历史之长、思想之多。

②掌握知识与艺术理解,能真正理解提高认识能力。

③要学会反省,反省自己是否闭塞和懒惰,是否错过了一些了不起的思想与智慧。

能够发现一些见解、主意、方法的真正内容,提高自己的精神水准。

材料题三:
影视产品挤压纸媒读物是当下一个明显趋势,正推动文化生态的剧烈演变。

前者传播快、受众广、声色并茂,并具有文字所缺乏的诸多优越,不能不使写作者们疑惑:文学是否己成为夕阳?
没错,如果文字知识用来记录实情、实景、实物、实事,这样的文学确实已遭遇强大对手,落入螳臂当车
之势,出局似乎是迟早的事。

不过,再想一想就会发现,文学从不限于实录,并非某种分镜头脚本,优秀的文
学实中窝虚,虚实相济,虚实相生,常有镜头够不着的地方。

钱钟书先生早就说过:任何比喻都是画不出来的,说少年被“爱神之箭”射中,你怎么画?画一支血淋淋的箭穿透心脏?今人同样可以质疑:说恋爱者在“放电”,你怎么画?画一堆变压器、线图、插头?
画不出来,就是拍摄不出来,就是意识的非图景化。

其实,不仅比喻,文学中任何精彩的修辞,任何超现
实的个人感觉,表现于节奏,色彩,韵味,品相的相机把握,引导出却略、跳跃、拼接、置换的变化多端,使
一棵树也可能有上千种表达,总是令拍摄者为难,没法用镜头来精确地追踪。

在另一方面,文字的感觉化之外
还有文字的思辨化。

钱先生提到的是:人是高智能动物,对事物总是有智性理解,有抽象认知,有归纳、演绎、辩证、玄思等各种精神高路,所谓“白马非马”,具体的白马黑马或可入图,抽象的“马”却不可入图;即便
拿出一个万马图,但“动物”“生命”“物质”“有”等更高等级的相关概念,精神远行的诸多秒门,还是很
难图示和图解,只能交付文字来管理,若没有文字,脑子里仅剩一堆乱糟糟的影像,人类的意识活动其不会滑
入幼儿化啊?
可见有了这两条,写作者大可放下心来,即便撞上屏幕上的声色爆炸,汉语写作的坚守、发展、实验也并
非多余。

恰恰相反,文字与图像互为隐形推手,一种强旺的文学成长,在这个意义上倒是优质影视生产不可或
缺的重要条件。

(摘编自韩少功《镜头够不着的地方》)
问题:
(1)文中画线处“镜头够不着的地方”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分)
(2)如何理解文中认为“文学与图像互为隐形推手”?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10分)
【参考答案】
(1)指的是文学有影视产品所表现不出来的领域:文学从不限于实录,并非某种分镜头脚本,文学在实处
还有虚,是实外有虚,实中寓虚,虚实相济,虚实相生的。

(2)图像作为影视产品的主要呈现方式,他传播快,受众广,声色并茂,还原如真,具有文字所缺乏的诸
多优越,但是图像并不能完全代替文字,因为有些东西图像无法画出来、拍摄出来。

文字具有镜头够不着的地方,那便是意识的非图景化和文字的思辨化。

一方面文学中任何精彩的修辞,任何超现实的个人感觉,表现于
节奏、色彩、韵味、品相的相机把握,引导出缺略、跳跃、拼接、置换的变化多端,总是令拍摄者为难,没法
用镜头来精确地追踪。

另一方面,人是高智能动物,对事物总是有智性理解,有抽象认知,有归纳、演绎、辩证、玄思等各种精神高蹈。

对于很多概念,精还是很难图示和图解,只能交付文字来管理。

总之,文字的感觉
承担和思辨负载是影视镜头所短的。

所以说文字与图像互为基因,互为隐形推手。

一种强旺的文学成长,在这个意义上到时优质影视生产不可
或缺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逻辑思维能力
考点归纳
1.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2.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3.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一、概念
概念就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性质。

其中内涵是概念所具有的特征,外延是概念所指的对象。

内涵与外延具有
反变关系。

根据外延,概念之间具有全同、属种、种属、交叉、全异5种关系。

全同关系:全同关系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的关系。

属种关系:属种关系是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相重合的关系。

种属关系:种属关系是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和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相重合的关系。

交叉关系:交叉关系是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和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相重合的关系。

全异关系:全异关系是两个概念在外延上没有任何部分相重合的关系。

二、直言命题
命题也叫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判定的一种思维形式。

(1)直言命题的类型
根据所含联项和量项的不同,可以把直言命题分为六种类型:
①全称肯定命题:所有S都是P,记为SAP,缩写为A。

②全称否定命题:所有S都不是P,记为SEP,缩写为E。

③特称肯定命题:有的S是P,记为SIP.缩写为l。

④特称否定命题:有的S不是P,记为SOP,缩写为0。

⑤单称肯定命题:a(或某个S)是P。

⑥单称否定命题:a(或某个s)不是P。

(2)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
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是指有相同素材(即有相同主项和谓项)的直言命题间的真假关系。

如果没有相同
的主谓项,则无法比较它们的真假。

可以把A、E、I、O之间的真假关系概括为四类,即反对关系、差等关系、矛盾关系和下反对关系。

(3)三段论
所谓三段论,就是由一个共同词项把两个作为前提的直言命题联结起来,得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作为结论
的推理。

三段论由三个直言命题构成,其中两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

要想使一个三段论有效。

就必须遵守一般规则。

三段论的一般规则有如下几条:
①在一个三段论中,有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②两个前提不能都是特称命题,且只要前提有一个为特称,则结论为特称。

③两个前提不能都是否定命题,且只要前提有一个为否定,则结论为否定。

三、模态判断
在逻辑中,"必然""可能""不可能""一定"等叫作"模态词",包含模态词的命题叫作"模态命题"。

四种模态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为:
(1)矛盾关系:必然P与可能非P;必然非P与可能P。

(2)反对关系:必然P和必然非P。

(3)下反对关系:可能P和可能非P。

(4)从属关系:必然P和可能P:必然非P和可能非P。

四、复合判断
复合命题是指由简单命题用联结词联结而成的命题。

根据其逻辑含义,可以将这些逻辑联结词分为四大类,这四大类构成了四种不同逻辑含义的复合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

其中,假言判断在
逻辑判断试题中涉及最多。

五、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指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根据前提所考查对象范围的不同,把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1)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中的每一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2)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个体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不完全归纳推理可以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

六、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
相似的推理。

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既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因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类比推理
的可靠性:
第一,前提中确认的相同属性越多,那么结论的可靠程度也就越大;
第二,前提中确认的相同属性越是本质的,相同属性与要推出的属性之间越是相关的,那么结论的可靠程
度也就越大。

七、逻辑基本规律
(1)矛盾律
矛盾律是指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中必
须否定其中一个,不能两个都肯定。

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2)排中律
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就是排中律。

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都否定。

必须肯定其中一个,否则会犯"两不可"的错误。

(3)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维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这就是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八、论证推理
论证推理考查的主要是批判性思维,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识别、构造、评价实际思维过程中各种推理和论证的能力。

论证推理的解题原则:
(1)答案不需充分
在加强支持型和削弱质疑型题目中,只要求考生能够在所提供的选项中选取能最大限度支持或削弱题干论证过程的一个选项,而不用去考虑这个选项能否必然使论证完全正确。

(2)收敛思维
在解题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选项的信息尽量来自题干材料;另一方面,在答案选取中,尤其是在排除干扰项时,要严格依据选项的字面意思,而不能过度引申。

(3)相对最优
考生在区别干扰项和正确答案时要注重选项对题干论证所起作用的程度上的区分。

考生只需要在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做出选择,而不必对选项和题干的设置产生质疑,考生只需要在限定范围内选出相对最优的选项即可。

测一测:
1.下列选项中。

与“教授”和“科学家”两概念的关系一直的是( )
A.“图书”和“英文书”
B.“昆明”和“舂城”
C.“学生”和“运功员”
D.“足球”和“篮球”
2.下面图形组合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在问好处的是( )
3.下列选项中,与“重庆一直辖市”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A.法国-法兰西
B.华盛顿-纽约
C.英国-联合国
D.北京市-首都
4.找规律填数字是一项很有趣的游戏,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按照“2+5+7→144935”“3+5+6→184830”“4+4+9→367236”的规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7+6+4→285224
B.7+6+4→284270
C.7+6+4→422452
D.7+6+4→4228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