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原著选读》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
本人仅收藏整理
如有错误
还请自己查证!
《中国哲学原著选读》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原著选读
课程类别:指定选修 学时:80学时
编者姓名:冯焕珍 单位:哲学系 职称:副教授
授课对象:本科生 专业:哲学 年级:三年级学生
一、本课程的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在于配合"中国哲学史"这一哲学系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
使哲学系本科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关心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得到思考和表达的方式及其解决问题的成就
具体说
要求学生理解:
1.在传统中国哲学中
源远流长的主要有儒家、道家和佛家三个流派
这三个流派关心的核心问题都不是知识问题而是价值问题
也就是说是如何成圣(儒家)、成道(道家)、成佛(佛家)或如何完善人的人格和精神生命的问题
2.儒、道、佛三家在思考人如何走向人格完善与精神升化时
是将人自身置于其感悟到的宇宙人生的终极境界或本真状态来行的
这种终极境界或本真状态既是其哲学系统的起点
也是其终点
而他们建构哲学系统的目的就是为敞开其所见实相(实事)提供一精神之路
这与西方主流哲学家仅仅将其哲学思想的起点视为逻辑预设的知识论建构方式是大异其趣的
3.当他们将宇宙人生之道彻底贯通之后
便以格言、散文、语录、诗词甚至书信等等方式表达出来
佛家虽重分析
但同样视之为理解佛理以觉悟真如的方法
并不将理论系统的自洽性看成至关重要之事
换句话说
他们是依心灵与宇宙相感通的逻辑来表达理论的
这与西方主流哲学特重表达的逻辑自洽性亦很不相同
4.儒、道、佛三家各为人类贡献了一种成就精神生命的学问
直到今天
它们仍然是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5.以儒道佛三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中国人是心怀天下、优游自得的人
二、课程内容
1.教材改编
基于上述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首先在教材的编辑方面进行了改
革
从前的《中国哲学原著选读》教材选材广泛
其内容完全与《中国哲学史》(故代部分)相配
它的好处在于可以随时查到所学中哲史内容的原文
但缺限亦相当明显
首先
这样的教材根本无法在40个学时内讲授
其次
虽然传统中国哲学家们的著作中完整的篇章居少
但并非没有
选择这类文献来讲授更能反映一个哲学家的整体思想
更能体现哲学家们写作的方法与风格
也更适合今天的学生理解问题的习贯
然而
以前的教材几乎全是文献的摘
录
这是不太可取的
因此
我着手重新编了一部《古代中国哲学文献选编》为教材
这本教材选编了儒、道、佛三家最有代表性的完整的文献共15篇
按流派分
儒家7篇
道家5篇
佛家3篇;按时代分
先秦5篇
魏晋5篇
宋明5篇
这样
在授课时
就可以以完整的文献为核心来理解儒、道、佛三家的理论系统
2.课程内容
A.1--6周
讲授孟子的《尽心》(上、下)篇或《中庸》
其中1--4周主要是随文解释文献中难懂的文法、概念和文义;第5--6周则以文献为中心理解:(1)儒家的系统:天(自然之天与德性之天)--人(自然之性与道德之性)--善心(仁心)--善德(仁、义、礼、智、信)--善行(修身齐家:孝、悌、忠、信;重义轻利
治国平天下:仁政)--尽心、尽性、知天--万物皆备于我;(2)实践的方法:自诚而明(对智力高的人)与自明而诚(对智力不太高的人);(3)儒家的学问从修身齐家扩展到治国平天下时面临的困难
此部分重点在理解孟子的"天"、"善端"、"性善"、"义"、"利"、"返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等概念或《中庸》的"命"、"性"、"道"、"诚"、"明"、"参天地之化育"等概念及儒家的理论系统
难点是如何理解儒学的心性向度(心性儒学)与政治向度(政治儒学)的复杂关系以及儒学意式形态化之后的一系列后果
B.6--11周讲授庄子的《齐物论》
其中6--9周随文解释难懂的文法、词义、文义
第10--11周以文献为中心理解:(1)庄子道论的渊源;(2)庄子道论的系统:道在万物--道之遮蔽(成心-是非)道之澄明(理上:齐"物论"--齐"《齐物论》"--齐万物;行上: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入于不死不生)--道通为一;(3)庄子的道论向郭向的独化论的演化
此部分中点在理解"道"、"丧我"、 "天籁"、 "成心"、"是非"、"莫若以明"、"至人"、"真人"等概念及庄子的系统
难点在讲清楚老子、庄子与郭象三者之间的理论区别
12--17周讲授僧肇的《不真空论》或《般若无知论》
其中第12--15周随文解释难懂的文法、概念与文义
第16--17周理解僧肇的般若学系统:(1)般若学与道家之道的区别;(2)般若学与"六家七宗"的区别;(3)僧肇般若学的理论结构:万法自性皆空(万法缘起性空
故万法非有实体的存在物;万法性空缘起
故万法非空无之无
结论:触事而真
)--万法空性之被遮蔽(有分别知即知性之知而无般若
智慧)--开启般若智慧--现证万法空性(涅槃)
此部分重点在理解"虚"、"无生"、"不真"、 "空"、"非有"、"非无"、"无知"、"无所不知"、" 涅槃"、"六家七宗"等概念及僧肇的理论系统
难点在如
何理解佛家的缘起性空思想
18周讲授徐上瀛的《溪山琴况》
三、使用说明
作为《中国哲学史》的配套课程
本课程的重心不是对前一课程所及内容的原典进行浮光掠影式的概观
而是旨在如何提高学生阅读故古典的能力
因此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故典的观念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前者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虚心精神;其次要引导学生树立一种"同情地理解"古典的态度
关于后者
至关重要的是讲清楚价值论与时识之间的异同、其理论上的关连性及其人的整体生命中的地位
为了考查教学效果
期中可安排学生就教材中的一篇文献的思想进行一多侧面的次讨论
四、主要参考书
1.《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上、下)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
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版
2.《中国哲学史史料选辑》(多卷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
究所编
中华书局版
3.《中国哲学十九讲》
牟宗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中国哲学的特质》
牟宗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5.《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牟宗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版
6.《古琴音乐艺术》
叶明媚著
香港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