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讲: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1.答:高等教育包括由大学或国家核准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其他高等学校实施的中学后层次的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或者研究培训。
高等教育的特征: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
2.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
3.具有学术性;
4.具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
2.专业性与广博性的关系体现在:①政治功能——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与社会政治的变革
●传播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青年一代的政治社会化进程
●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影响社会的各种政治变化和发展②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社会的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培养经济建设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基础和条件
●帮助人们形成新的观点、态度、行为和习惯,适应现代经济生活和现代生产的节奏和变化
●产学研结合促进科学知识的创新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劳动力再生产
③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人类文化
●创造、更新人类文化
●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
第二讲: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1.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始于中世纪大学,其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
19世纪初以德国柏林大学的建立为标志,确立了科学研究的职能。
19世纪末美国“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2.现代高等教育的形态是在工业化社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
(1)社会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专门技术人才,开展应用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
(2)科学研究的分化和加深,所需的巨额费用自治团体已不能够承担,大学组织的扩大和内部结构的复杂化也需要国家行政力量的介入。
(3)国际政治经济竞争加剧,导致各国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控制
和支持,以求通过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取得技术经济时代的领先地位。
这一时期的高等学校,在原有的育人、科研两个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为社会经济服务的重要目标。
第三讲:高等学校的职能
1.高等学校的职能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化和现实化,现代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
三大职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育人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是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发展科研有助于社会进步,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
社会服务与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最佳途径,也可以促进人的素质的综合发展。
2.通过普通知识的教学和理智的培养,大学应该造就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文化修养”的人,因此大学的通识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3.高等教育中的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是指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或两种不同教育模式。
二者在教育目的、对象、规模上存在着明显区别。
最主要的区别是受教育者的面的宽窄上。
英才高等教育只面向少数人,教育规模较小,目的是培养少数人才和治国精英。
大众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大众,受教育者分布广泛,使更多的人,特别是工农大众子女也可以上大学。
教育规模扩展,以高等教育的层次、种类和形式的多样化为特征。
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行各业的建设人才,也包括一部分未来的国家管理人员。
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是当今世界及我国的必然趋势。
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有两种模式:
●美国模式——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
●日本模式——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关系的处理:
在现实选择中,要将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结合起来。
(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出现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要求。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培养的需求。
(3)现有国情的选择。
(追赶型经济需要专才;通才更容易适应社会。
)
第四讲: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
1.(一)社会义务:文化的传承者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者
1.文化的传承者
学校是人类文化代际交接和传承的场所,高校教师是人类文化代际交接和传承的执行者。
2.人力资源的开发者
高校教师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人力资源的早期开发,间接地推动社会发展。
(二)教学管理: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的组织者
1.高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2.高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合作者和参与者
3.高校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拓展者
4.高校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三)心理定向: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
教育是塑造完善心灵的职业,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教师的引导。
心理问题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要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四)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研究者和设计者
教师要为自己的个人成长作出规划,为自己的成长负责,研究和设计自我,包括研究自身发展起点、成长环境、资源利用、目标设定、路径选择、成长评价等。
2.影响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成功的因素有:
1.社会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因素
2.学校文化——学校条件、管理方式、高校教师文化、学校之外
的社会文化结构
3.个人经历——个体的家庭环境、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对高校教师从教产生特殊体验的“关键事件”
4.自我更新——专业自主性的发挥、自我更新能力的发展
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成功是建立在高校教师成长的基础之上的。
高校教师成长的途径:
1.专业学习——正规的学校教育:职前接受学科专业训练、师范训练,职后为了提升自我的价值重新“回炉”深造。
2.专家引领——名师名家的点拨和引导,形式有学术专题系列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最有效形式、最受欢迎形式)、教学专家咨询、合作课题研究等。
3.同伴互助(基本途径)——教师专业团队、教研组等采取“帮扶式”“谈话式”“研讨式”“理论学习式”等形式。
4.个人反思(根本性动力因素、第三条路径)——教育事件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学风格反思、心智模式反思。
3.大学生的特点:
1.大学生身体的特点
生理发育接近或达到成年人水平。
2.大学生心理的特点
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但不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易带主观片面性;情感丰富多彩但波动较大;意志水平显著提高但不平衡不稳
定;思想价值取向多元发展但矛盾重重。
3.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
主动性、开放性、独特性、创造性
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1.自主发展、自我建构的学习主体;
2.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
3.具有独立性、探索性的学习者。
4.高校师生关系的具体内容
1.高校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
教育关系是师生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和管理,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
2.高校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
3.高校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
师生双方自觉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践行道德规范,承担道德责任的关系。
教师的道德行为对这一关系起决定性的作用。
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基础,情感关系和道德关系是在教育关系之上衍生出来的。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高校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互为主体性的交往关系,是“主体间性”的关系。
“主体间性”关系是师生在没有压力制约的情况下,交互共生的
存在状态,个体间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个体独立性、社会性和群体性。
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主体间性”表现为四个方面:
1.平等对话
2.互相尊重
3.共同分享
4.彼此评判
第五讲:高校教学活动的内容
1.教学内容在选择与组织时,主要受到三种因素——知识、学生与社会的制约。
●知识:决定教学内容可选择的范围;知识分类决定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兴趣好、动机、需要。
●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地位、时代背景
从不同的因素出发,形成了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不同观点:
●学科中心论
●学生(儿童)中心论
●社会中心论
(一)学科中心论
一种古老的思想,认为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强调以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在内容编排上要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
永恒主义课程论和要素主义课程论是其代表。
永恒主义强调“永恒的学科”,永恒学科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为三类:理智训练的内容、理智训练的方法、理智训练的工具。
要素主义强调要精选共同文化要素组成教材,采用学科课程。
(二)学生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的代表是经验主义。
主要观点: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倾向等为基础来设计、组织课程,即课程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
杜威:以学生为中心、以个人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三)社会中心论
社会中心论的代表是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核心观点: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改造社会的技能,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改造主义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将各门学科的内容统一于社会问题中,以多种形式的活动形成学习单元。
2.1.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
不同类型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
2.课程之间的空间关系
单门课程之间相互搭配与相互融合:要实现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
内容有机紧密联系、搭建各学科各专业之间共通的平台。
3.课程之间的时间关系
从纵向结构上考查学生先学什么课程再学什么课程,处理“先修后续”的关系。
3.微观层面的高校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含义
课程设计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或各种成分,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
其内涵包括:
●课程设计是基于对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对课程要素的优化组合;
●设计是对目标和内容或学习经验的选择确定;
●课程设计旨在确定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课程设计的结果是课程方案。
(二)高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1.课程方案的设计
课程方案在我国高校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为教学大纲,美国主要表现为课程标准。
2.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主要根据学习领域的特征、学生发展特征,并以行为目标的形式更为具体的分解培养目标。
第六讲:高校教学活动的过程
1.(一)教学准备阶段
1.从哪里出发:明确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师对自己的认知、对学生原有水平的认知,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师生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2.到哪里去: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
3.如何到达:明确教学活动的技术、方法和情境
4.是否到达:明确教学活动效果的评价——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二)实施调控阶段
师生通过互动和合作,将教学设计方案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任务:组织一系列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学技能:基本教学技能、调控教学技能
(三)反馈评价阶段
教学信息反馈
方式:练习、提问、测试、考核
类型: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对教师的意义:帮助教师激励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帮助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提高教师的反思指导。
对学生的意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反思能力;加强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与合作。
(四)反思总结阶段
反思是一个由解构到再建构的过程,解构是手段,再建构是目的。
反思可以凸显教学的专业自主性,把关于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和现实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反思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策略: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是在教学目标确立后,根据特定的教学任务和师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活动内容,借助一定的教学活动方法和教学活动所依赖的媒体、技术,采用特定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形成有效的教学活动方案。
教学活动策略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综合。
1.知识呈现的策略
类型:讲授、直观演示
讲授的含义:教师以口头语言形式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
讲授的阶段:介绍讲述纲要——详细讲述学习内容——强调要点,总结内容。
讲授的优势:信息量大、受众面广、主控性强、耗时较少。
讲授的缺陷:学生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强调共性,忽视个性。
2.信息沟通的策略
方式:对话——问答、讨论
功能: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达到视域融合和交流、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活跃课堂气氛。
要求:
●问答——问题的提出要围绕教学内容,富有目的性、启发性、逻辑性、导向性;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给予学生均等的机会回答问题;教师要适时回应学生的回答。
●讨论——学生分组恰当;全体成员要明晰讨论的问题;教师要适时发挥指导和管理作用;讨论时间长短适宜;教师指导学生锻炼综合概括能力。
3.巩固知识的策略
方式: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
要求: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为学生活动提供基本条件;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度介入;组织好学生的成果交流。
4.组织管理的策略
内容:通过师生互动和协商,建立教学常规,培养学生自制力;师生明确教学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随时沟通协调;创设恰当的教学活动情境;师生有效利用身体语言沟通情感,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节奏;发挥教学机智,处理偶发事件。
第七讲高校教学活动的评价
1.教学评价的内容
(一)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
1.学生学业过程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学习能力的评价
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以各门课程标准为依据,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或各学习阶段应达到的标准。
(二)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
教师素质、工作过程、工作成果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
(一)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
1.日常测验
2.期末考查和考试
(二)几种新兴的学生评价方法
1.学习契约(学习合同):由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设计的书面协议,它确定学生学习的目标、达到目标的方法、学习活动进行的时间、完成活动的证据以及确认这些证据的标准等。
2.量规:一种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是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评级指标。
量规适用于评价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给定作业或任务的学习活动产生的成果。
教师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1.课堂观察
——最为传统、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评价者有:学校的督导员、同行、教学管理人员;
评教的具体方式有:督导评教、同行评教、教学管理人员评教。
2.学生的学业成就
评价教师的一项指标,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学业成就包括考试成绩、学生在各种学科竞赛中的获奖成绩。
3.学生评教
在学期中或学期末由学生按照评教指标体系对任课教师的师德、教学技能、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的评价。
要恰当看待学生评教:要尊重和重视学生的意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也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教师本人也要正确对待学生评教。
4.教师的自我评价
撰写教学日志、同行之间相互听课、议课、向学生征求意见、教学档案袋评价法。
2.答:建议有:1.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通过评价,促进师生的发展。
2.重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评价价值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与方法的多元化。
3.现代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广泛使用
信息技术
第八讲:高校教师的教学艺术
1.体现在备课、讲课、评课等方面。
备课:“四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备自己“四写”——写教学进度计划、写单元教学计划、写课时教学计划、写教学反思
备教材——钻研教材,达到“懂、透、化”
●备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备教材的地位
●备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备教材内外隐含的教育资源
备学生
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以及生活体验、情感等影响接受新知识效果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并有针对性设置教学环节,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
●了解学生原有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
●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
●关注自己所教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备教法和学法
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选择合适的教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备教师自己
●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当教法
●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
四写
1.写教学进度计划(教学日历)
学期备课阶段形成的成果呈现方式。
2.写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备课阶段形成的成果呈现方式。
3.写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1)教案的内容:教学课题、授课班级、教学目标、授课时数、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具准备、板书设计、作业要求、课后反思。
(2)实验课教案的内容:实验名称、课时安排、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介绍、基本操作与仪器介绍、实验重点步聚、实验中应注意事项及实验后记。
(3)教案的编写方法:文字表达法、列表一览法、卡片提示法。
4.写教学反思
每次上完课后教师对上课的回顾、反思和总结。
说课的原则
(1)理论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逻辑性原则
(4)艺术性原则
(5)特色性原则
说课的内容
(1)说教材、教学对象
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教材简析,提出具体教学目标,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重点、难点、关键
(2)说教法、学法
明确以哪种教学方法为主,采用哪些教学手段;明确如何指导学
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3)说教学程序
说清楚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各个教学环节: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环节、重点与难点的处理、教学的理论依据(4)说练习作业的安排和板书设计
作业的形式、安排方式、作业数量;板书内容与结构
说课的程序
(1)确定课题:自选课题、指定课题
(2)精心准备:知识准备、理论准备、技术准备
(3)形成说稿:形成说课教案
(4)进行说课与答辩
说课要注意的问题
(1)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
(2)说课不是授课,说课比较灵活
(3)说课不是“背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4)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一节课的1∕3-1/4(5)教育理论与教材相结合
2.画图,善用工具
3.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教学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将知识与审美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愉悦中进行学习的精湛的教学技能技巧。
教学艺术的类型:讲的艺术、写的艺术、做的艺术
第九讲:高校研究的一般概述
1.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1.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很强的创新能力,从而能做出创造性成果、有所建树的人。
2.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高校人才集中,学科门类齐全,是最具活力的知识生产发源地。
3.高校是技术创新系统执行主体的组成部分
4.高校制度创新系统是国家制度创新系统的实现形式
高校科研的作用
(一)高校科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1.高校科研通过原创研究提升核心竞争力
2.高校科研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
3.高校科研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先进技术转化为国内技术创新
2.科学研究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
1.科研能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
2.科研能提高研究者的学术水平
3.科研能促进研究者教学水平的提高
3.高校科研的基本原则:
1.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原则
2.科研层次化与特色化的原则
3.独立与合作相结合的原则
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4.答:1.大力推进体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2.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经费效率;
3.改善科研创新基础条件,加快实现资源共享;
4.加强组织和协调,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5.坚持产学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
6.扩大国内外科研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研资源;
7大力加强地方高校科研的创新工作。
第十讲:高校科研的程序与方法
1.高校科学研究的步骤
1.确定选题并制订研究计划
2.进行文献检索和实地调查
3.进行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2.高校科研的具体方法
1.观察研究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研究,从而了解某些特征和规律的方法。
2.实验研究法:在有目的地变革事物的过程中观察事物、探索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3.文献研究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需要,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相关资料,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出事物的
本质属性,从中发现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4.调查研究法:通过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问题或探讨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3.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存在的问题
1.教学任务繁重而无暇顾及科研
2.科研实践经验不足而难获科研立项
4.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
1.青年教师要形成积极的学术态度
2.学校要重视青年教师的科研管理
3.管理机构要为青年教师提供应用平台
5.高校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的要求
(一)熟悉科研课题申报常识,关注课题来源动态
(二)执著钻研专业知识,慎重科研选题
选题的原则
1.价值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创新性原则
(三)做好前期调研工作,扎实完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的特点:
1.综合性
2.评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