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小柴胡汤证治研究
小柴胡汤方证研究及临床应用规律探讨
小柴胡汤方证研究及临床应用规律探讨一、本文概述《小柴胡汤方证研究及临床应用规律探讨》是一篇旨在深入研究小柴胡汤的药理作用、方证特点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规律的学术性文章。
小柴胡汤,源于古代中医经典《伤寒论》,是一款历史悠久的中药方剂,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和胃降逆等功效。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实验研究以及临床数据分析,全面揭示小柴胡汤的药理机制,明确其方证特点,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实践中的应用规律。
本文首先对小柴胡汤的历史渊源、方剂组成及基本功效进行概述,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通过实验研究,深入剖析小柴胡汤的主要药效成分、作用机制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数据,分析小柴胡汤在不同疾病中的疗效差异及其适用条件,总结其临床应用规律。
对小柴胡汤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贡献力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详实的小柴胡汤应用指南,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同时也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小柴胡汤的方剂组成与药性分析小柴胡汤,出自古代中医经典《伤寒论》,其方剂组成独特,药性分析精准,因此具有卓越的疗效。
其方剂组成为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
下面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药物的药性及其在方剂中的作用。
柴胡为方剂中的君药,具有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的功效。
其独特的香气能够疏散郁结,调和气血,使全身气机流畅。
黄芩为臣药,苦寒清热,擅长清解半表半里的热邪,与柴胡相配,既能解郁,又能清热,共同发挥解表清热的作用。
人参、甘草为佐药,人参大补元气,甘草和中缓急,二者共同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使人体的正气得以恢复,抵抗病邪的侵袭。
半夏、生姜为另一组佐药,半夏燥湿化痰,生姜温中止呕,二者配合,能够调和胃气,消除恶心呕吐的症状。
大枣为使药,既能补中益气,又能调和诸药,使整个方剂的药性更加平和,提高药效。
小柴胡汤的研究与运用
③ 后世医家之说:
• 后至程钟龄《医学心悟》所立八法中“和法” 亦以小柴胡汤立论,这也是受成氏影响。后 来程氏亦觉得自说之“和法”范围太小了, 便把其他法门拉进去。如清而和、温和、消 和,和之变化无穷,其实,清、温、消法各 有一定概念。程氏此说又可能与景岳之说而 来。景岳说:“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 这话说得很笼统,那一类不是制其不和呢?
2.免疫调节:在调控免疫反应方 面具有多种复杂机理,其作用中以对
免疫抑制状态最为有效,但也能改善 免疫亢进模型,总之,其具有BRM的 特点。
3.改善A硬化。 4.改善肝功能损害。
5.解郁理气原理:天津南开医院 以IV给药狗胆总管口括约肌,紧张度 下降而有利胆,对家兔IV烟硷引起肠 管张力向上,再IV上述药其紧张性下 降,蠕动变慢,幅度变小——解痉, 如此可解释和法之调整肝胆胃肠功能。
小柴胡汤的研究与运用
一、小柴胡汤方组剖析
柴胡——疏泄胆气
从
药
物
组 成
黄芩——清泄胆热
一疏一清, 气郁通达。 ① 和解少阳主 药,火郁得发
生姜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圣药。 ②
参枣草——补中益气,防患于未然。 ③
从
药
柴芩合用——
物
苦降——寒、泻
配
伍
及
性 味
姜夏相配——
特
辛开——热、泻
点
参枣草—— 甘调——补
首先从“寒热往来”之来由及其本质而言,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 为“阖”,少阳为“枢”。故称少阳为枢机, 处于半表半里。胆与三焦为少阳之腑,胆在胁 下,有疏泄作用,可通达表里内外,外可从太 阳之开,内可从阳明之阖,开则为阳,阖则为 阴,故为“枢”。少阳受邪,邪正相争,进退 表里之间,势必致开阖枢机不利,故称为半表 半里证,邪胜于正,由外向里则恶寒,正胜于 邪,能抗邪外出,则发热。由于正邪相争各有 进退,从而导致寒热往来,故寒热往来是枢机 不利,也是半表半里证之特征。
中医方剂小柴胡汤
《伤寒论》
第一部分 组成 第二部分 功用及主治 第三部分 病机分析 第四部分 方解及临证加减
第一部分 组成
柴胡半斤(24g) 黄芩三两(9g) 人参三两(9g) 半夏洗(12g) 甘草炙三两(9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擘,十二枚
第二部分 功用及主治
功用:清胆热,调气机,益正气;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即表情沉默,不欲言语),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薄黄,脉细弦或沉紧。
第三部分 病机分析
[证治机理]少阳经脉循胸布胁,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伤寒邪 犯少阳,病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邪胜欲入里并于阴,正胜欲拒 邪出于表,故往来寒热;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 ,而致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故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若妇人经期,感受风邪,邪 热内传,热与血结,血热瘀滞,疏泄失常,故经水不当断而断、寒 热发作有时。治疗大法:邪在表者,当从汗解;邪人里者,则当吐下。 今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表里之间,则非汗、吐、下所宜, 故唯宜和解之法。
辨证要点:根据胸胁苦满,或胁痛,心烦,表情沉默,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细为用方审 证要点。
正确使用小柴胡汤,既是主治少阳胆热气郁证的基础方,又是主治热入血室证(发热,恶寒,经水适 来或适断,少腹急结,经水夹血块,心烦,急躁,胸胁苦满,或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如结胸状,如疟 状,如见鬼状,舌红,苔黄,脉弦迟)、产后郁冒证(头昏,目眩,胸闷不舒,呕不能食,大便硬,头 汗出,或手足冷,苔薄,脉弱)、胆郁发黄证(身黄目黄,小便不利而黄,或腹痛,胃脘满闷,口苦, 呕吐,胸胁苦满,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的基础方。
《伤寒论六味小柴胡汤”方证发微
探讨小柴胡汤长期使用的毒副作用及合理使用方案。然而,在小柴胡汤的应用 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如何保证小柴胡汤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 (2)如何科学评估小柴胡汤的临床疗效;(3)如何解决小柴胡汤与其他药物 的相互作用问题;(4)如何降低小柴胡汤的毒副作用并确保患者的安全使用。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加强研究合作,完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临 床疗效的科学评估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以及开展毒副作用的深入探讨和合理 使用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同时,我们也需要从政策法规层面加强对中药的管理 和监管,以保证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结论
小柴胡汤具有广泛的临床运用价值,可运用于内科、外科、妇科等多个领域。 在运用过程中,需注意辨别病证,准确掌握药物的加减用量,以便更好地发挥 其治疗效果。随着现代医学对小柴胡汤药理作用的研究深入,其临床运用前景 将更加广阔。今后需进一步发掘小柴胡汤的新用途,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引言
小柴胡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源自《伤寒论》,具有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调和肝脾等功效。近年来,随着中医方剂研究的深入,小柴胡汤方证研究及临 床应用规律探讨逐渐受到。本次演示将系统地探讨小柴胡汤方证的相关研究及 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规律,为更好地应用该方提供参考。
二、方剂组成
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及用量为:柴胡24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12克、 甘草5克、生姜9克、大枣12枚(擘)。其中,柴胡为主药,具有疏风解表、透 邪外出之功效;黄芩清胆经湿热,制约柴胡不致过于辛散;人参、甘草、大枣 益气扶正,增强机体抵抗力;半夏和胃止呕,消除症状。诸药合用,共奏和解 少阳、扶正祛邪之效。
6、总结本次演示的主要内容,强调小柴胡汤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本次演示主要介绍了《伤寒论六味小柴胡汤》方证发微的相关内容。通过分析 方证的内涵和表现,阐述了小柴胡汤的应用范围和配伍技巧。同时,本次演示 还介绍了小柴胡汤在现代医学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及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和 抗肿瘤等方面的作用。综上所述,小柴胡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重要的临床 意义。
小柴胡汤
+病因:《伤寒论》97条说:“血弱气尽,胰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飞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说明了少阳病乃由气血虚弱,抗邪不足,以致邪气内传留于半表半里,搏结不散,正邪交争,而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口苦、咽干、目眩”使使等证。
+小柴胡汤原为“少阳病本证”而设。
少阳病之成因,即为人体气血虚弱,阳气失于卫外机能,膝理疏松,外邪乘虚而入,邪气与正气相争于少阳半表半里部位所致。
胆寄少阳相火,邪入少阳,正邪相争,造成相火内郁,气机枢转失于调畅,甚则可以横逆犯脾胃,木土同病。
+邪入少阳,不外是本经自病,或它经传来。
所以少阳病有从太阳之表而来者,有自发于少阳者,也有阳明病欲解而外达至少阳。
但这不只限于此二经,其他经脉脏腑也能互相传变,只是少阳病与太阳、阳明、厥阴关系更为密切。
+主症:+小柴胡汤证的症状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
病机:寒热往来:因病在少阳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分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寒热交替出现。
所以往来寒热是少阳病主要症状。
往来寒热者,邪入躯壳之里,脏腑之外,夹两界之隙,所谓半表半里,少阳所主之部位。
故入而并于阴则寒,出而并于阳则热,出入无常,所以寒热间作,发无定时。
胸肋苦满:少阳胆腑受邪,胆火上炎,胆热上蒸则口苦。
热伤津液则咽干。
肝胆相连,目为肝窍,邪热循经上扰则目眩。
足少阳之脉,下胸中,贯隔,络肝属胆,循胁里,邪犯少阳,经气不利,故见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胆火内郁,邪热干扰胃腑,气机不畅则神情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胃气上逆,失其和降则呕,心神被扰则烦。
证型:小柴胡汤证主要分为1、少阳病本2、少阳阳明合病,病偏少阳证3、三阳合病,病偏少阳4、肝脾不和5、肝热犯胃证6、湿热黄疽7、热入血室证等方面。
+小柴胡汤方的禁忌+治法邪在太阳当用汗法以解其表病在阳明,当用下法以治其里而病邪在少阳,邪正相持于半表半里之间,就不能用汗法或下法来治疗。
小柴胡汤方及其加减运用原创
小柴胡汤方及其加减运用(原创)仲景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总方,其方将和解表里,平调寒热,升清降浊,通利三焦,扶正祛邪融为一体,兼顾表、里、寒、热、虚、实、升、降、津、气各个方面。
故此方进退,可治气郁、津凝、液阻、失血等证,用途之广,配伍之佳,古今名方,罕与其匹。
本文试将其方证与运用探讨如下:1、方证研究1.1、原方来源:《伤寒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喝,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喝,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8)妇人中风七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4)1.1.1、小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半夏半升(洗)(12g)、甘草(炙)、生(切)各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12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煎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加五味子半升、干二两。
(现代用法:上七味,以水2400ml,煮取1200ml,去药渣,再煎。
取汁600ml,温服200ml,日3次。
)1.2、病因病机太阳病邪传少阳或外邪侵袭少阳,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枢机不利。
1.2.1、证析依据三阳三阴开合枢理论,少阳为枢,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
太阳表证发热恶寒并见,阳明里证但热不寒,本证往来寒热,标志着病邪已离开太阳之表,渐化热入里,然未入阳明之里,病在少阳半表半里之位。
此时的病理状态是正邪相争,互有进退,时而阳盛则发热,时而阴盛则恶寒,寒热交替出现,因此,往来寒热是本方证的发热特点,也是机体正邪进退的反映;足少阳经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侵其位,经气郁结,故见胸胁苦满;郁而化热,胆火上炎,故见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火乘胃,胃气上逆,故见嘿嘿不欲饮食而喜呕。
老中医:治疗风寒感冒发热~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名方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使用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整体药性】平和。
【功能主治】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
【典型征象】口苦,咽干,发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禁忌人群】风热感冒者不适用。
小柴胡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伤寒论》一直被后世的中医奉为金科玉律,这部医学经典不知成就了多少流芳百世的著名医家。
单是其中的小柴胡汤,如果能学精学透就可以养活不少医生。
张仲景把小柴胡汤列为少阳病的主方,用来治疗邪气在半表半里的时候的病证。
它和桂枝汤是《伤寒论》中论治伤寒病变的两大重点方剂,在397条经文之中,明文提及小柴胡汤的就达19条之多,其应用的广泛性可见一斑。
诚如日本的丹波元简评:“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
”中医认为,小柴胡汤具有和枢机、解郁结、行气机、畅三焦、化痰浊、和解少阳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则认为,小柴胡汤有抗炎、抑菌、抗过敏、调节免疫力、改善肝损伤等作用。
中成药小柴胡颗粒是用现代制药手段,把煎出来的药汁制成颗粒状,保存药方的功效和作用,以便服食、携带。
制成颗粒的小柴胡汤成药效果虽然不如现煎的汤药,但也是一种值得存放在家里、以备不时之需的药物。
“和解少阳”的主方“和解少阳”是汉代张仲景治疗伤寒少阳证常用的一种方法,小柴胡汤就是其中的代表方。
何谓伤寒少阳证呢?伤寒是古代中医家对于外感疾病的统称,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上来说,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上就只是指外感风寒之邪。
此处的伤寒和西医的伤寒概念完全不同,不要混淆。
《伤寒论》以“三阳”“三阴”为六经提纲,其中的少阳证就是“三阳”证中的一种症候类型。
中医理论认为,伤寒在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中,寒热症状的变化是其主要标志。
《伤寒论》中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当伤寒初起时,寒重热轻,或但寒无热,属太阳证;传入少阳后,寒热往来,也就是说发热和恶寒的感觉交替出现;再向里即传入阳明,表现为但热不寒。
从《伤寒论》分析小柴胡汤在临床中的应用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20年第12卷第34期 -83-从《伤寒论》分析小柴胡汤在临床中的应用An analysi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Xiaochaihu decoction in Shanghan Lun李忠轩(长春市南关区鸿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吉林 长春,130000)中图分类号:R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20)34-0083-【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小柴胡汤《伤寒论》中经典原文及其病机,结合临床经验,阐述小柴胡汤在临床中的多种应用,若掌握其病机的实质,在临床加减治疗多种疾病中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伤寒论》;小柴胡汤;临床应用【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lassic original text and its pathogenesis of the Xiaochaihu decoction (小柴胡汤) in Shanghan Lun (《伤寒论》). Combined with clinical experiences of the author, the various applications of the Xiaochaihu decoc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were expounded. If the essence of pathogenesis is grasped, it can be used to treat many diseases and gains good clinical effects.【Keywords】Shanghan Lun; The Xiaochaihu decoc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doi:10.3969/j.issn.1674-7860.2020.34.029小柴胡汤是《伤寒论》的经典名方,为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具有疏通枢机、和解少阳、清解表里、调和气血、调理脾胃、调畅三焦、扶正祛邪的功效[1]。
《伤寒论》名方“小柴胡汤”辩证与应用
小柴胡汤/(柴芩+参甘枣夏姜)【方剂组成】柴胡24 克,黄芩9 克,人参9 克,半夏12 克,炙甘草9 克,生姜9 克,大枣(擘)4 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可见是一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
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外却。
补中滋液,实是此时祛邪的要著。
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37 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见麻黄汤条。
《伤寒论》第96 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或中风,均常于五六日时传入半表半里而发少阳病。
往来寒热,即指寒往则热来,热往则寒来,寒和热交替出现的样子。
胸胁苦满,即胸胁甚满之意。
嘿同默,嘿嘿不欲饮食,即精神郁闷常默默然而不欲食也。
心烦喜呕,谓心中烦躁而且欲呕,或邪热较轻则但胸中烦而心不烦,胃中无饮并亦不呕。
或干于胃则渴,或干于肠则腹中痛,或干于肝脾则胁下痞硬,或干于心肾则心下悸、小便不利,或邪未犯里故不渴、表还未罢而身微热,或干于肺则咳,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者,为小柴胡汤的主证,或以下均属不定的客证,主证治则客证自已,故无论客证如何,均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 条:血弱、气尽、膜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注解:伤寒病初作,则邪气交争于骨肉,此即太阳病在表的一段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以是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开,邪因乘虚进入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
伤寒论小柴胡汤的研究与运用思路复习过程
2024/7/14
伤寒论
1
第二页,共33页。
(yàowù)
一疏一清,
从 柴胡(chái hú)——疏泄胆气气郁通达。
①
药
和解少阳主
物 黄芩(huánɡ qín)——清泄胆热药,火郁得发
生姜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圣药。
②
组 成 参枣草——补中益气,防患于未然。 ③
20
第二十一页,共33页。
1.少阳(shǎo yánɡ)病因、病 机;
2.少阳(shǎo yánɡ)病脉证: 典型少阳(shǎo yánɡ)病因96,非 典型少阳(shǎo yánɡ)症,往来寒 热休作有时……
2024/7/14
伤寒论
21
第二十二页,共33页。
五、 古至今医家应用 ——参考(cānkǎo)《临证实用伤寒学》
伤寒论
7
第八页,共33页。
4.有抑制(yìzhì)组织胺, 5—羟色胺所致血管通透性 增高,效果胜赛庚定、扑 尔敏。
2024/7/14
伤寒论
8
第九页,共33页。
三、 小柴胡汤实质(shízhì)探讨
2024/7/14
伤寒论
9
第十页,共33页。
1.小柴胡汤与和法。“小柴胡汤为和解 之定法,甚至与和法等同(děngtóng)”,此 说虽无误,但仍概念模糊,理解不深。从 下面几方面加以论证:
伤寒论
27
第二十八页,共33页。
笔者认为“寒热往来,休作有时(yǒushí)” 一句可视为寒热交替出现,时发时止;恶寒发 热俱见,时发时止;发热但不寒,时发时止或 发作有时(yǒushí);不发热但寒,时发时止或 发作有定时;种种病证的正邪相争,发作有时 (yǒushí),此解显然扩展了寒热往来的概念, 不局限于寒热交替出现之狭义上。
小柴胡汤所在《伤寒论》条文最全总结 值得收藏
导读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记载的小柴胡汤张方子调达气机、舒肝解郁、通畅三焦,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经久不衰的经典方剂 。
古人曾说小柴胡汤可以左右逢源,左翼右有,临床上不管男女老幼,外感内伤都可以用。
小编发费很长时间整理出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的所有条文,希望对从事中医的您有帮助!小柴胡汤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服用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所在条文在《伤寒论》中,麻黄汤出现在37、96、37、99、100、104、144、148、229、230、231、266、379、394这些条文中。
在“ 中医读经典app ”中 伤寒论版块搜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所在的条文将全部出现。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 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
小柴胡汤证——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之三
360条:下利 ,有微热而渴 ,脉弱者 ,今 自愈。 361条:下利,脉数,有微热汗 出,今 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
363条:下利 ,寸脉反浮数 ,尺 中 自涩者 ,必清脓血 。 365条 :下利 ,脉沉 弦者 ,下重也 ;脉大者 ,为未止 ;脉
微弱数者,为欲 自止,虽发热 不死 。
367条:下利,脉数而渴者 ,今 自愈 。设不差 ,必清脓血 ,
288条 :少 阴病 ,下利 ,若利 白止 ,恶寒而踏卧 ,手足温
者 ,可 治 。
289条:少阴病,恶寒而踏 ,时 自烦 ,欲去衣被者 ,可治。
290条 :少阴中风 ,脉 阳微 阴浮者 ,为欲愈 。
291条:少阴病 ,欲解 时,从子 至寅上 。
292条 :少 阴病 ,吐利 ,手足不逆冷 ,反发热者 ,不死 。
邪结 于胸 ,“上焦不行”则 “下脘不通 ”,不但有表证 ,还
太阴少阳脾土三焦主体内壳里,主饮食出入及营卫气血的生成。 小柴 胡汤证 既然有里 证 ,就 必须与 小建 中汤 里证做 出鉴 别 ,如第 100条说 : 伤寒 ,阳脉涩 ,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 ,小柴胡汤主之 。 小柴胡汤证是邪传胸膈 ,既有表证 ,又有里证,所 以必须 与结胸证和痞证做 出鉴别,如第 149条说: 伤寒五六 日,呕而发热者 ,柴胡汤证具。而以他 药下 之, 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 胡汤。此虽 己下之 ,不为逆 ,必蒸蒸而 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 ,此为结胸也,大 陷 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 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
血弱气尽 ,腠理开 ,邪气 因入,与正气 相搏 ,结于胁下 , 正邪分争 ,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 ,脏腑相连 , 其痛必下 ,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 胡汤主之 。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研究
3
(263)少阳病辨证提纲
胆火熏蒸,胆汁上溢 —— 口苦 少阳受邪 火热灼津,津不上润 —— 咽干 胆火上炎,循经上扰 — 目眩
胆郁化火
4
(96)小柴胡汤证证治
“伤寒五六日,中风”
失治误治,邪陷少阳 枢机不利,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邪壅少阳,经气不利——胸胁苦满 少阳病
邪郁胸中,气机不宣——神情默默
少阳病本证 三阳合病,以少阳证为主(99) 少阳阳明合病,偏重少阳(证(143)(144)(145) 阳微结(148)
7
(99)三阳并病的证治
三阳并病 治从少阳 小柴胡汤 和解少阳,枢转气机 太阳之邪从外而解 阳明里热从里而散 太阳表邪不解——身热恶风、颈项强 少阳枢机不利——胁下满 阳明热炽津伤——手足温而渴
表邪末解——去人参加桂枝合柴胡解表 阳明口渴——去法夏加花粉以清热生津
8
(229)少阳阳明合病,偏于少阳者治从少阳
发潮热——热入阳明 大便溏——腑实末成 邪入阳明,燥实末成 小便自可——津液末竭 胸胁满不去——少阳枢机不利 当见往来寒热,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等
二阳合病, 偏于少阳 治从少阳 小柴胡汤
胆热犯胃,胃纳受障——不欲饮食 胆热犯胃,胃气上逆——喜呕
嘿嘿不
欲饮食
胆火内郁,上扰心神——心烦
5
小柴胡汤证
【病理】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郁胃虚 【治则】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 柴胡(配)黄芩——清热疏胆解郁 半夏(配)生姜——和中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扶正
6
小柴胡汤在论中的应用范围
抗酒精肝和脂肪肝
抑制胆石形成及肝纤维化
30
小柴胡汤的临床治验及其本草考证
18中国乡村医药小柴胡汤的临床治验及其本草考证朱 亮 王群星 龚 鸣 吴志强 徐菲拉作者单位:321000 浙江金华市中心医院中药房(朱亮、徐菲拉),药剂科(王群星),中医科(吴志强);金华市中医院中医科(龚鸣)通信作者:朱亮,Email:wza63551368@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具有和解少阳、外透内清、扶正祛邪的功效,用药精当、直指病机,被后世誉为和剂之祖。
该方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7味药组成,各药相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和枢机,理三焦。
张景岳评价其“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本草考证是现代研究药物基原品种的术语,通过对古代本草文献的记载进行分析、对比、考据,来论述药物在历史上使用的品种情况[1]26。
同一品名的药材由古及今,品种有延续性,也伴有变迁。
本文通过对历代本草文献研究,对小柴胡汤中7味药物古今药用品种的延续性和变迁进行挖掘整理,对其名称、产地变迁等方面展开考证分析,为小柴胡汤正确用药提供依据,并将运用小柴胡汤的临床验案介绍如下,以期与同道共享。
1 药物的本草考证1.1 柴胡 考察历代本草对柴胡品种的记载,发现品种从汉代的几个发展至今已达20余个。
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为茈胡;《吴普本草》又名茹草;《名医别录》称茈胡,一名山菜,一名茹草叶,一名芸蒿;《图经本草》始易其名为柴胡;《本草纲目》称茈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采而为柴[1-2]。
陶弘景称柴胡出于近道,状如前胡而强;《图经本草》记载,柴胡在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以银州为胜,详细描述了其茎、叶的形状,并指出生丹州者根赤色,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
《本草纲目》明确指出,丹州即延安府神木县,所产柴胡长尺余而微白且软,不易得也,并有北柴胡和南柴胡之分[3]360。
结合《证类本草》绘有的柴胡图,其中4幅均为柴胡属植物;只有寿州柴胡叶对生,根部肥嫩,似石竹科植物银柴胡[4]。
可见自古以来柴胡来源复杂,入药种类较多,除多数来源于伞形科柴胡属植物外,还有少数其他科植物。
浅谈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浅谈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摘要:总结笔者对小柴胡汤治疗内科疾病的合理用药经验。
笔者临床不仅注重小柴胡汤的安全合理应用,而且在此基础上拓展了小柴胡汤的应用范畴,灵巧加减,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小柴胡汤;内科疾病;合理用药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少阳证主方,此方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组成。
功能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或妇人伤寒、热入血室或疟疾、黄疸、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在临床中辨证属小柴胡汤方证的内科各种疾患均可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且笔者应用后均屡见奇效。
一、著名中西医结合专业戴恩来教授认为,临床诊疗中要注重辨病、辨证相结合,辨病和辨病是有机统一的,“病证结合”的优点在于点面结合,总体把握,兼顾个体。
从而能在整体而系统的层面上认识疾病,这是单纯的西医、中医均无法做到的[1]。
临床应用小柴胡汤时,一定要根植于中医的传统文化,坚守辩证论治原则,小柴胡汤的作用机理[2] , 此方寒温并用, 升降协调,能疏利三焦而通达上下,主滓再煎,以纯和,是为和剂煎法主要妙“和”是“三阳证见治从少阳”的基求依据。
其中柴胡、黄芩本性属寒,同归胆经,可清胆经之热,又郁未有不化火者,火未有不由郁者,而柴胡亦归肝经,可疏肝解郁,肝胆相表里,因而两药相配,一辛一苦,一疏一清,可清解胆经之气郁化火。
又柴胡味辛,为解表类药物,可辛散透邪于外。
《黄帝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
邪在半表半里,则半成热矣,热气内传,攻之不可,则迎而夺之,必先散热,是以苦寒为主,故以柴胡为君,黄芩为臣,以成彻热发表之剂”。
此外尚需注意柴胡用量的变化:如柴胡量大,意在退热。
用和法时应减量,柴胡量中,意在疏肝。
柴胡用量轻,即是升举阳气之意。
可见,临证应该酌情使用。
抓住疾病的本质,要想运用灵活,就一定要抓“证”。
只有看准病的本质,才能用好小柴胡汤之寒温并用,升降协调,祛邪为主,兼顾正气,少阳为主,兼顾胃气,以及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的作用。
小柴胡汤临证辨治体会
小柴胡汤临证辨治体会摘要分析小柴胡汤的组方、临证加减,认为伤寒论经方在现代医疗工作中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伤寒论小柴胡汤经验概述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其方药组成:柴胡24g,黄芩9g,人参9g,半夏12g,生姜9g,甘草9g,大枣4枚。
方中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其治心腹胃肠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对胸胁苦满有特效,故为此方之主药。
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补虚也。
病之所以传人少阳,主要为胃气失振,气血不足所致,用人参、大枣、甘草祛邪,清代大医家徐灵胎谓“小柴胡之妙在人参”,确为见道之语。
依笔者经验,人参价格昂贵可用党参30g代替。
但凡有小柴胡汤证者,其素体均较虚弱。
外邪入侵,直中太阳,若患者气血较弱,正气不能将邪御与肌表之外,邪气便传人阳明,若正气仍不能将邪祛除,则进而传人少阳,故致邪郁少阳。
《伤寒论》中虽有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之说,临床中却无此绝对,但此条却说出了外邪人侵人体之途径,故体虚之人也多见小柴胡汤证。
《伤寒论》第97条:气血尽,腠理开,邪气因人,与正气相搏结于肋下。
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在使用此方时,《伤寒论》也给我们给出了标准,如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并见胸中烦而不呕,或泻,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嗽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条第一句便说出了使用小柴胡汤的四条主症,后一句为凡见此类病症若见小柴胡汤四大主症之一者,便可使用小柴胡汤,四症不必悉具,从而此条为我们使用小柴胡汤也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典型病例患者,女,47岁,2009年10月3日初诊。
自诉咳嗽近1个月余,肩肘外侧疼痛不适近1年,自服多种中西药效果不显,夜间咳甚,吐白黏痰,伴有口干口苦,喜冷饮,胸胁满闷,苔薄黄,脉弦数。
证属胆热内郁,枢机不利。
小柴胡汤《伤寒论》
小柴胡汤《伤寒论》小柴胡汤《伤寒论》少阳病病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伤寒论》从主治来讲,有四个症是最重要的。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这几个症充分体现出邪在少阳特点。
胆胃不和的特点。
所以小柴胡汤证的病机归纳,往往讲两条。
一个是邪聚少阳,一个是胆胃不和。
《伤寒论》上讲,“血弱气尽,凑理开,这主要指的已经有一定的正气损伤,凑理,体表表气不足,不能御邪,因者顺也,病邪趁势,趁血弱气尽,趁势入里了,与正气相搏,邪正相争居于胁下,我刚才说了,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这个部位。
那正邪分争,在这个特定部位,是造成寒热往来,这种特殊热型的一个基础。
因为在这个地方,正气略有损伤,不能够像体表一样的,持续抗邪。
邪正相争就发热,正气退缩,那就邪正脱离接触,不发热,不能温煦体表,反而畏寒,因此造成发热、畏寒,往来交作。
就是往来寒热。
所以这一段描述,实际上就是描述邪症相争在半表半里阶段的特殊热型。
由于少阳三焦,手足少阳经气相通,涉及到半里有热,影响到胆热。
所以发生胆热犯胃,胆胃不和。
胆胃之气上逆,内热发生可以引起心烦,喜呕是胆胃肢气上逆,喜呕、口苦,胆热循经上炎,可以咽干目眩,作为肝胆疏泄之气,经气不利,疏泄受影响,可以默默,神情默默,抑郁不舒,神情默默,胆胃不和那不欲饮食。
伤寒少阳证正邪分争─往来寒热气机阻滞─胸胁苦满,神情嘿嘿胆热循经上炎─咽干、目眩、心烦犯胃失和─口苦喜呕,不欲食苔薄白、脉弦其它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痢疾,黄胆,内伤杂病见少阳证者(前提是见少阳证)从小柴胡汤证的主治来看,它反应出来的正邪分争、气机阻滞、胆热上犯以及胆胃不和。
从表现来归纳,它是属于邪聚少阳特殊这个病位。
引起脏腑之间的关系,胆胃不和。
至于小柴胡汤主治后面,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痢疾,黄胆,内伤杂病见少阳证者(前提是见少阳证),有邪聚少阳的特点,或胆胃不和的相应症状,相应症候。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为《伤寒论》中的名方,汉代张仲景立此方为“少阳病”的主方,属和解之剂。
外感病“少阳病”位在半表半里时,不宜发汗、泻下、催吐,宜用和里解表。
“少阳”居六经传变之“枢纽”,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
处方用药七味:柴胡、黄岑、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配伍严谨,柴胡、黄岑苦寒清透,除邪热;半夏、生姜辛温通降;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生津,扶正祛邪。
原方加减,随证应变,能更切病情。
此方沿用至今,治疟疾、眩晕症、腮腺炎等,或作外感病的用方,加入柴胡、黄岑,都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有问及阴热不退或肝炎可用的汤品,此篇介绍“柴胡炖甲鱼”,有辅助治疗之用。
用料:甲鱼1只,柴胡、生地、地骨皮各5钱,生姜、葱少许。
甲鱼劏净,去内脏,切块件,汆水,冲净。
将药材、姜、葱放入炖盅内,加适量开水,炖至肉熟透,调味,吃甲鱼飮汤。
甲鱼咸甘平,滋阴凉血,治骨蒸劳热。
柴胡苦凉,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
生地甘苦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地骨皮甘淡寒。
凉血退蒸,清肺降火。
生姜辛温,发表,散寒,止呕,开痰。
葱辛温,祛风发汗,消肿。
小柴胡汤 [伤寒论]
小柴胡汤 [伤寒论]【组成】柴胡10g 黄芩12g 半夏9g 党参9g 炙甘草6g 生姜9g 红枣4枚【用法】水煎服【主治】少阳病。
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者。
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症者【方义体会】此方原为和解少阳而设。
治疗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舌苔薄白,脉弦为主的各种杂证。
少阳为诸阳之枢,若邪气犯之,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少阳为病,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邪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少阳经气郁而不舒,故脉弦。
本方以柴胡清解少阳、疏畅气机,黄芩清泄邪热,安胃除烦;配伍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半夏,意在补中扶正,和胃降逆。
诸药合之,共为疏解少阳之剂,和解少阳之总方。
【临床应用】一、治疗疟疾初起,往来寒热有时有序者。
例:史×,36岁,男性患者。
已患疟一月余,每到下午,寒战一时,继而发烧,汗出,大渴、口苦咽干,呕而不吐,脉弦。
与服小柴胡汤加草果g克,一剂而愈二、治疗肺结核。
肺结核初期,肺门淋巴结肿大,有干咳、午后低烧、晨起恶寒肢冷,面颊潮红者.可与小柴胡汤加元参l5克,川贝母9克,牡蛎15克,夏枯草30克治疗,皆多有效。
三、治疗体质较弱、偶感风寒,出现咳嗽、痰稀、于呕,有微热者,服之多效。
其证见脉弦紧、咳喘、痰稀薄者可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各3克治之.四、治疗急性淋巴腺炎、腮腺炎、颌下腺炎。
其证见局部热痛,全身低热者,与本方加金银花20克,川贝母9克,连翘10克,元参15克,大青叶12克,山甲珠5克,往往可愈。
五、胸膜炎胸膜炎属感染性疾患,若干性者,可于本方加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枳壳6克,天花粉9克,牡蛎12克,元参15克,全瓜萎15克治疗;若湿性者,术方加金银花15克,蒲公英1 5克,茯苓12克,牡蛎15克,川贝母9克,葶苈子6克.防风10克,黄芩量加倍治疗.此类病例甚多,今举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万 方数据
中医药通报2010年2月第9卷第l期 有少阳病之“呕,心下支结”,又见 “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之“外
病在出现胁满时,也会出现“鞭”与
以上共有七个加减治疗证,亦 称作小柴胡汤的或然证。
2.3治疗他经兼病小柴胡汤不
“满”同时存在。因为经气结滞过
甚,则必致“鲠”。
证”,治用小柴胡汤合桂枝汤,一以
仅能治少阳本经病变,既使兼有他 经疾病时,亦可用作治疗。《伤寒 论》中有四个条文讨论了用小柴胡 汤治疗他经兼病的情况。 《伤寒论》第99条讨论了少阳
病兼有太阳、阳明病时,可用小柴 胡汤治疗。伤寒或中风,经四五日 后,既有身热恶风,颈项强之太阳
卫,解肌祛邪。
3.2
少阳病兼里证——大柴胡 《伤寒论》第
汤、柴胡加芒硝汤
痛必下”的腹满而痛证。
以,张仲景在《伤寒论》第264条中
特别指出:“少阳中风……。不可吐 下,吐下则悸而惊。”及第265条: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那
再从小柴胡汤所治病证来看, 其口苦、咽于、目眩、目赤、两耳无
所闻等,皆胆火上炎,三焦之火内 郁所形成;其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么,对少阳病的治疗,就必须在表 里之间以求之,小柴胡就是于表
用,如前所述,柴胡之用,重在取其 升达阳气,疏利气机,运转枢纽,解
之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 其支者会于缺盆,下循胸胁,郁热 之邪既生于少阳之经,就势必循经
上干而扰,发生耳聋无闻,目眦红 赤,胸胁烦满等证。
散郁结,故以为君;黄芩之用,是取 其能清泄肝、胆、三焦和大肠郁结 之火,故以为臣;半夏之作,是取其 能开散肺、胃之气结,降泄肺胃之
或在原方基础上加减化裁,或与他
方组合复方而扩大小柴胡汤应用
范围的,属于小柴胡汤类方变法。
103条和第165条讨论了病在少
阳,而又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 微烦”或“心下痞鞭,呕吐而下利”
者,治用大柴胡汤,即在小柴胡汤
证,又有手足温而渴之阳明证,还 有胁下满之少阳病证,这是三阳兼
病,治疗上可宗和解之法而用小柴
方中去人参、甘草,加大黄二两,枳
实四枚,芍药三两,一以疏利三焦 气机,一以通下阳明热结。另外,
则用小柴胡汤和解肝脾,疏利三焦 气机,自必凑效。 《伤寒论》第229条讨论了少
阳病兼阳明之潮热,大便溏的治
讨论了少阳病中,由于三焦不利,
通调水道功能失司,以致水饮停蓄
不化,而见“小便不利,渴而不呕, 但头汗出”者,治以柴胡桂枝干姜
汤,即于小柴胡汤中去人参、半夏、 生姜、大枣,而加栝蒌根四两,牡蛎
法;《伤寒论》第230条讨论了少阳 病兼阳明之不大便而呕的治法。 这两种情况从病机上都属于少阳 枢机不利,气滞不行。所以,虽见
2
小柴胡汤的治疗范围
小柴胡汤的治疗范围是很广
泛的,现就《伤寒论》一书中的应用
气机升降出入逆乱,三焦不通,枢 机不利,疏泄宣通失调。小柴胡汤 方就是针对这样的病因病机而升 而降,而疏而利,而宣而通,而畅而 达,而发挥其作用的。 1.3小柴胡汤方针对的病位小
柴胡汤治疗的是少阳病,少阳病
情况,分别讨论之。
万 方数据
中医药通报・经典研究
寒有温,有升有降,有补有散,具有
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 畅气机,安内御外,扶正祛邪之功 效。且诸煎煮之后又去渣复煎,则 驳杂之性尽去,醇和之气更完。总
“血弱气尽,腠理开”,而在“气”之
不和,“气”之不足,“气”之逆乱而 致病。 由于“气”的种种原因,而造成
里之间升降相协、疏利通达、宣畅
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胁下
鞭满,或邪高痛下,也皆是气机滞 塞不利,三焦枢机不运所导致。故 其致病之因,重点不在“邪”,而在
和调,使表与里恢复原来的和谐状
态,从而达到正气内守,邪气消退, 身体康复。
《伤寒论》第266条提出少阳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中医药通报2010年2月第9卷第l期
伤寒论》小柴胡汤证治研究
●柴瑞震+
摘要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立方思想、小柴胡汤治疗范围及小柴胡汤类方变法的研 究分析,认为小柴胡汤不仅是一首治疗外感热性病,病入少阳的有效方剂,而且更是一首治疗多种内伤 杂病的多功能方剂。如在《伤寒论》本书中所治之“口苦、咽干、目眩、目赤、两耳无所闻、胸胁满而烦、寒 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腹痛、胁下鞭满、头痛、发热、阳微结、热入血室”等十六证, 在临床中,都会是各自为一个独立的疾病或证候而出现,加上小柴胡汤的几个或然证,及其类方化裁治 疗,可以看出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一书中应用之广泛。后世医家据小柴胡汤又灵活加减,所化裁的方 剂不胜枚举,广泛应用于治疗内伤杂病之中。所以,小柴胡汤可谓是后世治疗内伤杂病的群方之冠,
闻,目赤,胸中满而烦,头痛,发热,
少阳病兼水饮内结——柴胡 《伤寒论》第147条
桂枝干姜汤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 食,心烦喜呕,腹痛,胁下鞭满及头 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 不欲食、大便鞭之阳微结和寒热如 疟、发作有时、经水适断之热人血 室”等,共十六证。其脉则有弦细 和沉紧二脉。
2.2加减化裁治疗的病证《伤
证,那就是应见发热恶寒、头项
本者,首先是包括致病之原因。小 柴胡汤所针对的病因,从字面上 看,似乎是“伤寒”、“中风”之邪入 侵少阳,但从小柴胡汤方中所用药 物作用及小柴胡汤所治病证分析,
则并非如此。
《伤寒论》第264条提出:“两 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也
是少阳病临床应见之证候。少阳
首先看小柴胡汤中诸药的作
《伤寒论》一书可谓是后世治内伤杂病的源流与滥觞。
关键词《伤寒论》
小柴胡汤证治研究 取六升,去渣后再煎取三升,一日 三服,每服一升。 方中柴胡味苦,性平,气微寒 而轻薄上升,人于肝、胆、三焦、脾
与肺诸经,最善升散疏达,能从阴 出阳,推陈致新,解郁阳以化滞阴,
小柴胡汤是汉代张仲景《伤寒 论》中的一首名方,主要用于“伤 寒”、“中风”后,邪入少阳半表半 里证的治疗。笔者在学习中,对小
剂,多师从小柴胡汤立法思想而化
利气机而和肝脾;黄芩味苦,性寒, 气重而下行,入于肝、胆、肺、胃及
大肠诸经,善于清泄胸腹之蕴热, 祛肝、胆、大肠之积火;人参昧甘微 苦,性温,气醇和,人于肺、脾,走于 心、肾,能滋阴和阳,大补元气;炙 甘草味甘,性温,气端和,入十二
等方面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 探讨:
1.1
2.1
观立方之法,只在一个“和”字,通 过和解少阳之枢机,使表与里和, 气与血和,脏与腑和,阴与阳和,故 后世以小柴胡汤作为八法中“和” 法之代表方剂。
1.2小柴胡汤针对的病因与病机 中医中药治病,务在求其“本”。
治疗少阳本经病变《伤寒
论》中有八个条文讨论了少阳本经 病变的治疗。 《伤寒论》第263条提出了: “口苦,咽干,目眩。”是少阳病应见 之本证,历代医家以此将本条作为 少阳病之提纲。口苦、咽干、目眩 三证,反映了少阳枢机不利,气郁
阳病之见于妇人时,则可能会发生 “热入血室”之病变。“热人血室” 是指妇人在月经期间发生少阳病, 则邪热可乘血室空虚而内陷,导致 血热互结,气滞血瘀,而经水适断,
寒热如疟,发作有时等。
胡汤,使枢机运转,上下宣通,内外
畅达,气机和利,则他经之邪即可 随之而解。
《伤寒论》第104条,还是少阳病兼 阳明里实,但病势缓,病情轻,而见
逆气,故也以为臣;人参、甘草和大 枣之用,是取其补益气血,健脾和 胃,扶正祛邪之功,故以为佐;而生
痛、身体痛之表现;既然是半有里 证,那就是也应见发热、口渴、腹 满、大便干结之表现,治疗自然应 考虑或汗、或下、或汗下并施。但
这种证情显然与少阳病临床表现
《伤寒论》第265条提出少阳
病还可能发生“头痛,发热”证,因
柴胡汤方的立法思想、临床应用范
1
小柴胡汤的立法思想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为什么
要用小柴胡汤来治疗少阳病,小柴
胡汤的立法思想是什么?笔者试 从小柴胡汤的方药组成、治疗作
用,及其所针对的病因、病机、病位
围及其类方变证作了一些研究,认 为小柴胡汤不单是治疗伤寒外感 的有效良方,尤其对内伤杂病的治 疗更是功效卓著,应用范围相当广 泛,后世治疗内伤杂病的许多方
寒”、“中风”之邪气。
从少阳病临床表现的脉证分 析,少阳病病变位置其实是介于表
里之间。既非在表,也非在里。所
《伤寒论》第96条提出了少阳 病常见的I临床表现,还有“往来寒 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 喜呕。”等证,因为邪热居于表里之 间,外争于阳,内争于阴,故致往来 寒热,三焦不利,气机不展。胸胁 满闷,痛苦难忍,气郁不行,则逆而 犯胃,乱而扰神,故神情郁闷,不思 饮食,心烦呕恶。 《伤寒论》第97条提出少阳病 既然是气机郁结,则可能发生“其
化火,津液被灼,胆火循经上扰的 病理机变。
的病变位置在哪里?历代研究 《伤寒论》的大家学者,都说少阳 病是个“半表半里”证,也就是说, 少阳病的病变位置在半表半里, 笔者研读《伤寒论》小柴胡汤后认 为,这近二千余年来的说法实有 欠妥。所谓半表半里,即是说少 阳病的病变一半在表,一半在里, 一半是位于表分的表证,一半是 位于里分的里证。既然是半有表
经,走五脏六腑,补中益气以安五 脏,滋阴养血而和六腑;大枣味甘,
性平,气厚,入于心、脾与胃,补中
拳作者简介柴瑞震,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理沦与临床的研究著述、 中国古医籍整理校释1:作及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研究。编著出版了《中国中西医结
气而益阴血;半夏辛而苦,性温而 燥,气重而下行,入于肺、脾、胃,功 善燥湿化痰,降逆下气,和胃止呕;
小柴胡汤的方药组成及药物 小柴胡汤的组成共有七味
作用
裁,所以在此应该准确地说,小柴 胡汤是治疗内伤杂病的始祖之方, 那么,《伤寒论》一书更是后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