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_殷晓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6期
总第248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6 2010Sum No.248东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殷晓峰,李诚固,王 颖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 [
收稿日期]2010-06-07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471004) [作者简介]殷晓峰(1963-),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诚固(1960-),男,辽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颖(1984-),女,黑龙江林口人,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
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
摘 要]区域经济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当前地域文化日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笔者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研究了地域文
化对区域经济特色、区域发展环境、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创新的影响作用,探讨了东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
发展产生的效应,提出了基于促进区域经济有序发展的东北地域文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东北地域文化;区域经济影响;地域文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0)06-0041-04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其本身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历史的延续性以及民族的、地域的差异性。地域文化是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文化,一般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部分组成。物质文化主要指为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精神文
化主要指人们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心理积淀以及民族性格等;制度文化反映的是个人与他人或群体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法制等。其中以物质文化为其表象,以精
神文化为其核心,以制度文化为其骨架[1]。不同的地域文化由于受到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
展等方面差异的影响,必然会形成一些有别于其他地域的鲜明的特点,并且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和限制作用。
建国至今,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发展过程。尽管现阶段东北地区经济已经逐步走出困境、整体保持向上运演的态势,但是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日,东北地区经济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其中虽有历史沿革、区位条件、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但地域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笔者将初步探讨东北地域文化对其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探讨新的发展阶段发挥地域文化对东北经济内在驱动力的主要途径。
一、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前提,而文化形成之后就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
的发展,决定并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选择模式、政策措施、运行方式以及发展速度和质量等[
2]。每一种地域文化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特点,
任何经济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地域文化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不同的地域文化类型,使得文化观念主导下的区域经济呈现不同的发展特点。中华大地幅员广阔,孕育了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闽南文化、游牧文化等多种地域文化。譬如岭南文化
素以务实、进取、兼容为特质,以其为背景,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与山东、东北等地不同的经济特征,如经济外向度高、华侨经济比重高、民营经济活跃、创新产业蓬勃发展、商贸经济声势浩大等。
地域文化影响区域发展软环境。文化观念因素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导向或制约作用,是区域发展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增长的绩效会因受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影响的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适应性的不同而不同。如若缺乏先进的地域文化,则会导致目光短浅、积极性差、无所作为,难以达到理想的经济绩效。同时,在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方面地域文化观念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如人才观念淡薄、狭隘,必然导致对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利于形成知识分子出创新成果的良好氛围,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3],最终也将阻滞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地域文化作用于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的产业结构不单纯取决于其资源禀赋,还与地域的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日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如哈尔滨市的冰雪及异国风情文化资源带动了该地区的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餐饮服务、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连锁反应,该市第一、第二产业相应也有所发展。地域的文化个性影响着产业结构,如保守封闭地域的产业结构往往是单一的,产销特点也是自产自销,而开放性的地域文化所对应的产业结构则注重多元性、外向性和商品性。地域制度文化也作用于区域产业结构,如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的东北地区重工业高位运行,市场经济发展较成熟的珠三角地区产业轻型化特征明显。
地域文化创新推动区域发展。区域创新推动区域发展,文化创新是区域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区域创新的源泉,更是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前提和先导[4]。区域技术创新能够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以及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及时地改革经济体制,调整所有制和企业组织结构,建立相应的经济法规,更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
从“一五”至改革开放前,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促使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以及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域。1978年,东北三省GDP占全国总量的13.5%,三省人均GDP高于浙江、江苏和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改革开放后,“东北现象”的呈现,使东北地区经济步入衰退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版图上的重要性不断下降。虽然随着对外开放的加快和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深入,东北地区经济逐步走出发展困境,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总量明显增大,但是总体上来看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仍落后于东部沿海省份。到2006年东北三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 715.2亿元,占全国的9.3%,人均GDP18 226元,明显低于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省区。具体而言,东北地区相对落后的区域经济呈现出以下特征:
民营经济活力不足。东北地区经济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力军,民营经济发展滞后。2003年东北三省民营企业户数17.5万户,从业人员275.7万人,注册资本1 649.1亿元,分别占全国的7.2%,8.1%和6.6%;东北地区民营经济以个体工商业为主,产业以商业、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第一、第二产业发展较弱,尤其缺乏规模大、实力强、增长点突出、对地区经济拉动大的民营企业[5]。
经济发展外向度低。东北地区地处我国东北边陲,历史上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域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较封闭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外向型发展日趋明显,但是由于地处东北亚经济发展的低密度区域,区域经济对外开放水平较低。2006年东北三省按经营单位所在地统计全年的进出口总额2 458 827万美元,占全国总额的5.2%;同年东北三省外商投资企业总数21 171个,占全国总数的7.7%。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占全国的外贸总额比例不是很大,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
产业结构偏重运行。工业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经济的主要部门,但是,东北地区特殊的发展历史导致工业结构的重型化特征突出。2001—2006年东北三省重工业产值占地区工业总产值一直保持在80%左右,以黑龙江省为例,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 440.2亿元,其中重工业所占的比重为82.7%。并且在工业化进程中,整个地区的重工业并没有实现快速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低,市场竞争力弱,这种重工业的低技术密集型特性决定了东北工业整体结构的弱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