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 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行路难(其四)》导学案

资料助读

一、作家作品

鲍照(约415~470),中国南朝文学家,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北部),久居建康(今南京),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因此又称“鲍参军”。后子顼起兵失败,照为乱兵所杀。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描写游子思归、思妇、思亲人的诗;有描写怨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有表现戍边将士报国豪情或厌战情愫的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现建功立业、抒发寒门志士备受压制痛苦,传达寒门志士慷慨不平的呼声,里挞门阀制度的抗争精神的诗歌,如《拟有行路难》组诗于入音;此外,鲍照还学习呀吸收乐府诗的精髓,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平仄变化更加自由。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以乐府诗创作闻名诗坛。杜甫评价:“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二、背景资料

泻水流淌照人生。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兴盛的时期。在门阀制度下,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的高下,血统的贵贱。因此,寒门庶土极少获得任职高官的机会。于是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奇特现象。门阀制度成为阻挡寒门庶士通向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一堵难以翻越的高墙。鲍照出身低微,受尽了|歧视和打击,“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空有一腔热情,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虚度年华,故其作《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

三、相关知识

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汉乐府的特点:

①叙事性强;

②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

③形式自由和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

④不少作品有丰富多彩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⑤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课文解析

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北流。

将水倾倒在平地上,水会向不同方流淌

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方法表明事物各有不同的发展方向。

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人生也像这漫流的水一样,各有自己的命运,怎么能走着坐着都叹息爱愁呢?

三,四句中诗人认为人的命运各有不同,不能空自惆怅。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喝酒来自我宽解,因要举杯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五,六句写借酒浇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几杯酒能驱散的?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但是)人心不是木石,怎能没有感慨?(只是)隐忍不敢说话而已。

最后两句连用七言,如滔滔江水奔涌而出,将诗人隐忍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技法借鉴

1.借物起兴,感慨遥深

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读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犹如泻水置地,也是由出身的贵贱,地位的高低决定的。

2.反诘有力,诗情跌宕

前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然而,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于是,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歌。面对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智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至此达到高潮。紧接着以“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急转直下,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作探究

1.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3.结合全诗,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合作探究答案

1.提示: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作者以“水”喻人,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异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2.提示:第三句中“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呐喊,而是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这里表面上是认命了,实际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提示:第一个反问句“安能行叹复坐愁”是说不应当发愁,应该自我宽解,心胸开阔,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又表示人非木石,岂能无情?满怀悲愁面对着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智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

4.提示:全诗突出一个“愁”字。这首诗的并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想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之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