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人类疾病的生化和分子遗传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人类疾病的生化和分子遗传学

本章内容提示

⏹先天代谢病的类型

⏹几种疾病发病分子机制、疾病相关基因定位、疾病的遗传方式。

氨基酸代谢病:白化病 PKU

糖代谢病:半乳糖血症糖原贮积症

嘌呤代谢病:自毁容貌综合征

受体蛋白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一、“先天代谢缺陷”概念提出

1908年,Garrod A在皇家伦敦医学院发表了题为“先天性代谢缺陷”的著名报告,他公布了四种人类罕见疾病:尿黑酸尿症

戊糖尿症

胱氨酸尿症

白化病

Garrod 对尿黑酸尿症的开拓性的研究开辟了生化遗传学这一领域

尿黑酸尿症

⏹临床特征:黑尿、大关节、脊柱椎间盘

退行性关节炎——褐黄病。

上腭出现兰色或黑色的色素斑,

眼巩膜、肋软骨出现黑色沉淀

(内源性尿黑酸自身氧化形成的产物沉淀所致)

临床症状

新生儿和儿童期:

尿黑酸尿是唯一的特点;

成人期:

除了尿黑酸尿以外,由于尿黑酸增多,并在结缔组织中沉着,而导致褐黄病(ochronosis),如果累及关节的话则进展为褐黄病性关节炎(ochronotic arthritis)。

推测病因

代谢转化

正常人:苯丙Aa、色Aa→尿黑酸→另一代谢产物→不蓄积

尿黑酸患者:苯丙Aa、色Aa

尿黑酸↑—//→另一代谢产物

大量贮积,尿中排出

实验分析

尿黑酸患者服食尿黑酸→尿中定量排出高蛋白饮食(含苯丙Aa、色Aa)→内源性尿黑酸↑

受试者

正常人→服食尿黑酸→不排出高蛋白饮食(含苯Aa、色Aa)→无尿黑酸检出

证实病因——尿黑酸氧化酶缺乏

⏹假设50年后被证实:患者的肝脏中检测不到尿黑酸氧化酶,此酶负责尿黑酸进一步代谢。

⏹苯丙Aa

⏹↓苯丙Aa羟化酶

⏹酪Aa

⏹↓酪Aa氨基转移酶

⏹ p-羟基苯丙酮酸

⏹↓ p-羟基苯丙酮酸氧化酶

⏹尿黑酸

⏹↓尿黑酸氧化酶

⏹延胡索酸+乙酰乙酸

尿黑酸症遗传学分析

⏹尿黑酸尿症呈现家族分布:17个尿黑酸尿症家庭中有8个父母是一级表兄妹。一级表兄妹婚配为一种罕见的隐性性状的表现提供了条件

⏹是第一种被确认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正常等位基因是未受累个体特异的酶产物所必需的,这是关于基因通过编码的酶施加其影响最初的线索。所以Garrod的工作预言了“一个基因一种酶”的假说。

二、先天代谢缺陷产生机制

1、酶活性异常的遗传基础

⏹1)结构基因突变——酶结构改变,稳定性降低,酶动力学改变。

⏹2)调节基因突变——酶合成速率下降,催化活性降低,

⏹3)翻译后修饰加工障碍——酶催化中心不完善,活性下降。

代谢异常机理

氨基酸代谢病: PKU 白化病

糖代谢病:半乳糖血症糖原贮积症

嘌呤代谢病:自毁容貌综合征

受体蛋白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白化病Albinism

发病环节:酶缺乏导致代谢终产物缺乏

遗传方式:AR

缺乏的酶:酪氨酸酶,导致终产物黑色素缺乏

遗传基因OCA1定位:11q14-q21

临床症状:

皮肤呈白色,头发呈银白或淡黄色

虹膜及瞳孔呈淡红色,视网膜无色素

视物模糊,眼球震颤,羞明

易患皮肤癌

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

#发病环节:酶缺乏导致代谢中间产物堆积和排出

#遗传方式:AR

#临床表现:

婴儿哺乳后呕吐、腹泻、

对乳类不耐受,继而出现肝硬化、

白内障、智力低下等症状

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

分型缺陷酶基因定位临床表现

Ⅰ型(经典型)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9q13 低血糖,肝硬化,智力障碍,白内障。

Ⅱ型半乳糖激酶 17q21-q22 主要表现为青年型白内障。肝脾大,可有黄疸,智力正常或迟缓。Ⅲ型半乳糖尿苷-2-磷酸-4-异构酶1p36-p35 可无临床症状或类似经典型

临床表现:

⑴肝糖原合成过多,引起患儿肝肿大

⑵ G-6-Pase缺乏,葡萄糖供应不足,易发生低血糖,长期可致患儿发育不良,消瘦,身体矮小

⑶动用脂肪供能可以出现酮血症。

⑷ G-6-P无氧酵解生成大量乳酸,导致酸中毒。

嘌呤代谢病

自毁容貌综合征(Lesch-Nyhan syndrome, LNS)

*缺乏的酶: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

(HGPRT)

*遗传方式:X连锁隐性遗传。

*基因定位:Xq26-q27。

*主要的突变类型有:核苷酸取代、插入、缺失和移码突变,可在DNA水平上作产前诊断。

发病机理

HGPRT催化5-磷酸核糖-1-焦磷酸(PRPP)上的磷酸核糖基转移到鸟嘌呤和次黄嘌呤上,使之成为鸟苷酸和次黄苷酸,而它们又可反馈抑制嘌呤前体5-磷酸核糖-1-胺的生成。此酶如缺乏,则鸟苷酸和次黄苷酸合成减少,嘌呤合成加快,致使尿酸增高,代谢紊乱而致病。

临床表现:

1、高尿酸血症和高

尿酸尿症

2、痛风性关节炎

3、智力迟钝,大

脑瘫痪

4、舞蹈样动作,

自残行为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

⏹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发病率:1/500

⏹临床特点:血清胆固醇增高(300 ~600 mg/dl,正常人230),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增高(>200mg/dl)。大约50%的患者出现伸肌腱的胆固醇沉积(黄色瘤)

⏹发病机理: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陷

1、胆固醇调节

正常人——

⏹LDL受体与LDL颗粒结合→内在化→ LDL颗粒中胆固醇降解为游离胆固醇→细胞内游离胆固醇的氧化衍生物启动调节过程:

1) HMG-CoA还原酶↓↓,胆固醇合成↓

2)胆固醇酯化和储存增加

3) LDL受体合成减少,对外源胆固醇摄取减少

患者:LDL受体合成减少引起细胞对外源性胆固醇的摄取减少

2、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

◎基因定位:19chr上,长约45kb,18个外显子,

mRNA 5.3kb

◎对基因的分析表明:

配体结合区,由5个Exon编码(2~6个外显子)

EGF前体同源区,由8个Exon编码。

糖基化部分,由1个Exon编码。

跨膜区,由第16个Exon和17Exon的部分编码。

胞浆内的尾部,由Exon17剩于的部分和E18的一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