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龙集团收购通钢股份的悲剧之台前幕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使用说明:

建龙集团收购通钢股份的悲剧之台前幕后

一、教学目的与用途

1.本案例主要适用于MBA的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等课程,也可用于其他工商管理类别的课程教学和管理培训。

2.本案例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建龙集团收购通钢股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揭示国企民营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问题,并通过讨论为那些即将实施民营化的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和领导者以及想要参与收购的民营企业的领导者提出一些可供借鉴的解决思路和具体方法。

二、启发思考题

1.为什么建龙集团参股通钢股份能够取得成功,而在控股阶段却以失败而告终?

2.案例中影响国企民营化的利益相关者有哪些?哪些因素影响到了他们的行为?

3.从本案例中,你认为国企民营化应注意哪些问题?给你带来何种启示?你对国企和谐民营化有哪些对策和建议?

三、分析思路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目的)来灵活使用本案例。这里提出本案例的分析思路,仅供参考。

1.基于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影响国企和谐民营化的因素。从利益相关者行为视角分析通钢股份民营化失败的原因是本案例的一条重要主线。本案例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经营者、员工和民营企业家四类。分析中可以重点关注: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是如何影响通钢股份民营化的、哪一类利益相关者对民营化影响相对更加重要、单独某一类利益相关者反对或支持民营化会起到何种作用等问题。

2.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归因分析。案例中,政府、经营者、员工和民营企业家在民营化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为此,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可以作为本案例分析的另一条主线。分析中还可将案例进一步拓展,从影响利益相关者自身、企业内外部环境等方面对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总结。

四、理论依据及分析

分析本案例主要应用的理论包括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民营化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的是如何通过利益相关者管理实现,有效的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进而实现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获取与维系。民营化理论的核心关注的是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方式及影响因素和效果。下面结合相关理论对建龙收购通钢股份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1.利益相关者行为与国企民营化。利益相关者既包括对企业价值实现有益的利益相关者,也包括对企业价值实现不利的利益相关者;即任何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这种实现影响的团体或个人都将其称作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本案例中,主要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有政府、经营者、员工和民营企业家。

(1)政府行为与国企民营化。政府作为所有者和执政者,既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又要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还可能是为了控制或放弃国有企业所衍生的政治利益。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受到政府的意识形态偏好、公共治理责任以及政治风险等因素的影响(Ramamurti,2000;Li&Xu,2002;谭劲松等,2009)。

政府选择是否民营化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权衡政府的实际收益和成本的关系。其中的收益可能是绩效的增加,也可能是财政收入的增加,还可能是退出国有企业所得到的政治利益。本案例中,吉林省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仅以通钢股份被评定为28.6亿元的净资产作为定价基准,未考虑无形资产等其他资产的价值;为了规避风险,又作出了“建龙集团将永不参与通钢集团重组”的承诺。

(2)经营者行为与国企民营化。国有企业经营者是民营化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经营者是否愿意接受民营化,除了受其职位结构、任务环境、工作年限与工作经验以及服从权威的态度差异等影响外(Hambrick&Finkelstein,1987;Farh et al.,2007),最为关键的是经营者对民营化前后利益的权衡。无论是绩效好还是差,当经营者预期到民营化后的一段时间内自己的经济利益、职位与控制权不变或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时,将会成为民营化的推动者或至少不是阻碍者。

特别是在绩效持续下滑时,出于压力经营者会更加愿意推动民营化,但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至少能够保证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一切。

经营者的选择主要是考虑自己在民营化后的薪酬水平、职位与控制权保障以及各类隐性收益。当经营者预期到各方面都能得到满足或对其最为重要的方面得到满足,就不会成为民营化的阻碍者,甚至能够成为推动者。本案例中,经营者对第一次收购并未过度反对,是因为只是参股,经营者不但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利益,而且职位与控制权也能得到保障;经过几年与建龙集团的磨合,第二次控股时,经营者意识到,依照建龙集团的管理方式,一旦控股不但自己的职位和控制权难以保证,以往的各项隐性收益(各种不合法的收益或过度的在职消费等)也可能不复存在。再加上情感上的国有情结,经营者拒绝接受控股方案。

(3)员工行为与国企民营化。一般来说,员工通常是民营化的被动接受者,几乎没有参与民营化决策的权力1与此同时,员工对民营化采取支持或阻碍行为还受到员工群体行为的影响。实际上,均衡达成后,并不是单个员工的利益均衡,而是员工群体的均衡。影响均衡的关键要因在于民营化过程中对员工的利益供给能否打破原有的心理契约,促使“共有信念”进行转换,实现个体理性对群体理性的服从(秦志华,2003;Chiaburu& Baker ,2006)。通钢股份由于利益供给不足,使既有的“共有信念”得以维持,反对民营化的理性占据了上风,致使民营化目标没能实现。

,其支持与阻碍行为也是源于政府或经营者做出民营化决策后的选择。对于是否支持民营化,员工主要会权衡民营化前后自己的效用状况,如果预期效用不低于或大致等于民营化前,他们会接受,反之则会反对。

(4) 民营企业家行为与国企民营化。民营企业家的战略眼光与达成战略共识的能力以及对收购成本(被收购企业定价与为获得购买权或降低收购价格的相关支出)和整合成本(收购后的各类支出)之和的权衡。当民营企业家意识到某一行业对企业未来发展有益时,在战略上就会积极部署予以介入,在介入过程中民营企业家达成战略共识的能力又有利于降低收购成本。本案例中,由于对其战略布局的影响,建龙集团企业家的收购行为体现了其具有较强的战略眼光。虽然建龙集团收购通钢股份的成本支出也不高,但在整合过程中由于采取了一些极端的做法使员工反对之声此起彼伏,导致了过高的成本。加之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其民营化之路留下了一个败笔。

2.进一步的启示。通过对通钢股份民营化所涉及的政府、经营者、员工与民营企业家四类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分析可知,民营化中利益相关者会基于各自的

1 工会可成为员工表达诉求的通道,但一个普遍现象是:工会在国有企业内通常都是为经营者马首是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