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考试题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宋舞蹈的时代背景和特点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的局面,重新走向统一。
2、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畅通,科技发展具有世界意义,贸易发达,行会组织普遍。
3、两宋统治阶级比较重视乐舞,宴享、娱乐、朝会大典、招待使节都有乐舞。教坊中有很多有才华的舞蹈家如雷中庆、菊夫人等。
4、宫廷队舞有所发展并日趋完整。内容更加丰富,出现了表现人物故事的歌舞。
5、民间舞如异峰突起,舞史出现新的局面。勾栏、瓦舍的出现,民间艺人有了固定演出场所。行会间组成的舞队互相竞赛,促进了舞蹈的发展。市民力量的壮大,增强了对文娱生活的要求。时代和习俗的变迁,对高度规范和严密完整的舞蹈兴趣淡漠,审美观念有了新的变化,生动活泼的民间舞队倍受青睐。
6、文人士大夫的歌舞仍然盛行不衰,文学方面词与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词曲与舞蹈结合比唐诗更加自由。
7、宋代故事歌舞具有感人的情节,生动的人物,丰富的内容,逐渐形成歌、舞、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为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8、舞谱是宋代对舞史的新贡献:
(1)纳西族东巴经象形文字舞谱
(2)德寿宫舞谱
9、两宋与高丽音乐、舞蹈交流频繁活跃。
汉代舞蹈大发展的原因
汉代舞蹈大发展的原因
汉代是舞蹈史上统一后的第一个盛世,汉代时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舞蹈广度深度都比先秦的有所提高
1、‘百戏’是流传最广的表演艺术形式。
百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演唱,舞蹈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可能由于它包含了许多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节目,所以称为百戏,百戏有时候也叫角抵,大角抵,角抵百戏等,实际上汉代百戏一直十分兴盛,广泛流传在宫廷民间,只是到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于外极少数民族的艺人相继来到中原,他们的表演既丰富了百戏的内容,又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中原艺人的创新,于是百戏更加盛行,表演规模更加宏大,百戏中的各种表演项目,不仅广泛盛行于民间,还以最具代表性,最能展示汉王朝表演水平的艺术形式经常出现在宫廷,出现在皇帝招待域外使节及少数民族首领的集宴中
2、女乐的舞蹈活动。
汉代舞蹈除穿插在百戏中有舞蹈表演外,在后宫和贵族之间还有许多专门以表演歌舞娱人的艺人—女乐,这些处于奴隶地位的女演员和以前一样,是供皇室贵族享乐的,她们中有许多杰出的舞人,汉代贵族享乐生活中的舞蹈活动继承了奴隶制时代乐舞奴隶的创造和春秋战国时代女乐舞蹈的传统,是舞蹈发展成独立的表演艺术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经过南北朝各族乐舞大交流,唐代为数众多的乐舞艺人—宫廷乐工舞人及其它各种歌舞伎人,创造了更为多姿多彩,璀璨夺目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表演性舞蹈
3、礼节性舞蹈与即兴舞蹈。
酒宴中,除观赏歌舞艺人的表演外,汉代还有宾客间相邀起舞的习俗,这种古老的交谊舞既是礼节,又含有自娱性,汉魏晋各代都时兴这种舞蹈,既然是礼节性舞蹈就有一定规矩,不按规矩起舞就是失礼,宴会时除了宾客间有以舞相属的习俗外,宾主有时还作即兴舞蹈表演,这种舞蹈表演往往是以抒发舞者内心感情或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
4、雅乐舞蹈的继承与创新。
汉代雅乐舞蹈一方面继承前代传统,另一方面结合当时政治需要创作了一些具有民间风格的音乐舞蹈,如《大风歌》《灵星舞》等,汉代俗乐融入雅乐,使部分雅乐舞蹈呈现出新的面貌,但这些新创的雅乐舞蹈,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独尊儒术的思想确立,雅乐舞蹈的发展回到它原来的轨道,又成为刻板僵化的祭礼仪式的组成部分,那些生气勃勃的俗乐舞蹈在掺入雅乐后便逐渐失去了光彩,改变了原貌
5、民族关系的发展与乐舞文化交流。
汉朝与域外的交往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加强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也是汉代乐舞百戏等表演艺术大发展,大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屈原的《九歌》都有哪些不同形式?十一篇各是什么?分别祭祀什么神?
屈原的《九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东皇太一》全篇没有正面描述对天皇太一或对其进行赞颂,而是叙述灵巫占得良辰吉日,陈设丰富的祭品,邀神降临。灵巫衣着华丽,以歌舞娱神,表现了人们对天之尊神的虔诚的礼敬和人们对与天神沟通的向往。
《云中君》是对云神的祭祀乐歌,主要是颂扬云神,表现对云神的思慕渴望之情。
《湘君》《湘夫人》都为祭祀湘水之神的乐歌,两篇分别从湘夫人和湘君的角度,叙述了湘夫人和湘君相约相见却久盼爱人不来的情事,语句缠绵,令人欲罢不能。
《大司命》、《少司命》也是相呼应的两篇,是祭祀大司命、少司命的乐歌。塑造了大司命在威严之下对女性的关切、赞扬与爱护的形象以及少司命在多情善感的背后刚毅而凛然不可犯的一面。
《东君》描写了日神东君行天的壮丽场面,并且写出了东君因要回到栖息之所(日落)而不能长久为人间带来光明而叹息的场景。
《河伯》一篇,祭祀河神所用,一说记叙河伯与洛水女神前期相恋之事。
《山鬼》则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叙述的是一位多情的女山鬼,在山中采灵芝及约会她的恋人。
《国殇》则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歌颂了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
《礼魂》是通用于前十篇祭祀各神之后的送神曲,由于送的不只是神还包括人鬼,所以称礼魂而不称礼神,。送神,在古代的祭祀中是仪式的最后环节,也是最庄重的祭祀礼仪
唐代舞蹈的主要艺术成就
唐代乐舞在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是中国古代乐舞的极盛时期,乐舞大体分为剑舞和软舞两类,前者敏捷刚健,后者优美柔婉,剑舞又分为婀撩,折枝,剑器,胡旋等,都是体育舞蹈,武则天则下令在皇宫内设习艺馆,旨在教宫女们学习诗文,后来逐步演变成专门训练歌手和舞蹈家的教坊,这些歌舞艺人在返回民间后,又把宫廷中学习的乐舞带回民间,在普通老百姓中流行,从而促进了唐代乐舞的普遍流传,作为一个发展的高峰,它有许多突出的特征。
一是表演性舞蹈的空前发展,无论宫廷还是民间,无论是宴享游乐还是民俗节日,都有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表演活动,像形式华丽,规模宏大的宫廷宴乐,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各地进京献演的四方乐舞,内容丰富,技艺高超的剑舞,软舞,歌舞大曲,歌舞戏等。
一是群众性舞蹈活动更为普及和繁茂,还有就是出现了许多成就卓越的舞蹈家,现居于记载的就是杨贵妃,公孙大娘,谢阿蛮等,再就是出现了记录舞蹈的舞谱,如后世在敦煌藏经洞发现了舞谱残卷等
1、唐代舞蹈以独特的艺术表演品格登上艺术舞台
2、唐代舞蹈分类以动作技巧,风格特征来分,说明了舞蹈动作技巧的完善
3、唐代舞蹈编导包括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说明了编导水平的成熟
1、唐代是舞蹈发展的鼎盛时期,有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
2、唐代的舞蹈有自己明确的舞蹈分类法。按照舞蹈的风格特点区分,有“软舞”和“健舞”两大类
3、唐代乐舞形制的完善。其结构分为:“散序--中序--破”三部分。散序是乐器演奏部分,中序是歌唱部,破是舞蹈部分。
4、唐代乐舞机构庞大且有明确分工。宫廷设有太乐署,掌管“邦国之祭祀享宴”,如《十部乐》。鼓吹蜀掌管“卤薄之仪”和“大傩”之礼。教坊掌管各种供娱乐欣赏的乐舞
5、唐代舞蹈编导,包括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等。
6、唐代舞谱的发展,如“敦煌舞谱”,对舞蹈的创作、编排、记录和传授,都起到推动作用。
汉代舞赋中的美感形态
1、造型美。
造型美在舞蹈表演中是非常重要的,舞赋在这一方面使人得到了美的享受,像同样是民族舞蹈中的长袖动态,袖去素霓说的是舞袖送入空中,形成一个美丽的弧形,好似雨过之后天空中的霓虹,这么一个赋予造型美的动作,难度是很大的,连续的动作必须做的干净利落,才能给人尽善尽美的感觉
2、节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