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悬架的多体动力学仿真及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1 测量 函数计算公式
^ 山 ) 0J E S


I r I I1 e 1 t 2 5 追 0 e I r互 1 4 e0 t e 0 - 2 I r3 34 1 - 1 f / : 。3 O e e
l t 4 :3 4 3 一 0 、 . 7 e 01

DV 7 5 00 0 .0
5 86 0 .l 5 55 1. 4
D 8 V 90 0 .0 o
64 2 .7 7 73 9 .2 3
DV 9 1.0 00 0
1.8 04 5 l .4 05 7
3 、模型 的优化计算
当车 轮上 下跳 动 时 ,具有 双横 臂独 立前 悬 架 的
现 做 以下假 设 [:所 有 零 部件 都 是 刚 体 ,减 震器 简 相 连 。对测 试 平 台添 加移 动副 ,在 车 轮和 测试 平 台 2 ]
第一作者简介 :马建新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汽车动力学仿真 。
3 1
汽车实用技术
21 0 2年第 4 期
之 间添加 点 、面约 束副 。
562 2 .9
718 .0 7
1 .8 05 5
4 、结 论
本文 以 A A D MS为仿真平台,建立汽车前悬架
将车轮侧 向滑移量作为优化 目标 ,尽量获得最
/ 2 小值 。优 化变 量 为 D 4 V , 指 :上 横臂 长 的 1 多体动 力学模 型 。添加 驱动 和 目标 函数 后 , V ~D 9分别 度、上横臂横 X 面角度 、上横臂 X Y Z面角度、下 通过 仿真 计算 得到 前轮 侧 向滑 移量 随车 轮跳 动 的变
汽 车 实 用 技 术
2 1 年 第4 0 2 期
2 2 N0 O1 .4
设 计 研 究
AU OM T OBI E A LI D TE ] OL Y L PP E Ct N 0G
汽车前悬架 的多体 动力学仿真及优化
马建新 ,林 小凤 ,刘志杰
(. 大 学汽车 学 院 ,陕西 西安 70 6 ;2陕西 欧舒特 汽 车股 份有 限公 司 ,陕西 西安 70 4 ) 1 长安 10 4 . 103
马建新等 :汽车前悬架 的多体动力 学仿真及优化
3 2
化 结 果非 常理 想 。该款 轿 车前 悬架 改进工 作 可 以将 【 2 ]孙义杰,巢凯年. D MS IW 在汽车前悬架仿真应用 A A /E V
优 化 设计 所得 到 的参 数作 为参 考 。本 文提 供 的基 于 A DAMS 的轿 车悬 架优 化 方法 简单 、快 捷 、准确 , 可重 复 性及效 率很 高 。
反力 、纵 向反 力 ( 制动 力 和驱 动力 )和侧 向反 力 以 双 横臂 前悬 架左 右对 称 于汽 车 纵 向平面 ,因此 只需 及 这些 反 力所造 成 的 力矩 传递 到车 架 上 ,保证 汽 车 创建左侧 的悬架模型来进行分析。 的正 常行驶 [。 1 1
SP
双横臂式独立悬架分为两种形式 :等摆臂和不
\\
\ \
10 00

2 、模 型 的仿 真 分 析

根据 建立 的双 横 臂独 立悬架 模 型 ,在车 轮和 测 试 平 台接触 点 处建立 两个 点 p itl和 p i 2 on on ,分 t
_ _
恤O
_
矗 O
0 0 .
5 0
1 0 . 0
10 5 .
加 !s Rl a i .ll
优 化 效果 十分 明显 。
关 键词 :双 横臂 独立 前悬 架 ;A A D MS;侧 向滑 移量 ;优 化设 计 汽 车悬 架 是车 架 与车 桥之 间 的一 切传 力 、连 接 化 为线 性弹 簧和 阻尼 , 各运 动副 的摩 擦力Baidu Nhomakorabea忽 略不计 ,
装 置 的总称 ,其 作 用 是将 路面 作用 于 车轮 上 的垂直 轮胎简化为刚性体,车身与大地 固连在一起 。由于
L mI 唧 I I }
2 23 2 13 0 - - 0 : 102 :2 6 3
图 2 轮侧 向滑移量 的运动学特性 曲线
5O 。 Ti me:1 0 .OO — I rO 9 5 0 0 t : e 9 1

别属 于车 轮和 测试 平 台 。从而得 到 前轮 接地 点侧 向 滑移 量和 车轮跳 动 量的测 量 函数 ,如表 1 所示 。
横臂长度、下横臂 X Y面角度、下横臂 X Z面角度 。 化 曲线 ,并对 其进 行 了优 化设 计 。前轮 侧 向滑移 量 332 .15 采用 O T E .Q P D SS P算法经过 6 步迭代运算, 得 由优 化前 的 1.3mm,到优 化后 的 116 mm,优
21 0 2年第 4 期
名 称 蛳
侧 向滑移量 车轮跳动量

测量 函数计算公式 ∞
_ _
- 丝 : 兰
_

D Wh e. on l g o n . o n 2 X( e1p it , r u d p i t ) DY Wh e. on l g o n . o n 2 ( e1p it , r u d p i t )
_
图 3 目标 函数随迭 代次数的变化 曲线
为 了真 实 的反映 汽车 行驶 时 的路 面状况 , 以大
目前 中高 级轿车 基 本都采 用 宽 断面轮 胎 ,轮胎
 ̄5 地和 测 试平 台之 间 的移动 副 为驱动 副 ,方 向 为通过 可容许 轮 距的改 变在每 个车 轮上达 到 4 mm 而不 p it1的 Z轴正 向 。 on 驱动 函数 为: s(me= 0 s 致使 车轮沿 路面 滑移 。 目标 函数 及设 计变 量变 化数 Di t ) 8 *i pi n
参 考 文 献
[】陈家瑞 ,马天飞. 1 汽车构造 ( 5 )[ .人 民交通 出版 第 版 M]

要 :通过测量某款轿车的双横臂独立前悬架的结构数据,以 A A D MS 为仿真平台,建立汽车
前悬架的 1 多体动力学模型。 / 2 为了模拟真实的行驶工况, 在仿真模型车轮的底部添加地面激励 。
通 过仿 真计 算得 到前 轮接 地 点侧 向滑移 量 随车轮 跳动 的变 化 曲线 ,并对其 进行 了优 化设 计 。优 化 结 果十 分 明显 ,前轮 接地 点 的最大 侧 向滑移 量 由最初 的 1. 2 33 mm,下 降 到优 化后 的 1 15 3 . 6mm, 1

(6dt ) 3 0 'me。即测试平 台的最 大位 移量 为 ±8m i 0 m。
据 如表 2所示 。 由表 2可 以看 出 ,悬 架在优 化前 的
3 3m 3 仿真得出前轮侧向滑移量的运动学特性 曲线如图 2 所 车轮侧 向滑移量为 1. 2 m,经过优化之后 降到 . 6mm,优 化效 果 比较 明显 。可 见初始 的悬 架结 1 示 。从图中不难看 出在车轮上跳过程 中,前轮侧 向滑 1 15
移量从 0增加到 612 m;在车轮 下跳过程 中,前轮 构数 据不 是很理 想 ,因此 该轿 车前悬 架 需要优 化 。 . m 4 侧 向滑移 量从 0增加到 1. 2 3 2mm。 3 上跳过程 中前轮侧 向滑 移量变化 比较缓慢 。
Ir F t e UN O 1 .3 332
等 摆 臂 ,这种 悬架 被 广泛 用在 轿车 前 轮上 。双 横 臂 式 独立 悬架 上 、下 摆臂 的内端 分别 通 过铰链 跟 车架
相连,二者的外端分别通过球头与转 向节相连 。双
向作用 筒 式减 震器 的上 下 两端 分别 与 车架 和下 摆 臂 的支撑 盘 相连 。螺 旋 弹簧 套在 减震 器 上 ,上下 两 端
销长 3 0 3 mm,主销 内倾角 5 ,主销后倾角 25 ; 。 .。
到 目标 函数 的最优 解 。 目标 函数随 着迭 代 次数 的变
F。 R UP s
某款轿车的双横臂独立前悬架的结构数据为:主 化 曲线 如 图 3 示 。 所
上横臂长 30 4mm,上横臂 XY 面 角度 1。 ,上横臂 0 X Z面角度.。 ;下横臂长度 50 5 0mm,下横臂 XY 面
角度 9 下横臂 X 。, Z面角度 1。; 0 轮胎半径 3 5 m, 7m
胎面 宽 2 5 1mm,车轮前 束 02 .。。在 A MS、 DA 厂Ⅲw , 模块 建立 的双横臂独立前悬架模型如 图 1 所示 [ 4 ] 。
\ \ \

I e 嗍0 一es 出 『 t L s f 删』 日
本文以 A A D MS软件 为平 台,采用 某款 轿 车 的 臂 、拉 臂 、转 向拉杆 、转 向节 、减 震器 、车 轮和 测 双 横臂 独立 前悬 架 的 结构 数据 ,建 立 双横 臂悬 架 的 试 平 台共 9个 部件组 成 。减震 器上 端与 车 身相连 , 仿 真模 型 ,并进 行仿 真分 析和优 化 设计 。 下 端支 撑于 上横 臂 。 主销 的上 下两 端通 过球 形 副 ,
分别支撑于车架横梁上的支撑座和下摆臂上的支撑
盘 内。双 横臂悬 架 的优 点 是通 过选 择 不 同的横 臂 长 度 ,将 汽 车前轮 定 位 参数 以及 车轮 跳 动 时轮距 的变 化 控制 在 合理 的 范围之 内,从 而提 高汽 车 行驶 的平 顺 性和 方 向稳 定性 。同 时,双 横臂 悬 架 的上 、下 摆 臂 可 以有 效的 分担 横 向作用 力 ,令 车 身在 过弯 时更
加平 稳 ,并且能 够提 高轮 胎 的贴地 性 。
图 1 双横 臂独立悬 架 AD MS模型 A
1测试 平 台 ;2车 轮 ;3转 向节 :4主 销 :5减震 器 ; . . . . . 6上横 臂 7转 向拉杆 ; . . 8拉臂 ; . 9下横 臂 .
双 横 臂 独立 悬 架包 括 L: 主销 、上 横 臂 、下 横 3 j
1 、双横臂独立悬架模型的建立
分别与上、下横臂的左端相连 。上下横臂的右端分
别 通过 旋转 副与 车 身相连 , 可相 对 于车 身上 下摆动 。
由于双横臂独立悬架的结构 比较复杂 ,因此在 转 向节和拉臂通过固定副与主销相连 。转 向拉杆右 建 立其 多体 动 力学 仿真 模 型 时必须 忽 略次 要 因素 , 端 通过 球 形副 与车 身 相连 ,左 端通 过 球形 副与 拉臂
及 优 化 分 析 [ .西 华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 ] ,
2 0 ,46: —7 0 52 () 31 1
[】鲁春艳 . 3 基于 A A D MS 的双 横臂 前悬 架的虚拟 设计及优 化 [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 新,2 0 ,2 () 2 .2 J ] 0 9 22: 214 1
1 .8 05 5
车轮平面倾斜很小, 但是车轮的侧 向滑移量却很大 , 因此合理的选择上下横臂的长度以及安装角度,可
以最 大 限度 的降低 车 轮侧 向滑 移量 ,同时减 小 车轮 定位 参数 的变 化 。

11 6 .1 5
3 76 1 .3
1 .8 36 5
48 5 .5 7
I 2


1 86 . 1 4
11 6 .l5
3 00 0 .0
3 76 l .3
1 .0 5O0
1 .8 36 5
47 7 .5 3
48 5 .5 7
5 45 3 .9
5 62 2 .9
79 3 .3 7
718 .0 7
l .7 07 0
34 0 .1 9 20 3 . 8 4
表 2 目标 函数及设计变量变化表
DV 4 3 00 4 .o
3 16 3 .0 3 63 l _3
DV 5 1 .0 000
1 ,2 357 l .8 357
DV 6 50 0 .0 0
48 5 .5 6 48 5 .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