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脊柱骨折分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柱骨折分型分类

三柱结构分类:

Denis将脊柱理解成三条纵行的柱状结构,即:

(1)前柱,包括脊柱前纵韧带、椎体及椎间盘的前2/3部分;

(2)中柱,由椎体及椎间盘后1/3和后纵韧带组成;

(3)后柱,由椎弓、椎板。附件及黄韧带、棘间、棘上韧带组成。

1984年Ferguson完善了Denis提出三柱分类概念,认为椎体和椎间盘的前2/3属前柱,后1/3属中柱,这是目前比较一致公认的三柱分类概念,凡中柱损伤者属于不稳定性骨折。

法国的Roy-Camille、Saillant的三柱概念略有不同,他们认为中柱除椎体和椎间盘的后1/3以外,尚应包括椎弓根、关节突。中柱的范围较广,而后柱仅指关节突后方的椎弓,包括椎板、横突、棘突,但任燃主张中柱损伤属于不稳定性骨折,因此判定中柱损伤是分类的基础。

根据损伤病程分类

由于损伤后病程长短不同、处理方式有异,故临床上将其:

(1)急性期损伤:在1周以内,损伤病理过程仍处于进行性发展过程,损伤反应在72 h最重,一般持续7天,1周后逐渐缓解并趋于平稳。

(2)早期脊柱损伤:损伤3周以内,此期出血、水肿等组织反应趋于消退,脊髓未丧失的功能开始恢复,瘢痕粘连尚未形成,为损伤修复的最佳时期;

(3)陈旧性脊柱损伤:损伤3周以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过程的消退及修复过程,软组织已获初步愈合,损伤脊髓内瘢痕形成。

根据损伤部位分类

此分类方法较为直观、方便,对治疗有直接指导意义,临床沿用至今。

2.1 胸椎损伤胸椎活动幅度较小,加之有胸廓的保护,胸椎损伤相对少见。但由于胸椎椎管狭窄,关节间活动范围小,容易发生脊髓损伤。根据解剖部位分为:(1)上胸椎损伤:T1~T3;(2)中胸椎损伤:T4~T10;(3)下胸椎损伤:T11~T12。

2.2 腰椎损伤腰椎小关节呈矢状,伸屈活动灵活,但其它活动受到限制,且是身体上部负荷的主要承受者,因而容易损伤。根据解剖部位分为:(1)上腰椎损伤:L1~L3;(2)下腰椎损伤:L4~L5 。

2.3 胸腰椎损伤由于解剖结构上的改变,T11、T12前面无胸骨柄,两侧为游离肋,稳定性也较其它胸椎差;而胸椎是后凸弯曲,腰椎是前凸弯曲,样易使脊柱的受力下传。一般来说,T12~L2骨折占脊柱骨折的60%,T11~L4骨折占脊柱骨折的90%。所以,通常所说胸腰椎骨折,指的就是T11~L4骨折。

按脊柱外伤机制分类

分为四型。

1、屈曲压缩骨折(Bending compression fracture)为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此型损伤主要是屈曲压缩应力所致,根据弯曲的方向可分为屈曲压缩和侧向压缩,前者多见,后者少见,前者表现为前柱受压力,椎体前部高度压缩< 50%,前纵韧带大多完整,后柱承受张力,X线像显示椎体后侧皮质完整,高度不变,后柱的棘上、棘间韧带在张力较大时可断裂,而中柱作为支点或枢纽而未受累,该型骨折常见于胸椎,大部属稳定型,神经损伤少见。

约占胸腰椎损伤的一半。脊柱处于屈曲位时,由纵轴的超负荷引起前柱的压缩和后柱的张力造成脊柱损伤。其损伤机制的特点是:前柱承受压力,后柱承受张力,中柱作为支点,椎体后缘高度不变。根据外力方向不同,又可分为前屈型及侧屈型,前者常发生于T11~L1,后者以L2,3为多。椎体压缩常<50%,如>50%则后柱受累。压缩骨折以椎体上终板受累多见,下终板较少。

Ferguson根据稳定性不同将屈曲压缩骨折分为3型:

(1)Ⅰ型:为单纯椎体前方楔形压缩,压缩不超过50%,中柱与后柱完好;

(2)Ⅱ型:为椎体楔变伴后柱韧带复合结构破坏,并有棘突间距加宽、关节突骨折或半脱位,前、后柱损伤,中柱完好;

(3)Ⅲ型:为椎体压缩,椎体后上缘骨折,骨折片突入椎管,前、中、后柱均损伤。

2。爆裂性骨折(Bursting fracture)

概念脊椎爆裂性骨折是椎体压缩骨折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随CT在临床的应用而逐渐开始认识的,约占脊椎骨折的20%。最早由Holdworth于1963 年首先提出,指轴向压力加上不同程度的屈曲和(或)旋转力作用于脊椎,使椎间盘的髓核疝入椎体,导致椎体内压急骤升高而引起椎体自内向外的骨折,即椎体粉碎骨折。脊椎爆裂性骨折最显著的特点是脊柱中柱受损。伤椎前柱与中柱均崩溃,椎体后缘高度降低并向四周分散,两侧椎弓根距离增大,椎体后缘骨折片连同椎间盘组织膨出或突入椎管,常致硬膜囊受压,后纵韧带受损。

脊柱爆裂性骨折虽可以发生于颈、胸、腰椎,但以胸腰段最常见,特别是胸腰结合部损伤占骨折的40%,仅L1的爆裂性骨折即占脊柱爆裂性骨折的半数以上,原因可能是此区无胸廓保护,并且胸椎小关节在此由冠状方向转为矢状方向。

在CT扫描应用前常将此类骨折归于压缩型骨折。该型损伤的特点是脊柱中柱受累,在轴向应力或轴向应力伴屈曲应力作用下使椎体呈爆裂样裂开,椎体后侧骨折片常连同椎间盘组织突入椎管,引起椎管狭窄,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该类骨折在普通正、侧位X光片可见椎体前高、后高及侧高有不同程度的减小,椎间盘高度可能减小或不变,椎弓根间距增宽,CT扫描对此类损伤诊断价值最大。

分类

Denis将爆裂骨折分为 5型:

A型,是指在严重的完全纵向垂直应力所致的上、下终板均破裂的骨折,一般不引起后凸成角,多见于下腰椎。

B型,为不完全纵向垂直或略带前屈应力所致的上终板损伤,能导致急性或晚期向后成角,为胸腰段爆裂型骨折中最常见的一型。

C型,为下终板损伤,作用机制与B型相似,但比B型少见。

D型,是轴向应力伴有旋转暴力所致,多见于腰椎,该型极不稳定,可造成骨折脱位,但与屈曲旋转型骨折不同之处在于该型椎体多为粉碎骨折,椎弓根间距增宽,椎体后壁可突人椎管,椎板可有纵向骨折。

E型,为轴向应力伴有侧向屈曲,该型除椎弓根间距增宽外,压缩侧可由骨块挤入椎管。

Altas在总结Denis和McAfee等人关于脊椎爆裂性骨折的基础上,根据CT图像上椎体矢状骨折、附件骨折、椎弓根间距、椎体前缘楔变程度、椎管狭窄范围及是否合并其它部位脊椎骨折,将脊椎爆裂性骨折分为5 主要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