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086-01
子宫腺肌症是指子宫内膜异位于子宫肌层,是一种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约半数合并子宫
肌瘤,少数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本文回顾分析了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症
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与子宫肌瘤.子宫肥大等相鉴别,旨在提供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诊断
符合率。
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本文收集了2009年1月-2009年12月32例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症
住院患者。年龄32-54岁,平均年龄40岁的已婚妇女。临床症状: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进行性痛经,逐渐加重。其中有2例无症状仅表现为月经量增多。
2.仪器和方法:使用美国GE400超声诊断仪,经腹部探头频率
3.0-5.0MHz,经阴道探头频率
5-10MHz。经腹超声检查前患者适度充盈膀胱,取仰卧位,在下腹部做纵横斜多切面扫查,
经阴道超声检查:患者排空膀胱后截石位,阴道探头表面涂上耦合剂,外套避孕套(注意排
空气体)。将探头缓缓置于子宫颈或阴道穹窿不同部位,利用旋转.倾斜等手法做纵横斜多切
面扫查,观察子宫.卵巢和宫旁组织。
结果
本文32例患者,术前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症26例,子宫肌瘤4例,子宫肥大2例。术后病
理诊断:单纯子宫腺肌症22例,合并子宫肌瘤6例,同时合并子宫肌瘤和卵巢巧克力囊肿2例,单纯合并巧克力囊肿2例。
其声像图特征;1.子宫增大或在正常范围,形态饱满,呈均匀性增大或不规则增大;2.子宫
肌层失去正常的均匀斑点声像图,代之以子宫肌层光点增粗增强,分布不均匀,见散在分布
细小的低回声区;3. 可见局限性子宫肿块,位于子宫前壁或后壁,以后壁居多,为单发或多发,边界不清,无明显薄膜回声及声晕,内部回声可为等回声.高回声.低回声或混合回声,
后方回声无衰减现象。有时可见散在分布的小暗区;4.子宫内膜线回声可居中,可前移或后移;5.CDFI:肌层内部及病灶区域血管分布较正常稀少6.经期检查时子宫体积更大,肌层回
声更加不均,散在分布的小暗区更加突出;7.合并子宫肌瘤时,表现为子宫子宫体积增大,
形态失常,肌层增厚,回声不均,肌层可见低回声.强回声及混合回声,包块边界清楚,CDFI:可见环状.半环状血流,后壁回声衰减,有时突出于子宫之外;8.合并巧克力囊肿时,发现附
件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囊性包块,包块囊壁增厚,囊液中含大量细小密集的光点或中高
回声区,可为单房或多房,后壁回声增强。
讨论
子宫腺肌症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30-50岁的经产妇女,其临床症状主要为
进行性痛经,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造成子宫腺肌症的原理普遍认为1是由于子宫内膜的
基底层细胞向肌层生长而形成,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造成内膜基底损伤,与本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超声可清晰显示与子宫腺肌症病理变化相应的的声像图特征2:子
宫增大,肌层回声不均匀,有散在分布的小暗区,内膜移位,经期检查更加明显。
与易混淆的子宫疾病鉴别要点,子宫肌瘤:由于肌瘤与腺肌病在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及超声声像图有相似之处,相互误诊时有发生,腺肌症的表现有时酷似肌瘤,尤其合并肌瘤及或卵巢
巧克力囊肿等,更易误诊.漏诊。因此,重视肌瘤与腺肌病的鉴别是提高腺肌病诊断率的关键的,子宫肌瘤的声像图特征:肌瘤有假包膜,界限清楚,后壁回声衰减,呈低回声强回声或
混合回声。CDFI显示有环状.半环状血流。子宫肥大;子宫均匀性增大,内膜线居中,肌层回声均匀,无散在分布的低回声区或小暗区。无痛经史等。这些疾病的声像图各有其特异性表
现,在进行子宫腺肌症的诊断时应注意详细询问病史,有无刮宫引产史,月经量多少,经期是否延长,有无痛经等情况。必要时经期复查。
由于经腹超声因适度充盈膀胱不受肠腔气体干扰,可清晰显示子宫大小,形态,但对肌壁间散在分布的小暗区显示率较低,经阴道超声频率高,近场分辨率强,对微细病变显示率高,但对远场显示往往不理想。对于增大的子宫底部及子宫横径不能清晰显示。采用经腹和经阴道两种途径扫查,可取长补短,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总之,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症具有经济.方便.准确.快速.易复查等特点,但在检查时必须认真全面仔细地多方位探查,将所有发现密切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减少误诊漏诊,提高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乐杰等.妇产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1
[2]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