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
所谓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

它是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原有的语文基础,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等因素,在课前所设定的教学所应达到的目标。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依据上面的相关因素设定的,但它不是刚性的规定,不是不能改变的,而是一个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不断地调试、不断地由应然走向实然的动态过程。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究竟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当前一直存在争论:传统的预设性目标不利于保证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遏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而现在提倡的生成性目标虽然可以规避传统教学目标过于刚性、强调外控的弊端,可又易导致教学的无序性、随意性和盲目性。

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究竟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教学观,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

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成分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预定
的要求。

就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而言,确定教学目标是其首要环节,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情境化;既应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特征,又应适合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特点,满足学生个体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实情,同时还要适切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个性。

它在整个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直接的导向、调节作用,又有助于对语文教学效果进行测量与评价。

基于对教学的本质与目的以及语文教学目标的功能的认识,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既具有预设性,又具有生成性,但就本质而言,生成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本质属性。

第一,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需要预设。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交往活动,它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程序。

预设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预设的教学目标只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起点,并且预设目标的制订是以所有能促进学生言语经验发展和语文素养提高的相关因素为基础的,不是教师简单地依据自己的主观假设和喜好来制订,也不应成为主导和控制教学进行的惟一标准,它只是一个起点。

预设不是僵化、固定,而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整生成的。

预设只是一个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科内容的框架构建,最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互动对话交流生成的。

那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语文教师应如何预设这个教学目标呢?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是确定的,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也是确定的,但选择哪种教材,选择什么样的目标来最终达到课程标
准所确定的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却不是惟一的。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择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教学目标来达到同样的要求;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教材,通过调整语文课堂目标来达到同样的要求。

因而,语文教师在预设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首先要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从语文课程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要求出发来预设,而不是把教学的视点狭隘地局限于具体一节课或一篇课文。

其次,语文教师在预设课堂教学目标之时还应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求、教材内容的特点及自身素养,应以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最终归宿。

再次,语文教师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应具有灵活性与弹性空间,以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适切学生个体语文素养形成与提高的动态性与不确定性。

第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在开放的教学中不断生成的。

所谓开放的语文教学是相对于旧有的封闭的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为指导从有效促进学生言语经验经验发展的角度出发,给学生创建适宜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乐趣。

教学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实现学生全人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它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程序。

但教学过程又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想当然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
习主体,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他们原有的经验结构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因而,教师在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只能是一个起点,而不是控制课堂教学进行的“最高指示”;只是一个应然的预期结果,而不是教学最终必须达到的实然目的;只是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进行提供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和框架,而不是僵化的、不可逆转的固定程序。

真正的教学目标则是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文本与教师、学生的对话交流中,通过对预设的教学目标的调整,甚至“推倒重做”,从而不断地得以完善、发展、生成的。

那么,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如何引导和促使教学目标的不断生成与发展呢?首先要有正
确的学生观,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消费者”,而是主动的知识经验的建构者,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发展必须依靠自身对外部经验的内化,而不是简单的复制与拷贝。

其次,语文教师要构建正确的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以言语经验的传递与建构为目的的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内化成熟言语经验,全面提高自我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单向度的“师传生受”的僵化过程。

第三,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学主体性。

随着教学活动过程的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不断创设新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不断生成与发展,而不是僵化地以预设的教学目标硬性地控制课堂教学的进行,忽视学生主体的学习需要,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追求所谓的“统一性”。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生成与发展的,它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是以课前预设的目标为起点的,但又不拘泥于这个预设的目标。

在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不断生成与完善的教学目标,关键的问题是立足于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正确地认识预设与生成、有序与发展、变与不变之间的辨证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