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再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8·
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再认识颜文伟
有一位病人在服用齐拉西酮后,出现手指不自主扭动的
现象,去问当地一位精神科主任,他居然回答说,“不是TD;
TI)的表现是嘴唇的扭动”。

有一次,我问一位年轻医生,
“锥体细胞是什么?”他回答不出。

所以我想,应该在这里重
新讲一讲这些基本问题。

锥体细胞是位于大脑皮层运动区的、负责发动骨骼肌运
动的神经细胞,个儿比较大,连细胞、带上它众多的树状突
(d e nd r i t e s),样子就像“雪松”,顶端小、底盘大,呈锥体状,故
名。

它们的轴索(a xo n),就组合成运动神经,交叉到对侧,作
为脊髓的主要部分(锥体束)支配全身骨骼肌肉;称为“锥体
系统”。

我们如果想要弯曲自己的右手肘关节,就要由左侧
大脑皮层运动区的锥体细胞发出命令,指示右上臂的肱二头
肌收缩。

但是,与此同时,必须有锥体外系统的配合。

所谓
“锥体外系统”,位在大脑较深处的“黑质一纹状体”。

由它
发出命令,让肱三头肌放松;否则肘关节便无法活动,手臂就
显得僵硬。

在锥体外系统的神经细胞之间,信息是靠多巴胺
神经递质(与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协调配合)传递的。

在服用
抗精神病药后,多巴胺受体被阻断,信息难以下传,精神症状
就此好转;但锥体外系统的信息也难下传,就出现了锥体外
系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引起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e xt r a p yr a m i d a l
s ym p t o m s,EPS),一般有以下3种表现。

I.急性肌张力障碍(a c ut e d ys t o n i a)患者在服用抗精神
病药后不久,突然出现全身肌肉的肌张力障碍,表现为扭转
痉挛(全身向一侧扭转)、角弓反张(全身向后反仰)、动眼危
象(两眼向上翻)和斜颈等等。

常见于肌注抗精神病药(如
氟哌啶醇或齐拉西酮)后。

患者感到十分痛苦,家属十分紧
张,只要肌注东莨菪碱,便能立即好转。

[但是,为什么肌注
东莨菪碱就能好转?至今还原理不明,可以说,还是一个谜。

同样是肌张力障碍,迟发的TD,肌注东莨菪碱就没有任何效
果,为什么?不知道。

]
2.静坐不能(a ka t h a s i a)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后,有
的会出现心烦意乱、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等情况。

有时,患者
会诉述,似乎有“蚂蚁”在身体里“爬”那样难受;有的说是。

心脏或骨头“发痒”。

有些医生还会把它们误认为是躯体幻
觉。

在发生静坐不能时,应用苯海索或普萘洛尔,就可以立
即好转。

3.类帕金森症(p a r ki nso ni a n s yn d r o m e)患者在服用抗精·临床经验笔谈·
神病药后,有可能出现像帕金森症那样的症状表现,或可称
为药源性帕金森症。

主要表现有三:
(1)运动不能(a ki n e s i a)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后,出
现“想动、却动不了”的情况,往往因此呆坐一旁,出现“什么
事情也不做”的局面;脸面毫无表情,似乎戴了个面具一样。

一般都被家属误认为“懒”、“抑郁”。

有些医生护士也会把
它们当作“阴性症状”,为此增加药量,结果反而更加严重。

这种情况在服用利培酮时很常见,但往往都被忽视。

(2)肌张力增加(h yp c r t o n i a)在给患者检查关节活动
时,检查者会感到阻力,可称为“肌强直”;有时,关节活动会
表现为咬合得不好的齿轮那样,被称为“齿轮样强直”。

(3)静止性震颤(st a t i c t r e m o r)在这里,先对震颤稍作一
些说明。

震颤(t r e m o r),一般可以分为3类:①姿势性震颤,
让肢体维持一定姿势时,出现细小、快速的震颤。

检查者可
让患者手臂向前平伸,手指分开,就会出现以中指为轴心的
震颤动作。

如果在他的手上平铺一张纸,可以比较清楚地看
到纸边出现“放大”了的震颤。

常见于甲亢或服用碳酸锂之
后。

②意向性震颤,在用手或手指进行有目的的动作时,会
出现细小的震颤,往往每秒8—12次。

常见于老年人,俗称
为“哆哆嗦嗦”。

③静止性震颤,在不做自主动作或自己不
注意时,肢体或其他部位出现频率较慢(每秒4~8次)、振
幅较大的震颤;一旦加以注意,便见减轻或消失。

抗精神病
药引起的类帕金森症的震颤,就是这种情况。

此外类帕金森症还有前冲样的步态、吞咽困难等等。

实际上,还有第4种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就是迟发性运
动障碍[t a r d i ve d ys ki n e s i a,TD,还包括迟发性肌张力障碍
(t a r d i ve d yst o ni a,TD t)]。

如今,往往把它另提出来、与锥体
外系不良反应并列,因为它们的表现与EPS不同、病因不
同、治疗也不相同。

所谓“迟发性”,就是说,并非发生于刚刚开始应用抗精
神病药的时候,而是发生在用药较久以后。

从症状表现看,
迟发性运动障碍和震颤,都是“不自主运动”。

不自主运动(i nvo l unt a r y m o ve m e n t s),亦称“不随意运
动”,是指病人意识清楚时却不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动作。

临床常见属于锥体系统的,如:肌束颤动、肌纤维颤搐、痉挛、
抽搐、肌阵挛等;属于锥体外系统的,如:震颤、舞蹈样动作、
手足徐动、扭转痉挛、投掷运动等。

属于锥体系统的,通常见
于神经病变或癫痫,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200030。

电子信箱ya nw w._2005@ya ho o.c o m.c n
所有属于锥体外系统的不自主运动的特点是:①“不随意”,也就是不受意志支配;②在受到注意或在进行自主动作时,会减轻或消失;③睡眠时消失。

前面提到的静止性震颤就是如此,在不注意时会表现得比较严重。

我常常提醒护士,在精神病人吃饭时,不要和他们讲什么问题,否则他们会不注意自己端着的饭碗,就有可能发生静止性震颤,以至泼翻了饭菜。

震颤是反复的、有规则的、节律性的不自主运动。

震颤不是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表现。

可以这么说,除了震颤之外的不自主运动,都呵能是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症状表现。

按种类分,有:①扭转痉挛是指颈、躯干或肢体近端大关节的缓慢的、扭转性的不自主动作。

②角弓反张指躯干呈现背屈性(向后)痉挛。

③斜颈指头颈不规则地、不自主地向一侧扭转。

④手足徐动(指划样动作)指肢体远端小关节的、缓慢的、不规则的蠕动。

⑤舞蹈样运动指肢体近端大关节的,快速、不规则、无目的的不自主运动,有点像舞蹈那样。

⑥投掷运动比舞蹈样运动的幅度更大,像投掷手榴弹那样。

从表现的部位看,可能涉及肢体、头、面、舌等肌肉,往往是综合了以上各种运动性质而表现出来。

实际上,运动障碍(d ys ki ne s i a)本来是神经系统病理变化的症状表现,应该属于神经科的范畴;由于抗精神病药的应用,才与我们精神科挂了钩。

说个趣事。

夏老还在世时,有一次我看到他的嘴像在嚼什么东区,心想“夏老也挺时髦,还吃口香糖呢”。

不一会儿,他讲话了,并没有口香糖么!实际上,这是相当多老年人具有的“自发性运动障碍”:咀嚼样动作、舌头舔牙齿、嘟嘴、噘嘴。

据说有人统计,多达19%!至于迟发性运动障碍,那是抗精神病药引起的,其早期表现就与之类似,称为“口一唇一舌三联征”。

有的人,在这方面并不明显,却表现为手指扭动(手足徐动)或手臂挥动(舞蹈样动作)。

有个女青年,应用利培酮的维持量,每天l m g。

3年后,有一天,在考试时,右手正在写字,左手指却向上升起、扭动。

老师还以为她在举手、有什么问题。

她这才发现自己出现了TD。

就这样,虽然停了利培酮,换用氯氮平,迟发性运动障碍还持续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仍然没有好转。

有的人,综合了“扭动”和“舞蹈”,表现为脸面的“怪动作”;以前不了解,有人就在书上把它描述为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装相(m a n n e r i s m)”。

记得那是20世纪70年代,我们医院里有一个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病情缓解得还好,可以在医院内自由活动,但是头颈严重后仰,走路时必须自己用手把头往前弯,否则看不到前面。

我们还以为这是慢性病人的表现。

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我们给他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后果——TD。

另一个女病人,脸面和手指都有不规则的扭动,上级医生还示教说,“这是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表现”。

这个慢性病人早已不吃抗精神病药了,所以大家都没有考虑把她的表现与药物挂钩。

实际上她也正是TD患者,停了药也好不了!
大概是1985年,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 I M H)与我们合作调查我院住院病人的TD患病率,由我与另一位医生
·59·
负责。

美国来的那位G a o医生是毕业刚4年、一直在实验室工作、没有多少临床经验的医生。

他把典型的静止性震颤都看作TD,我与他有了争论,结果只得请夏老一个个病例进行复核。

我们调查的结果是9%一10%的患病率。

当时,我们没有给患者停药,患病率可能低了一些,因为抗精神病药有可能会掩盖TD症状。

据说,后来北京某医院分期分批给病人停药2周以上,然后调查TD,发现患病率竞高达50%!夏老就此告诉我们一件往事:刚有氯丙嗪的时候,把氯丙嗪等可以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品称为m a j o r t r a nq ui l i ze r,就是夏老定的中文名称“强镇定剂”;把现在称为抗焦虑药的苯二氮革类药等称为m i n o r t r a nq ui l i ze r“弱镇定剂”。

这种叫法,有很大问题。

两种药,似乎只是镇定作用强弱之分,实际上它们的药理作用完全不一样。

完全不应该把小剂量的“强镇定剂”
当作“弱镇定剂”或安眠药来应用。

氯丙嗪等“强镇定剂”有可能引起TD,所以美国精神病学会(A PA)建议废除“镇定剂”这个名称,并曾经给全美国内外各科医生发了几百万封信(当时还没有e m a i l),提请注意“不要给那些不是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应用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以免引起TD”。

TD的发生,与抗精神病药的剂量无关,与它用药时间的长短有关。

给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抗精神病药,出现了TD,那是偶然意外,如能及早停药,或许可以好转;如果实在不能好转,也没有办法。

但是,如果给那些不是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应用抗精神病药,出现了TD,那就是罪过!当年受过夏老教诲的我们这一代精神科医生,对于这一点都很重视,都不随便乱用抗精神病药,从来不把它们当作安眠药来应用。

但是,近年来,我发现某些精神科医生不知道或不重视这个问题。

有一个药,叫“黛力新”,如今在内外科、神经科,用得很普遍,据说可以治疗神经症、抑郁症。

这是把一种与氯丙嗪同样年龄的老抗精神病药三氟噻吨、加上一种三环抗抑郁药四甲蒽丙胺的“混合品”。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 A)认为它是不合理处方,至今不同意上市;特别是,认为它的应用违反了前述“不要给那些不是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应用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以免引起TD”的原则。

事实证明,国内已经有了3例“黛力新”引发的TD。

我看到的1例是在某医学院心理科用“黛力新”治疗焦虑症3年之久,出现了斜颈和角弓反张,还不认识,说要再加大剂量。

她到我院门诊,请我院一位中医副院长诊治,才转到我处。

那时候已经到了全身扭动、无法独自行走的地步。

看来,这个老问题必须提请大家重视了。

按目前能够检索到的资料显示,仅氯氮平没有明确的TD报道;奥氮平致TD较少,全球只有4例报道。

较多报道的是利培酮、氟哌啶醇和齐拉西酮。

看来,出现TD后,只可采用氯氮平或奥氮平作为维持用药了。

在本文即将刊出前数月,门诊来了2例患者。

一例是精神分裂症,正在服用喹硫平,出现了反复抬眉、嘴唇扭动。

去,某省最大精神病院、找最权威的老主任诊治,居然认为没有问题,说是“太紧张焦虑了”。

实际上该教授没有认识到,这
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再认识
作者:颜文伟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200030
刊名:
上海精神医学
英文刊名:SHANGHAI ARCHIVES OF PSYCHIATRY
年,卷(期):2010,22(1)
被引用次数:1次
1.李蓉娣.章浩明.Li Rongdi.Zhang Haoming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环境与家庭功能及相关因素[期刊论文]-上海精神医学2010,22(1)
2.张霞.张玉琦.罗瑜.许可微喹硫平和氯硝西泮对强迫症治疗增效作用的对照研究[期刊论文]-上海精神医学2010,22(1)
3.潘桂花.Pan Guihua氟西汀相关迟发性运动障碍1例[期刊论文]-上海精神医学2010,22(1)
4.郑瞻培.Zheng Zhanpei强迫现象的千形百态和诊断思考[期刊论文]-上海精神医学2010,22(4)
5.赵素银.孙秀丽.魏昆岭.张国强.严保平惊恐障碍患者就医情况调查[期刊论文]-上海精神医学2010,22(1)
6.颜文伟什么诊断用什么药,没有万能的处方[期刊论文]-上海精神医学2010,22(3)
7.郑瞻培.袁训初.张永华.Zheng Zhanpei.Yuan Xunchu.Zhang Yonghua周期性嗜睡-贪食综合征[期刊论文]-上海精神医学2010,22(1)
8.张展焱.王勇.Zhang Zhanyan.Wang Yong以强迫症状为早期表现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期刊论文]-上海精神医学2009,21(3)
9.颜文伟有关抗精神病药的一项重要研究[期刊论文]-上海精神医学2009,21(5)
10.苏晖.江开达迟发性运动障碍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4,30(1)
1.孔娣.胡峻梅.文胜惠利培酮致迟发性运动障碍一例[期刊论文]-精神医学杂志 2012(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hjsyx201001022.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