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金发与象征主义诗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金发与象征主义诗歌
摘要:李金发是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

他在模仿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的诗集《微雨》,将象征主义引入中国。

波德莱尔几乎可以算是激发李金发进行诗歌创作的直接启蒙者,因此在李金发的前期创作当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波德莱尔的影子。

关于波德莱尔对李金发的影响,或是李金发与象征主义新诗,在文艺界已经著作颇多。

本文将从个体接受的角度,分析李金发与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诗歌的异同。

关键词:李金发;波德莱尔;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

李金发是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

他在模仿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的诗集《微雨》,将象征主义引入中国。

波德莱尔几乎可以算是激发李金发进行诗歌创作的直接启蒙者,因此在李金发的前期创作当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波德莱尔的影子。

关于波德莱尔对李金发的影响,或是李金发与象征主义新诗,在文艺界已经著作颇多。

本文将从个体接受的角度,分析李金发与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诗歌的异同。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流派出现的背景是在19世纪中期的法国,当时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垄断经济也带来了日趋尖锐的劳资矛盾,社会分化,拜金主义,人性扭曲异变等一系列问题;在文学流派上仍以注重直抒胸臆盲目乐观的浪漫主义、以及注重以细节表示现实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为主流。

这使得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产生强烈的不满。

他们忧郁消沉,控诉社会,但另一方面又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达心中所想,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或者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构建自己的世界,借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象征主义流派是对当时的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的挑战,它是以反传统、非理性、自我表现为旗帜的, 表现出对传统文学审美观念的叛逆精神。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

波德莱尔
的《恶之花》也被公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开山之作。

象征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分为前象征主义和后象征主义。

前期从19世纪中叶到世纪末,主要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伦坡、马拉美等。

前期象征主义诗歌主要兴盛与法国,体裁主要是诗歌。

其主要特点是以《恶之花》为核心的“审丑”文化以及歌颂死亡所形成的“怪诞美”这种独特的精神内涵。

后期象征主义出现于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性文学潮流,代表人物有艾略特、庞德、叶芝等。

其主要特点是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注重运用象征暗示。

总体来说,象征主义诗歌的基本主张是诗歌应当表现自我的“内心梦幻”,反对再现现实,并强调要努力捕捉一瞬间的感受和幻觉。

在表现方法上,他们反对直陈其事和直抒胸臆。

他们善用象征、暗示和自由联想,以构成一种朦胧、银灰、谜语般的艺术风格。

象征主义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其在创作方法上的“隐忍、象征、通感”等手法与中国传统诗歌有着明显的一致,因此在传入初期也为更多的中国诗人所接收。

先是产生了早期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一批象征主义诗人,后又产生了以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并产生了30年代以追求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巧妙结合为朦胧美的现代诗派,代表人物有戴望舒、卞之琳等;40年代的冯至于九叶诗派也深受象征主义影响。

在这批作家中,李金发无疑是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

他的代表作《微雨》是中国受法国象征诗启发的第一个直接的诗歌成果,后来的戴望舒、卞之琳等诗人都深受李金发影响。

从他的诗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明显地带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的痕迹。

他的诗最突出的是对死亡、丑恶的抒写以及始终笼罩着的绝望、悲哀,秉持着波德莱尔一贯的“审丑”风格。

一个人的文风往往和他的成长和经历息息相关。

李金发在法国留学期间,深感弱国子民在异乡收到的歧视、屈辱;加上国内五四浪潮退后,革命又进入了低潮。

异乡飘零,家国无望,这一系列个人和国家的失意使他的心理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空气下。

他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和遗弃感,而此时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却像一剂恰如其时的补药一样,摄入他的心灵,对于波德莱尔的“审丑”,身心俱伤的他发生了强烈的共鸣,他把目光转而投向生活的丑恶面,并把这一腔热情投身到诗歌的创作当中。

李金发从《恶之花》中汲取养料,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当中的意象多呈灰暗色调和末日气息。

如他的《夜之歌》当中出现的“朽兽”、“蜘蛛”、“坟墓”、“死亡”,这些尽可能的奇而怪的意象充斥了李金发的大部分作品,怪诞的风格,离奇的语言,正为他博得了“诗怪”的称号。

他歌颂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对社会现实的彻底绝望,或者是以死来完成对生存的最有力的诅咒。

李金发与波德莱尔有着如出一辙的颓废感。

他们在创作上同样凸显了三大主题——死、梦幻、爱情。

对死亡和丑恶的歌颂不必赘言,这在他们的作品当中几近占据了大半篇幅。

例如,李金发与波德莱尔对“死”之赞美,对“生”之厌烦,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大量的“以丑为美”,致使他们对死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爱好。

而“梦幻”和“爱情”又同样被李金发和波德莱尔奉予神圣而崇高的地位,对此保持至死不渝的追求,仿佛它们是这浊世里唯一圣洁的东西。

梦幻和爱情交织在一起,并且常常同时出现。

如李金发的《微雨使如我死了》与波德莱尔《恶之花·幽灵》,爱情出现在梦幻里,梦幻象征着爱情,这一切都如梦似幻。

此外,由于李金发的创作是基于对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的模仿,因此在意象的选择上也多有借鉴,多以阴冷、灰暗、怪诞为风格。

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在《论中国象征诗派》中说道:“中国青年诗人带回国的并不是原声状态的法国象征主义,而是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法国象征主义。

”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李金发的象征主义与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必定又是有所不同的。

波德莱尔把眼中看到的一切都视为苦难,而每当看到一种苦难,他便臆想出与之相对的美好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死亡之后。

在波德莱尔的笔下,生和死的界限被淡化了,描摹的状态也随时有可能由生穿越到死。

而李金发则更多地是赞美死本身或者与死有关的心态,却鲜有对死后世界的憧憬。

此外,李金发在模仿西方的象征主义的基础上,自己也作了一定的改变。

他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跳跃性,如“我追寻抛弃之意欲,我伤感变色之樱唇。

呵,阴黑之草地里,明月收拾我们之沉静”,这种意象的跳跃性也可被视为一种精神的跳跃性,往往让人不明就里。

但是这种差异性又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所致,传统文化里的“含蓄”“隐晦”给“象征主义”注入了自己的血液。

参考书目
(1)李金发. 微雨[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郭宏安. 波德莱尔诗论及其他[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3)陈太胜.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4)项晓敏. 象征主义诗论[J].文艺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