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优秀ppt课件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介绍作者。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 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

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

《拟行路难》教案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

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教学博苑 03-05 1130 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理解思想感情变化的深层社会原因。 教学课时:1课时 一、作家与作品: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际上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

拟行路难优秀教案

拟行路难 教材简析: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诗人所处的时代比较陌生,因此介绍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是学生理解本诗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绪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手法感受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分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预习,熟读课文,了解魏晋时代的文人特点。教师准备课件,投影要点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学习的要点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那么通过赏析示例《长恨歌》的学习,你能说说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吗? 生答:用自己的经验来推测作者的本意,理解诗歌要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结合鲍照的《拟行路难》来实践一下“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 二、明确本课教学目标: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了解诗人: 请同学读书下注释1。它除了关于诗题的介绍,主要介绍了鲍照的诗歌成就。读课后相关链接,幻灯片显示:唐代诗人杜甫就曾以“俊逸鲍参军”来称美李白,宋代敖器之说“鲍明远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明代陆时雍说……这些都足以说明鲍照诗歌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突出地位。(板书:鲍照——才子) 四、读诗: 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位才子的佳作。 1、学生自读 2、朗读、齐读 五、分析诗歌内容: 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愁” 鲍照这位才子有什么愁呢?请你围绕“愁”,回答下面的问题: 1、愁什么? 2、为何愁? 3、愁的结果? 1.愁的内容——“命”(门第决定人生)

《拟行路难》教案 (1)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歌行体这种体裁的特点,了解鲍照的个人生平。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难点与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老师ppt上的这一句话(展出ppt,“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师:这是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给歌行下的定义,我们现在回忆一下,看看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是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师:那么现在借助ppt上的这句话,大家觉得歌行体有哪些特点呢?(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我们刚刚提到的押韵特点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诗中得以体现了,那我们现在就一起走进歌行体创始人鲍照《拟行路难》其中的第四首。上一堂课,《湘夫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苦恋的故事,讲述的是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上完本节课后,且看鲍照烦恼的又是什么呢?(板书题目,作者) 二、知人论世 师:我们说学诗一定要知人,那在朗读课文前,我们依然来了解本诗的作者鲍照,有哪位同学知道关于鲍照的生平,亦或是本诗的创作背景,可以和我们大家分享吗? (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拟行路难——悲歌一曲诉愁肠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及默写诗歌。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通过与李白《行路难》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4)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带着兴趣走入诗歌课堂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开头四句是这样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在赞美李白才思敏捷、卓尔不群时,他提到了一个人:鲍参军,即鲍照。李白的才情固然跟他的天赋、游历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前辈诗人的滋养。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鲍照正是李白的“巨人的肩膀”,他对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影响非常之大。李白对鲍照也推崇备至,他认为和鲍照相交是“结交凤与麟”。在他的眼中,鲍照就是马中赤兔,人中翘楚,诗人中的诗人,千载罕见!鲍照者,何许人也!竟然能同时得到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组诗《拟行路难》第四首。(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二、预习扫描 (1)生平: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家世贫贱,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命为国侍郎。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A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悲歌一曲诉愁肠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及默写诗歌。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通过与李白《行路难》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4)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教学重点】 】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带着兴趣走入诗歌课堂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开头四句是这样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在赞美李白才思敏捷、卓尔不群时,他提到了一个人:鲍参军,即鲍照。李白的才情固然跟他的天赋、游历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前辈诗人的滋养。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鲍照正是李白的“巨人的肩膀”,他对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影响非常之大。李白对鲍照也推崇备至,他认为和鲍照相交是“结交凤与麟”。在他的眼中,鲍照就是马中赤兔,人中翘楚,诗人中的诗人,千载罕见!鲍照者,何许人也!竟然能同时得到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组诗《拟行路难》第四首。(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 二、预习扫描 (1)生平: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家世贫贱,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命为国侍郎。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

《拟行路难》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 设计 拟行路难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三、读懂大意 1、学生自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补充:行叹复坐愁——行时叹息坐时愁。)

3、学生齐读。 4、明确大意: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5、根据大意试背诵。 四、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这句诗歌描述来诗人怎么样的哀愁?下面是有为你整理的《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介绍作者。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 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拟行路难》(其四)精编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教学参考 0911 1753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介绍。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 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 ——鲍照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学习目标】 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 预习检测(自主学习) 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鲍()酌()踯躅() 2. 解题: 《行路难》是(),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首,歌咏()。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4.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三、读懂大意 1、学生自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补充:行叹复坐愁——行时叹息坐时愁。) 3、学生齐读。 4、明确大意: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5、根据大意试背诵。 四、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

《拟行路难赏析》

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第四首赏析 韦凤娟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 (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 ) ,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由此可见鲍照身前身后寂寞冷清境况之一斑 ! 难怪钟嵘为之叹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 ” ( 《诗品》 ) 仕途的艰难,世道的不平,世人的冷眼,像铅似的乌云笼罩着诗人敏感的心灵,而在精神压抑中进发出来的愤懑之情,也往往在他的笔端化为警世的闪电,直指黑暗的现实。上面提到的《拟行路难》第四首,即是的照此类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人们习见的现象,真实而又平常。诗人拈出这一平常无奇的自然现象作为比兴,以引出他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这就使他的感慨也来得那么自然。它发自真实的生活感受,并非故作惊人之语:“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 ”人的命运就像那“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泻地之水一样,漂泊到何处 ? 流逝到何方 ? 是平坦无阻 ? 还是一路颠沛 ? 这都是安排定了的,苦恼也没有用。乍读之下,似乎诗人是在不动感情地叙述一个客观的道理,似乎他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不然。只要深研诗意,就可以体会到诗人故作恬淡的语言中蕴含着多少愤慨 ! 地,岂是平的 ? 泻水置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 ? 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于地,不也是被他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 纵使你有出众的才华,又如何能越过这“地势”的沟堑,又如何能冲破这门阀的藩篱呢 ! 如果我们结合鲍照的另一篇作品《瓜步山褐文》就更能体会到“泻水置平地”的内在含意。他在褐文中借山川景物来发议论,抨击凭借势利、窃踞高位的垣赫之辈。他指出,瓜步山之所以能“凌清瞰远,擅奇含秀,是亦居势使之然也,故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诗人在这里,也是借“泻水置平地”这一自然现象来含蓄地抨击“人生亦有命”这一

《拟行路难》优秀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世;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修订稿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拟行路难——悲歌一曲诉愁肠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及默写诗歌。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通过与李白《行路难》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4)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带着兴趣走入诗歌课堂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开头四句是这样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在赞美李白才思敏捷、卓尔不群时,他提到了一个人:鲍参军,即鲍照。李白的才情固然跟他的天赋、游历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前辈诗人的滋养。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鲍照正是李白的“巨人的肩膀”,他对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影响非常之大。李白对鲍照也推崇备至,他认为和鲍照相交是“结交凤与麟”。在他的眼中,鲍照就是马中赤兔,人中翘楚,诗人中的诗人,千载罕见!鲍照者,何许人也!竟然能同时得到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组诗《拟行路难》第四首。(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二、预习扫描 (1)生平: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家世贫贱,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命为国侍郎。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 渭南市瑞泉中学刘慧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自读法、研讨法、引导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识能力,张扬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ppt展示【学习目标】 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诵读体味、感知文本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 (二)预习检测、自主学习 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鲍()酌()踯躅() 2. 解题: 《行路难》是(),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首,歌咏()。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分析: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拟行路难优秀教案(生)

一、鲍照简介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分别提取2—3个关键词或短语,并说明关于作者你印象最深地一点是什么. (一)鲍照地生平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地文学作品地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地作者. 关键词:、、 . (二)鲍照地人生道路 鲍照地人生地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地时代、出身和他地志向地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地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地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地前提,因为出身寒微地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地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地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地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地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地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地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地东西,都与他地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地才能实现个人地价值,而当他地努力受到社会现实地压制、世俗偏见地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地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地深沉忧愤.这种忧愤地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关键词:、、 . (三)鲍照地诗歌创作 鲍照地文学成就是多方面地,他地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地还是诗歌.他地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地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地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地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地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地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地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关键词:、、 . 二、诗歌学习 (一)整体感知 诵读提示:(1)此诗为歌行体,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句式长短相间,交错、回环,注

拟行路难-使用

《拟行路难》教案 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其四)》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中的选修教材,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第一单元的题目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与主旨,围绕这一目标,介绍两种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材料,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时代,把握他们的心灵历程与精神世界因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另外,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与时代精神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就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与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只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像欣赏《拟行路难》时首先要知道当时实行的是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政治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激,决不仅仅是鲍照的个人牢骚与私愤,而是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分析学生 大部分学生对诗词阅读的兴趣不浓,欣赏诗词的能力停留在对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这一层面,不懂得如何挖掘文本蕴含的深层含义,对欣赏诗词的方法所知甚少。这一节课,我将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提高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2)掌握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4)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过与李白的《行路难》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2)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