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虚词辨析(优秀实用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 课件20张
【 分类
举例
释义
连 词
表并列
与、及、暨、且、而、以、 且……且……、载……载 ……
和、又、又……又……、 一边……一边……
】
表承接
而、则、因、乃、遂、而后、于是、就、便、然后、
若夫
至于
表递进
而、且
并且、而且
表因果
以、为、因、由、缘、故、 是故、是以、以故
由于、因为、因此、所 以
连词“以”与“而向”、连向接使的、前使后、两而项、间即有、对若、动词谓语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要 注意辨别。表如假:设“必简、能今而、任即之、”纵(、《纵谏使太、宗纵十思疏如》果)、,假“如举/即所使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 门宴》)。前例的“令简、”藉与第“令任”,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
短语,能充当状语、补语,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
作用,有的起标志性作用。
贰 常见虚词
【
常
见
虚
词
文言虚词,首先要准确把握意义和用法,其次要掌
】 握有关的推断方法。文言虚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
因为有部分文言词语既有虚词性质,又有实词性质,其
意义也包含虚指意义和实指意义两方面。在掌握意义和
用法时,要“虚”“实”并重,打牢坚实的基础。
词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
推 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
断 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
】 辞并序》)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以”在这里也是连词,表修饰。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ppt优秀课件
虚词词性
代 词 副 词 介 词 连 词 助 词 叹 词
文言虚词简介 P语文基础知识手册443-450
代 类: 词 ①人称代词。
③疑问代词。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
②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 等。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
文言文阅读之 文言虚词
考点解读
1、《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 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 ②“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 用法而言,表现为常见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 对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2、考查方式:选择题为主,比较异同; 翻译题为辅。
攻略:概括总结文言虚词常用词性、意义; ——>学会根据语境辨别虚词用法。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学不可以已 A、少数沿用下来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 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 例如: ①公【为我】献之。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王。 ③请【以剑】舞。 ④【以资政殿学士】行 ⑤故燕王欲结【于君】。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课件精品
类别 作用
说明
叹词 表感叹 吁、嗟乎、嘻、呜呼
续表
示例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嗟乎:表感叹,相当于 “唉”。
复音虚词和文言兼词 1.复音虚词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使用,其中一部分结合 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 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 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 这样的词语有: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 俄而、无何、相与、至于、于是、孰与等。
频率 再、又、复、迭、频、 副词 屡、数(shuò)
示例 ①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 后》) 少:略微。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弥:更加,越来越。 愈:越,更加。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数: 屡次,多次。
类别 副词
续表
作用
说明
示例
语气 副词
疑问 副词
揣测语气:庶、唯、幸、其、 岂、殆、宁、庶几 否定语气:不、弗、未、勿、 莫、无、毋、非、匪、否、靡
肯定语气:诚、信、实
孰、何、胡、奚、曷、盍、安、 恶、焉、乌
①殆有神护者。(《项脊轩 志》) 殆:恐怕,可能。 ②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鱼我所欲也》) 弗:不,没 有。 ③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 姥吟留别》) 信:确实,实在。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 谏》) 孰:哪一个。
类别 介词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 迹,而皆自于人欤?(《五代史伶官 传序》) 抑:表选择,或者,还是。
续表
类别 作用
说明
示例
连词
以、为、因、由、故、 表因果 缘、以故、是故、由是、
所以、是以 如、若、苟、即、向、 表假设 使、向使、设使、假令 乃、纵、无、即、则、然 表条件 则、纵……尚……、纵 令……亦……
高考语文个文言虚词梳理精选课件
• ②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由于”例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③表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跟、和”例句:(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
赵俱死 • ④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在、从”例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 ⑤“把” 例句:秦亦不以城予赵
• 四、连词 ①用法相当于“而”,只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不余欺也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4.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诘语气,译为“呢、吗、吧”。例句:吾王庶几
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 5.用在句中,表停顿语气,不译。 例句: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 二、固定结构 •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
例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也哉】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句: ①岂非计
• ④表轻微的转折(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为“只(是)”“仅 仅”“甚至”。例句: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二、代词。 • ①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例句:家祭无忘告乃翁 • ②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如此”。例句: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
吾心
• 三、【无乃】"恐怕……"例句: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 乃后乎;无乃尔是过与
• ②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句:图穷而匕首见
• ③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④表转折:译为“但是”“。例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⑤表修饰: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句:朝而往,暮而归
• ⑥表目的:译为“为了”“为的是”。例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赵俱死 • ④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在、从”例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 ⑤“把” 例句:秦亦不以城予赵
• 四、连词 ①用法相当于“而”,只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不余欺也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4.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诘语气,译为“呢、吗、吧”。例句:吾王庶几
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 5.用在句中,表停顿语气,不译。 例句: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 二、固定结构 •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
例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也哉】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句: ①岂非计
• ④表轻微的转折(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为“只(是)”“仅 仅”“甚至”。例句: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二、代词。 • ①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例句:家祭无忘告乃翁 • ②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如此”。例句: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
吾心
• 三、【无乃】"恐怕……"例句: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 乃后乎;无乃尔是过与
• ②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句:图穷而匕首见
• ③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④表转折:译为“但是”“。例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⑤表修饰: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句:朝而往,暮而归
• ⑥表目的:译为“为了”“为的是”。例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 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2-04
目录
•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 虚词推断方法与技巧 •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 复习策略与建议 • 课堂互动与练习
01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虚词定义及分类
01
虚词定义
02
虚词分类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一般不 能单独成句或单独作句法成分。
分析前后文句意关系
根据上下文句意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 意义。例如,如果前后文是因果关系,那么虚词可能是表 因果的连词。
注意虚词的连用和搭配
有些虚词常常连用或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语法结构。了 解这些固定搭配,有助于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用法。
利用句子结构进行推断
1 2 3
分析句子成分
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可以 推断出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和意义。
作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等; 作代词,可译为“他”、“它”等。
作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介词类虚词
01
02
03
于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处所、对象等,可译为 “在”、“向”、“到” 等。
以
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 、手段等,可译为“用” 、“拿”等;表示原因, 可译为“因为”。
为
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辨析不同虚词的用 法和搭配,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 和作用。
运用虚词进行语言表达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虚词进行准确 、流畅的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逻辑 性和连贯性。
02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代词类虚词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2-04
目录
•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 虚词推断方法与技巧 •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 复习策略与建议 • 课堂互动与练习
01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虚词定义及分类
01
虚词定义
02
虚词分类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一般不 能单独成句或单独作句法成分。
分析前后文句意关系
根据上下文句意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 意义。例如,如果前后文是因果关系,那么虚词可能是表 因果的连词。
注意虚词的连用和搭配
有些虚词常常连用或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语法结构。了 解这些固定搭配,有助于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用法。
利用句子结构进行推断
1 2 3
分析句子成分
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可以 推断出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和意义。
作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等; 作代词,可译为“他”、“它”等。
作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介词类虚词
01
02
03
于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处所、对象等,可译为 “在”、“向”、“到” 等。
以
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 、手段等,可译为“用” 、“拿”等;表示原因, 可译为“因为”。
为
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辨析不同虚词的用 法和搭配,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 和作用。
运用虚词进行语言表达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虚词进行准确 、流畅的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逻辑 性和连贯性。
02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代词类虚词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PPT (共72张PPT)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一)用作副词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 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 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 事》)
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
(四)固定用法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 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 《孟子· 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释: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一)用作副词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 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 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 事》)
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
(四)固定用法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 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 《孟子· 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释: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课件
。
者
常用作助词,表示提示、顿挫 、列举、假设等语气,也可与
其他词组合成新词汇。
所
常用作助词,与动词结合构成 名词性结构,表示“……的地
方”、“……的人”等。
于、以、为、乃等连词介绍及应用
于
用作介词,表示时间、处所、 对象、比较等关系,也可与其
他词组合成固定短语。
为
常用作动词和介词,表示做、 是、为了等意思,也可与其他 词组合成新词汇。
典型错误类型及避免策略
误用虚词
由于对一些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不准确,导致在句子中 误用了虚词,如该用“而”的地方用了“和”。
漏用虚词
在句子中漏用了必要的虚词,导致句子意思不完整或表达 不清。
滥用虚词
过多地使用虚词会使句子显得啰嗦、不简洁,影响表达效 果。
避免策略
要准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注意辨析同义词虚词 之间的差异;在句子中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虚词;避免 过多使用虚词,力求简洁明了。
3
运用虚词进行文言文阅读和写作
高考最终目的是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虚词知 识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文言文 素养。
02
常见文言虚词详解
之、其、者、所表示意义与用法
01
02
03
04
之
用作代词、助词、动词等,表 示指代、结构助词、音节助词
、提前宾语等。
其
主要用作代词和副词,表示指 代、推测、祈使、反诘等语气
虚词分类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 词、叹词和拟声词等,如常见的“之 、其、者、所、以、于、而、乃、则 、焉”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01
02
03
表示语法关系
虚词可以表示文言文中的 多种语法关系,如并列、 承接、转折、因果、假设 等。
者
常用作助词,表示提示、顿挫 、列举、假设等语气,也可与
其他词组合成新词汇。
所
常用作助词,与动词结合构成 名词性结构,表示“……的地
方”、“……的人”等。
于、以、为、乃等连词介绍及应用
于
用作介词,表示时间、处所、 对象、比较等关系,也可与其
他词组合成固定短语。
为
常用作动词和介词,表示做、 是、为了等意思,也可与其他 词组合成新词汇。
典型错误类型及避免策略
误用虚词
由于对一些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不准确,导致在句子中 误用了虚词,如该用“而”的地方用了“和”。
漏用虚词
在句子中漏用了必要的虚词,导致句子意思不完整或表达 不清。
滥用虚词
过多地使用虚词会使句子显得啰嗦、不简洁,影响表达效 果。
避免策略
要准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注意辨析同义词虚词 之间的差异;在句子中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虚词;避免 过多使用虚词,力求简洁明了。
3
运用虚词进行文言文阅读和写作
高考最终目的是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虚词知 识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文言文 素养。
02
常见文言虚词详解
之、其、者、所表示意义与用法
01
02
03
04
之
用作代词、助词、动词等,表 示指代、结构助词、音节助词
、提前宾语等。
其
主要用作代词和副词,表示指 代、推测、祈使、反诘等语气
虚词分类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 词、叹词和拟声词等,如常见的“之 、其、者、所、以、于、而、乃、则 、焉”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01
02
03
表示语法关系
虚词可以表示文言文中的 多种语法关系,如并列、 承接、转折、因果、假设 等。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推断 (共86张PPT).ppt
为 连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词 ②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
他人之过载?(《送东阳马生序》)
四 1、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
“
其 ”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为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助
词
牛刀小试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安陵君其许寡人 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5、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6、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更为曲突 ,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7、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9、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 10、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实战演练二
有富民李老者,妻生一女,无子,赘某甲于家。久之,妾生 子,名一飞,育四岁而李老卒。李病时谓婿曰:‘妾子不足任, 吾财当畀汝夫妇。尔但养彼母子,不死沟壑,即汝阴德矣。’于 是出券书云:‘李一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 ’婿乃据有李业不疑。后妾子壮,告官求分,婿以券呈官,遂置 不问。他日奉使者至,妾子复诉,婿仍前赴证。奉使者乃更其句 读曰:‘李一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 曰:‘尔父翁明谓“吾婿外人”,尔尚敢有其业耶?诡书“飞” 作“非”者,虑彼幼为尔害耳!’于是断给妾子,人称快焉。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他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词 性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十八个文言虚词解析(课件48张)
• “子无乃称”
• 五:“其” • 用作代词 • ①第一/二人称“我”“我的” •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 ②指示代词“这”“这个”“那”“那个”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③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的)”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十一:“也” • ①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
• Eg:樊哙者,赵之良将也
•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②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
• Eg: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 ③放于句中或者句末表示肯定或者感叹
• Eg: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④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者反问的语气 • Eg:此何声也? • Eg: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⑤用于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 Eg:吾其还也。 • ⑥句中表示停顿 • Eg: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注:若这些实词做主语,那么他们前面可能就要断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 ②“凭借”“靠”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①表示被动 或跟“所”共同表示被动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若亡郑而有益与君王,敢以烦执事”
• 以勇气闻于诸侯 相当于介词“于”可以翻译成“在”“比”“对”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放于数词后面,表示。 ④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者反问的语气
• 人称代词时的用法: • 同“而”用作代词,翻译为“你” • “某所,而母立于兹” • 完成针训1,2
• 二:“何” • 用作疑问代词 • ①单独做谓语 常和语气词“哉”“也”连
用 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 ②做动词或者介词的宾语 翻译为“哪里” • “什么” •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大王来何操”
• 五:“其” • 用作代词 • ①第一/二人称“我”“我的” •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 ②指示代词“这”“这个”“那”“那个”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③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的)”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十一:“也” • ①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
• Eg:樊哙者,赵之良将也
•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②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
• Eg: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 ③放于句中或者句末表示肯定或者感叹
• Eg: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④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者反问的语气 • Eg:此何声也? • Eg: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⑤用于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 Eg:吾其还也。 • ⑥句中表示停顿 • Eg: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注:若这些实词做主语,那么他们前面可能就要断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 ②“凭借”“靠”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①表示被动 或跟“所”共同表示被动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若亡郑而有益与君王,敢以烦执事”
• 以勇气闻于诸侯 相当于介词“于”可以翻译成“在”“比”“对”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放于数词后面,表示。 ④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者反问的语气
• 人称代词时的用法: • 同“而”用作代词,翻译为“你” • “某所,而母立于兹” • 完成针训1,2
• 二:“何” • 用作疑问代词 • ①单独做谓语 常和语气词“哉”“也”连
用 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 ②做动词或者介词的宾语 翻译为“哪里” • “什么” •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大王来何操”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如何辨析不同语境中的虚词课件30张
• 如“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时”,“乃”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人称 代词,“你,你们”;②指示代词,“这样,如此”;③副词,表肯定;④连词, 表示顺接,“于是,便”;⑤助词,无义。逐一代入句子进行检验,就可确定该句 中的“乃”应为第④个义项了。
• 4.同位相似法。 • 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可以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与它相同位置的另外一 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 D.“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 意思相同。
• 答案 D
• 解析 D项中“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以(之)为”,两个词,“把它作 为”;“愚以为”是“我认为”。A项中前“莫”是“没有什么事”之意,后“莫” 是“没有谁”之意。
【小试牛刀】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 李陵论 白居易 •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 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 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 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 班孟坚[注]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 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 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 参考译文:
•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 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 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诗歌尤其突出,四川 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坚配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 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 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 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
易混文言虚词辨析-语文高考复习 课件(9张PPT)
• (3)“而”前后的词语有无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如果有,则此时 “而”表示顺承关系;“而”前后的词语是否地位相等,是否可以互换位 置而不改变语意,如果可以,那么“而”一般表示并列关系,
• (4)表修饰VS表顺承:前者侧重“而”后面的动词,“而”前面的词作状 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后者强调先后关系。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请判断下面句子中的“与”字的意义及用法。
• 1.当与秦相较 •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3.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4.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 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6.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 7.吾与徐公孰美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焉”字为语气助词。 • 如“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
中的“焉”表疑问语气。
请判断下面句子中的“焉”字的意义及用法。
•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 2.此之谓三有礼焉 •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4.且焉置土石 •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6.万钟于我何加焉 •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8.犹且从师而问焉
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疑问代词,哪里 兼词,于此,在这里 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疑问代词,哪里 代词,代指老师
• (1)“而”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 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那么,判断 “而”是不是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是否处在状语和谓语之间就基本上可以 断定了,此时的“而”不用翻译。
• (2)“而”表递进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包含主语和谓语 两个句子,并且在语意上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来说呈现更进一步的递进关 系,此时的“而”要译为“并且,而且”。
• (4)表修饰VS表顺承:前者侧重“而”后面的动词,“而”前面的词作状 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后者强调先后关系。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请判断下面句子中的“与”字的意义及用法。
• 1.当与秦相较 •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3.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4.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 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6.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 7.吾与徐公孰美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焉”字为语气助词。 • 如“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
中的“焉”表疑问语气。
请判断下面句子中的“焉”字的意义及用法。
•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 2.此之谓三有礼焉 •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4.且焉置土石 •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6.万钟于我何加焉 •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8.犹且从师而问焉
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疑问代词,哪里 兼词,于此,在这里 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疑问代词,哪里 代词,代指老师
• (1)“而”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 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那么,判断 “而”是不是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是否处在状语和谓语之间就基本上可以 断定了,此时的“而”不用翻译。
• (2)“而”表递进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包含主语和谓语 两个句子,并且在语意上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来说呈现更进一步的递进关 系,此时的“而”要译为“并且,而且”。
高考文言虚词课堂课件PPT(110张)-优秀课件
G副词,怎么;
文言虚词复习
考点解读
1、《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 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 ②“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 用法而言,表现为常见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 对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2、考查方式:选择题为主,比较异同; 翻译题为辅。
攻略:概括总结文言虚词常用词性、意义;
2.副词表反问或感叹
徐公何能及君也 怎么(表反问)
妇啼一何苦 开国何茫然
这么 多么(表程度) 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 下占襟,何其衰也
多么,怎么这样
3.代词与“如”、“若”、“奈” 连用,表示“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
此为何若人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 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 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 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何以战? 【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 “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
正确的一组是 ( ) C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 ⑤⑧递进连词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
并列:又或不译
余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顺承:就,接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如何推断精品PPT课件
乃:判断词“是” 以:动词“认 为”
若:动词“如同” 所:名词“处 所”
之:动词“前往” 因:动词“沿 袭”
1、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 2、词量不大,但词频很高 3、意义虚化,但功能强大 4、古今形同,但差异巨大
着眼常见,突出重点 立足文中,考测理解 既考用法,又考意义 学考兼顾,注重迁移
不重思维,只重结果
例如: ①“而”
②河水清且涟漪。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 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
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
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助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 词 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
例如:
①公【为我】献之。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请【以剑】舞。 ④【以资政殿学士】行 ⑤故燕王欲结【于君】。
连 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 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词 。根据连词所表示的关
词 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正连词。表联合 关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 词、承接连词四类。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 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 词、目的连词等。
•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 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 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 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 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 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 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 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 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 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PPT课件
二、副词 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汝其勿悲!《与妻书》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 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 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 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
(2)秦王恐其破壁。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 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 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又如: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第8页/共79页
(4)肃曰:“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犹不失下曹从事。”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 我的"或"我(自己)"。
(6)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7)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 些”“那里”。 (8)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第9页/共79页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 “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第30页/共79页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 能用于转折关系。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 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等,或者省去。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这)
高职考文言文复习(虚词)课件
02
常见虚词解析
之、其、者、所、焉
之
其
者
所
焉
作为代词,相当于“他 ”、“她”、“它”; 作为结构助词,相当于 “的”;作为音节助词 ,无实际意义。
作为代词,相当于“他 ”、“她”、“它”; 作为副词,相当于“也 许”、“大概”;作为 连词,相当于“如果” 、“假如”。
作为结构助词,相当于 “的”;作为语气助词 ,表示停顿或感叹。
多项选择题
总结词
通过提供多个选项,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虚词用法。
详细描述
多项选择题通常会给出一段文言文,然后列出五个选项,其 中三个或四个选项包含正确的虚词用法,一个或两个选项包 含错误的虚词用法。学生需要从五个选项中选择出正确的答 案,并排除错误的答案。
翻译题
总结词
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检验学生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经典文言文篇章解析
拓展阅读视野
经典文言文篇章是文言文学习的宝贵资源,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言文篇章,可以了解文言文虚词在 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和意义,同时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
04
虚词复习策略与建 议
系统复习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全面梳理文言文对比、归纳等方 法,将相似或相关的 虚词进行整合,形成 知识网络。
作为结构助词,相当于 “的”;作为助词,表 示被动。
作为代词,相当于“之 ”、“此”;作为语气 助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
以、于、为、而、乃
于
作为介词,表示时间、处所、 方式等;作为副词,表示比较 。
而
作为连词,表示转折、并列、 顺承等关系。
以
作为介词,表示时间、处所、 方式等;作为连词,表示目的 、原因等。
针对高频考点和难点 ,进行重点突破,加 深理解和记忆。
精品: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虚词辨析(优秀实用课件)
三句中的“乃”都译为“才”,①②句中的 “乃” 作副词,表顺承;③句中的“乃” 作副 词,表范围限制。
29
能力检测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东犬西吠,客踰庖而.宴。
表承接
②及在槛阱中,摇尾而.求食。
表修饰
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表修饰
④景公召而.数之曰
表承接
⑤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表承接
①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段太尉逸事 》 ②何.可胜道也哉! ③姜氏何.厌之有? ④大王来何.操? ⑤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①②句中的“何” 作副词,在句中作状语; ③④⑤句中的“何” 作代词,在句中作定语、 宾语或主语。
19
辨析方法五:何(表疑问)——副词?代词?
1、从语法上辨别。“何”作副词时,在句中 作状语;作代词时,在句中作定语、主语,作动 词或介词的宾语。这是最主要的辨别方法。
11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辨析方法三:以(因为)——介词?连词?
以+短语(名词短语、代词等) 作介词
以+分句
作连词
12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①③句“与” 前后两项合起来作一个成分,作连词;②④句 “与”前后是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介词。
15
辨析方法四:与(和)——介词?连词?
1、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并列起来共作
一个成分,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2、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对调,能则是
29
能力检测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东犬西吠,客踰庖而.宴。
表承接
②及在槛阱中,摇尾而.求食。
表修饰
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表修饰
④景公召而.数之曰
表承接
⑤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表承接
①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段太尉逸事 》 ②何.可胜道也哉! ③姜氏何.厌之有? ④大王来何.操? ⑤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①②句中的“何” 作副词,在句中作状语; ③④⑤句中的“何” 作代词,在句中作定语、 宾语或主语。
19
辨析方法五:何(表疑问)——副词?代词?
1、从语法上辨别。“何”作副词时,在句中 作状语;作代词时,在句中作定语、主语,作动 词或介词的宾语。这是最主要的辨别方法。
11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辨析方法三:以(因为)——介词?连词?
以+短语(名词短语、代词等) 作介词
以+分句
作连词
12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①③句“与” 前后两项合起来作一个成分,作连词;②④句 “与”前后是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介词。
15
辨析方法四:与(和)——介词?连词?
1、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并列起来共作
一个成分,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2、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对调,能则是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课件
(2)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因为 (《雁荡山》)
(7)介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地 点,可译为“到”。
(8)介进事物比较的对象, 可译为“比”。
(9)介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可译为“被”。
10、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 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殽之战》)
8、其
(1)代词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 记》)
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 系,相当于“他、她、它(们) 的”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 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他、 她、它(们)”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 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 (的)”、“自己(的)”
1介进动作行为产生的时间, 可 译为“到”“在”“从”等。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地方, 可 译为“到”“在”“从”等。
3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可 译为“由于”。
4、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以共济世业。(《赤壁之 战》)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6、事急矣,要求救于孙将 军。(《赤壁之战》)
2、寿毕,请以剑舞,因击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所借助的 沛公于坐。(《鸿门宴》) 时机,可译为“趁着”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 者臣靳尚。(《屈原列 传》)
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借助的事物, 可译为“凭借”“依靠”
4、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④表示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译为“通过”“经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间的关系,如果前者是动作发出者,后者是动作涉及 对象,则是介词。
4、看“与”前后的词或短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在表 达中是否有主次之分,有则是介词,无则是连词。
5、看“与”前是否有能愿动词或其它状语,有则是 介词,无则是可能是连词。
16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④ 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 ②③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13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14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②怀王与.诸将约曰。 ③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 》 ④吾今与.汝无言矣。《与妻书》
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①③句“与” 前后两项合起来作一个成分,作连词;②④句 “与”前后是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介词。
15
辨析方法四:与(和)——介词?连词?
1、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并列起来共作
一个成分,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2、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对调,能则是
连词,否则是介词。 3、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同全句的谓语动词
7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辨析方法二:动+以+动——修饰?目的? 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
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
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者是次,后者是
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 否则表目的。
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 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遂与.之俱出。 ③姜维与.邓艾争险,不克。 ④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十二郎文》
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①④句中的 “与” 作连词; ②③ 句中的“以” 作介词。
17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何(表疑问)
副词?
代词?
18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8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五人墓碑记》 ②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 ③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④举匏樽以.相属。《前赤壁赋》
①②④句中“以”连词,表修饰;③句 中“以” 作连词,表目的。
9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①②句中的“而” 作连词,表承接;③④句 中的“而” 作连词,表修饰。
3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辨析方法一:动+而+动——修饰?承接?
1、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的 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有先后关系则 表承接。
2、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意义上 有否主次关系,如果前一个动作表示后一动作的 方式,即有主次之分,表修饰。如果只两个贯的 动作,则表承接。
4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②扣舷而.歌之。 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④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①③句中的“而” 作连词,表承接;②④句 中的“而” 作连词,表修饰。
5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6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②杀一老卒,何.甲也?
为什么,副词
③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什么,作定语,代词
④君何.患焉?
什么,作宾语,代词
⑤而又何.羡乎? ⑥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什么,作宾语,代词 怎么,副词
21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22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2、从意义上辨别。“何”作副词时, 译成 “为什么”“怎么”“何必”等;作代词时,译 成“哪里”“什么”等。
3、从相邻词上辨别。如果“何”后有 “能”“可”之类的能愿动词,这个“何”肯定 是副词。
20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迁移练习】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为什么,副词
10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段太》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 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与妻书》 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 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 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 》 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 》 ④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①②句 “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 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生,表修饰;③④句 “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
文言文第二轮复习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一、词性相同,用法不同(而、以) 二、意义相同,词性不同(以、与) 三、语气相同,词性不同(何、焉) 四、义性相同,用法不同(则、乃)
1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连词)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简能而.任之。《《旧唐书·魏征传》 》 ②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晏子治东阿》 ) ③余扃牖而.居。 (《项脊轩志 》) 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①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段太尉逸事 》 ②何.可胜道也哉! ③姜氏何.厌之有? ④大王来何.操? ⑤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①②句中的“何” 作副词,在句中作状语; ③④⑤句中的“何” 作代词,在句中作定语、 宾语或主语。
19
辨析方法五:何(表疑问)——副词?代词?
1、从语法上辨别。“何”作副词时,在句中 作状语;作代词时,在句中作定语、主语,作动 词或介词的宾语。这是最主要的辨别方法。
11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辨析方法三:以(因为)——介词?连词?
以+短语(名词短语、代词等) 作介词
以+分句
作连词
12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4、看“与”前后的词或短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在表 达中是否有主次之分,有则是介词,无则是连词。
5、看“与”前是否有能愿动词或其它状语,有则是 介词,无则是可能是连词。
16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④ 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 ②③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13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14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②怀王与.诸将约曰。 ③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 》 ④吾今与.汝无言矣。《与妻书》
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①③句“与” 前后两项合起来作一个成分,作连词;②④句 “与”前后是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介词。
15
辨析方法四:与(和)——介词?连词?
1、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并列起来共作
一个成分,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2、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对调,能则是
连词,否则是介词。 3、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同全句的谓语动词
7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辨析方法二:动+以+动——修饰?目的? 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
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
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者是次,后者是
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 否则表目的。
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 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遂与.之俱出。 ③姜维与.邓艾争险,不克。 ④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十二郎文》
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①④句中的 “与” 作连词; ②③ 句中的“以” 作介词。
17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何(表疑问)
副词?
代词?
18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8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五人墓碑记》 ②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 ③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④举匏樽以.相属。《前赤壁赋》
①②④句中“以”连词,表修饰;③句 中“以” 作连词,表目的。
9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①②句中的“而” 作连词,表承接;③④句 中的“而” 作连词,表修饰。
3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辨析方法一:动+而+动——修饰?承接?
1、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的 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有先后关系则 表承接。
2、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意义上 有否主次关系,如果前一个动作表示后一动作的 方式,即有主次之分,表修饰。如果只两个贯的 动作,则表承接。
4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②扣舷而.歌之。 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④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①③句中的“而” 作连词,表承接;②④句 中的“而” 作连词,表修饰。
5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6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②杀一老卒,何.甲也?
为什么,副词
③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什么,作定语,代词
④君何.患焉?
什么,作宾语,代词
⑤而又何.羡乎? ⑥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什么,作宾语,代词 怎么,副词
21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22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2、从意义上辨别。“何”作副词时, 译成 “为什么”“怎么”“何必”等;作代词时,译 成“哪里”“什么”等。
3、从相邻词上辨别。如果“何”后有 “能”“可”之类的能愿动词,这个“何”肯定 是副词。
20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迁移练习】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为什么,副词
10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段太》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 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与妻书》 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 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 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 》 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 》 ④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①②句 “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 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生,表修饰;③④句 “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
文言文第二轮复习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一、词性相同,用法不同(而、以) 二、意义相同,词性不同(以、与) 三、语气相同,词性不同(何、焉) 四、义性相同,用法不同(则、乃)
1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连词)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简能而.任之。《《旧唐书·魏征传》 》 ②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晏子治东阿》 ) ③余扃牖而.居。 (《项脊轩志 》) 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①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段太尉逸事 》 ②何.可胜道也哉! ③姜氏何.厌之有? ④大王来何.操? ⑤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①②句中的“何” 作副词,在句中作状语; ③④⑤句中的“何” 作代词,在句中作定语、 宾语或主语。
19
辨析方法五:何(表疑问)——副词?代词?
1、从语法上辨别。“何”作副词时,在句中 作状语;作代词时,在句中作定语、主语,作动 词或介词的宾语。这是最主要的辨别方法。
11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辨析方法三:以(因为)——介词?连词?
以+短语(名词短语、代词等) 作介词
以+分句
作连词
12
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迁移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