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预防与治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预防与治理

【摘要】水土流失是影响小兴安岭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从水土流失的危害,成因,到治理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各个方面论述了治理水土流失的必要性,治理的可行性。

【关键词】水土保持;危害治理措施

1.基本情况

尾山农场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土地总面积4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1.4万亩。由于地处小兴安岭南麓,使尾山农场的地形呈西高东低的走势。属丘陵漫岗地区。据统计在农场现有的耕地中,坡耕地即占60%多,这种地形的特点:一是海拔高程相对较高,平均多在275米一370米之间:二是地形坡度起伏变化大,地面坡度一般在2°-6°之间,岗上坡度较平缓,自岗顶向下坡度渐渐变陡,然后又渐趋平坦,而农场大部分耕地都位于这样的山坡上。部分耕地由于耕作方法不合理,预防和保护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受水土流失危害比较大,这种危害表现为侵蚀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下降,沟壑增多,生态环境恶化。而且本地区的土壤耕作层为黑土,一般厚度为30-60厘米,耕作层以下是黄粘土,天然降水入渗困难,易形成涝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经测定,本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建场初期已下降了30%左右,许多地块必须年年耗费大量的化肥。下面我就本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对本地区的水土流失预防及治理措施作一些浅显的分析和探讨。

2.水土流失的危害

本地区地处丘陵漫岗地带,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全场现有大小侵蚀沟近60条,平均长度350米,最长达成1400米,最宽处为25-30米,沟深一般为2-5米,最深处超过6米。由于侵蚀沟的出现将广袤无垠的黑土地分割得肢离破碎,沟壑成害,严重破坏农业生产,使许多大型机械无法发挥作用,机械作业效率极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降低了耕地的收益率,并使耕地面积减少,已是阻碍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3.本地区水土流失预防和监督治理措施

3.1用行政,司法手段强化预防监督措施

水土流失的发生在很大程度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五十年代,这里的土壤是黑油油的,根本不用施多少肥料,而现在许多地块已是贫瘠板结,不施化肥就不长庄稼的瘠薄土地了,大部分侵蚀沟也是近十年才出现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水土流失的严重性,每年因此流失的氮、磷、钾肥合计约为2000-3000吨。

控制水土流失的根本办法就是严禁超坡度开荒,对部分已经开荒的要有计划

地退耕还林、还草,那种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必须以行政、法律的手段严加制止。

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按照“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对生产建设项目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依照水保法规的有关规定限期治理,也就是将受益主体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纳入法治轨道,通过监督执法,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解决历史形成的水土流失的治理问题。

领导重视是搞好水土保持科技推广工作的关键。政府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反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政绩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使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宣传,取得共识,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增强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在各级学校中广泛开展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教育活动,使爱护环境,防治水土流失的意识深入人心。

广泛开展水土保持规划,严格按规划进行开发治理,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统一的原则,使水土保持工作能够长久开展下去。

3.2对本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技术措施及管理措施

3.2.1耕作措施

(1)改变不合理耕作方法、科学种田

改变垄向和耕作坡度,改变过去顺坡耕作为横坡或斜坡垄作,把坡度控制在1/60左右,以减少和控制水土流失面蚀的发生。

(2)采用科学标准化作业方式,深松、秸杆还田等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加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的用量,改善土壤墒情,改变微地形增加土壤孔隙度,促进地表水下渗,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作物产量。

3.2.2生物措施

(1)大力营造护坡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侵蚀沟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和种草等。应尽量采取乔木与灌木混交和深根树与浅根树种搭配的营造方式。经营上禁止主伐,主要经营措施是抚育采伐、卫生采伐和更新采伐,防止过度放牧,以调节径流,涵养水源,防止土壤冲刷或崩塌。发挥林草水土保持功能,防治和减轻风蚀、水蚀的危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

(2)加大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的力度,保护自然植被。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的

坡耕地应积极有计划地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的措施,严禁超坡度开荒。

(3)对于在坡度较陡地带开挖的截流沟、捧水沟的陡坡段必须采取生物或工程护砌等水土保持措施以消减水能。在本地区采用野生的早柳、草甸中水沟边生长的草护砌,其特点是生命力强、耐冲刷、耐干旱、耐贫瘠,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3.2.3工程措施

对于易涝耕地的治理,一定要治涝、水土保持并举,应采取低水低排,高水高排,明沟排水与暗管捧水相结合,综合治理与重点治理相结合,对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目的的涝渍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坚持沟、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在工程建设上,坚持沟、路、构造物工程同步建设,做到一次投资,全面配套,保证治理一处成型一处,见效一处。采用明暗结合的综合排水、排渍措施,就是以捧水明沟和波纹塑料暗管、鼠洞的有机结合,排除耕作层土壤中的多余滞水。鼠洞与暗管相交,鼠洞和暗管与排水明沟相连,明沟除发挥排渍作用外,主要承担捧水功能,鼠洞和暗管主要承担排除耕层土壤中多余水分。

在排涝排渍工程建设中,要兼顾水土保持,对坡度较陡的捧水明沟陡坡段进行生物或工程护砌,必要时要修建跌水以消减水能,防止冲刷。同时要修建桥、涵等构筑物,使治理后的耕地达到“田成方、树成行、道路通田间”的新景象。

对于一些坡度较大,坡长,控制面积大的处在半山坡的地块,应首先采用挖截流沟的方法,拦截坡面径流,其断面应按明渠均匀流公式,按当地的来水量进行综合设计,以分割水势,降低流速,缩短坡水流程,并将其有计划地输送到田间或泄水区。

对于侵蚀沟的治理,首先是机械回填,把陡峭的沟壁用推土机按设计要求的横断尺寸推成U字沟底。纵横断面按冲刷沟坡度,填土达到原沟的1/3。推土技术关键是将沟整理成型。严格按沟坡度认真碾压扎实。第二步是在陡坡段修建工程跌水,以达到消减水能,防止冲刷的作用,由于本地石材丰富,所以跌水一般采用浆砌石砌筑,毛石护底,基础深要达到不冻层,防止冻胀。第三步是植树种草,要沟中栽种生命力极强的野生旱柳,应用挖掘机把树连根带土挖起,用翻斗车运输,人工栽种,这样栽的树成活率接近100%,种草亦应栽种草甸中的生命力顽强的野草,用人工带土挖起,切成方形或长方形块,排成形,成活率高。治理后的冲刷沟易受破坏,切特别注意防止人为和机械、牲畜的破坏,应安排人员进行管护。

3.2.4工程管理措施

对水土保持治理区实行分级承包管理。由各受益单位进行承包管理。管理单位统一制定管理办法,责任制、考核指标及奖罚办法,由管理单位进行监督检查,骨干工程及建筑物实行挂牌管理,明确管理范围,管理责任人和具体管理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