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解说词第四集帝国的终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中国》解说词
第四集帝国的终结
1、溥仪登基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公元1908年11月13日晚上,一支不寻常的队伍离开紫禁城急匆匆赶奔醇亲王府。

他们带来慈禧太后的懿旨。

醇亲王的长子溥仪已经被定为皇位继承人。

突如其来的消息,使醇亲王府陷入一片忙乱之中。

深知太后秉性的醇亲王载沣此时心头非常复杂。

他心疼只有三岁的儿子,却又不敢违背太后旨意。

幼小的溥仪大哭不止。

太监只好将奶妈王焦氏一并带进宫去。

此后六年的时间溥仪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生身母亲。

半个世纪后,已经成为普通公民的溥仪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这样描述他刚进宫时的情形:「我记得那时自己忽然处在许多陌生人中间,在我面前有一个阴森森的帏帐,里面露出一张丑得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据说溥仪一看到慈禧就立刻嚎啕大哭,浑身哆嗦不止。

其实对慈禧的威严,光绪皇帝最有体会。

三岁进宫的他从当皇帝的第一天,光绪就受制于慈禧。

一次听戏的经历很能说明光绪和慈禧的关系。

一天,光绪陪慈禧看京剧《打龙袍》。

慈禧一边看一边说﹕「皇帝犯了错误,要打就真打,何必打龙袍呢﹖」光绪连声称是。

戊戌变法后,光绪被慈禧太后囚禁在中南海瀛台整整十年。

大清帝国在激烈的动荡中日渐没落,庚子之变,新政讨论,保皇党的挽救,革命党的反抗。

光绪帝都无能为力了。

溥仪进宫的第二天,光绪如同一盏孤灯,绝望地熄灭了。

也许是天意,也许是巧合,光绪死后第二天,慈禧也命归黄泉。

清王朝为慈禧举行了奢华的葬礼,国忧大葬,政府规定:一月之内禁止婚嫁,百日之内不准奏乐,然而大清帝国的威严正一点点丧失,即是在慈禧葬礼上,人们的表现也不仅只是悲伤,吏部尚书端云,在葬礼上还轻松的摆弄照相机呢,这组照片正是他留下的。

两个月后,清廷在太和殿为溥仪举行登基大典。

年号宣统。

隆裕太后代替慈禧被封为皇太后,又一个女人坐到了皇帝的身后。

2、鉴湖女侠
从慈禧到隆裕,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清帝国一直掌握在两个女人手里。

但这并不意味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

二十世纪初,一位女性的传奇人生为中国女性的解放带来了亮泽。

1904年,29岁的秋瑾作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变卖所有的金银首饰赴日本留学。

当时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个选择改变了她的一生。

离开北京时,她写诗抒怀:「日月无光天地昏,尘尘女界有谁援」。

当时的日本吸引了大量的中国优秀青年,然而在留学生当中,还很少见到女性的身影。

在日本,秋瑾结识了革命领袖孙中山和黄兴。

她的绍兴同乡周树人此时也在日本。

在此期间她的表兄徐锡麟也来到日本。

秀才出身的徐锡麟性情刚烈,自幼喜欢习武,是秋瑾志同道合的挚友。

在此后几年里,兄妹俩的命运被共同革命激情联系在一起。

在东京,秋瑾几乎参加了所有的进步组织。

推翻清王朝成为她的理想。

1904年冬天,秋瑾回到上海,在厚德里她与同伴一起四处筹款,创办《中国女报》传播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思想。

尽管刊物因经费短缺只出了两期。

但给许多女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创作的女权歌曾在女学生中广为传唱。

这一年冬天,一群浙江人聚集在上海发起成立了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

已经回到家乡绍兴的秋瑾在徐锡麟的介绍下结识了光复会的发起人蔡元培和陶成章,成为光复会成员。

这一年日俄两国在东北发起战争,慈禧太后却只顾庆祝70岁的生日。

光复会决定抓住时机,发动起义。

1905年徐锡麟回到家乡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

这是光复会培养自己武装力量的军事学校,从建制到课程设计都相当正规。

外国侵略者的形象被钉在学生们军事训练的靶心上。

两年内,这所学校吸引了一批青年精英。

不久,徐锡麟将学校交给秋瑾,自己赴安庆组织、发动起义。

秋瑾显示出优秀的领导组织能力,她经常女扮男装,四处奔走,联系会党。

1907年7月,她和徐锡麟相约同时发动起义。

由于消息泄露,徐锡麟在安庆的起义遭到失败。

徐锡麟被残忍杀害,几天后清军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被捕。

七月十五日凌晨四点,秋瑾踏著星光走向刑场。

临刑前她留下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


多年后一篇以秋瑾为原形的小说《药》发表。

作者鲁迅。

3、黄花岗起义
在福州的一所普通的民居住著这样一位老人。

意映卿卿如晤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这位老人吟诵的是林觉民的《与妻书》。

她与林觉民有著特殊的亲缘关系。

林觉民,许多人是从那封感人至深的遗书认识他的。

写这封遗书的时候,林觉民年仅二十五岁。

在福州高等师范学堂学习期间,清廷的腐朽,国家的危亡深深刺激著这位热血青年。

他曾登台演讲,题为《挽救垂亡之中国》。

一位老师听后感歎:「亡清者必此辈也。


1909年林觉民赴日留学。

在那里他加入了同盟会。

两年后他受孙中山的委派,回国筹备武装起义。

这已经是孙中山领导的第十次武装起义了。

华南重镇广州一直是孙中山策动起义的重要城市。

这次他们再次把目光投向这里。

接受历次起义的教训,孙中山、黄兴等人做了周密的准备。

起义负责人黄兴和赵声从香港进入广州,在这里设立秘密的指挥部。

按原订计划,起义成功后兵分两路:由黄兴率领一支义军从湖南北上武汉,另一支部队由赵声带领从江西顺江而下,进攻南京。

同盟会对此充满信心。

为了准备这次起义,他们动员了所有的精英。

临去广州的前一天,林觉民回到家里,这是他与家人留下的最后一张合影。

当时他的妻子已经有了身孕。

家里人不会想到,这是他们与林觉民见的最后一面。

这是一次极为悲壮的起义。

部署工作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

原定计划被打乱,起义的日期一改再改。

最后黄兴还是决定发动起义。

一千多名青年投入这场惨烈的战斗。

由于力量对比过于悬殊,起义结果可想而知。

同盟会的骨干力量损失殆尽。

仅葬在黄花岗的就有七十二名烈士,林觉民是其中之一。

起义前一天晚上,林觉民留下了这封诀别书。

在信中他表达了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对妻儿的感人情怀。

四十八年后他的儿子把遗书原件给了国家。

这篇名文被收进了中学课本。

林觉民死后,林暖苏成为林家的养女,如今老人已经九十三岁了。

我们采访她时,老人仍能清晰地背诵林觉民的《与妻书》。

4、武昌首义
武力平息黄花岗起义后,新军成了清政府维持统治的唯一支柱。

这支军队是中国当时最现代化的武装力量。

为此,清政府苦心经营了十年。

庚子之变的第二年,国势衰弱的清政府下决心,编练一支完全近代化的新式军队。

1901年开始的新政各项措施,军队建设倾入了清政府的大量心血。

一些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成了这项改革的积极推行者。

在武汉,湖广总督张之洞开始著手组建湖北新军。

此前他在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一系列军工企业使武汉一夜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工业重镇,也为新军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湖北新军对兵员的素质有严格的要求。

和其它新军相比,湖北新军更注重官兵的文化素质。

秀才从军成为这支队伍的特有现象。

经过几年的训练,各省的新军成为清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1906年的深秋,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在河南彰德举行。

袁世凯担任总指挥。

这次演习集中了其中各路新军的精锐部队,湖北新军表现优秀,受到广泛好评。

指挥官黎元洪在这一次演习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的黎元洪,早年在北洋海军服役,后负责训练湖北新军,因出色的军事才能在新军中具有很高的威望。

新军的崛起引起当时革命党人极大的关注。

他们开始注重在新军中发展自己的力量。

以蒋翊武为首的文学社,孙武为首的共进会,在湖北的新军中有很大的影响。

许多优秀青年纷纷加入组织,日渐壮大的革命力量,一直在等待时机的成熟。

1911年6月,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当地民众强烈抗议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担心路权落入外国人手中。

请愿活动演变成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四川陷入混乱之中。

清政府紧急调集湖北新军入川。

武昌变成了一座空城。

酝酿已久的革命军,看准了这一时机准备起义。

不料消息走漏起义提前爆发。

10月10日,一个注定被加载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从武昌新军响起的枪声震动了全国。

清政府没有想到自己苦心经营十年之久的新军,竟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十八星旗飘扬在湖北省的都督府的上空,这时候著名革命领袖孙中山远在海外,黄兴在香港义军推举黎元洪担任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都督。

武昌首义的成功,迅速在全国引起连锁反应。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十八个省相继宣布独立。

1911年农历辛亥年,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在十月十日这一天被敲响了丧钟。

5、辛亥浪潮
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尽,武汉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武昌首义成功使清政府大为震惊。

迅速调动精锐的北洋军向武汉逼近,一场真正的武装较量拉开了序幕。

10月18日武汉保卫战开始。

十天后,著名的将领黄兴到达武汉,出任战事总司令。

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北洋军,武汉承受著巨大压力。

汉口汉阳相继失守。

危机中关于武昌的留守问题,革命党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各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会议结束后,失望的黄兴搭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11月4日,汉口失陷两天后,上海光复。

独立各省的代表云集上海,准备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1年12月1日,一位澳大利亚记者向全世界发出了这样的消息:「这天清晨一场生死斗争在一座城市和一座山的中间进行」。

电文中所称的城市就是南京,这座山就是紫金山。

江浙联军总司令徐绍桢从11月份开始率军进攻南京,先后攻克天保城雨花台,最后从紫金山向南京城发起总攻。

守城的清军将领张勋见败局已定弃城逃走。

这支两千余人的残余部队,六年后拖著长长的辫子在北京演出了一场复辟丑剧。

南京光复后,当时任江苏省谘议局长的张骞派人慰问江浙联军。

这位威望很高的政界要人的态度举足轻重,一些保守的立宪派人士也对清政府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纷纷支持联军拥护共和。

市民更是欢欣鼓舞,南京形势一片明朗,中华民国政府的选址问题,终于有了转机。

上海的革命党人提出,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各省代表一致同意。

12月4日,各省代表在上海召开议会,选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

但黄兴并没有赴任,因为他得到了一个消息,一位众望所归人物正从海外归来,这个人就是孙中山。

公元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任副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

一个共和政权由此诞生,中国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6、清廷退位
1911年北京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各省独立的消息相继传来,城中流布著各种各样的传言。

紫禁城虽然表面上还保持著帝国的威严,但它的主人已经隐隐地感到了末日的临近。

摄政王载沣一筹莫展。

面对危局隆裕太后临朝训政,她一方面下诏罪己,作出变革的姿态,并下令释放了所有政治犯,另一方面急召袁世凯回京,这是她手中仅剩的一张王牌了。

袁世凯一直等待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早已成竹在胸的他并不急于出山。

他暗示:「北洋军六个字,慢慢走,等等看。

」直到军政大权集于一身,袁世凯才同意就任,他在继续派兵向南方施压的同时,又派代表与武昌革命政府秘密接触。

清廷的和谈特使是袁世凯的亲信唐绍仪。

南方的首席代表是老资格的外交官伍廷芳。

谈判在上海进行。

双方共议和五次障碍重重。

南方政府为尽快结束南北战争,迅速推翻清政府,向袁世凯作出公开承诺:如果袁世凯赞成共和,逼使清室退位,大总统之位非他莫属。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再次致电袁世凯重申这个承诺。

紫禁城里对袁世凯与南方政府的谈判极为关注,但可怕的一天还是来到了。

1月16日袁世凯来到养心殿,奏请隆裕太后召开皇族会议讨论帝位去留问题。

袁世凯带有逼宫性质的行为给当时只有六岁的皇帝溥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辞别隆裕太后,袁世凯经东华门出宫,遭到革命党人的袭击。

这一次暗杀行为无形中使袁世凯找到了要胁清政府的借口。

从此他称病不再上朝。

皇宫里关于退位的争执更加激烈,近卫军将领良弼坚决反对退位。

隆裕太后多次召集御前会议也没有结果,良弼成了革命党人刺杀的另一个目标。

1912年1月26日晚,良弼在家门口遭到炸弹袭击,刺客是青年的革命党人彭家珍,他自己也被当场炸死。

同一天,在前线作战的段祺瑞等50名将领通电逼宫,隆裕太后已别无选择了。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宣布清廷退位,起草诏书的是十七年前的状元张謇。

《清室优待条例》也同时公布,清帝的尊号仍然保留,但他统治的地方只剩下一座小小的紫禁城了。

宣读完退位诏书,隆裕太后失声痛哭,一个统治中国长达268年之久的王朝,在孤儿寡母的涟涟泪
水中走到了终点。

7、百年烟云
慈禧,光绪的生命终结,为大清国画上了一个悲惨的句号。

一个曾创造过康乾盛世的王朝,就这样如烟云般消失于历史舞台。

每次改朝换代的前夕,都有一场极为悲壮的青春祭礼。

陈天华忧愤国事,投海自尽。

温生才刺杀广州将军孚琦后就义。

朱子龙饱受折磨,病死狱中。

他们有最充分的生存理由,但他们却毅然用血肉之躯,铸成民主共和的丰碑。

世纪初,上海外滩车水马龙。

1908年,第一辆电车开出,市民们眼界大开,纷纷围观。

可惜乘坐者只有二十四人,其中一半还是外国乘客。

十年后,电车成为上海的一道风景。

1911年10月4日,海军部参谋严复等受清廷指派,创作中国第一首国歌《巩金瓯》,可惜还没等国歌传唱开,大清朝就已呜呼哀哉。

真可谓,国歌未唱成挽歌,空使才子瞎忙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