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文本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文本解读
一、《浪淘沙》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诗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一首。诗中描写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浪漫的情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并采用白描的手法写尽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瀚绵长的特点。一个“九”字、一个“万”字是极大极广极多的虚指,“九曲”和“万里”两个虚数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自天涯”以夸张的手法形容黄河的绵长,一望无际。两个画面,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地描绘出曲折蜿蜒的黄河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地方奔腾而来的景象,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诗人宕开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借用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直上”一词为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由上而下观黄河的常态视角拉回,从地上直引至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视角也转换为仰视,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到牵牛织女家”是运用了张骞巧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紧扣前句“直上银河”,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为全诗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浪漫的情怀。
全诗着意在赞美黄河的雄伟气势,正是黄河的雄伟气势,触发了诗人的豪情与想象,运用典故,并通过视角的转换,展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浪漫的情怀。全诗节奏有疾有徐,奔放而有宕逸之气。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
刘禹锡的另一篇代表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遭贬二十三年,已然物是人非,但是诗人却将自己以“沉舟”、“病树”作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世事的变迁。这种心态在刘禹锡的诸多诗中都有体现。
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
2、《浪淘沙》九首
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其二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砂。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
其三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其四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其五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其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其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其九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二、《江南春》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题目《江南春》向我们展示的江南春天,不像一般描写江南春景的诗歌,而是通过视通“千里”,思接“百载”引领读者站在一个时空交叉的制高点,去感受一个视野开阔、意境深远的宏大场面,以及作者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紧扣题目中的“春”字,在铺陈开来的江南春景图中,不仅有黄莺、绿树、绿草、红花、春水、春风等春天的景物,而且声、色、动、静兼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黄莺林中欢啼、绿树掩映红花、山水映照城郭、酒旗迎风招展的美丽画面。画面中把江南春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彩鲜明、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如此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江南春天,再配以随风摇曳的酒旗,更是平添了几分豪爽与热情,令人心驰神往。
明代杨慎曾对“千里”二字颇有微词,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换句话说,杨慎认为“千里”二字囊括的江南春景
太过夸张,“乃视不及也”。
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曾有问曰:“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
因此,“千里”是一种典型的概括,写出了江南春景的广阔及丰富多彩。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紧扣题目中的“江南”二字。南朝以来修建的诸多佛寺庙宇,都掩映在空蒙迷离的烟雨之中。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江南春景的层次丰富、深邃。“四百八十”是虚指,也是一种典型的概括,强调了寺宇数量之多。此时,江南春景不仅因千里胜景而丰富多彩,而且因为掩映于烟雨中的“南朝”诸多寺宇而增添了一份神秘与迷离之感。结尾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收束,引人遐想,给人以无限回味的空间。
这首七绝,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四句均为景语,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江南春画卷。【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54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史,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兵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2、创作背景
南朝,宋、齐、粱、陈四个王朝的总称,南朝历代皇帝和大官都崇信佛教,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
而百年以后的晚唐,也即作者杜牧所处的时代,当朝的统治者却效仿南朝,不惜代价大建佛寺,祈求神灵保佑,永葆江山稳固。杜牧在《上李中丞书》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