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古诗三首》——神州处处好风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共收录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诗歌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较为古老,学生对于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体会诗人对家乡、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想象教学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内容,讲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本课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体会诗人们真挚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三首诗各有特色,形式优美,内容丰富,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有对家乡的思念,还有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古代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词美为主,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词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轻松的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欣赏古诗的韵律美。
4.教师引导: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文,解决教学难点。
5.朗读训练: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古诗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可能不太了解,需要通过教材中的注释和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4.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析和理解。
2.古诗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3.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
2.感悟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讲解法:对重难点词语进行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
4.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资料,用于创设情境。
2.准备古诗的注释和译文,方便学生理解和查阅。
3.准备朗读和讨论的时间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3.操练(10分钟)学生朗读古诗,注意指导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古诗,并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进行讨论。
5.拓展(10分钟)讲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语,解释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三首经典的古代诗歌。
这三首诗分别是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春望》。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们以优美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们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差异,学生可能对一些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和讨论,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景物的美,培养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对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深入理解和欣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古诗的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说课稿与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说课稿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在学习这些古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诗歌的美,还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象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在对古诗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讲解课文: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解析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这一单元精选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以及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描绘了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怀。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理解古诗背后的历史文化、诗人的生平事迹等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古诗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不同诗人风格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古诗背后的历史文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对比阅读法、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对古诗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三首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总结诗人的风格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讲解古诗背后的历史文化。
四下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四下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四下古诗三首是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三首古诗,分
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春晓》。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
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下面我将逐
首进行讲解。
首先是《登鹳雀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诗人通过
登高远眺的视角,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广阔的人文景观,展现
了壮美的山河和繁华的都市。
诗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形象生动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沧桑和历史变迁的感慨和思索。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
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壮丽和悲壮的意境。
其次是《静夜思》,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
诗人在夜晚独
自思索时,通过对月光、庭院、天空等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内
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和
亲人的深情眷恋。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孤独中
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深沉和真挚的情感。
最后是《春晓》,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诗人通过对春天清晨的景象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生命的蓬勃。
诗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描写,展现了春天清晨的宁静和生机,以及自然界的变化和生命的律动。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清晨景象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展现了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的意境。
以上是对四下古诗三首的简要讲解,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的古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教材解读一、《望天门山》赏析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有东西两山,东名东梁山(古称望博山),西名西梁山。
两山夹长江对峙耸立,犹如高大的天门,故名。
楚江:这一段长江古属楚地,故云。
赏析: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
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
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饮湖上:在湖中饮酒。
湖,即西湖。
水光潋滟: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
方:正。
山色空濛:指在细雨中山色空灵迷蒙。
西子:指古代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淡雅的装扮或者浓艳的装扮。
相宜:合适。
【解读】这首诗也是诗人在杭州做官期间写的,也是写雨景,但是和前一首诗侧重点有所不同。
上一首诗是描写具体的一场阵雨,这首诗则是通过一次晴雨变化,对西湖做出了总体评价。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王翰的《凉州词》。
这些古诗都是唐代诗人创作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这三首古诗的背景和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并帮助他们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人生的哲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难点:对于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古诗解读和分析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参考和引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唐代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和背景。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材分析 (2)
部编版-语文-上册-打印版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
《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
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教材解读《古诗三首》中的画面美
统编本教材解读
《古诗三首》中的画面美
《古诗三首》是三年级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三年级学生学习这三首诗,首先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想象诗句中的画面,感受画面之美。
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山水,青山、碧水、红日、白帆,色彩鲜明,远景近景,静景动景,让人目不暇接。
关键句是最后一句,一下子把静静变成了动景,加入了人的元素,生动了许多。
《饮湖上初晴后雨》,让学生先从题目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时间,然后再去理解诗作,会更加容易。
先写晴景——水光潋滟晴方好,借水光来反映日光,天清气朗,太阳高悬,水面波光荡漾,反射出万点金光,一个“好”字,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后写雨景——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仿佛由晴天的工笔画变成了写意画,缥缈迷蒙,亦真亦幻,仿佛转身仙境。
最后两句,用“西子”比“西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最后一句关键,“总相宜”把西湖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禹锡的《望洞庭》,写月光中的洞庭美景,一个“和”字,表现当时画面之柔美,把月光下的水面比作未经细磨的镜
子,最后一句把月光下的洞庭山水比作“白银盘中盛了一个青螺”,这里的“青螺”比喻“君山”。
我们综观三首诗,或晴或雨,或明或暗,但山水之美却丝毫未减。
江山信美,唯能文者赏之。
教学时,要带着学生,一幅一幅地赏读,一句一幅句地品读,把文字变成美景,把文字变成图画,我们的教学就生动有趣了。
学习心得,欢迎批评指正,未完待续。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这些古诗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和欣赏古诗的韵味。
但是,对于古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尊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古诗中的美,提高他们的古诗鉴赏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古诗中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翻译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3.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三首诗分别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歌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自己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关心国家命运的品格。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歌的主题。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图片展示和教师简要介绍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情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
5.情感体验: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美。
6.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教材分析】这三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
《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
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出塞》的大意是∶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
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人从明月照关的景象写起,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月"和"关"前面使用了"秦时""汉时"两个时间定语,这并不是说明月属秦,关属于汉,也并非实指秦、汉两朝,其想表达的是防边筑城的措施始于秦汉,可见边关忧患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
接下来的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将士。
这两句诗,从整体上拉伸了全篇的时间感(秦汉)和空间感(万里),营造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和历史的沧桑感。
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由叙事转为议论。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材分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中这三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被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幻,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六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_《古诗三首》教材解析
《古诗三首》教材解析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保护环境。
本课由三首写景的古诗组合而成,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多姿多彩。
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以雄奇的想象,描绘了黄河波翻浪涌,扶摇直上的壮丽景象;杜牧的《江南春》则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江南春天的明媚秀美、烟雨迷离;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乡间风景的清新自然,生动活泼。
教学中,应在理解诵读古诗的同时,抓住关键词句整体感知景色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和谐美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园的情感。
高年段的古诗教学除了理解诵读,还应引导学生归纳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就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几种方法:一、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教材在古诗的右侧提供了注释,对古诗中的字词,以及相关的人物、历史等进行了解释说明。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前后联系,读懂古诗。
教学中,不必机械地解读每个字的意思,逐字连起来解释诗句,而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讲述自己的理解。
二、通过想象,感受诗境。
教学中,在整体感知景物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诗句转化为一个个可观、可感、可亲、可近的画面,并且能通过自己的语言,把画面描述出来。
学生通过画面,走进诗境,感受诗情,感受中国古典诗词含蓄隽永的美。
三、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深化认识。
这三首古诗中都有传统文化的内容。
《浪淘沙》(其一)中,引用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江南春》涉及南朝大兴佛寺的历史,《书湖阴先生壁》用到了“护田”“排闼”的典故。
解读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是借助注释、查找资料等。
这可以更好地去帮助我们理解、感受古诗,获得更加深切的体验。
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学情,适当调整教学的难度。
此外古诗的平仄格律,工整对仗等特点,也可以让学生去大胆触摸、感受,从而更好、更深入地走进中华传统文化,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浸润。
1 / 1。
部编版三下《古诗三首》教材分析
部编版三下《古诗三首》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绝句?迟日江山丽》是杜甫写于成都草堂的一首五言绝句,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全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
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作的题画诗。
诗歌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全诗用白描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风,如临其境。
《三衢道中》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几写的。
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
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
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
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
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
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四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21古诗三首_人教版
四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21古诗三首人教版一、教材说明这篇精读课文选编了三位唐代著名诗人的七言绝句,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山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庐山瀑布,却先写红日照射下的香炉峰,这就衬托出瀑布背景的雄伟壮观。
一个“挂”字化静为动,形象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后两行诗既写了瀑布的样子,又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一个“飞”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瀑布的急流飞奔。
“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一个“疑”字写出作者神奇的想象,这种想象夸张而不失真,新奇而又真切,十分自然贴切。
《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诗眼,也点明了作者喜爱枫叶的原因。
诗的前三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描绘出一幅壮美的秋色图,最后一行诗人情感的抒发也就水到渠成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作者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
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
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选编这三首古诗的主要意图,一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培养语感;二是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亲人的真挚情怀,受到爱祖国、爱亲人的教育。
二、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
默写《望庐山瀑布》《山行》。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参考资料杜牧(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时期著名作家,以诗的成就为最高。
三上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
三上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李白的《望天门山》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里,前两句写景,写眼前所见扑面而来的山河气象:“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不用想象画面,不用还原景观,只要读一遍,就能感受到磅礴的气势,一“断”一“开”,一“流”一“回”,令人振奋,荡气回肠。
在看整首诗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你会发现,整首诗都充满了激动人心的力量,因为最后一个字都是动词,都展现出朝气蓬勃、势不可挡的力量之美——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这首诗到底在表达什么呢?仅仅是描绘他“望”天门山所见到的情景吗?要理解这一点,就要看看李白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这一年他25岁,正是意气风发,胸怀壮志的时候,出川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当他乘船顺流而下,经过江水湍急、山势巍峨的天门山时,触此景生豪情,写下了这首充满朝气充满激情的诗篇。
我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说,李白的《望天门山》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那时候,我们对老师的解释是无条件信任的,对祖国河山的壮丽更是深信不疑且无比骄傲——虽然那时候连双一村也没走出过。
现在我有了一点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认识不再囿于小学老师的说法了。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看啊,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把天门山给冲断了。
可是,夹江对峙的南天门和北天门巍峨雄伟,江水流到这里时,又被激起回旋,波涛汹涌。
(有人认为第二句的“至此回”指的是江流至此稍折而北,这就拘泥于事实而背离了诗的表达了。
)这样的滚滚长江水,这样的巍巍天门山,的确是“山河壮丽”,叫人骄傲。
但是,诗人肯定不只是要赞美这“壮丽山河”的。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直译就是:长江两岸青青的南天门山和北天门山相对而出,孤单单的一片帆船从落日边驶来。
唉,前两句那么雄奇壮伟,这两句咋就一下子落差那么大呢?这就是直译的坏处,古诗词是不能呆板地直译的,要透过表面的“实”意,联系整首诗词的景、境、情,读出深藏其中的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本教材解读
《古诗三首》——神州处处好风光
《古诗三首》是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地球,人类的母亲”。
这三首诗分别是《浪淘沙(其一)》《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都是写风景的绝句。
我们从这三首诗中能够领略黄河雄风、江南美景、吴越风光。
初读三首诗,读者的脑海中会出现九曲黄河奔腾汹涌、江南春色万紫千红、田园风光清幽雅致的画面,作者创设出的或雄壮或朦胧或幽雅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这样的诗,诵读想象画面仍然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或者描绘诗句的意境,欣赏诗中名句,品评诗中词语。
这三首诗的作者都是有故事的人,他们写时的心情也各不相同,借助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的写诗经历,还可以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所抒发的情感。
刘禹锡本在高处任职,由于谗言遭到贬谪下放的不公待遇,但诗人为苍生造福的社会理想永不改变。
刘禹锡渴望回到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位,有一番作为,纵然是恶浪频袭也不改入世的初衷。
诗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多么让人敬佩。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已现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连续
几任皇帝却把国家的希望寄托于佛教,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
这首诗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
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相后,直到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
在这段时间,他对政治已经没有了兴趣,向往幽静的田园生活,所以湖阴先生这个隐士就成了他最好的朋友,这首诗既写湖阴先生居所的幽美环境,也表现了湖阴先生的热情好客。
三首诗虽然写作目的不同,但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值得细心品味。
学习心得,欢迎批评指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