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美
摘要:数学的美体现在方方面面,也许美在她是探求世间现象规律的出发点,也许美在她用几个字母符号就能表示若干信息的简单明了,也许美在她大胆假设和严格论证的伟大结合,也许美在她对一个问题论证时殊途同归的奇妙感受。
关键词:数学的美;悬念;意象;逻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21-01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不止一次地提出:“数学是美的。
”数学的美体现在方方面面,也许美在她是探求世间现象规律的出发点,也许美在她用几个字母符号就能表示若干信息的简单明了,也许美在她大胆假设和严格论证的伟大结合,也许美在她对一个问题论证时殊途同归的奇妙感受,也许美在数学家耗尽终生论证定理的锲而不舍,也许美在她在几乎所有学科中的广泛应用。
而美的数学,在自古崇尚诗书传世的中国,竟也浸染着扑鼻的书香。
中国悠久历史所积淀出来的文学底蕴,为中国的数学染上了一层夺目的别样颜色,这就是数学的文采。
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悬念美
文学中的小说以设置悬念见长,在开头先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画面、出人意表的事件、叫人揪心的矛盾、令人关注的悬念、发人深省的问题,然后一步步去描写、讲述、展开、解答、思考;或者在最后留下一个无结局、无论断、无答案、无终点的结尾,让读者
自己去想象、去求证、去追问、去体验。
照米兰?昆德拉的说法:小说家的才智就是把一切肯定变成疑问,教读者把世界当成问题来理解。
这种现象,在数学中绝非少见。
许多数学问题都是从一个看不出任何端倪的方程式开始,运用各种方法,一步步求解,最终得出一个清楚明白的结论。
而数学的乐趣,在于人们抱着探求事实真相的态度,满怀好奇的求解过程和最终真相大白时的快感。
这一点,和人们读悬疑小说所产生的感觉是相似的,难怪有人说,世界本身就是个未知数,而文学本身就是探索世界之谜的方程式。
二、意象美
诗与数学之间最深刻的关系莫过于数学概念或意象(imagery)与诗歌的结合。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邵雍)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纪晓岚)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叫丫环。
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阑干,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三月桃花又被风吹散!郎呀
郎,巴不得二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卓文君)
读上面这些诗,每个人都能明显感到,诗的意境全来自那几个数词,无论是数词的单个应用,重复引用,抑或是循环使用,看似毫无感染力的数词竟也都能表现出或寂寥,或欣然,或恬淡,或伤感的思想感情。
三、逻辑美
提起逻辑,就不能不提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复杂的人物关系,缜密的故事情节,引得至今仍有大量学者终生考证,乐此不疲。
《红楼梦》迷人之处在于由卷初一首诗开始,章回紧扣地发展下来。
优美的数学也是在一个宏观的概念之下,经由严谨的论证,简单有力地表达出来。
数学规律就如《红楼梦》,由一些基本定理出发,雅洁、鲜明地表达出来。
大多数的数学论文都是艰涩难懂,有些却能令人留连再三。
牛顿三大定律,非常简单,但可以解释非常繁杂的现象,如天体运行的规律。
这就是数学家的口味,不够严谨,经不起推敲,就不入法眼。
数学和文学作品不但同样讲究严谨的逻辑论证,还同样遵从由局部结构发展到大范围结构的发展规律。
同文学极为相似的是,从局部结构发展到大范围结构也是近代数学发展的过程。
文学的局部到大范围,往往通过比兴的手法来处理:即对事物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事或同一物可以产生不同的吟咏。
对事物有不同的感受后,往往通过比兴的方法另有所指,例如“美人”有多重意思,除了指美丽的女子外,也可以指君主。
屈原《九章》:“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也可以指品德美好的人,《诗经?邶风》:“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苏轼《赤壁赋》:“望美人兮天一方。
”而几何学和数论都有这一段历史,代数几何学家在研究奇异点时通过爆炸的手段,有如将整个世界浓缩在一点。
微分几何和广义相对论所见到的奇异点比代数流形复杂,但是也希望从局部开始,逐渐了解整体结构。
数论专家研究局部结构时则通过素数的模方法,将算术流形变成有限域上的几何,然后和大范围的算术几何对比,得出丰富的结果。
此外,数学家对某些重要的定理,也会提出很多不同的证明。
例如勾股定理的不同证明有10个以上,等周不等式亦有五六个证明,高斯则给出数论对偶定律6个不同的看法。
不同的证明让我们以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个事实,往往引导出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这也可算是局部到大范围的一个例子。
而数学中更为一般的对称,则体现在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和几何图形上。
前者给我们探求函数的性质提供了方便,后者则运用在建筑、美术领域后给人以无穷的美感。
总之,数学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般枯燥乏味,它不是长篇的定理公式的累积,而是一种美的学科。
在中国书香四溢的文学背景下,数学也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