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推重比10一级军用发动机综述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技术综述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技术一、引言航空发动机自诞生以来,对它的基本发展要求就是推力更大、推重比更高、耗油率更低、质量更轻、耐久性更好和费用更低等。
因此,航空发动机涡轮的发展趋势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不断提高涡轮前温度;其二就是不断增加涡轮气动负荷,采用跨音速涡轮设计方案,减少涡轮级数和叶片排数。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并在保证尺寸小、质量轻的情况下,提高涡轮前温度,是获得大推力和高推重比的主要措施之一。
从理论上讲,涡轮进口温度每提高100℃,航空发动机的推重比能够提高10%左右。
当前,先进航空发动机涡轮前温度已经达到1900K 左右,这远远超过了涡轮叶片所用的高温合金材料的熔点温度。
为了保证涡轮叶片在高温燃气环境下安全可靠地工作,就必须对叶片采取冷却和热防护措施。
对于高温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解决的办法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材料的耐热性,发展高性能耐热合金,制造单晶叶片;二是采用先进的冷却技术,以少量的冷却空气获得更高的降温效果。
其中材料的改善占40%,冷却技术占60%。
对于军用航空发动机,第3代的涡轮进口温度为1680~1750K,涡轮叶片耐温能力主要通过第1代单晶合金或定向合金和气膜冷却技术保证;第4代的涡轮进口温度达到1850~1980K,涡轮叶片耐温能力主要通过第2代单晶合金和对流-冲击-气膜复合冷却技术来保证;未来一代的涡轮进口温度将高达2200K,预计涡轮叶片耐温能力通过第3代单晶合金或陶瓷基复合材料等耐高温材料和包括层板发散冷却在内的更加高效的冷却技术来保证。
二、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技术概述涡轮冷却技术研究始于上个世纪40年代,大约在1960年,气冷涡轮首次应用于商业航空发动机上。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基本上形成了由内部冷却和外部冷却构成的涡轮叶片冷却方案。
1.内部冷却其基本原理是冷气从叶片下部进入叶片内部,通过带肋壁的内流冷却通道,对叶片的内表面实施有效的冷却,一部分冷气通过冲击孔,以冲击冷却的形式对叶片前缘内表面进行冷却,剩下的一部分气体经过叶片尾部的扰流柱,被扰动强化换热以后从尾缘排出。
先进材料在战斗机发动机上的应用与研究趋势_梁春华
第32卷第6期2012年12月航空材料学报JOURNAL OF AERONAUTICAL MATERIALSVol.32,No.6December 2012先进材料在战斗机发动机上的应用与研究趋势梁春华,李晓欣(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沈阳110015)摘要:美国、英国等国家特别重视战斗机发动机材料的发展,通过制订和实施一系列先进材料研究计划,开发和验证轻质高强度材料,为发动机研制提供技术保障。
综述各国现役、在研和预研战斗机发动机的材料应用情况,总结树脂基复合材料、钛基复合材料、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单晶高温合金、粉末高温合金、陶瓷基复合材料、陶瓷热障涂层等材料及其工艺应用趋势。
先进材料研究的发展趋势:①向低密度高强度发展,以减轻质量;②向高强度与高耐温能力发展,以提高涡轮进口温度;③向一体化(材料、工艺与结构设计)发展,以实现材料特性与结构的最优组合。
关键词:先进材料;战斗机发动机;研究计划;研制进展DOI :10.3969/j.issn.1005-5053.2012.6.004中图分类号:V223;V2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053(2012)06-0032-05收稿日期:2012-04-28;修订日期:2012-08-12作者简介:梁春华(1969—),男,研究员,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情报分析,(E-mail )lllch1234@sina.com 。
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国防部负责研究与工程的副部长埃尼塔·约翰逊(Anita Jones )在FY97和FY98材料与工艺技术领域计划中将材料、信息、传感器和经济可承受性列为美国国防部科技研究优先发展的四大技术[1,2]。
在美国空军2025年展望中,将材料与工艺列为空军六大高效力技术之一[1,2]。
航空技术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进步,“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是材料推动航空技术进步的真实写照。
航空发动机推重比的提高、性能的提升同样离不开材料的进步。
液体火箭发动机综述
液体⽕箭发动机综述液体⽕箭发动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述摘要:介绍了液体⽕箭发动机的优缺点、⼯作原理,总结了⼤推⼒和⼩推⼒发动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提出了未来液体⽕箭发动机的发展⽅向。
关键词:液体⽕箭发动机,推进系统,发展现状,发展趋势1 引⾔液体⽕箭发动机作为⽬前最为成熟的推进系统之⼀,具有诸多独特的优势,仍然是各国努⼒发展的主⼒推进系统,并且在⼤推⼒和⼩推⼒⽅⾯都取得了诸多成果,本⽂将美国、俄罗斯、欧洲、⽇本、中国等国家的发展状况进⾏了综述,⽬前美国仍然在⼤多数推进系统⽅⾯领先世界,俄罗斯则继续保持液体推进特别是⼤推⼒液体⽕箭⽅⾯的领先地位,欧盟和⽇本在追赶美国的技术⽔平,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始在液体推进领域同传统强国展开竞争。
2 定义与分类液体⽕箭发动机(Liquid Rocket Motor)是指液体推进剂⽕箭发动机,即使⽤液态化学物质作为能源和⼯质的化学⽕箭推进系统。
按照推进剂供应系统,可以分为挤压式和泵压式;按照推进剂组元可分为单组元、双组元、三组元;按照功能分,⼀类⽤于航天运载器和弹道导弹,包括主发动机、助推发动机、芯级发动机、上⾯级发动机、游动发动机等,另⼀类⽤于航天器主推进和辅助推进,包括远地点发动机、轨道机动发动机、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发动机等。
3 ⼯作原理液体⽕箭发动机⼯作时(以双组元泵压式液体⽕箭发动机为例),推进剂和燃料分别从储箱中被挤出,经由推进剂输送管道进⼊推⼒室。
推进剂通过推⼒室头部喷注器混合雾化,形成细⼩液滴,被燃烧室中的⽕焰加热⽓化并剧烈燃烧,在燃烧室中变成⾼温⾼压燃⽓。
燃⽓经过喷管被加速成超声速⽓流向后喷出,产⽣作⽤在发动机上的推⼒,推动⽕箭前进。
泵压式供应系统挤压式供应系统4 主要优缺点:同固体⽕箭发动机相⽐,液体⽕箭发动机通常具有以下优点:●通常⽐冲最⾼,在推进剂量⼀定的情况下飞⾏器速度最⼤或者有效载荷最重。
●推⼒可调,可随意启动、关机;可脉冲⼯作(有些⼩脉冲发动机能⼯作25万次以上);推⼒时间曲线可任意控制,能实现飞⾏弹道重复。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摘要:综述了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 的研究进展。
就CMCs的增韧机理、制备工艺和其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进展作了详细介绍。
阐述了CMCs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指出了CMCs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陶瓷基复合材料;航空发动机;增韧机理;制备工艺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and Its Application on Aeroengine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tatus of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main topics include the toughening mechanisms, the preparation progress and the application on aeroengine were introduced comprehensively. Also, th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MCs were presented. Finally, the future research aims and directions were proposed.Keywords: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Aeroengine, Fiber toughening,Preparation progress1 引言推重比作为发动机的核心参数,其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进而直接影响飞机的各项性能指标。
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是发展新一代战斗机的基础,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温度和降低结构重量是提高推重比的有效途径[1]。
现有推重比10一级的发动机涡轮进口温度达到了1500~1700℃,如M88-2型发动机涡轮进口温度达到1577℃,F119型发动机涡轮进口温度达到1700℃左右,而推重比15~20一级发动机涡轮进口温度将达到1800~2100℃,这远远超过了发动机中高温合金材料的熔点温度。
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水平
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水平到底如何?答曰:相当落后(当然是比世界先进水平而言)!实际上是能够自研航空发动机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不多,真正是屈指可数)中最落后的。
我国专家承认与"先进"之间有30年以上差距。
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又和发展所有其它的民族高科技产业有共同之处,下面详细解释一下我的看法。
我认为,中国航发的落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航空发动机技术本身的极端复杂和研制的极端艰难;中国经济技术基础的极端落后;长期封闭(包括最严密的国外技术封锁)、缺乏交流的国际环境;对产业和技术发展规律缺乏认识、把握不准;经验匮乏;决策的失误与反复;人才的匮乏和流失......可以说,发展高科技产业所有可能遇到的的困难和问题,中国全部遇上而且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形成某种恶性循环。
这是后进国家发展先进技术的通病(看看没怎么被禁运、众人帮忙的印度的航空发动机如何就知道),只不过因为航空发动机研制的极端困难而在此领域暴露得最为充分和全面。
最后导致了航发事业代价异常大、进步异常艰难、差距越拉越大。
首先是航空发动机技术本身的极端复杂和研制的极端艰难。
现代先进航空发动机技术与先进芯片制造技术并立,是现代工业的王冠,是难度最大、最考验一国综合经济、技术实力的产品。
相关产业的些微不足、一点点暇疵,投资的稍微松懈、研制的稍许延误、预研稍微薄弱,对发展方向判断稍微不准......都会在航发的性能和可靠性竞争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世界上有能力自研核武器和导弹的国家不止10个,而能自研军用航空发动机的基本上就是五个常任理事国(日本、德国应该有此能力,但恐怕比较缺乏完整的研制经验)。
别说中国,当年Boing-747的发动机问题差点把波音公司逼上吊;就是现代喷气式航发的祖师爷(之一),英国大名鼎鼎的罗罗(港台称劳斯莱斯)公司,都还几度搞到险些破产。
尤其近几年,不提中国,在军用航发领域,欧洲那些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交流充分、人才济济、完全没有"禁运"问题的企业,与美国的差距也有明显拉大的趋势(说我国的差距拉大也主要相对美国而言;美国在此领域真正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WS-10A ---- J10 所采用的国产发动机
WS-10A ---- J10 所采用的国产发动机(2006-07-26 16:30:01)转载▼分类:军事政治J10 所采用的国产发动机,一直是网上争议比较多的。
大陆的先进发动机计划,起源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高性能推进系统预研计划,简称高推。
这个计划泛指推重比大于8 的航空推进系统。
后来的中等推力核心机研究计划(简称中推)是其中的一部分。
现在大陆的各种先进发动机型号,以及相关研究都是起自于高推计划。
J10 真正配套的发动机是WS10A ,WS10将是一个较大的发动机家族,除了J10用的标准型发动机10A 之外,还包括大涵道比的运输机/ 商用机用的WS10B ;J11所有的10C 发动机,差别与AL31F/AL31FN的类似;10A 的增强型10D ,10D 的改进类似F110-GE-129 到F110-GE-132 的区别。
之后还有诺干工业用船用燃气轮机的改进计划,自然下一代的大陆4 代重型验证机的动力系统也由10D 的某个改型担当。
严格来说,WS10的技术来源并非大陆自身研制的,大陆真正完全靠自身力量完成发动机全部研制过程的,将是中推核心机和其后续计划。
WS10的技术也并非来自俄罗斯,而是80年代中美蜜月期,美国为了毁掉中国航空工业而作的两大杀招中的一步。
美国在90年代公开扬言,他们对中国航空工业做出了两大“贡献”。
1 通过和平典范工程,扶持J8II的改进,断绝了中国授权生产某机或与某国联合开发某更先进战机的可能。
2 通过麦道的MD-82 与大陆的合作,毁掉了大陆的Y-10计划而大陆的WS10的技术来源,正来源于与MD-82 的合作。
当年美国送给大陆两台以上CFM-56的核心机和验证机,后大陆称此机在大陆试验中发生大火被烧毁。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CFM-56与现代战斗机用先进发动机之间的关系,CFM-56核心机其实是美国F101的民用版,F101发动机是GE原本用于B-1A上的发动机,此机号称是由推比8 系列所有核心机中最出色最有潜力的一款开发出来的。
先进航天发动机叶片材料
先进航天发动机叶片材料专题学习报告一、航空发动机叶片材料基础冯强教授就《先进航天发动机叶片材料与服役损伤》给我们做了报告。
讲座中,冯老师结合自己的学习、研究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先进航空发动机在国防和民用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指出我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而这些差距主要是在高压涡轮叶片材料方面。
燃气涡轮是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重要部件之一,为使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在尺寸小、重量轻的情况下获得高性能,主要的措施是采用更高的燃气温度。
涡轮进口温度每提高 100 ℃,航空发动机的推重比能够提高 10%左右,国外现役最先进第四代推重比 10 一级发动机的涡轮进口平均温度已经到了 1600 ℃左右,预计未来新一代战斗机发动机的涡轮进口温度有望达到 1800 ℃左右。
表1 各代发动机涡轮叶片材料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包括涡轮工作叶片和导向叶片)是航空发动机中承受温度载荷最剧烈和工作环境最恶劣的部件之一,在高温下要承受很大、很复杂的应力,因而对其材料的要求极为苛刻。
二、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材料国内外研究进展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用材料最初普遍采用变形高温合金。
随着材料研制技术和加工工艺的发展,铸造高温合金逐渐成为涡轮叶片的候选材料。
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尝试使用铸造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前苏联在60年代中期应用了铸造涡轮叶片,英国于70年代初采用了铸造涡轮叶片。
而航空发动机不断追求高推重比,使得变形高温合金和铸造高温合金难以满足其越来越高的温度及性能要求,因而国外自70年代以来纷纷开始研制新型高温合金,先后研制了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单晶高温合金等具有优异高温性能的新材料;单晶高温合金已经发展到了第3代。
80年代,又开始研制了陶瓷叶片材料,在叶片上开始采用防腐、隔热涂层等技术。
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对涡轮叶片用材料的使用温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涡轮叶片用材料也从变形高温合金发展到了单晶高温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基高温合金,其使用温度从700℃提高到了1100-1150℃。
先进航空发动机设计与制造技术综述.
先进航空发动机设计与制造技术综述进入21世纪,世界航空发动机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并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美国推重比10一级涡扇发动机F119作为第四代战斗机F22的动力装备部队,是当今航空动力技术最具标志性的成就。
在此基础上,美国持续实施了多个技术研究计划,正在推动世界航空发动机技术继续向前发展。
本文从未来高性能航空发动机采用的高级负荷压缩系统、高温升燃烧室、高效冷却涡轮叶片、推力矢量等方面,对其先进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高级负荷压缩系统高压压气机技术发展的目标是单级压比高、级数少、推重比高、飞行性能好。
对高级负荷的压缩系统,低展弦比设计、气动前掠设计、整体叶盘、整体叶环、压气机稳定性主动控制等技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
1低展弦比叶片设计及制造低展弦比叶片即宽弦叶片,它与窄弦叶片相比,增宽了弦长,使压气机的长度缩短,抗外物损伤能力、抗疲劳特性和失速裕度有所提高。
还可使压气机零件数减少,降低生产和制造费用成本(图表1。
90年代以来,英国罗·罗(R·R公司、美国普惠公司和GE 公司、法国SNECMA公司不断研制和改进高压压气机钛合金宽弦叶片的气动和结构性能,广泛应用于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和高推重比小涵道涡扇发动机上。
GE 公司TECH56技术计划的验证机和F119发动机、EJ200发动机都采用了这种宽弦叶片。
叶片的低展弦比设计,结合整体叶盘技术使得高压压气机在减少级数和提高叶片强度的同时,具有更好的气动稳定性。
低展弦比叶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因重量增加而导致的轮盘与叶根结合处和轮盘本身的离心力增大问题。
IHPTET计划在大型涡扇和涡喷发动机验证机上验证了该技术,该技术还将在F135和F136发动机上采用。
目前,低展弦比叶片已成为先进航空发动机压缩系统的关键技术,与3D气动掠形、空心结构、整体叶盘结构和更轻的钛金属基复合材料技术相结合,是未来的发展重点。
科普文:比冲量、 推重比、核发动机
科普文:比冲量、推重比、核发动机“比冲量”(specific impulse):“比冲量”是动力学家衡量火箭引擎效率的一种标准量,它是火箭产生的推力乘以工作时间再除以消耗掉的总燃料质量。
如果力和质量都用千克,比冲量的单位就是秒。
可以理解为火箭发动机利用一公斤燃料可以持续多少秒一直产生一公斤的推力。
比冲量越高,火箭的总动力越大,最终的速度越快,典型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比冲量可以达到290秒,液体火箭主发动机的比冲量则是300至453秒。
推重比(thrust-to-weight ratio即T/W):推进系统未必是产生推力越大越好,需要看该推进系统的重量。
推重比是发动机推力与发动机重量的比值。
说到未来的宇航动力,人们恐怕首先会想到核动力,我们目前化学燃料的火箭推力太小,所以每次发射必须寻找合适的发射窗口,以便利用行星的引力来加速,使得它们能真正飞往宇宙深处,到目前为止,人类发射的所有深空探测器没有一个不利用行星的引力。
这自然是个聪明的办法,但是毕竟只是无奈的变通方式,很消耗时间,而且受到的航线限制太多。
安装核动力的飞船和探测器由于推力强大,就不必利用行星的引力,更不必在航线的限制上操心过多。
核发动机核动力也是相当可行的一种方案,如果利用核裂变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地球上发电厂中的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在十年内制造出核裂变动力火箭。
如果采用核聚变的方式,则需要在受控核聚变方面取得进一步进展,但核聚变动力火箭将比现在的化学动力火箭轻得多,即使用比较慢的核能利用方式,也要比现代的化学动力火箭快一倍,它可以在3年内抵达土星,而不是现在的7年。
由于燃料能持续更久,去往土星后还能有足够的能量继续旅行15年。
而且,还有一种更直接的对核能的利用方式,可以获得强大的推动力将巨额的载重送往其他行星,只是那需要一种非常疯狂的方式。
对于核动力的利用方式有3种:1、利用核反应堆的热能2、直接利用来自反应堆的高能粒子3、利用核弹爆炸利用反应堆的热量是最简单也是最明显的方式,核动力航空母舰和核潜艇都是利用核裂变反应堆的动力来推动螺旋桨,只不过太空没有水或者空气这种介质,不能采用螺旋桨而必须利用喷气的方式。
中国航空发动机弱点
中国航空发动机弱在哪儿程礼《中国青年报》(2011年07月29日09版)2010年11月16日,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太行发动机。
CFP供图航空发动机技术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经济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指导美军21世纪联合作战的纲领性文件《2020年联合设想》中,提到构成美国未来战略基础的九大优势技术,其中航空发动机排在第二位,位于核技术之前。
目前,世界多国争相发展第五代战机,在第五代战机的“4S”标准中,“超音速巡航”和“超机动性”都主要是由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决定的。
另外在“隐身能力”方面,发动机进气道的雷达反射量约占飞机雷达总反射量的1/4,飞机的红外特性更是与航空发动机密切相关。
中国的航空工业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然而,与世界航空强国相比,航空发动机领域仍是我们的“软肋”。
我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落后是多种复杂原因造成的。
判断高性能军用航空发动机的主要指标谈到航空发动机,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高性能的航空发动机。
评判航空发动机的优劣有很多指标,从不同角度看,最常用的有推力、推重比、发动机效率和燃油消耗率,还有加速性能、工作稳定性、环境适应性、隐身性、寿命,还可以加上发动机噪声、污染、维修性、保障性以及几何尺寸、重量和价格等。
但笔者认为,对于军用航空发动机而言,推重比、可靠性、工作稳定性和燃油消耗率是最重要的4个指标。
所谓推重比就是发动机的推力与自身重量之比,这是军用航空发动机最重要的性能指标,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升限、任务载荷和机动性。
高推重比是航空发动机研制不懈追求的目标,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指标。
第五代战斗机发动机的推重比超过了10,使飞机具备了超音速巡航能力和超机动能力。
目前公认推重比为10一级的航空发动机有:欧洲合研罗罗公司的EJ200中推涡扇发动机、法国M88系列中推涡扇发动机、俄罗斯AL-41F大推力涡扇发动机以及美国的F119和F120系列发动机。
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需求及挑战
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需求及挑战刘巧沐;黄顺洲;何爱杰【摘要】随着航空发动机推重比的不断提高,急需发展轻质、高强韧、耐高温、长寿命、抗烧蚀、抗氧化的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SiC matrix ceramic composites,CMC-SiC),以满足航空发动机愈加苛刻的服役要求.本文简要介绍了CMC-SiC复合材料的特点和制备方法,综述了CMC-SiC复合材料在国外先进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上的应用进展及国内的研究现状.从工程化角度,指出了国内在高性能纤维、构件设计及制备、环境障涂层、无损检测技术、考核验证方法、修复技术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及需突破的关键技术,指出了今后国内的研究目标与发展方向.【期刊名称】《材料工程》【年(卷),期】2019(047)002【总页数】10页(P1-10)【关键词】航空发动机;CMC-SiC复合材料;热端部件;应用【作者】刘巧沐;黄顺洲;何爱杰【作者单位】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成都610500;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成都610500;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成都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32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是飞机机动性、航程、可靠性、经济性等性能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
我国的飞机尤其是战斗机长期饱受“心脏病”(发动机落后)、“神经病”(控制系统落后)和“近视眼”(雷达系统落后)三大顽疾的困扰,尤其是航空发动机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军航空武器装备和航空工业发展的瓶颈[1]。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基本能自行研制推重比8一级的军用航空发动机[1]。
但是,我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与美国等西方航空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且差距不断加大。
西方航空发达国家在航空发动机技术尤其是军用航空发动机技术方面对我国严密封锁,要打破技术封锁,必须立足自主研制。
没有自主研制的先进航空发动机绝不可能有自主研制的先进战斗机,根治飞机“心脏病”已刻不容缓。
新一代发动机高温材料_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_性能及应用_焦健
目前,国内在陶瓷基复合材料构件领域的研究尚处 于起步阶段,从高性能纤维制备、复合材料制备 / 加工工 艺到构件设计,尚不能满足航空发动机热端构件工程化 应用需求,必须依托发动机设计、构件研制和原材料研制 等单位,通过强强联合、协同攻关,形成陶瓷基复合材料 产学研的合力,加速我国陶瓷基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 热端部件上的应用。
作陶瓷基复合材料基体的陶瓷主要 放途径,而界面解离是纤维由基体拔 0.1~0.2μm。然而 PyC 抗氧化性能
有 3 类:(1)以石英玻璃为代表的玻 出的前提条件。若界面结合力较强, 较差,在有氧环境下 500℃时开始发
璃陶瓷基体,如钙铝硅酸盐玻璃、锂 陶瓷纤维难以起到增韧的效果,导 生氧化,限制了复合材料的使用寿
体的材料。
此在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上取得了 受到了众多陶瓷基复合材料研制单
2 陶瓷基体
广泛的应用 。 [13-15]
位的重视,近年来用于复合材料制备
陶瓷基体是复合材料重要的组 3 界面层
的界面层体系主要有以下 3 类:
成部分之一,其主要成分和结构对材
界面层是连接增强相纤维和连
(1)热解碳界面层(PyC)。PyC
10~12
3.05
2.0
拉伸模量 /GPa
230 230 294 294 377 588 235 240 285 345 380 650 235 240 290 450 220 270 420 200 187 170
386
260 380 193 190
2014 年第 7 期·航空制造技术 63
先进高温材料 ADVANCED HIGH-TEMPERATURE MATERIAL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温度测量综述
第37卷第4期2018年8月红外与毫米波学报J.InfraredMillim.WavesVol.37ꎬNo.4Augustꎬ2018文章编号:1001-9014(2018)04-0501-12DOI:10.11972/j.issn.1001-9014.2018.04.019收稿日期:2017 ̄㊀ ̄㊀ꎬ修回日期:2018 ̄㊀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Receiveddate:2017 ̄㊀ ̄㊀ꎬreviseddate:2018 ̄㊀ ̄㊀基金项目: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14JL163502A)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1727818ꎬ51672037)ꎻ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2016JQ0022)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0602102)Foundationitems:TheOpenFundoftheChineseMinistryofEducationJointFundYouthTalentFund(14JL163502A)ꎻthe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61727818ꎬ51672037)ꎻtheDepart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ofSichuanProvince(2016JQ0022)ꎻthesubprojectoftheNa ̄tionalKeyandDevelopmentProgramofChina(2017YFC0602102)作者简介(Biography):王㊀超(1978 ̄)ꎬ男ꎬ博士ꎬ教授ꎬ研究领域为涡轮叶片温度测量ꎬ半导体高端设备.E ̄mail:cwang@uestc.edu.cn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温度测量综述王㊀超1∗ꎬ㊀苟学科1ꎬ㊀段㊀英1ꎬ㊀胡㊀俊1ꎬ㊀张泽展1ꎬ㊀杨㊀洋1ꎬ㊀姜㊀晶1ꎬ㊀蒋洪川1ꎬ㊀丁杰雄2ꎬ程玉华3ꎬ㊀李㊀力3ꎬ㊀张江梅4ꎬ㊀陈洪敏5ꎬ㊀熊㊀兵5ꎬ㊀刘先富5ꎬ㊀石小江5(1.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ꎬ四川成都㊀611731ꎻ2.电子科技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ꎬ四川成都611731ꎻ3.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ꎬ四川成都㊀611731ꎻ4.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ꎬ四川绵阳㊀621900ꎻ5.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ꎬ四川江油㊀621700)摘要:简要介绍了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表面温度的几种主要测量方法ꎬ总结了热电偶㊁晶体㊁示温漆㊁荧光㊁光纤㊁以及红外辐射㊁多光谱等测温方法的的测温原理㊁技术特点和国内外研究现状ꎬ并在此基础上对将来涡轮叶片温度测量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关㊀键㊀词:涡轮叶片ꎻ温度测量ꎻ辐射测温中图分类号:TK311ꎬV23㊀㊀文献标识码:AAreviewofaero ̄engineturbinebladetemperaturemeasurementWANGChao1∗ꎬ㊀GOUXue ̄Ke1ꎬ㊀DUANYing1ꎬ㊀HUJun1ꎬ㊀ZHANGZe ̄Zhan1ꎬ㊀YANGYang1ꎬJIANGJing1ꎬ㊀JIANGHong ̄Chuan1ꎬ㊀DINGJie ̄Xiong2ꎬ㊀CHENGYu ̄Hua3ꎬ㊀LILi3ꎬZHANGJiang ̄Mei4ꎬ㊀CHENHong ̄Min5ꎬ㊀XIONGBing5ꎬ㊀LIUXian ̄Fu5ꎬ㊀SHIXiao ̄Jiang5(1.SchoolofElectronicScienceandEngineeringꎬUniv.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ꎬChengdu611731ꎬChinaꎻ2.SchoolofMechanicalandElectricalEngineeringꎬUniv.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ꎬChengdu611731ꎬChinaꎻ3.SchoolofAutomationEngineerꎬUniv.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ꎬChengdu611731ꎬChinaꎻ4.SchoolofInformationEngineeringꎬSouthwest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Mianyang621900ꎬChinaꎻ5.AVICGasTurbineEstablishmentꎬJiangyou621703ꎬChina)Abstract:Thepaperbrieflyintroducesseveralmaintemperaturemeasurementmethodsofaero ̄engineturbinebladesꎬandsummarizesthetemperaturemeasurementprincipleꎬtechnicalcharacteristicsandcurrentresearchstatusofthermocoupleꎬcrystalꎬtemperaturesensitivepaintꎬfluorescenceꎬopticalfi ̄berꎬinfraredradiationandmultispectral.Finallyꎬthefuturedevelopmenttrendofturbinebladetemper ̄aturemeasurementisprospected.Keywords:turbinebladeꎬtemperaturemeasurementꎬradiationtemperaturemeasurementPACS:06.30. ̄k引言航空发动机作为现代飞机的动力来源ꎬ正不断地向高性能㊁高推重比发展ꎬ推动涡轮叶片的温度不断升高ꎬ目前推重比达到9~10的第四代发动机的涡轮进口温度达到了1977Kꎬ预期未来第五代发动机推重比到12~15时ꎬ涡轮叶片进口温度甚至可达到2000~2250K[1].红外与毫米波学报37卷长期在高温㊁高压㊁高负荷㊁高转速状态下工作ꎬ会导致热端部件的可靠工作寿命减少ꎬ材料强度降低导致热端材料蠕变甚至发生断裂ꎬ造成严重的后果[2].涡轮转子叶片作为发动机最为重要的热端部件ꎬ是发动机工作温度最高的旋转部件ꎬ其耐高温能力直接决定发动机最高的工作温度ꎬ准确测量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温度对研究叶片材料耐高温能力至关重要.针对航空发动机内部的复杂环境ꎬ研究人员尝试了基于各种原理的测温技术ꎬ本文对这些测温技术的原理和研究进展进行了大致的介绍.目前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温度测量技术可分为热电偶㊁晶体㊁示温漆为代表的接触式测温法以及荧光测温㊁红外辐射测温㊁光纤测温等非接触式测温法两类.接触式测温方法在测量时需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ꎬ达到热平衡之后ꎬ获取被测对象和传感器的平均温度ꎻ非接触式温度测量方法则是不需要与被测物体相接触而获取物体温度信息的方法.1㊀接触式测温方法1.1㊀热电偶热电偶测温原理基于温差电效应ꎬ两种不同成分的导体两端接合成回路ꎬ当两接合点存在温差时ꎬ回路内就会产生热电流ꎬ此时测量仪表将会显示出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所对应的温度值.根据加工以及安装方式的不同ꎬ可以分为埋入式热电偶㊁薄膜热电偶以及火焰喷涂微细热电偶三种.埋入式热电偶是先在被测物体表面加工开槽ꎬ再将铠装热电偶埋入至沟槽中ꎬ进行等离子喷涂使之与基体结合.埋入式热电偶制作工艺简单ꎬ但对被测表面温度场影响较大.火焰喷涂微细热电偶丝测量涡轮转子叶片表面温度原理是通过火焰喷涂涂层的方法固定热电偶丝测量温度ꎬ该方法不破坏试验件ꎬ存活率较高ꎬ避免了铠装热电偶的缺点ꎬ但是涂层会影响原温度场ꎬ需要对该影响进行评估ꎬ提高测温精度.伴随薄膜技术的发展ꎬ薄膜热电偶应运而生.薄膜热电偶是采用电镀㊁真空蒸镀㊁真空溅等技术ꎬ将2种厚度仅为几微米的金属薄膜直接镀制在沉积有绝缘材料层的被测部件表面而制备[3].薄膜传感器的构造如下图1所示ꎬ其由与叶片基体成分相近的中间合金膜㊁生成和溅射Al2O3的介质膜和蒸镀电极的测量膜三层薄膜构成ꎬ前两种膜构成测量膜与叶片基体之间的电气绝缘ꎬ测量膜构成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图1㊀薄膜热电偶结构示意图Fig.1㊀Schematicdiagramofthinfilmthermo ̄couplestructure图2㊀美国第4宇航局在涡轮叶片上制备的薄膜热电偶Fig.2㊀Thethin ̄filmthermocoupleproducedonturbinebladesbyNASA[4]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Lewis研究中心(LeRC)为研究薄膜热电偶技术在涡轮发动机的应用ꎬ专门建立了薄膜传感器实验室[5]ꎬ现已成功研制出了测温上限达1100ħꎬ精度ʃ0.3ħ的温度应力测量Pt ̄13%Rh/Pt(R型)薄膜传感器[6 ̄7].美国NASA的格林研究中心(GRC)[4]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开发用于应变㊁温度㊁热通量和表面流量的多功能传感器系统.2006年ꎬ该研究中心在镍基超合金制成的多层测量基片上成功制备了R型薄膜热电偶ꎬ其在高压燃油涡轮泵环境用于涡轮叶片的温度测量试验中ꎬ能保持良好的高粘附性和耐久性到1000ħꎬ图2即为NASA在涡轮叶片上制备的薄膜热电偶[4].美国惠普公司[3]研制的Pt/Pt ̄10%Rh(S型)型薄膜热电偶能够在燃烧室废气测试条件下ꎬ测量到1250K的涡轮叶片温度分布ꎬ经历71个热循环ꎬ六个薄膜热电偶系统的平均故障时间为47h.此外ꎬ英国罗罗公司[8]将研制成功的铂铑薄膜热电偶应用于燃气涡轮发动机ꎬ测量了导向叶片高达1200ħ的温度分布ꎬ其不确定度为ʃ2%.1992年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安保合[9]将其研制成功的铂铑10 ̄铂热电偶用于涡轮叶片测温实2054期王㊀超等: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温度测量综述验.在电炉ꎬ煤油喷灯以及叶栅燃气流三个试验ꎬ得到实验结论:薄膜热电偶可在200~1000ħ范围内进行测量ꎬ精度为ʃ3%ꎬ使用时间大于10hꎬ能承受5次以上的冷热循环和3h以上的最高试验温度.电子科技大学[10]与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合作ꎬ在涡轮叶片表面制备了NiCr/NiSi(K型)㊁PtRh/Pt(S型)和Pt/ITO:N三种类型的薄膜热电偶.静态考核结果表明:K型热电偶在600ħ下考核10h之后结构保持完整ꎬ经数值修正后的测温误差小于ʃ2.5%ꎻS型热电偶最高温度能测到1000ħꎬ误差小于ʃ4%ꎬ使用寿命大于10hꎻ当测试温度高于900ħ时ꎬPt/ITO:N薄膜热电偶能存活20h以上ꎬ测量误差小于ʃ1.5%.已经成功应用到了发动机涡轮转子叶片表面温度测量ꎬ涂层厚度小于0.3mm.此外ꎬ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最近开发了一种火焰喷涂热电偶丝的方法ꎬ其测量温度范围与精度能达到与薄膜热电偶一致.与埋藏式热电偶相比ꎬ薄膜热电偶采用薄膜沉积技术直接沉积在被测物表面ꎬ故对表面结构影响较小ꎻ响应速度快(小于1ms)ꎬ质量小ꎬ耐磨耐压ꎻ且其一般厚度为微米级ꎬ对被测物体内部换热和表面燃气流干扰小ꎬ不会对叶片的温度场产生干扰ꎬ比较适合高温转动物体表面温度的测量[11].但高温高转速情况下ꎬ由于热应力影响ꎬ薄膜的附着性能降低ꎬ容易脱落.此外ꎬ薄膜材料与旋转物体表面材料不同还会引起温度分布局部扰动ꎬ产生测温误差ꎬ并随转速增大[1].工程应用中还面临绝缘性㊁重复性㊁引线困难等难题ꎬ无法实现涡轮叶片上的大规模分布ꎬ进而测量涡轮叶片表面的温度.1.2㊀晶体测温技术辐照晶体测温技术[12 ̄14]源于俄罗斯ꎬ其原理是被高能粒子辐照过的晶体会产生大量晶格缺陷ꎬ这种缺陷可以通过高温退火来逐渐消除.物质的残余缺陷浓度与退火温度的有关ꎬ可通过测量残余缺陷浓度获取退火温度的信息.但残余缺陷浓度通过常规方法难以测定.所以ꎬ可以通过建立残余缺陷浓度对物性的影响与退火温度的函数关系作为测温依据.晶体安装示意图如图3所示ꎬ将被辐照过的晶体安装于被测物体事先打好的孔内ꎬ使用高温粘接剂灌封ꎬ待粘接剂干燥后在被测物体表面焊接薄金属压片封口.当物体上升到一定温度并保持稳定后ꎬ将测温晶体取下采用一定的测试分析手段ꎬ分析晶体缺陷导致宏观物性的变化ꎬ试验过程中晶体经历的最高温度即可通过比对事先标定好的温度曲线获得.图3㊀晶体的安装图Fig.3㊀Theinstallationdiagramofcrystal自前苏联提出晶体测温技术ꎬ美国㊁德国以及俄罗斯等国家就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ꎬ并将其用于燃气涡轮叶片温度测量.美国㊁乌克兰开发了一种材料为3C ̄SiC的晶体测温技术ꎬ测量上限达1400ħꎬ精度ʃ3.5ħ.2003年德国西门子公司通过晶体测温技术获取商用涡轮GTX ̄800热端部件温度数据ꎬ以此提升燃气轮机的性能.与此同时ꎬ利用该技术和S型热电偶同时对涡轮机叶片温度进行测量ꎬ发现晶体测温技术引起的温度局部扰动相对较小ꎬ在测温范围和方便性方面ꎬ比传统的热电偶测温方法更有优势[13ꎬ15 ̄16].在国内ꎬ中国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张志学等人[12ꎬ17]与天津大学都用6H ̄SiC测温晶体和热电偶在涡轮叶片上进行了晶体考核实验和冷效试验ꎬ测量温度高达1600ħꎬ精度分别为1%ꎬ2%.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李杨等人[14]用5点测温晶体安装于涡轮转子叶片叶盆和缘板上ꎬ在高温㊁高压㊁高速燃气流冲击和叶片高速旋转的工况下进行了晶体测温实验ꎬ试验存活率高达100%ꎬ验证了晶体的牢靠性ꎬ并得到了精确测点的温度值.但是由于没有准确温度值进行对比ꎬ无法验证该实验测温结果的准确性.晶体测温技术具有微尺寸㊁微重量㊁非侵入性㊁无引线㊁测温上限高㊁精度高的特点ꎬ可应用于发动机高温转动体和封闭结构系统的壁温测量ꎬ如涡轮转子叶片的壁温测量[17].但是此种方法测量的是被测物经历的最高温度ꎬ对于实时测量旋转中的涡轮叶片温度具有局限性.并且在被测物表面开孔埋设晶体ꎬ需要对被测件进行强度评估.1.3㊀示温漆示温漆测温是航空发动机测温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接触式测温方法ꎬ应用广泛[18].示温涂料在温度305红外与毫米波学报37卷升高过程中会发生某些物理或者化学的反应ꎬ其分子构成改变导致颜色变化ꎬ指示所测部件表面最高温度的温度分布.示温漆涂料可根据涂料颜色随温度发生变化后再回到变色前的温度环境下是否变回原色分为可逆与不可逆示温漆ꎬ航空发动机测温中一般使用不可逆的示温漆[19].根据随温度上升发生的变色次数又可将示温漆分为单色与多色示温漆ꎬ当变色次数越多ꎬ说明其中每一种颜色所指示的温度范围越小ꎬ所得到的测温结果精度越高ꎻ故多变色示温漆的研究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多变色不可逆示温漆的研制[20].早在1938年ꎬ德国的I.G法贝宁达斯公司最早研制出示温涂料ꎬ目前已有几十个品种ꎬ温度跨度为60~1400ħ.在20年代50世纪ꎬ英国RR公司就已经广泛采用示温漆指示涡轮叶片的表面温度分布情况ꎬ测温范围为240~1600ħꎬ品种多达12个ꎬ间隔为50~70ħꎬ判读精度达ʃ20ħ左右.美国TPTT生产的示温漆等温线测量精度达ʃ17ħ.国内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示温漆的研究ꎬ我国的北方涂料工业研究设计院[21]先后研究了25个品种单变色不可逆示温漆ꎬ7个品种多变色不可逆示温漆ꎬ研制的SW ̄M ̄1~8系列温度跨度为400~1250ħꎬ其精度可达ʃ20ħꎻ2007年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王从瑞等人[22]在发动机的测试实验中使用示温涂料来指示涡轮叶片表面温度ꎬ单变色示温涂料精度可达ʃ5ħꎬ多变色示温涂料精度可达ʃ20ħ.至2013年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23]已研制了20多个品种的单㊁多变色示温漆ꎬ温度范围300~1100ħꎬ等温线线上的测量精度达ʃ10ħ.示温漆具有使用方便㊁成本低廉㊁使用温度范围广等优点ꎬ不破坏所涂抹表面形貌ꎬ也不干扰被测表面气流状态ꎬ是一种非干涉式的测温涂料[21].更重要的是ꎬ对于涡轮叶片这种内部结构复杂㊁空间狭窄的物体ꎬ要想获得其温度分布非常困难.示温涂料具有的不受测试结构影响㊁适用于恶劣环境测温等特点ꎬ使其可以涂抹在涡轮叶片任意位置上以实现大面积表面温度分布的测量ꎬ这是其它测温方法难以实现的.但示温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ꎬ这是科研工作者正致力于改进的地方[20].首先该方法只能测量热端部件最高温度ꎬ无法进行实时监测ꎬ温度分辨率低ꎻ其次不可逆示温漆不能连续使用ꎬ每次测温均需要拆卸叶片才能进行涂漆和判读ꎬ同时示温漆的颜色变化会受到加热速度㊁时间㊁环境污染的影响ꎬ导致其测温精度低于一般的测温方法[24].随着图形处理技术的发展ꎬ虽然诞生了示温漆自动判读技术ꎬ但是判读过程依然受人为经验因素干扰ꎬ精度较低ꎬ目前示温漆的判读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地发展[25].2㊀非接触式测温方法非接触式测温不接触被测物体ꎬ不会对被测物体的温度场产生干扰ꎬ响应速度快ꎬ适合测量量高温复杂环境下的物体.涡轮叶片温度测量的非接触式测温方法已发展有多光谱㊁荧光㊁光纤㊁激光发射㊁辐射式㊁声波测温等许多的测温方式ꎬ非接触式测温法除了可以测量涡轮叶片表面的温度及其温度分布ꎬ还可以根据燃气㊁水汽测量涡轮叶片整体环境的温度.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非接触式测温法是辐射测温法.2.1㊀荧光测温法荧光测温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ꎬ荧光测温法可通过荧光光强㊁荧光光强比㊁荧光衰减三个原理实现温度测量.其中荧光寿命型的测温效果最佳ꎬ应用最为广泛.其测温原理是建立在光致发光这一基本物理现象上的:敏感材料受到激励光的照射使电子跃迁到高能级ꎬ当电子从高能级回到基态时会产生荧光辐射ꎬ当达到平衡状态时荧光放射稳定后ꎬ激励光消失后的荧光辐射衰减时间与荧光寿命(激发态的寿命)有关ꎬ由于荧光寿命与温度关系为:τ(T)=1+e-ΔE/kTRS+RTe-ΔE/kTꎬ㊀(1)式中ꎬRs㊁RT㊁k㊁ΔE为常数ꎻT为热力学温度.由上式可知τ随T单值变化ꎬ根据这一原理可得到准确的温度信息.进行涡轮叶片的温度测量时ꎬ在涡轮叶片表面上涂抹荧光材料ꎬ通过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接收荧光信号ꎬ最后根据荧光信号衰减的时间计算出叶片表面实际温度.荧光粉测温的方法最是早在1937年荧光灯的发展过程中被提出来的ꎬ但真正受到科研人员关注是在1988年以后.1990年美国O.R国家实验室[26]测量了在700~1000ħ的喷涂火焰中涡轮叶片静态温度和旋转温度ꎬ证实了荧光测温法在涡轮叶片测量的可用性ꎻDowell等人[27 ̄28]研究了一种荧光测温方法在1060ħ温度下精度可达0.6%ꎻHyeyes等人[29 ̄30]使用Y2O2S:Sm荧光剂测量温度在900~1425ħ其温度误差精于ʃ1ħꎻ目前世界上已经研制出了非常适合涡轮叶片测温的Y2O3:Euꎬ以及4054期王㊀超等: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温度测量综述Y2O2:Sm㊁TP㊁YAG:Dy和Y2O3:Eu等许多的荧光材料[31]ꎻ英国罗 罗公司[1]正在研制一套用于精密测量涡轮叶片表面温度的测温系统ꎬ该系统采用266nm(Uv)工作的Nd:YAG脉冲激光器ꎬ将它产生的激励脉冲通过光纤传送到探头ꎬ经探头投射到涂敷有荧光物的旋转涡轮叶片上.现在国内尚未有荧光测温法在涡轮叶片上的应用研究ꎬ河北工程大学王冬生等人使用Y2O2S:Eu+Fe2O3作为荧光粉设计的荧光光纤测温系统ꎬ可以实现从室温到450ħ的温度测量ꎬ分辨率为0 5ħ[32].燕山大学王玉田及其研究团队[33 ̄36]对荧光测温原理的光纤温度传感器进行了研究ꎬ测温精度较高ꎻ2014年中北大学的李彦等人[37]采用Cr3+:YAG晶体作为荧光材料ꎬ蓝色发光二极管激励光源ꎬ经光纤将荧光信号输出ꎬ测得了10~450ħ的温度ꎬ误差小于ʃ5ħ.荧光测温法测量涡轮叶片温度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ꎬ其高精度的测温原理使这种测温方法有极大的研究前景.荧光测温法优点在于荧光寿命只与温度相关ꎬ且不受任何其它因素干扰ꎬ测温范围宽㊁重复性好㊁测温精度极高ꎬ不干扰被测表面温度场.但想要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测温ꎬ必须要解决荧光材料和耦合的问题.2.2㊀辐射测温从辐射测温原理的提出ꎬ经过几十年的发展ꎬ如今辐射测温法已经成为工程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技术.基于红外辐射理论可知[38]ꎬ在物体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时候ꎬ就会向周围发出红外辐射ꎬ且发出的热辐射随温度变化有一定关系ꎬ即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M0(λꎬT)=C1λ5[exp(C2/λT)-1]-1ꎬ(2)式(2)中:C1㊁C2为第一㊁二辐射常数ꎬλ为物体的辐射波长ꎻT为物体的绝对温度.对于实际物体ꎬ其辐射与温度关系为:M(λꎬT)=ε(λ)ˑM0(λꎬT) ㊀(3)式(3)中ꎬε(λ)为被测物体在温度为T时波长λ处的发射率ꎬM(λꎬT)为被测物体在温度T时发射波长λ的辐射值.辐射测温技术是通过收集被测物体表面发出的热辐射量ꎬ得到温度值的方法ꎬ其测温原理图如图4所示[39].根据测量的区域大小ꎬ辐射测温系统可以分为全场分析探测系统和逐点分析探测系统两种.逐点分析探测系统是获取较小区域的辐射信号ꎬ可通过辐射量与温度的函数关系得出该区域的温度值ꎻ全场分析探测系统是用红外成像镜头把物体的温度分布图像成像在二维传感器阵列上ꎬ将物体能量转化为可视的温度图像来获得物体空间辐射场的全场分布ꎬ全场分布探测系统称为红外热像仪[40]ꎬ可获取被测物体的温度场分布图像.辐射测温方法包括全辐射测温㊁亮度测温㊁比色测温以及多波长测温法[41].全辐射测温法是通过探测全波长范围内的辐射信号ꎬ采用全光谱发射率来得到物体表面实际温度值ꎬ故受中间介质及发射率影响大ꎬ精度低ꎬ不适宜精密测量ꎻ亮度测温法是测量选定窄波段的辐射能并选用中心波长发射率ꎬ以此推算被测物的实际温度.亮度测温法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测温方法ꎬ测量温度时响应时间短㊁灵敏度高ꎬ在高温测量中应用广泛ꎻ为消除发射率的影响ꎬ比色测温法通过求解物体在两个不同的波长下的光谱辐射度之比与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温度测量ꎬ消除了发射率和一些介质的影响.但波长选择困难ꎬ适合较低发射率物体的温度测量ꎻ基于双波长测温法ꎬ多光谱测温法采用多个波段ꎬ适当选择发射率与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ꎬ巧妙地解决了发射率测量的难题ꎬ但系统结构复杂ꎬ实施较为困难.图4㊀辐射温度测量原理图Fig.4㊀Theschematicdiagramofradiationtemperaturemeas ̄urement辐射测温技术的发展得益于探测器件的不断改进.基于辐射测温原理的探测器件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ꎬ分为隐丝式光学高温计[42]㊁光电倍增管高温计[43]㊁光电精密测温[44 ̄45]ꎬ随着器件的改进ꎬ从最初的单波长测温发展到了多波长测温ꎬ各项性能也有了极大的提升ꎬ这为辐射测温在涡轮叶片测温上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外著名科研机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了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温度监测方面的研究ꎬ目前ꎬ主要集中在以美国和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1964年英国RR公司就开始了燃气轮机叶片的温度测量ꎬ并提出了一套光学系统设计思想[46]ꎬ随后又研究出了一些方法修正测温发射505红外与毫米波学报37卷率㊁信号处理等问题ꎬ并形成了产品[47 ̄49].该公司生产的红外点温仪ROTAMAPII温度测量范围为:550~1400ħꎬ分辨率为:ʃ1ħꎬ精度为:ʃ6ħꎬ靶点尺寸(最小尺寸)为:2mm(探头至被测目标的距离为95mm时).美国UTC公司[50 ̄53]相继研究出了利用双波段㊁三波段测温原理的测温系统.欧共体和美国联合课题组的专家Hiernaut等人[54 ̄55]结合辐射测温原理与光纤传感器的优点ꎬ研制了一种基于多波长辐射测温的亚毫米级六波长高温计ꎬ测量温度范围727~1327ħꎬ精度为1%.2011年美国GE公司[56]提出了一种利用光学传感系统实现涡轮叶片温度测量的方法.英国land公司[57 ̄58]生产的FP11型光纤高温计用于涡轮叶片温度测量ꎬ测量范围达到600~1300ħꎬ精度为(ʃ0.25%)+2ħ.图5㊀涡轮叶片辐射温度测量的应用研究进展Fig.5㊀ApplicationResearchprogressofradiationtemperaturemeasurementonturbineblades国内许多的研究机构都开展了辐射测温法测量涡轮叶片温度的相关研究ꎬ并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戴景民㊁孙晓刚等人多年来对辐射测温仪[59]㊁红外热像仪[60 ̄62]㊁多光谱测温仪从原理到应用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ꎬ研究了辐射高温计的标定方法[63 ̄66]㊁发射率误差的消除[67]㊁并对温度误差进行了补偿算法的研究[68 ̄70]ꎬ并大量研究了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多光谱辐射测温法[61 ̄74]ꎬ提高了测温精度ꎬ并利用多光谱辐射仪测量了火焰温度[75 ̄80]ꎻ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冯驰㊁高山等人研究了涡轮叶片辐射测温的各种误差并进行了校正[81 ̄83]㊁提出了一些数据处理方法[84]ꎬ对涡轮叶片测温的误差进行了分析[85ꎬ86]ꎬ并对多光谱测温在高温恶劣环境下的应用[87 ̄88]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ꎬ在2011年[89]采用红外辐射测温技术在某重型舰用燃气轮机上实现了叶片温度的测量ꎬ测量范围为800~1400ħꎬ误差小于7ħꎻ2008年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杨晨等人[2]利用辐射测温系统对叶片叶背排气边表面温度进行测ꎬ其测量范围为650~1100ħꎬ基本误差ʃ2ħꎻ2013年ꎬ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李杨等人[90]采用英国RR公司生产的红外辐射高温计ROTAMAPⅡ测量了某型燃气轮机二级转子涡轮转子叶片叶背温度场ꎬ测量范围为500~1350ħꎬ精度可达ʃ6ħ.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跃民等人[91 ̄93]提出了短波红外辐射测温的信号采集以及消除背景辐射的方法ꎻ在2017年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94]研究了波长为0.8~15μm范围内的涡轮叶片表面发射率的变化趋势.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95]生产的各类机载涡轮叶片测温仪测温范围600~1200ħꎬ误差为ʃ5ħ.辐射测温技术提供了一种既不干扰表面也不干扰周围介质的表面温度测量方法ꎬ具有分辨率高㊁灵敏度高㊁可靠性强㊁响应时间短㊁测温范围广㊁测量距6054期王㊀超等: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温度测量综述离可调㊁测量目标面积(靶点)可以很小等优点[96].重要的是ꎬ由于辐射测温法不需要接触被测物表面ꎬ对于一些无法直接测量的情况ꎬ如高速旋转或腐蚀性强的物体ꎬ辐射测温法是最佳的选择[97].目前针对涡轮叶片的辐射温度测量如火如荼ꎬ将来的发展趋势是向减少辐射散失㊁消除其他物体的反射辐射㊁空气中的气体吸收以及发射率修正吸收等提高测温精度方向进行ꎬ获取叶片温度场分布情况ꎬ并实现对涡轮叶片转动时的实时温度监测.2.3㊀光纤测温光纤测温方法[98]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测温方法ꎬ光纤测温技术可分为两类:一是作为传输光通量的导体ꎬ传递具有温度信息的光信号ꎬ这一类不需要与被测物体直接接触ꎬ是非接触式的ꎻ另一种是利用光纤的敏感特性ꎬ可直接与被测物体相接触ꎬ获取温度信息ꎬ常见的有基于拉曼散射的光纤测温[99 ̄100]和光纤光栅测温方法[101 ̄103]ꎬ在工程中应用极其广泛ꎬ但在高速旋转的高温涡轮叶片上ꎬ受光纤材料的限制ꎬ只能埋入涡轮叶片表面ꎬ易对叶片表面温度场产生干扰ꎬ影响测温精度.因此目前光纤在涡轮叶片上的测温技术应用皆采用非接触式的方法.在航空发动机内部涡轮叶片等高温环境下ꎬ温度㊁气流㊁杂质尘埃等环境因素往往影响温度测量的精度ꎬ可利用光纤对光信号的低损耗传输能力ꎬ将带有温度信息的光波传递到远离高温环境的地方ꎬ实现非接触式的温度测量.以蓝宝石㊁石英等材料制成的光纤具有的宽谱段㊁耐腐蚀㊁耐高温㊁抗电磁干扰㊁可弯曲等特点ꎬ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ꎬ传递光损耗极低[104].在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就已经开始了辐射式光纤的研究[105 ̄109].目前光纤测温在涡轮叶片的测温中已经被广泛地研究[110 ̄116]ꎬ如在辐射测温中已经介绍过的的英国land公司生产的FP11型光纤高温计和国内的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生产的各类机载涡轮叶片测温仪等都采用了光纤测温ꎻ清华大学的周炳坤等人国内率先完成蓝宝石光纤黑体腔高温传感器研究ꎬ测温范围在400~1300ħ[117]ꎻ燕山大学王玉田[118]研制了一种基于黑体辐射的光纤测温系统ꎬ采用 接触 ̄非接触 测温方法和光纤光栅窄带滤波技术ꎬ其测温范围可达到2000ħ.光纤传输光学信号的低损耗性使其可结合许多测温方法ꎬ极大地减少测温误差ꎬ在涡轮叶片测温中应用广泛.2.4㊀其它测温方法其他可用于航空发动机温度测试的方法包括热色液晶测温㊁超声波测温㊁激光光谱测温等由于适应性㊁测量精度等问题尚未实现在涡轮叶片上的温度测量.热色液晶法[119]测温原理是液晶分子结构具有光学各向异性ꎬ温度变化引起其分子层间距变化ꎬ从而呈现出一定的颜色变化ꎬ显示出温度的变化.这种测量方法受材料种类限制测温范围有限ꎬ一般是通过其分析叶片尾缘复合通道的换热机理和主流湍流度对涡轮叶片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120]ꎻ声波测温法[121]主要利用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与介质温度的相关关系ꎬ其测量温度高ꎬ可以在恶劣环境中工作ꎬ但尚未实现在高速旋转物体上的测温ꎻ激光光谱测温方法[122]是通过激光引起被测组分产生散射ꎬ如由直径远小于入射光波波长的散射粒子引起的瑞利散射和分子与光子产生的拉曼散射ꎬ基于拉曼散射的激光光谱测温法可应用到气体的温度测量ꎬ在航空发动机内部高温燃气的温度测量中有较好的效果[123].3㊀结论随着探测器件的发展和测温原理的完善ꎬ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温度测量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薄膜热电偶㊁示温漆㊁辐射式测温方法在涡轮叶片测温上应用较多ꎬ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涡轮叶片表面测温方法.涡轮叶片测温技术各有优劣ꎬ薄膜热电偶基本消除了埋入式热电偶对叶片温度场的影响ꎬ提高了精度ꎬ但测温上限㊁引线问题的存在使其无法测量涡轮叶片表面温度分布ꎻ示温漆测温方法成本低廉ꎬ在航空发动机测温中仍应用广泛.但受限于材料性质ꎬ其测温精度低ꎬ易受燃气污染ꎬ且只能测量最高温度ꎬ难以满足实时精确测温的要求ꎻ晶体测温法具有较高的测温上限ꎬ但目前只能记录叶片经历的最高温度ꎬ不能用于实时温度监测ꎬ且安装晶体也会对叶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ꎬ故这种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地发展ꎻ非接触式测温法中辐射式测温仪使用简单㊁响应速度快㊁精度较高ꎬ在涡轮叶片上的测量被科研人员广泛地研究.科研人员致力于消除环境误差㊁原理误差ꎬ研究了基于比色㊁多光谱等测温原理的测温系统ꎬ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ꎬ在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ꎬ但想实现机载实时温度检测还有许多的困难需要克服.荧光测温法是一种原理上不受外界环境干扰的测温方法ꎬ其测量精度高ꎬ不干扰被测表面温度场ꎬ但对荧光粉的材料有一定的要求ꎬ且目前适用温度较低ꎬ还有待进一步实验改进.涡轮叶片表面的温度是提高航空705。
战斗机发动机的研制现状和发展趋势
Th r e tDe eo me ta d F t r e d fF g t r En i e e Cu r n v lp n n u u e Tr n so ih e gn s
L n Zu m ig i o n
( hn v tnIdsyC roao B in 002 C i A ii nut oprtnI, eig10 1 ) a ao r i j
—
性能和结构特点 ; 分析了战斗机发动机性能、 结构和 材 料 的发展 趋势 。
1 0一 Fl 0 — 1 9一 F 1 — 1 9 P 0 1 2 l0 2 I E— F l — 1 2: l0 3 A见3 _ AⅡ 3 l + 3 K— A月 l H— A 5 + J3 n— 3 B3 ①_ A I 1
Ab ta t sr c :Deinfaue n eeo me t a so e3d—g n rt nfgtre gnsaeo t n d C re td v l sg e trsa dd v lp n w ft r l h e eai he n ie r u ie . urn e e- o i l o me t fte4h~g n rt n f he n ie u h a 1 9 a d F15 troa ss mmaie . F tr rn fte p n t o h e eai g tre gn s sc sF n 3 b fn i u o i 1 u r d uue t d o h z e
pr r ne s cu n a rl fr gtr n nsa r at ef mac 。 t tr adm ti s o he g e r f e s o u r e ea f i ei eoc .
Ke r y wo d i tre g n ;p ro ma c ;sr cu e;maei l lt r r n g t r ;f u e t d a l e
核心机之路---浅谈第四代大推力军用涡轮风扇发动机发展
本明资料整理小文:核心机之路---浅谈第四代大推力军用涡轮风扇发动机发展警告:此文甚为枯燥冗长……自上世纪40年代涡轮喷气发动机诞生以来,大大促进了飞机飞行速度、高度航程的增加,获得了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效益。
世界上的航空发达国家执行了一系列航空发动机技术基础研究计划,推出一代又一代先进军民用发动机,跨上了一个又一个技术新台阶。
在短短不到60年的时间内,表征涡轮发动机综合性能水平指标的推重比已由当初的2提高到10一级,军、民用航空发动机性能水平得到了持续不断的提高。
航空发动机行业已成为世界航空强国的军事工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航空发动机不仅仅是性能与结构的堆砌,更反应出一个国家航空动力产业的科研基础和工业实力,期中涉及到研制思想的转变,工艺材料的进步,设计方法和设计平台的改进以及航空发动机型谱体系构建方法等等并没有在航空发动机单个型号上直接体现出来的潜在因素才是决定一个国家航空发动机产业扬帆驶向何方的灯塔。
笔者在业余关注航空发动机,尤其是大推力军用涡轮风扇发动机的过程中,收集到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和科研论文,慢慢了解到了航空发动机研制背后的故事。
本文就是对大量涉及到第四代大推力军用涡轮风扇发动机发展专业资料的重新整理,归纳和总结,并加入了笔者一点点浅薄的观点,为了不使个人的观点影响到论述大推力军用涡轮风扇发动机发展的客观性,笔者尽量只是对科研资料进行重新归纳和整理,保持了科研资料在客观事实和观点上的完整性。
特此代表业余关注,热爱祖国航空动力事业的朋友们,向这些科研资料的作者,整理者,收集者表示衷心的敬意和感谢。
在现代战斗机设计中,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发动机的推力级别、推力曲线特性和推重比,因为发动机的性能决定了战斗机的设计概念和性能用途。
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装备和性能指标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没有合适的发动机型号通常都会对战斗机设计和装备产生致命性的影响,从而导致整个空军的战术体系不完整和效能低下,而一款性能先进可靠性优秀的航空发动机也可以让战斗机性能“化腐朽为神奇”。
战机发动机
国外推重比10一级军用发动机综述发布时间:2009-9-15 17:24:42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飞行器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新概念推进系统的实现和改进。
20 世纪60 ~70 年代涡扇发动机的问世,使战斗机的飞行速度、航程和机动性出现了历史性飞跃。
过去几十年,发动机推重比从1~ 2 提高到8 ~10,使飞机的作战推重比从0.4 提高到1.3 左右,耗油率下降约50%。
以F -35 战机为例,其发动机F135、F136 是迄今为止为战斗机研制的推重比10 一级的推力最大的发动机,其最大使用推力可达187kN,其瞬时推力可达222kN。
其采用的航空涡扇发动机,从常规的涡扇发动机F135,到可以应用在各种飞行状态下、最佳热力循环性能和推力更大的F136 变循环发动机,更好地实现了轻型第四代飞机作战的需求。
预计21 世纪前20 年战斗机发动机的推重比有可能达到15 ~20,部件数量减少40%,重量减轻50%,耗油率及研制成本又将下降约30%,为未来的国际第五代作战飞机提供不可或缺的、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
推重比10 一级的军用航空发动机纵观国际上战斗机的发展趋势,21 世纪前30 年,将是第四代战机纵横天下的时代。
作为一种更先进的武器飞行平台,其主要的性能特点有:持续超音速飞行的能力、非常规机动能力、短距起落能力和隐身能力;能进行超视距多目标全向攻击和精确打击。
多任务新型战术飞机F-22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世界战斗机发展的未来。
尽管在性能指标上尚有某些不确定性,但1997 年9 月7 日首飞成功的F -22,被公认为是具有上述全部特点的典型的第四代的战斗机。
由于F -22 飞机过于昂贵,其生产型出厂单价在1.8 亿美元左右(2001 年币值),连美国也无力大量装备。
2009 年初,奥巴马入主白宫后,否决了F-22 的继续生产,本在预料之中。
尽管这样,按原有的订单,F -22 的交付在2010 年左右仍然将会达到高峰。
1.现代航空发动机发展综述
早在二战中、后期,一些国家已开始研制涡轮喷气发动机,但真正用于飞机上却是在距 今半个世纪前、即四十年代末期。涡轮喷气发动机一出现,由于它具有活塞式发动机无法比 拟的优点,很快改变了航空界的面貌,飞机性能得到质的飞跃。
涡轮喷气发动机与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相比,首先,发动机本身既是热机又是推进器,直 接产生推进飞机前进的推力,而不像在活塞式发动机中需用限制飞机飞行速度的螺旋桨作推 进器;其次,作为这二种发动机工质的空气,流进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流量比流进活塞式发动 机的多几十倍甚至更多(航空活塞式发动机中的空气流量最大者约为 1kg/s,而早期、推力较 小的涡轮喷气发动机空气流量也在 30—40kg/s 以上);另外,在活塞式发动机中,曲轴每转 二转每个气缸才完成吸气、压缩、汽油—空气混合气燃烧、膨胀作功、排气的一个循环,即 曲轴转二转时只有一个冲程(膨胀作功)是作功的;而在涡轮喷气发动机中,这 5 个过程是同 时进行的, 也即只要发动机一工作,它就不断地作功产生推力。由于这些原因,涡轮喷气发 动机作功能力远远大于活塞式发动机,它产生的巨大推力能使战斗机克服高速飞行时的极大 阻力达到较高速度,使飞行速度接近声速、超过声速,达到声速的二倍(M=2)以上。所以, 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出现,才使飞机(战斗机、轰炸机、旅客机等)的飞行速度超过声速成为可 能。
机是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的,于是利用涡轮风扇发动机耗油率低的特点,采用大量先进技术,
发展了直径较小、推力大(11000kgf 左右)、推重比大(8.0 左右)的带加力燃烧室的涡轮风扇发
动机,并先后装备在 F-15、F-16 战斗机上。F-15 于 1974 年成为美国空军的装备投入服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动力的战斗机纷纷退出了历史舞台。 涡轮喷气发动机在战斗机的使用中,不断地得到改进、发展, 同时采用了各种先进技术,
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热障涂层技术研究进展_郭洪波
热喷涂技术 Thermal Spray Technology
Vol.1, No.2 Dec., 2009
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热障涂层技术研究进展
郭洪波 ,彭立全,宫声凯,徐惠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
摘 要:介绍了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设备的原理、结构及其工艺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 D 热障涂层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热障涂层;粘结层; 中图分类号:TG1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127(2009)02-0007-08
双层结构热障涂层结构相对简单,制备工艺稳 定成熟,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高压涡轮 导向叶片和工作叶片。图 3 所示为典型的电子束物 理气相沉积双层结构热障涂层的截面形貌。外层为 陶瓷层,其厚度一般在 100~300 μm 之间,常用的 陶瓷层材料是 7%~8%Y2O3 稳定的 ZrO2;底层为 粘结层,厚度一般在 50~200 μm,电子束物理气相 沉积粘结层材料主要为 NiCoCrAl-X(X:Y,Hf, Si 等)合金。热障涂层配合气膜冷却技术的使用可 以降低零件表面温度 170 °C 左右[9]。
1 EB-PVD 的工作原理简介
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EB-PVD)技术是在真 空环境下,利用高能量密度的电子束加热放入水冷 坩埚中的待蒸发材料,使其达到熔融气化状态,并 在偏转磁场作用下蒸发至基板上凝结成涂层的技 术。利用 EB-PVD 方法制备涂层要经过三个步骤:
作者简介:郭洪波(1971-),男,湖南湘潭人,副教授,博士. Email:Guo.hongbo@
50μm
YSZ-Al2O3 Bond coat Substrate
航空发动机产品和新型航空动力发展分析
航空发动机产品和新型航空动力发展分析李 勇(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沈阳 110015)摘要:回顾并总结了中国航空发动机产品的发展;综述了国外常规与新型航空动力的现状和应用前景;结合中国的现状,分析了中国未来航空动力的发展重点和途径。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 燃气轮机 新型航空动力D evelop m en t of Aeroeng i n e Products and New Aeropropulsi onL i Yong(Shenyang Aer oengine Research I nstitute,Shenyang110015,China)Abstract:Devel opment of aer oengine p r oducts in China is revie wed.Current situati on and app licati on p r os pects of conventi onal and ne w aer op r opulsi on are su mmarized.Based on current devel opments and technique strengths,focus and ways of future aer op r opulsi on devel opment in China are analyzed.Key words:aer oengine;gas turbine;new aer op r opulsi on1 引言 国外常规航空动力和新型航空动力在新世纪将继续加速发展,中国的航空动力研制近年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回顾和总结中国航空发动机产品的发展,掌握国外常规和新型航空动力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找准中国航空动力的发展重点和发展途径,对“加速中国航空动力产品的发展,尽快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并在局部领域赶超国外先进水平”,是特别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优缺点如何?成为波音与洛 ·马两 在亚音速巡航时又以涡扇发动机模 半球的雷达反射横截面积(RCS)为
家竞争对手夺标的关键所在。
式工作。
2m2 ;但飞机的无忧虑操作和最先进
2 F136
有迹象表明,F136 发动机如在 武器,使其空战效能将是第三代战斗
了解普·惠公司 F135 发动机后, F -35 上得到装机采用,那么极有可 机 的 1 ~ 2 倍,对 地 作 战 效 能 将 是
采用了更为先进的变发动机热力循
E F2000“台风”战机是欧洲四 额,从而成为美国 F -35 的最有力的
环技术。
国英、德、意和西班牙联合研制的新 竞争对手。
与 F135 一样,F136 动力系统也 型战斗机,其发动机 E J司与英国罗·罗公司联合研 的国际航展中频频展出,给人们留下
美元以上,估计 J S F 计划的发展研制 “40k 磅 级”,而 其 竞 争 者 F136 则 为
费用为 230 亿美元(以上均为 2002 年 “40k 磅以上级”。这样,未来各型别
的币值)。仅是美英两国,就计划采 的 F -35 将获得同现在的 F -22 双发
购 3002 架 JSF 战斗机。
战斗机大致相当的推力。
F -35 只是基本设计型号,由此 1 F135
发展出 3 种型别:F-35A CTOL(空
两种 F135 型别发动机都采用一
军的常规起降型)、F-35B STOVL 个单级高压涡轮驱动高压压气机,一
(海军陆战队的短距起飞 / 垂直降落 个两级低压涡轮反方向驱动低压压
型)和 F-35C CV(海军的舰载型)。 气机或风扇,从而不再使用连接涡轮
推重比从 0.4 提高到 1.3 左右,耗油 来的国际第五代作战飞机提供不可
率下降约 50%。以 F -35 战机为例, 或缺的、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
其发动机 F135、F136 是迄今为止为
战斗机研制的推重比 10 一级的推力
推重比 10 一级的军用
最大的发动机,其最大使用推力可达
航空发动机
187k N,其瞬时推力可达 222k N。其
联合技术验证发动机(JTDE)基础上 国空军。据试飞资料报道,该机已获 进口温度为 1477℃,空气流量为 75
制造出 Y F120 发动机,在 1990 年 9 得“惊人”的加速性能,敏捷性超过 ~ 77k g / S,耗油率 0.74 ~ 0.81k g /
月 29 日为首架 Y F -22 的首飞提供 当前服役的最好战斗机。飞机经常 daN·h,加力耗油率 1.66 ~ 1.73kg/
动力。F136 发动机核心机的测试从 进行发动机不加力的超音速飞行(即 daN·h,最大直径为 863mm,长度为
2005 年开始,而整台发动机试车从 2007 年开始。经过飞行验证的 F136
表1 几种涡扇发动机的参数比较
3556m m。 该 发 动 机设计留有约 15%
发动机将于 2009 年装在 F -35 上,而
后,否决了 F -22 的继续生产,本在预 也可装 F120 型发动机。就发动机的
料之中。尽管这样,按原有的订单, 原理而言,变循环发动机比常规发动
F -22 的交付在 2010 年左右仍然将 机能更好地满足第四代战斗机的要
会达到高峰。由此将提高战机在现 求。据悉,F120 落败的主因是军方
代战争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与生存能 认为普·惠公司在矢量喷管方面已取
和采用 S P F / D B(超塑成形 / 扩散
连接)来生产出带空心叶片的整体风
中间推力 /daN
6000
7500
12258 8140 大程度上归功于罗·
罗公司的 XG-40 技
4871
7620
4913 术验证机。该发动
扇。先进的短环形燃烧室结构非常 紧凑,其火焰筒是采用获得专利的多 孔层板合金(L a m i l l o y)结构的一个 例子,该结构将冷空气扩散在燃烧室 表面。高压涡轮喷口也采用多孔层 板合金发散冷却材料,经过浇铸胶接
的 F136 发动机。简单地说,前者是 和涂料,使其可以在温度大大高于叶
片材料实际熔点的气体中工作数千 小时。同 F119 相比,为获得更大的 推力,F135 采用了更强大的低压系 统,其中的三级压气机可以处理更多 的气流,从而在增加推力的同时,提 高了发动机的涵道比。
F -35B 的发动机型号为 F135P W -600,添 加 了 升 力 风 扇 等 许 多 部 件,可 为 飞 机 悬 停 飞 行 提 供 垂 直 推力和飞行控制。在 S T O V L 型别 中,F119 发动机改进型两级涡轮产 生的轴动力通过一根软管状联接轴 驱动罗·罗公司升力风扇,令人印象 深刻。升力风扇安装在 F -35B 飞机 重心前方,以使后部的主发动机位置 保持不变,性能得到提升,并保持了 与 CTOL 型别的通用性。由此可见, F -35B 发动机位置的选择是明智的。 如果没有升力风扇,在飞机重心上需 安装 1 台改进型升力 / 巡航发动机。 而这可能导致严重问题的出现,例如 像“鹞”式飞机那样,要更换发动机时 必须先将机翼移开;还将导致出现如
力。而在研的同属第四代的轻型联 得了实质性进展,而常规涡扇发动机
合攻击战斗机(JSF)F-35,预计 2010 比变循环发动机简单、研制风险相对
年后将在陆海空三军中全面取代现 较小,为了不影响第四代重型战斗机
役的第三代战斗机。F -22 与 F -35 F-22 的研制进度而选择了 F119。
将形成“高低搭配”,成为美国新的主
纵观国际上战斗机的发展趋势,
采用的航空涡扇发动机,从常规的涡 21 世纪前 30 年,将是第四代战机纵
封面文章
COVER STORY
横天下的时代。作为一种更先进的 基本发动机,从 F -22“猛禽”飞机所
武器飞行平台,其主要的性能特点有: 采用的 F119 发动机发展而来;F136
持续超音速飞行的能力、非常规机动 则是根据 Y F -22 原型机的备用发动
目前,所有关于这些发动机的详
力战机。
细资料都是保密的。即使是已经开
始 生 产 的、用 于 F -22 飞 机 的 F119
F-35 的 F135、F136 发动机 发动机,也只知道属于“35k 磅级”,
F -35 项目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 意思是海平面最大推力在 155.6k N
的一笔军火合同,预算将达 2200 亿 (3.5 万磅力)范围内。F135 被归入
我们不能忽视它的竞争对手 G E 公 能促使其前身 F120 变循环发动机的 1.25 倍。
司的 F136 发动机。不管最后这家位 改进,并早日成为新型超音速运输机
就其综合指标来看,“台风”已实
于辛辛那提的公司生产的 F136 备用 的理想动力装置。由此将成为 21 世 实在在地达到了“三代半”水平。业
国别
欧洲四国 法国
俄国 俄国 的推力增长潜力。
生产型的发动机可能于 2012 ~ 2013 年投入使用。
发动机型号
EJ200
M88-2
AL-31F RD-33
E J200 在研制 阶段 虽 然 也引入了
在此项目中,罗 ·罗公司的份额
推重比
10
9.0
7.14 6.62 一些新技术,但在很
不少于 40%,包括通过合并叶盘结构 最大加力推力 /daN 9000
动机的问世,使战斗机的飞行速度、 预计 21 世纪前 20 年战斗机发动机
航程和机动性出现了历史性飞跃。 的推重比有可能达到 15 ~ 20,部件
过去几十年,发动机推重比从 1 数 量 减 少 40%,重 量 减 轻 50%,耗 油
~ 2 提 高 到 8 ~ 10,使 飞 机 的 作 战 率及研制成本又将下降约 30%,为未
封面文章 COVER STORY
国外推重比10一级军用 发动机综述
Foreign Military Aeroengine With Thrust-to-Weight Ratio 10
原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杨国才
预计 21 世纪前 20 年战斗机发动机的推重比有可 能达到 15 ~ 20,部件数量减少 40%,重量减轻 50%,耗 油率及研制成本又将下降约 30%,为未来的国际第五 代作战飞机提供不可或缺的、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
32 航空制造技术·2009 年第 16 期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其重要 扇发动机 F135,到可以应用在各种飞
性不言而喻。飞行器的发展很大程 行状态下、最佳热力循环性能和推力
度上依赖新概念推进系统的实现和 更大的 F136 变循环发动机,更好地
改进。20 世纪 60 ~ 70 年代涡扇发 实现了轻型第四代飞机作战的需求。
杨国才 长 期 为 中 航 工 业 工 作,直 到 退 休。
业界知名,有所建树。现受聘为中国科 协中国未来研究会未来研究院研究员等 职务。先后参与歼 -10、枭龙 / F C -1 等 3 个国家重点型号飞机的设计与研制。 曾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科技进步”二 等奖、原航空工业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 以及多个省部级奖项。2005 年荣获“国 家重点人才创新科研成果”一等奖,2008 年荣获“共和国改革先锋”、“中国百名 优秀代表人物”等荣誉称号。
E J200 是一种静态加力推力为
制的。F136 发动机的基础是 G E33 了深刻印象(参见表 1)。
90kN、中间推力为 60kN 的涡扇发动
技术验证发动机,设计于 70 年代末, “台 风”战 机 已 进 入 服 役,2002 机。推重比约为 10,总增压比为 26,
从 1986 年开始进行试验。在第二台 年 10 月第一架生产型飞机已交付英 涵道比为 0.4,风扇压比为 4.2,涡轮
在 JSF 项 目 的 3 个 型 别 中,数 环设计的 F136 发动机也能够击败它; 已飞到 M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