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当代翻译理论

当代翻译理论

名词解释:1、文化转向轮: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

2、归化翻译: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3、异化翻译: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4、功能对等论: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奈达提出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5、功能目的论: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但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目的(如谋生);(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

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

(Venuti:2001)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德里达解构主义视角下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建构

德里达解构主义视角下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建构

s e n c e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a n d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s y s t e m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y .W h a t we s h o u l d d o i s t O d e v e l o p t h e c o n — s t r u c t i o n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t h e o r i e s s c i e n t i f i c a l l y b y b l e n d i n g t h e e s s e n c e o f Ch i n e s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a n d we s t e r n r e s e a r c h
me t ho ds f or t r a ns l a t i on s t u di e s . Ke y wo r ds: Der r i d a; T r a ns l a t i on p e r s p e c t i ve of de c on s t r u c t i oni s m ;Co ns t r uc t i on of t r a ns l a t i on t h e or i e s
德里达解构主义视 角下中 国当代翻译理论 建构
赵 传 递
( 淮 海 工学 院 国 际 学 院 ,江 苏 连 云 港 2 2 2 0 0 5 )
摘 要 : 目前 我 国 的翻 译 理论 研 究 正 处 于解 构 主 义 多元 化 的 阶段 , 解 构 主 义 翻译 观 的 新 思路 和 新视 角 对 于 我 国 当代 翻 译 理 论 建设 有 着 的 积 极 作 用 。不 可 否 认 解 构 主 义理 论 本 身 有诸 多的 局 限 性 , 但 其 所 蕴 涵 、倡 导 的 解 构 精 神 ,对 于 开 拓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信”、“达”、“雅”提出的历史背景
•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 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 翻译的标准 — “信、达、雅”,对中国现 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
社会背景
当时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不断加深。严复深感国势危
急,他思考西方列强富强、中国贫弱之原因,清醒地认识
翻译理论家;浙江上虞人 • 在理论建树方面,率先提出 “建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 理论”(1984), 即由“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等基本 观念构建的理论整体。 • 主要译作如斯汤达《红与黑》(公认为世 界名著之重译佳作
严复和他的翻译思想
严复主要译著
1. 2. 3. 4. 5. 6. 7. 8. T.H.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 A.斯密的《原富》(1902) H.斯宾塞的《群学肄言》(1903) J.S.密尔(又译穆勒)的《群己权界论》(1903) 甄克思的《社会通诠》(1904) C.de孟德斯鸠的《法意》(1904~1909) 《穆勒名学》(1905) W.S.耶方斯的《名学浅说》(1909)等
翻译目的
翻译外国学术名著,引进近代西方先进 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 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为救国富国服务。 译文要更容易被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所接受, 实现思想启蒙的目的,从根本上彻底改造 中国。
译品类型
• 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 严复的翻译著作主要有《天演论》、《原富》、 《群学肆言》、《社会通诠》、《穆勒名学》、 《名学浅说》、《法意》和《群己权界论》。这 些作品都是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为什么他选择翻 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呢?这与他的学习经历和当 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1877 年到 1879 年,严复等被 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 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 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 论。因此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他就有强烈的兴 趣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的现状研究

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的现状研究

90年代后,大量西方的翻译理论被译 到中国,语言学派、功能学派、诠释 学派、结构学派、文化学派等中国翻 译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翻译学 时候已经成立,以及翻译定义、翻译 标准等方面还处在一个争论状态,没 有形成清晰的流派思路。
20世纪后期,特别是在最后20年间, 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取得了突出的 成就。各种新理论层出不穷。翻译 理论家开始打破学科壁垒,纷纷以 其他学科的各种理论为依托,建立 各种翻译理论模式。
步入九十年代后期,国内如赵家琎 (1996)、林克难(1998)等翻译研究 者开始提及西方当代翻译理论体系中有 关“多元系统说”、“解构主义”与 “女性主义”等理论字眼,算是对于西 方当代翻译理论自觉研究的肇始。
2005年,《中国翻译》更是另辟专栏探 讨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关系问题。
可以说,六十年代之前的中国翻译 理论乃是中国本土所生发出的翻译 理论,而六十年代之后的我国翻译 理论研究就其整体而言却是对于 “舶来品”的形式多样的消化。

林克难教授: “看、译(易)、写 ”
看:译者大量阅读、熟悉在相同环境 下,操母语者是如何表达的。 译: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模仿英语表 达方式,不是逐字照搬,使译文更加 符合英语母语的阅读习惯。又说 “译”是参照同样情景下,英语同类 教材的写作格式、专门用语以及表达 方式,把想表达的内容恰当的表达出 来。 写:根据翻译发起人的意图,直接用

《枫桥夜泊》: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月落乌啼霜满天 , 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 江枫渔火对愁眠 , Beyond the city walls, fromTemple of Cold Hill. 姑苏城外寒山寺 ,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夜半钟声到客船 。

近现代中国翻译理论简述

近现代中国翻译理论简述

近现代中国翻译理论简述李玥摘要:本文以笔者阅读的翻译资料与翻译研究丛书《中国翻译理论百年回眸》为基础,依照各个历史时代的划分,对书中阐述的翻译理论、学说进行评述。

关键词:按照年代;主要学说;代表人物;主要特点一、书籍简介《中国翻译理论百年回眸》是由文军教授主持编写的“翻译资料与翻译研究丛书”系列图书中的一册。

书中共收录了1894年-2005年中国出版物中有关翻译理论论文相关信息两千五百余条,每条均按照:序号、作品名、作者、刊名、刊期/起止页码;摘要;关键词的顺序编写。

特别适用于外语教师、研究生、翻译工作者以及对翻译研究感兴趣的人士使用。

本书有三大显著特点:第一,本书按照大的年代归纳论文信息,这对整理各个年代的翻译理论有清晰的分界;第二,收录的每一篇论文,都会提供摘要和关键词,便于理解论文的主旨,提高索引效率;第三,论文按照出版时间顺序编排序号,便于数据整理。

二、各时代翻译理论评述(一)十九世纪该书共收录19世纪翻译理论论文3篇:分别是1894年马建忠先生的论文《拟设翻译书院议》(下称《拟》);1986年梁启超先生的论文《论译书》(下称《论》);以及1898年著名翻译家严复先生的《天演论》(下称《天》)。

三篇论文均是19世纪末出版的文章,清朝末年,国家动荡,内忧外患,为谋求救国图强的道路,爱国先驱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在将西洋先进文化技术引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的翻译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其中,马建忠的《拟》首次提出了翻译标准的思想,即“善译”,指出“善译”的条件是具备“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的能力,阐述了“善译”的过程“一书到手,经营反复”。

梁启超的《论》强调译书应避免两种情况:一是过于忠实译入语,而丢失原文的意义;二是过于忠实原文,而造成译文生涩梗读。

也就是翻译的“度”的问题。

严复在《天》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及其相关问题。

严复的“信达雅”思想至今对翻译标准讨论起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代翻译的研究现状

中国当代翻译的研究现状

中国当代翻译的研究现状【摘要】:文章将首先对”当代”的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行时间范围的划分。

当代的中国翻译可分为三个方向,作者将对三个方向的不同的翻译主张,以及主要代表学派的理论来源和翻译实践进行客观描述和总结。

最后根据该陈述,进行客观评价。

【关键词】:翻译艺术; 翻译理论; 语言学; 中国翻译特色引言根据陈福康(1992)的分类,中国翻译研究理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古代翻译理论,近代翻译理论,现代翻译理论和当代翻译理论。

从建国开始一直到现在,从董秋斯到许渊冲和王佐良,所涉及到的理论和各翻译大家的主张也是数不胜数。

作者将该文章的范围缩小到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第四次翻译高峰的来临。

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首先这一阶段是中国翻译的新纪元,“这个时期的翻译事业和翻译学研究呈现了从未有过的兴旺景象,翻译工作者队伍空前壮大,涌现了一批新的翻译学研究者,国外新的翻译理论也纷纷介绍进来。

”其次,最近几十年的翻译理论研究对现在的翻译工作及教学有着实际的指导作用,对我们的以后的翻译实践有着现实意义。

因此,作者将该阶段设为文章的描述对象,同时将此阶段的各个主张分成三种倾向,即传统翻译艺术倾向,西方翻译科学倾向和中西合璧倾向。

以下将从各个倾向中选取代表性的倡导者及主要观点进行描述并进行客观分析。

一、传统翻译艺术倾向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大都以中国近现代的翻译理论为基础,尤其是以严复的“信、达、雅”为主要出发点,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翻译研究。

其中,许渊冲先生应算最有建树,持该观点最为坚决的学者之一。

他主张“翻译的艺术就是通过原文的形式(或表层),理解原文的内容(或深层),再用译文的形式,把原文的内容再现出来。

翻译散文一般只要再现原文的‘意美’,而反以诗词,却出了意美之外,还要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

”基于此理论,提出了“优势竞赛论”。

他认为:“把最好的原文变成对等的译文,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译文。

因为稀饭文字比较接近,一文容易取得最好的效果。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然而,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

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的人是鲁迅。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理论流派翻译是一们很重要的学问,从古至今有很多著名的学者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而他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以下是一些翻译理论流派的划分,希望能让大家有一些大体的了解。

一:尤金;奈达(1976)根据各学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与社会符号学派(Nida,1984)四个基本流派。

二:埃德温‘根茨勒(Edward Gentzler)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1993)中依据各流派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

三、香港学者张南峰、陈德鸿(2000)在《西方理论精选》中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语文学派、全市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六大学派。

四、谭载喜(中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研究学者)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布拉格学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交际理论派四大学派。

五、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文学-文化学派;结构学派;社会符号学派。

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1、创始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与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2、主要成员: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主要论点:(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与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3、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罗曼•雅可布森。

简介: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中国翻译理论,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

在中国,传同的翻译理论是指不以西方“现代语言学”为方法论的翻译理论研究,其具体又可以分为“发生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转型期”等。

这四个时期分别见证了中国的几大翻译高潮,即东汉至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明初的西学翻译及“五四”新文学翻译。

一、发生期:所谓中国翻译理论的“发生期”是指传统译论从无到有的时期,它以支谦224年的《法句经序》为肇始,而以988年的《宋高僧传.译经篇》为结束。

发生期的翻译理论建立在佛经翻译的基础上,它对于哲学、综教、文学、音乐和舞蹈都有很大影响。

发生期重要的翻译理论有如支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颜宗的“八备说”、鸠摩罗什的“意译”主张等。

二、发展期:发展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

这一时间中,译论家开始思考翻译的社会功能,其分别以1604年徐光启对译书目的的论述,及1894年马建忠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为起止时间。

这一时期翻译的多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书籍,借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发展期的一大典型特征便是中外翻译家的合作,期间所涌现的外籍翻译家有庞迪我、高一志、罗雅各和艾儒略等。

三、成熟期:成熟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的完善时期,具体表现在:翻译思想日蓁充实完善,表达方法日益精密得当。

成熟期所对应的乃是西学翻译与“五四”新文学翻译,以1898年严复的《天演论》为标志,其代表性的译论有如严复的“信达雅”、林纾的谈译书之难、金岳霖的“译意”与“译味”、郑振铎的“文学可译”、矛盾的“文学翻译创造论”、鲁迅的“信译”、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的“化境”等。

成熟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有几个特点:翻译理论倾向的文学性质、团体论争的精彩纷呈,如严复与梁启超等关于翻译的文体、语言的论争;胡适、刘办农等对于严复、林纾的批评等、大量大翻译家及文学家的出现,如严复、矛盾、鲁迅、朱生毫等。

浅析传统翻译理论与当代翻译理论的差异

浅析传统翻译理论与当代翻译理论的差异

浅析传统翻译理论与当代翻译理论的差异作者:谭永利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68期摘要: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翻译研究者对翻译理论的关注焦点始终没能跳出“怎么译”三个字,其立论也多出自论者自身的翻译实践体会。

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批研究翻译理论的学者从语言学的立场出发,揭开了一个新的层面,即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有另一批学者从文化层面切入进行翻译研究,这标志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在本文中,作者把传统的翻译理论和当代翻译理论的研究重点进行比较,并探讨了由中国学者提出的译介学理论等问题。

关键词:传统翻译理论当代翻译理论译介学当翻译理论的研究经过文化转向以来,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面临的问题已经超越了“功能对等”而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即文化之间的对话、协商以及如何协调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冲突。

例如,当把“You are a lucky dog”翻译成“你是一条幸运的狗”时,很多中国读者可能会心有不悦,而把“绿帽子”翻译成“green hat”时,又有多少外国读者明白其中的隐义呢?由此看来,当代翻译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传统翻译理论相比,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本文中笔者将予以小议。

一、传统翻译理论的研究重心传统的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只不过是语言运用的一种形式,跟文化的关系不大,主要需要掌握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技巧,从而把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准确地表达出来。

传统的翻译理论主要是在语言文字中展开,围绕的中心就是“怎么译”的问题,不论是中国古代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依实出华”、“五失本”、“三不易”,近代的“信、达、雅”、“神似”、“化境”,[1]还是西方传统译论中的“不忠的美人”,“可译与不可译”,“直译与意译”,“归化和异化”理论,都默认一个原则,即“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才是好的翻译”。

在传统的翻译观中,由于受到语言决定世界观和思想的影响,翻译不能有丝毫的改动,原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的观点非常深入人心,而“不可译性”的观点也往往是由主张“忠实于原文”的人提出的。

中国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理论

,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林纾翻译理论: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A. 洋务时期的翻译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B.维新时期的翻译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贡献:“善译”说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他的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 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

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中国的翻译理论简介

中国的翻译理论简介
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是“五四” 后我国翻译事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主要有李大钊、李汉俊、李达、李立三、 王一飞、艾思奇等,其中最有影响的译作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 言》,它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就是郭大力 译介的《资本论》。
著名文学翻译家鲁迅
傅雷主要译作: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 的重要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 、传记 《贝多芬传》 、 《托尔斯泰传》 、 《米开朗琪 罗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 、 《欧也 妮·葛朗台》 、 《贝姨》 、 《邦斯舅舅》 、 《夏倍上校》 、 《幻灭》 ;伏尔泰的《老实 人》 、 《天真汉》 ;梅里美的《嘉尔曼》 、 《高龙巴》等等共三十余部作品。
南怀仁
南怀仁为清朝廷制造的6件天文仪器,至今还保存 在北京古观象台上。在南怀仁逝世300周年的时候, 中国政府向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基金会赠送了 “天球仪”(即南怀仁设计制造的大型天文仪器之 一)的模型,至今保存在南怀仁厅前。
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立的怀仁厅
中国近代翻译家之一: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 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 (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他系统地将西方的社 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是清 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 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二十世纪中国学派的六大翻译理论
第一个翻译理论家是严复,他在《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中提 出了“译事有三难: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即“信、 达、雅”三原则。这三个字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世界之罪”。因为二十世纪的中国译 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已衍生出“信达切”(刘重德)、“信达贴”(蔡思果)、 “信达优”(许渊冲)、“信达似”(裘克安)、信达+X等) 。“信”是强调译文必须忠 实于原文,“达”是强调译文应该通顺易懂,“雅”在严复时代指的是桐城派风格,现在 一般赋予“雅”新的涵义,即要求译文有文才。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

严复译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 严复译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 面野。槛外诸景,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多年前, 面野。槛外诸景,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多年前, 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 人功未施。其借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 昧,人功未施。其借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 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 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 则无疑也。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 则无疑也。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 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 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 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 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 上有鸟兽之践啄,夏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独, 上有鸟兽之践啄,夏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独,旋生旋 灭,菀枯顷刻,莫可究祥。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 菀枯顷刻,莫可究祥。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 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白炽然,强者后亡, 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白炽然,强者后亡,弱者 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 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 于何代。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茫茫榛榛, 于何代。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茫茫榛榛,长此互相吞 混浊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 并,混浊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
五、梁启超的译学贡献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1896年在给皇帝 ) 年在给皇帝 的奏折中提出“开译书局” 的奏折中提出“开译书局”;1897年,他在 年 变法通议》的第七章《论译书》中提出: 《变法通议》的第七章《论译书》中提出: 1.择当译之本; 择当译之本; 择当译之本 2.定公译之例(有关译名统一问题); 定公译之例( 定公译之例 有关译名统一问题); 3.养能译之才。 养能译之才。 养能译之才 梁启超的“豪杰译” (梁启超的“豪杰译”)

中西方翻译理论汇总

中西方翻译理论汇总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E WEST

meaning and equivalence
literary
Eugene A. Nida (奈达)

shift
linguisitc, within the text
Jean-Paul Vinay (维奈) &Jean Darbelnet (达贝尔内) 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Contemporary: 严复:信、达、雅 傅雷:神似论 钱钟书:化境论 鲁迅:宁信而不顺--目的:引入英 文句式的表达法 梁实秋、赵景深:宁错务顺---目 的:可读性强,便于交流 瞿秋白:信顺统一 林语堂:忠实、通顺、美 许渊冲:优势竞赛论 辜正坤:多元互补论


所谓“五失本”,通俗地说就是,将原典翻译为汉语时, 有五种情况易于失去原本的面貌(不仅仅是“失去原意):(1) 胡语和汉语的语序或语言结构不同,翻译时要改变原文语序 采用汉语语序,因而译文失去了原典的语法结构特征。(2)原 典的语言本是质朴无华,而中国人一向喜好文饰,所以汉译 时会因修饰而失去原文语言质朴的特点。(3)原典常有反覆重 述的情形,翻译时容易被随意删削,会失去原典的文本特点。 (4)原典经文中,常附有解释说明性的文字,汉译时若被任意 删除,同样会失去原典的文本特征。(5)佛经有自己独特的语 体,它在说完一事再接叙它事之时,常有重述前文的情形, 汉译时多省略重覆的部分,所以会失去原文的语体特征。 所谓“三不易”,即译经的时候有三种不容易的情况: (1)佛经是依当时的情况而说的,而今时俗全然不同,要 使经文变为今人可读可懂的文章,不容易。(2)千年以上的圣 贤所说的微言大义,要传达给百世以下的今世凡夫所理解, 不容易。(3)佛经是距佛世不久由大迦叶、阿难等具足神通的 大阿罗汉结集而成,现在要由千年后的凡夫俗子来传译,不 容易。”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大家论坛--英语专业考研--资料汇总--希望能对您的英语学习有帮助! 德语真题:
鲜花送人,留己余香。如果您觉得资料好,请您转发给需要的人——英语专业考研者没时间找资料的同学和朋友。 英 (广外)二外德语真题
(华东师大)06年华东师大基础英语 英美文学资料:
(华东师大)基础英语 08-09年真题 高教版《英美文学选读》课文译文
(西外) 04年 基础英语 真题 英国文学史考试要点
(川外) 05年 基础英语 真题 英美文学部分作家的介绍和评论
(对外经贸大学)2001基础英语考研试题.pdf 翻译资料:
(南京师大)基础英语 2004 汉语成语典故谚语与歇后语英语翻译
《480 个最有用的法语动词》09 年出版 pdf 下载 (深圳大学)05年英美文学真题
[大家网]现代俄语语法02 年版本. pdf 下载 =================================================
[大家网]星火英语专业考研考点精梳与精炼英美文学 (武汉大学)2009综合英语汉译英真题及参考答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南京大学)2007基础英语汉译英及参考答案文本及pdf
(南京师大)日语 二外 2004
(南京师大)日语 二外 2001
语专业在校大学生希望获得本专业信息的人。 (厦大)英专考研德语(二外)真题参考答案
谢谢您!如有打扰,请包涵! (厦大)英语专业考研德语(二外)真题

[大家网]星火英语专业考研考点精梳与精炼英美文化 广外)英语专业历年初试真题 水平+翻译与写作
基础英语真题: 戴伟栋语言学笔记
(北外)00-09年基础英语试题及答案详解 liguistics--胡壮麟超赞的笔记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一、概述功能派翻译理论,源自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核心理念在于将翻译视为一种有目的、有功能的社会行为,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

这一理论视角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并对我国的翻译实践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主要观点、发展历程及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国内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特定的语境和需求进行,以实现原文在目标语言中的预期功能。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对等和忠实的束缚,为翻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灵活性。

在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引入到深入发展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本文首先回顾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国内的引入和发展历程,梳理了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观点。

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包括翻译的目的性原则、翻译行为的参与者角色、翻译策略的选择等。

本文还探讨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在机器翻译等新兴技术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为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论视角,以推动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向更高水平发展。

同时,本文也期待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关注和探讨,共同推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的繁荣与进步。

1. 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翻译理论在语言学、文学、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原则,还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语言、文化和认知的复杂性。

翻译理论的研究不仅关注翻译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还探讨翻译中的各种问题,如翻译的准确性等值性、可接受性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翻译理论的研究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经翻译和近代的西学东渐。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只要我一息犹存。
许渊冲(1921-)他的译诗融意美、音美和形美为一体,
在实践中实施自己的三美主张。 译作:《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
(一)"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
意美不仅要表达原作的字间之意,还要传达原作的言外之意; 音美即重视原文的音韵和节奏; 形美就是要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重复等形式方面的特征。
(三)强调译文 “气息贯通——文脉贯通”。傅雷认为,如果意 脉不贯,“句句断,节节断,”支离破碎,全篇真的就会变成一 个徒具形式而拼凑内容的“散”文了。 例: Mettre qqn. au bord du tombeau 直译:这种痛苦的病将我置于坟墓的边缘 在规范化汉语中,这样的句子读起来不通顺 傅雷译文:这种痛苦的病,有时候几乎把我命都送掉
Translation
中国当代翻译家及其理论
邓苡希、陆玲玲、齐鹏飞 2019年10月8日
当代翻译(新中国成立以后)
• 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 苏联著作 • “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 基本上成 为一片荒漠 • 改革开放以来:翻译 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形 成中国翻译史上又一次(第四次)翻译高 潮。
Hale Waihona Puke 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王佐良 译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三)提倡将文体学和翻译研究结合起来。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

❖ 2.李鸿章(1823-1901)的奏折:“伏 惟中国与洋人交接,必先通其志,达其欲,
周知其虚伪诚实,而后有称物平施之 效。……”
❖ 3.1865年,洋务派创办“江南制造局”,
聘请英国人傅兰雅、伟烈亚力,美国人金楷 理、
❖ 林乐知等从事翻译。这些洋人如何做翻译?
❖ 4.张之洞(1837-1909)认为:“自强之 道,贵乎周知情伪,取人所长。若非精晓洋 文,必无从会通博采。”
❖ 两种语言都深有研究,甚至对各自文字的字 源及其异同也深入考察。在翻译时,要充分 考虑原文的音调,文句的简繁,文体的变化, 以及义理精微之所在等,反复斟酌,最后还 要模仿原文的神情及语义。力求与原文在意 思上无一毫出入,而且使读者读了以后能达 到与读原文者相同的感受。“……译成之文, 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其 间。……能使读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 异。” 这一提法,同现代等值理论非常接近。
❖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 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任取一书, 责其能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 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 严复译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 面野。槛外诸景,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多年前, 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 昧,人功未施。其借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 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 则无疑也。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 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 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 上有鸟兽之践啄,夏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独,旋生旋 灭,菀枯顷刻,莫可究祥。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 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白炽然,强者后亡,弱者 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 于何代。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茫茫榛榛,长此互相吞 并,混浊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

浅析中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特征

浅析中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特征

浅析中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特征摘要:翻译具有源远的历史,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一直从事着翻译活动,而翻译也越来越体系化、学科化,翻译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了起来。

中西方在翻译理论方面有着一些相同观点,但各自的翻译发展道路特色鲜明,特征显著。

本文就中西方翻译发展为基础,分析总结其特征,对比中西方在翻译领域发展的异同点。

关键词:中西翻译;理论;发展异同一、西方翻译理论发展西方翻译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时期:一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的语文学派;二是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阶段;三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巅峰阶段(刘军平,2017:7)。

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为西方翻译理论的萌芽时期,西方翻译史的前五次高潮也都发生在这段时间内。

虽说这一时期人们在探索翻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翻译还局限于一种感性的阶段。

古代的翻译理论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翻译理论家们一般都探讨着已有的一些翻译理论,将直译和意译作为翻译的重心。

西塞罗是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他从修辞学家、演说家的角度看待翻译,他认为“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他主张译作超过原作,译者高于作者的翻译观点(谭载喜,2000:25)。

随后从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初期,宗教翻译开始盛行,翻译理论家以哲罗姆为代表,他主张要忠实原文。

后来到了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翻译开始涉及宗教、文学、政治、哲学等领域,打破了拉丁语翻译的局限,开始用本土语言翻译。

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这一阶段,翻译理论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翻译题材变得越来越广泛,翻译风格也多种多样,也有大批翻译人才诞生。

此时翻译理论家开始走出狭隘的散论式研究范围,视野更加开阔,对翻译活动进行了更加系统而且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阐释。

优秀翻译理论家有约翰德莱顿,他提出译者必须考虑译入语的读者,并建议把读者反映纳入翻译策略选择的范畴;也有提出“翻译三原则”的翻译理论家泰特勒等。

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是翻译理论展露头角阶段(刘军平,2017: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进入了一个总结和反思的时期
不再热衷于介绍奈达 纽马克 巴尔胡达罗夫等
刘宓庆认为:这是新事物发展的必经阶段,一个有起,有落,有波, 有折的过程
2000后 更加关注翻译学科建设,陆续开设高级翻译学院 MTI专业 等
回顾中国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文革前, 文革后。文革前的翻译理论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局限于 经验式,感悟式的散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翻译理论有了长足的 进步,先后经历了80年代以介绍西方翻译理论为主的觉醒期, 90年代反思期,新世纪之初的全面建设期,正逐步走向成熟。
中国翻译理论的流派,根植于中国传统文论和古典美学,可概括为“古典 文论学派 ”
围绕如何和原作相似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以归化翻译为主
缺乏可操作性: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翻译理论研究不系统:研究对象相对狭窄,经验式的随笔文章特征明显
对信达雅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刘重徳 信,达,切 1979 信于内容 达如其分 切合原文风格
张培基 福建福州人 192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当代著名翻译 家
代表作品:《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忠实 通顺
忠实、凝炼,在力求选词得当、语句自然 流畅的同时 不拘泥于计较词句上的得 失把语篇神韵摆在第一位,追求既能完美 地表达原文信息、原文功能、又能译出 原文的风格与韵味。
杨宪益 1915-2009 当代著名翻译家 外国文学研究专家 与夫人戴乃迭合译全本《红楼梦》、全 本《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 戴乃迭 著名翻译家 1919-1999 牛津大学首位中文学士 忠实 通顺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归化与异化相结合 异化为主 归化为辅
作品 《亚尔培萨伐尤》 《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 《贝姨》 《邦斯舅舅》 《夏培尔上校》 《雨儿胥·米露埃》 《搅水女人》 《幻灭》 《妇女研究》 《赛查·毕皮罗托衰记》 《巴尔扎克全集》(第五卷:人间喜剧:风俗研究,私人生活场景5) 《巴尔扎克全集》(第六卷:人间喜剧:风俗研究,外省生活场景1) 《巴尔扎克全集》(第七卷:人间喜剧:风俗研究,外省生活场景2) 《巴尔扎克全集》(第十一卷:人间喜剧:风俗研究,巴黎生活场景21) 《巴尔扎克全集》(第十三卷:人间喜剧:风俗研究,外省生活场景4) 《巴尔扎克全集》(第十四卷:人间喜剧:风俗研究,外省生活场景5) 《嘉里美科隆巴》 《约翰·克里斯朵夫》 《米开朗基罗传》 《托尔斯泰传》 《老实人》 《扎第格》 《伏尔泰小说选》
《中西翻译简史》
谢天振
《中国翻译理论50年:回顾与展望》马会娟 管兴忠
《当代中国翻译现状》
何晓静
《翻译理论研究展望》
刘宓庆
《对理论沉寂期的反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林克难
谢谢!
出版日期 1946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4年 1956年 1962年 1978年 1987年 1989年 1986年 1986年 1986年 1986年 1988年 1989年 1953年 1937年 1954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80年 [7]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 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 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与 “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 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 )”,
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
中国当代翻译理论
从1949至今
文革前主要翻译家及其理论 文革后主要翻译家及其理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董秋斯 文学翻译家 1899-1969
毕业于燕京大学 哲学系 1926
最早提出翻译理论建设 1950
发表《论翻译理论的建设》1951
翻译主张:翻译是一门科学;建立科 学的翻译理论体系;理论建设不是一 蹴而就的,要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 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 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 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 《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
“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系首位获此殊 荣亚洲翻译家 2014
十字概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三美论” 意美、音美、形美 译诗本体论 “三化论” 深化、等化、浅化 译诗方法论 “三之论” 知之、好之、乐之 译诗目的论 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 知之是使人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喜欢;最高的境界 是乐之,能使人愉快。
许渊冲 对雅赋予了新的含义 《翻译的标准》1981
常谢枫 信达雅是一个提法上混乱,实践上有害的原则 只有一个:信
文学翻译标准
学者们以极大的热情接受,介绍西方翻译理论,以奈达的理论为主
中国译论摆脱了经验主义的束缚,进入了新的时期
许渊冲 江西南昌人 1921-
北京大学教授 著名翻译家
从事文学翻译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 法等语种
出版社 上海骆驼出版社 三联书店出版 三联书店出版 平民出版社 平民出版社 平民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平民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钱钟书 1984
钱钟书 作家 翻译家 1910-1998
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29
牛津大学学士学位 1937
精通英,法,徳,意,西,拉丁等国语言 和艺术
代表译作《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 》
化境 同神似说相比,化境说虽然也是对 信达雅的扬弃,继承与发展,但更深了一 层,是翻译的艺术的最高境界,因此是翻 译理论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标志着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了一 个新的历史阶段
奥兹本《高原牛的家》「苏」革拉特珂夫《士敏土》,《杰克·伦 敦传》、《红马驹》、《跪在上升的太阳下》、《卡尔·马克思》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1951
傅雷 翻译家 作家 1908-1966
“化为我有”,事先熟读原著,不厌 其烦,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
“传神达意”,原文的意义与精神, 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继承鲁迅,矛盾,朱生豪,林语堂等 人艺术翻译必须传神的观点,超越了 严复信达雅的原则,进入了美学范畴 ,前进了一大步
原作者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梅里美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 伏尔泰 伏尔泰 伏尔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