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美的本质、特征和形态,掌握审美的含义和标准,明确审美在大学生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把握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时数:课堂教学2学时
教学过程:
引言:
爱美是人的天性。古往今来,人们在生活中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美,创造着美,才有了辉煌灿烂的现代文明。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实际上,凡是热爱生活的人,总是表现出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大学生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大家热爱美,追求美,向往美,鉴赏美,但是由于经验不足,阅历不深,一部分大学生往往出现美丑不分,是非不明,善恶不辨的情况。我们要想使自己的行为和心灵更美,就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为此,就必须学一点美学,增长一些美的知识,陶冶美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修养,也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境界、提升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这一讲,我们就结合大学生生活的特点,介绍一些美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以便在生活中按照美的要求塑造自己,创造美好而有价值的人生。
第一节审美概述
美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时时处处和我们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我们经常按照自己的评判标准对一些事物做出评价。当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厌恶的情感,认为这种行为是不美的;当我们置身于名山大川之中,陶醉于奇峰异岭的险峻时,会深深地感到大自然的壮美;当我们看过一本好书,掩卷深思时……;当我们与久别密友相聚,畅谈一番后……;我们都会有不同于一般的感受,并希望能再次享受到自认为是美的事物或感受,而不希望再次经历令自己厌恶的事物或感受。当然,生活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面对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个环境,人们的感受却往往不同,甚至会大相径庭。原因就在于人们对美的认识以及审美标准不同。大学生不
仅是美的保护者,也是美的创造者,而且大学里不仅存在别具一格的客观美,而且存在一种大学生特有的心灵美,因此,大学生更应该对美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一位哲人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真正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美和审美。
一、美的本质和特征
1、什么是美?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既简单又奇妙的问题。说它简单,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经常都能看到和感受到美,也都有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说它奇妙,是因为它一下子很难说清楚,即使是美学专家,对“美”这个词也一直争论不休,至今没有个令人满意的公认的定义。也许这正是美的魅力所在。当然,令人欣慰的是,美的这种模糊性,并不影响人们对她的向往和追求。“美”这个字,从字源学或词义学的角度来分析,在汉字里是一个很古老的字,甲骨文里就有这个字。甲骨文的研究学者们认为:美,上部是一对羊角,下部是一个人,合起来就是一个人头上戴着羊头或羊角。原始社会人们称它为“羊人曰美”。这说明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把那些善于猎取野羊并圈养为家羊的劳动者,称为美人。他们不仅把野畜圈养为家畜,而且向人们提供肉食和皮毛,使大家得以温饱,因而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但到了奴隶社会,劳动者降为奴隶,美的概念就从人转义为羊了,称为“羊大为美”。奴隶主把“美味”作为享受的内容,越是大肥羊,味道越鲜美。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美这个字的含义是“美,甘也。从羊,从大”,也就是羊大则美。这是我国古代对美这个概念的一种朴素的解释。这个解释告诉我们,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美来源于生活。
既然美来源于社会生活,那么,到底什么是美,或者说美的本质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思想家、艺术家为它绞尽脑汁,试图回答,但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如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所说:“多少博学的思想家写了堆积如山的讨论美的书,‘美’是什么,这一问题却至今没有完全解决,而且每一部新的美学著作中都有一种新的说法”。黑格尔说:“乍看起来,美好像是一个简明的概念,但不久我们就发现,美可以有许多方面。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纵然都是从一个观点去看,究竟哪一方面是主要的,也还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探索,归纳起来有四种观点:
一是客观美说。这种观点试图从客观世界的特征出发来说明美的本质,认为“美在形式”,即美在客观事物本身。如客观事物的“对称”、“和谐”、“秩序”、“匀称”、“明快”、“多姿”等,就是美。客观美说的合理之处是坚持了唯物论,承认美的客观性;缺陷是忽视了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有明显的直观性、机械性。
二是主观美说。这种观点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如柏拉图就提出“美是理念”,认为这个理念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休谟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即你感觉它美,它就美;你感觉它不美,它就不美;美与不美取决于人的主观感受。
主观美说的合理之处是把人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审美感觉等这些主观的东西,把心灵引入了对美的本质和规律的探索,突出了美的价值评价主体的能动作用。但是把美与美感等同起来,把美的价值与主体对美的价值体验等同起来,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审美心境、审美态度这些主观的东西在审美过程中确实起作用。“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审美态度在起作用,不美的东西你也觉得它很美。相反,如果心境不好,再美的东西你也觉得它不美。但是,美与不美还是有客观规定和客观标准的。否则,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在一起,就无法共同评出最佳健美选手和最佳影视片了。所以,美学家李泽厚说的好:“如果‘美’真的完全是任意的、主观的,并无任何客观的规定性或客观的规律和标准,那一切艺术将是多余的,一切装饰也无必要了”。
三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美说。这种学说认为,美既不是纯客观的,也不是纯主观的,而是在“心物之间”,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苏轼在《琴诗》中就写指出:“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所以,琴声的美既不在手指上,也不在琴上,而是人作用于琴的结果。从主客观的关系上来研究美,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一个特点。中国古代艺术家所追求的美的境界是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它不是纯客观地描写自然,而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融会贯通,化景物为情思,为意境。如杜甫的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表现了春夜怡静的气氛,又表现了诗人愉快的心情。短短两句诗,十个字,表现出的意境却是如此深刻细腻,特别是“随”、“潜”、“润”、“细”这几个字用得精巧,能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主客观相统一的美说虽然弥补了前两种学说的某些缺陷,但是还没有从人的社会实践的高度来认识美的本质。他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但这二者为什么能统一,是怎样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