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怎样辨析常见特殊句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辨析常见特殊句式
一、问题描述:
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哪些?怎样辨别?
二、复习范围
特殊句式是高考必考内容。高考大纲的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备考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1)辨析常见特殊句式。这是总要求。
(2)特殊句式类型:(以下举例说明)
①判断句。
包括:“……者……也”及其变式;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动词“为”“是”表判断;主谓之间表判断;用“非”表判断。
②被动句。
包括:常见表被动的词语“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③省略句。
包括: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
④倒装句。
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
三、方法指引
2017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大纲中对于文言阅读的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而特殊句式的重要作用便是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特别是在翻译文言句子的题型中也能体现文言句式的重要性。那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方法是什么呢?
首先,要了解现代汉语的句法特点,熟悉句子成分的基本位置关系;
其次,掌握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第三,结合原文的上下文,弄懂大意。
第四,抓标志进行判断。如“为……所……”表被动,“……者,……也”表判断。
(一)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1.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一般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
例: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的梦。在这个句子里,“中国梦”是被陈述的对象,是主语。
2.谓语是陈述主语的内容。说明主语怎么样或者是什么。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充当。
例:小草钻出了地面。“钻”是陈述主语的内容,是谓语。
3.宾语是谓语动词所支配、影响或所涉及的对象,能回答“谁”或“什么”等问题。一般也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
例:我赞美在天津特大火灾中牺牲的英雄。“英雄”是谓语动词“赞美”所涉及的对象,回答“赞美什么”的问题,是宾语。
4.定语是主语和宾语前起修饰(描写)限制作用的成分。
例:(中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是(造福中国人民与沿线国家人民)的(重要)倡议。“中国提出”修饰主语“建设‘一带一路’”,“造福中国人民与沿线国家人民”“重要”修饰宾语“倡议”,都是定语。
5.状语是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
例: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这个任务[必须]完成。“轻轻”“必须”分别修饰谓语中心语“抚摸”“完成”,都是状语。
6.补语是补充说明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
例:一个个都笑〈弯了腰〉。
总结现代汉语语法一般顺序为: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二)如何辨析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指对主语的性质、情况进行判断的句子。现代汉语中表示判断时多用判断词“是”,在古代汉语中“是”更多的是作为代词来使用。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肯定判断句
没有判断词时主要通过“者“、”也”来表示判断。“者”字在判断句中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用于名词、形容词、动词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相当于“……的人”、“……的事情”;二是表示语气的停顿。
A.用“……者,……也”句式表判断。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B.“……者,……”
例: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C.“……,……也”
例: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D.“……者也”
例: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E.“为”字表判断
在文言文中,用为表判断时,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同时,“为”在古汉语中有动词的意味,可以翻译为“作为”。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F.用副词表示判断语气
除了以上几种常考的判断句外,有些副词也可以用来表示加强肯定判断语气,如“乃”、“则”、“即”、“皆”、“诚”、“素”等。这些副词用来表示肯定判断时,句末可以加“也”,也可以不加。翻译时根据句子意思可灵活译为“是”、“就是”、“实在是”。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否定判断句
否定判断句多借助于否定副词“非”来表示,在句末可用“也”字来加强判断语气,也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
例: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2.被动句:指句子中的主语不是谓语动作的发出者,而是谓语动作的承受者,动作的宾语则是谓语动作的发出者。被动句的使用具有明显强调受事的意味。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1)有标志的被动句
A.“见”字表被动
“见”字放于动词之前表示被动,需要注意的是:“见”不能引出动作的发出者。此类句子中动作的主动者可以是前文出现过的,也可以是人所共知而不必讲出来的。
例:与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B.“见……于……”
在被动句中,当动作的发出者需要明确说出来时,则在动词的后面用“于”字引出动作的发出者。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C.“于”字表被动
用“于”字引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加强全句的被动语气。
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战》)
D.“为”字表被动
用“为”字引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例:为天下笑,何也?(《过秦论》)
E.“为……所……”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无标志的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