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蕴结证气滞血瘀证肾气亏虚证
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辨证气滞血瘀是中医学中常见的辨证类型,它指的是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和血液凝滞的病理情况。
气滞血瘀辨证通常表现为气滞症状和血瘀症状的共同存在,具体的辨证表现与治疗方法如下:一、辨证表现气滞血瘀导致的辨证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滞症状: 包括胸闷、脘腹胀满、嗳气、烦躁易怒等。
气滞还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发失眠、头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2.血瘀症状: 血瘀主要表现为疼痛,如经络瘀阻导致的经痛、胸痛、腹痛等。
血瘀还可能导致皮肤瘀斑、瘀血淤结等问题。
3.舌象变化: 气滞血瘀患者的舌象常常呈现青紫、瘀斑、舌质暗淡等异常。
4.脉象变化: 气滞血瘀患者的脉象往往细弦或者沉迟。
二、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疏肝活血: 由于气滞血瘀的主要病机在于肝气郁结,所以舒肝活血是治疗的关键。
常用的药物有柴胡、当归、川芎等。
此外,适当进行按摩、推拿等物理疗法也有助于疏通气血。
2.理气解郁: 对于气滞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理气解郁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香附、枳实、青皮等。
此外,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也能起到一定的调理效果。
3.活血化瘀: 对于血瘀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香附、赤芍、桃仁等。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气滞血瘀的症状。
4.养血祛瘀: 气滞血瘀往往会导致血液不畅,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因此,补养血液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药物有当归、阿胶、熟地等。
此外,多摄入一些富含铁、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也有助于补充血液,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总之,中医辨证论治气滞血瘀是根据患者的辨证表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来调理气血,达到平衡阴阳,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加快疗效的显现。
精癃的辩证分型及选方 -回复
精癃的辩证分型及选方-回复题目:精癃的辩证分型及选方文章长度:1500-2000字引言:精癃是一种常见的男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尿道口疼痛、尿频、尿道烧灼感等不适症状。
针对不同的辩证分型,中医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案。
本文将逐步介绍精癃的辩证分型及选方,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并治疗这一疾病。
一、精癃的概述及辨证论治精癃又称为淋巴瘘,属于中医学的“淋病”范畴。
其病机主要表现为湿热蕴结、糜滞阻络,导致下焦湿热郁结。
根据患者具体的辨证表现,可以将精癃分为湿热蕴结证型、气滞血瘀证型和湿热蕴结内阻证型三种类型。
二、湿热蕴结证型及选方湿热蕴结证型的主要症状包括尿道疼痛、尿频、尿道烧灼感等。
中医认为该证型主要由脾虚湿浊和热毒互结所致。
治疗上应主要通过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方法。
具体选方有:1. 中药熏洗法:采用软膏熏洗,选用黄柏、白蒺藜、穿山甲等药物配伍使用,具有独特的清热利湿功效。
2. 中药内服法:以加减清热利湿药物为主,如连翘、菊花、黄芩等,辅以健脾利湿药物。
3. 食疗法:以苦寒的食物为主,如富含黄瓜、苦瓜、苦荞、野菜等,有助于清热利湿。
三、气滞血瘀证型及选方气滞血瘀证型的主要症状包括尿道口疼痛、排尿困难、尿道损伤出血等。
中医认为该证型主要由于气机郁滞、不舒所致。
治疗上应主要通过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
具体选方有:1. 中药内服法:以疏肝理气药物为主,如柴胡、郁金、枳实等,辅以活血化瘀药物。
2. 中药熏洗法:选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药物,如生姜、川芎等,进行熏洗。
四、湿热蕴结内阻证型及选方湿热蕴结内阻证型的主要症状包括尿道疼痛、尿频、尿道烧灼感等。
中医认为该证型主要由阳虚湿滞所致。
治疗上应主要通过温阳祛寒、行气利湿的方法。
具体选方有:1. 中药内服法:以温阳祛寒、行气利湿药物为主,如肉桂、附子、金樱子等,辅以健脾祛湿的药物。
2. 穴位按摩法:选择穴位如关元、气海、肾俞等进行按摩,促进气机运行,缓解湿热症状。
结语:精癃是一种常见的男性疾病,中医认为其发生与湿热蕴结、气滞血瘀、湿热蕴结内阻等证型有关。
中医望诊如何诊断体内湿热蕴结症状
中医望诊如何诊断体内湿热蕴结症状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体内湿热蕴结。
湿热蕴结是指由于外感湿热之邪,或者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体内湿邪与热邪相互交织,蕴结于体内,从而影响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
常见的症状包括身体困重、发热、口苦、口臭、脘腹胀满、大便黏腻不爽、小便短黄等。
在望诊中,观察患者的面色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体内湿热蕴结的患者,面色往往发黄且油腻,给人一种不清爽的感觉。
这是因为湿热邪气熏蒸于面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于濡养。
此外,还可能出现面部痤疮、粉刺等皮肤问题,这是由于湿热之邪蕴结于肌肤,导致毛囊堵塞,热毒内生。
接下来看患者的舌苔。
舌苔是反映体内湿热蕴结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湿热蕴结的患者舌苔黄腻。
舌苔黄表示有热,腻苔则是湿邪的表现。
腻苔就像是舌面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油脂,刮之不去。
同时,舌苔还可能比较厚,这提示湿热之邪较重,病程较长。
再看患者的眼睛。
眼睛的状态也能反映体内的湿热情况。
湿热蕴结的患者,眼睛可能会出现红肿、眼屎增多、视物模糊等症状。
这是因为湿热之邪上扰头目,导致眼部气血不畅,津液代谢失常。
观察患者的口唇也能获取一些诊断信息。
体内湿热蕴结时,口唇可能会发红、肿胀,甚至出现口腔溃疡、口臭等症状。
这是由于湿热之邪蕴积于脾胃,上蒸于口唇所致。
此外,还可以观察患者的体型和肢体。
湿热蕴结的患者,体型多偏胖,尤其是腹部肥胖较为明显。
这是因为湿热之邪阻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水湿内停,痰湿积聚。
肢体方面,可能会出现肢体沉重、乏力、关节酸痛等症状,这是由于湿热之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在望诊的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神态和精神状态。
湿热蕴结的患者,往往精神不振,容易困倦,这是由于湿热之邪损伤人体的正气,导致气血不足,心神失养。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望诊诊断体内湿热蕴结症状并非孤立进行,而是要结合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方法,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判断。
同时,中医诊断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因素,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痛经‖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气血虚弱型、湿热瘀阻型、肝肾亏虚型
痛经‖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气血虚弱型、湿热瘀阻型、肝肾亏虚型小编导读传统中医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亏虚五种类型,在治疗时要辨证分型论治。
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具体介绍。
中医认为,痛经是因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所致,证有虚实之分。
虚证痛经是不荣则痛,有气血虚弱、肾气亏损型;实证痛经是不通则痛,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型。
找准自己的痛经类型后,要根据病因,对证综合调理。
气滞血瘀型【症候】经前或经期下腹胀痛,拒按,经量少,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伴胸胁、乳房作胀;舌质暗或边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此证患者多情志抑郁,肝郁气滞。
【治法】理气行滞,逐瘀止痛。
【代表方剂】膈下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物】当归,赤芍,川芎,桃仁,枳壳,延胡索,五灵脂,牡丹皮,香附,乌药,红花,甘草。
可用妇科得生丸。
图:红花寒凝血瘀型【症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拒按,经量少,色暗有块,畏寒身痛,恶心呕吐;舌淡暗,苔白腻,脉沉紧。
此证患者多因经期感寒所致。
【治法】温经祛寒,活血止痛。
【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物】小茴香,干姜,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延胡索,蒲黄,五灵脂,苍术,茯苓。
可用痛经丸。
气血虚弱型【症候】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治法】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代表方剂】黄芪建中汤加当归、党参,八珍益母汤加减。
【常用药物】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益母草,当归,川芎,熟地黄,党参,茯苓,白术。
可用当归丸。
湿热瘀阻型【症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疼痛,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延长,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带下量多,色黄质黏有臭味,或伴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代表方剂】清热调血汤加减。
【常用药物】牡丹皮,黄连,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
病机19条白话讲解 -回复
病机19条白话讲解-回复病机19条是中医理论中的基础知识之一,指的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这些病机可以帮助医生分析疾病的病因、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以病机19条为主题,逐条进行白话讲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和原理。
1. 阴阳失调:中医认为,人体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阴阳是这个平衡的两个方面,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 气滞血瘀:气是人体的运动力量,如果气滞不畅,就会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出现血瘀的情况。
3. 湿热蕴结:湿热是指体内的湿气和热气积聚,如果湿热蕴结,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病症。
4. 痰湿内蕴:痰湿是指体内湿气和痰液的积累,如果痰湿内蕴,就会导致气血不足,引发多种疾病。
5. 肝郁气滞:肝是人体的调节器官,如果肝郁气滞,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全身的生理功能。
6. 脾虚湿困:脾是人体的消化吸收器官,如果脾虚湿困,就会导致消化功能下降,湿气停留在体内。
7. 肾阳虚亏:肾是人体的生命之源,如果肾阳虚亏,就会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出现各种虚寒症状。
8. 肺失宣降: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如果肺失宣降,就会导致气机运行不畅,引发呼吸系统的疾病。
9. 心火亢盛:心是人体的主宰器官,如果心火亢盛,就会导致心气失调,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10. 胆虚胆热:胆是人体的消化液分泌器官,如果胆虚胆热,就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胃痛、口苦等症状。
11. 蛛网积滞:蛛网积滞是指经络阻塞,影响气血运行,导致疾病的发生。
12. 寒凝瘀滞:寒凝是指体内寒气过重,瘀滞是血液运行不畅,如果寒凝瘀滞,会引起气血不足,出现多种疾病。
13. 湿热下注:湿热下注是指湿气和热气下降至下焦,引发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疾病。
14. 气血两虚: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气血两虚,就会导致全身机能下降,出现疲乏、无力等症状。
15. 血瘀络阻:血瘀络阻是指血液在经络中循环不畅,导致气血运行障碍,引发病症。
中医对气滞血瘀证的认识
中医对气滞血瘀证的认识气滞血瘀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证,也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机制。
它是指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气滞血瘀证的认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和肿块。
在中医理论中,气滞血瘀证通常表现为疼痛性疾病,如胸痹、乳房胀痛、痛经、腹痛等。
这些疾病常常伴随着肿块的出现,如乳房肿块、腹块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都与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气滞血瘀证的发病机制主要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寒凉侵袭等因素有关。
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导致气滞血瘀的发生。
饮食不节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机运行不畅,从而引发气滞血瘀的症状。
寒凉侵袭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气滞血瘀的发生。
中医对于气滞血瘀证的治疗主要是以活血化瘀为主。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证是由于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此,要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破气行血、活血化瘀、调理脾胃等。
破气行血是指通过调理气机,使气机畅通,从而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常用的破气行血的方法有艾灸、拔罐、针灸等。
这些方法可以刺激气机的运行,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活血化瘀是指通过调理气血,使气血运行畅通,从而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常用的活血化瘀的方法有中药治疗、按摩、推拿等。
这些方法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调理脾胃是指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常用的调理脾胃的方法有调理饮食、运动等。
这些方法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气机的运行,从而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气滞血瘀证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证,也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机制。
中医对于气滞血瘀证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这些治疗方法包括破气行血、活血化瘀、调理脾胃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恢复人体的健康。
湿热蕴脾的中医辨证要点
湿热蕴脾的中医辨证要点
湿热蕴脾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辨证,其主要表现为口干、口苦、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苔黄腻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热蕴脾的形成与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其中包括长期食用油腻、辛辣、酸甜等食物,过度劳累、情绪不稳定等。
中医辨证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脾虚湿困型: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舌苔厚腻,脉沉缓。
2. 湿热蕴结型:主要表现为口渴、口苦、腹胀便秘、尿黄赤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 肝郁脾虚型:主要表现为胸胁胀满、嗳气呃逆、情绪烦躁等症状,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治疗方法也不同,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等。
同时,也需要调整饮食、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以达到治疗效果。
- 1 -。
癃闭中医诊疗常规
癃闭中医诊疗常规癃闭者,其排尿困难为癃,癃者,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其急性尿潴留为闭,闭者,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
1中医诊断标准1.1湿热蕴结证平素夜尿症状明显,突然出现小便频数黄赤,昼夜均甚,尿急,尿线细,溺时隐痛或刺痛,尿道有灼热感,余沥不尽。
1.2脾肾气虚证尿频,排尿起始延长,时欲小便而量不多,排尿无力,尿程短,溺后余沥不尽。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1.3气滞血瘀证小便排出不畅,尿如细线或有分叉,每次尿需分几段排出,非常吃力,尿道涩痛,排不尽感,甚或小便阻塞不通,会阴憋胀,小腹胀满隐痛。
舌质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1.4气阴两虚证尿线细缓无力,尿程短,滴沥不畅,时欲小便而量不多,时发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伴精神倦怠,潮热盗汗,时有头昏耳鸣,全身乏力。
舌质淡,苔薄白或薄黄,脉细稍数。
1.5肾阳不足证尿意频频而量少,小便排出无力,尿线细,射程短,甚至滴沥不爽,严重者尿闭不通。
伴面色晄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腹发凉。
舌淡体胖,苔白,脉沉细弱。
2、辨证论治:本病中医论治适用于BPH的“癃证”。
对于“闭证”的出现,发病初期可在“癃证”辨证基础上,加用缓解挛急之品,如芍药、甘草、威灵仙、地龙、石菖蒲、薏苡仁、冬瓜仁等,及选用活血化瘀通络之品,如莪术、水蛭、路路通、王不留行、穿山甲、桂枝等,亦有缓解挛急之效,或试用针灸、中医外治等法,以尿液排出为目的;急者,应及时导尿,或行膀胱造瘘。
无论“癃证”、“闭证”,对于有手术指征者,均应以手术治疗为妥。
2.1湿热蕴结证治法清利湿热,消瘀散结。
方药龙胆泻肝汤或猪苓汤加减。
2.2脾肾气虚证治法益气升提,化气行水。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2.3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祛瘀,散结利水。
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减。
2.4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调补阴阳。
方药黄芪甘草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2.5肾阳不足证。
中医内科中级职称中医内科急症学总结整理版
中医内科急症学急症的病因以风、火、痰、瘀、毒为主导,多内外合邪。
病机特点:大实大虚、邪正消长多变、多脏同病、多病同证。
第一节外感高热1、邪毒炽盛,正邪相搏是发生高热的基本病机。
2、体温在39℃以上,但应与内伤发热相鉴别。
3、常见证候,表热证:风寒袭表、风热犯表、湿困卫表、热郁卫气;里热证:肺胃热盛、燥热内结、湿热郁蒸、热入心营、热入营血、热伤真阴。
指出各证之间的联系、转化。
5、治法方药:解表法,银翘散、荆防败毒散;宣表化湿法,藿朴夏苓汤、香薷饮;和解清热法,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达原饮;清气泄热法,白虎汤;通腑泻热法,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清热化湿法,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清营泄热法,清营汤、清宫汤;凉血解毒法,清瘟败毒饮、犀角地黄汤;养阴透邪法,青蒿鳖甲汤。
附:抽搐1、抽搐以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拘急抽动,甚则角弓反张为主症。
2、常见证候:热盛动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
3、以止痉治标为先。
治法方药:清热熄风法,白虎承气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潜阳熄风法,羚角钩藤汤;滋阴熄风法,大定风珠。
第二节疫斑热1、疫斑热即西医之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病因为外感瘟疫热毒,内因为一时性卫外功能低下。
典型病人可见五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3、证候分类,发热期:卫气同病证、气分证、气营两燔证、营分证、营血热盛证。
低血压期:热毒内陷证、气阴耗竭证、正虚阳亡证。
少尿期:瘀热水结证、热郁津伤证、湿热壅滞证。
多尿期:肾气不固证、阴虚热郁证。
恢复期:气阴两伤证、脾虚湿蕴证、肾阴亏虚证。
4、以清瘟解毒为原则,结合各期特点辨证施治的原则。
5、治法:清气凉营法,清瘟败毒饮;开闭固脱法,四逆散或白虎承气汤、生脉散、解毒活血汤;泻下通瘀法,桃仁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凉血散血法,犀角地黄汤;滋阴生津法,沙参麦冬汤、增液汤;补肾固摄法,固肾缩泉汤。
第三节肺炎1、肺炎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肺实质性病变,以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咯浓痰或铁锈色痰为主要特征。
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
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源远流长,丰富而独特。
中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以整体观念来看待人体,强调身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调节身体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中医术语和疾病的名词解释。
一、气血不和气血不和是中医中常用的术语,它描述了身体内气和血的平衡状况不良,即气体的流动受阻、血液循环不畅的情况。
中医认为,气血不和是许多疾病的根本原因,如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等。
调理身体平衡的中医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和调节饮食习惯等。
二、湿热病湿热病是指由于湿气和热气滞留在体内,导致身体脾胃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湿热病的症状包括口苦、舌苔厚腻、食欲不振、腹泻等。
中医治疗湿热病的方法通常包括清热解湿的中药配方、适当控制饮食、保持身体清洁等。
三、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中医常见的病理名词,指气血在身体内的流动受阻,导致气血淤积而形成的病症。
气滞血瘀常伴随着疼痛的局部肿块、紫斑瘀血等症状,如痛经、乳腺增生等。
治疗气滞血瘀的中医方法包括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针灸等。
四、寒湿寒湿是指寒冷和湿气同时侵袭人体,干扰了身体的正常功能。
寒湿常引发关节疼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
中医治疗寒湿的方法包括温通寒湿的中药方剂、适当穿着保暖衣物等。
五、虚实虚实是中医的一种辨证施治方法,用以描述身体病理变化的特点。
虚指机体功能减退或有缺陷,实则指病变的过程中有炎症或体液潴留等生理现象。
通过虚实的判断,中医医生可以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补益虚损或清热泻实。
六、五脏五脏是中医中关于人体主要器官的概念,分别为心、肺、肝、脾、肾。
五脏在中医理论中具有相应功能和相互联系,中医认为五脏的功能协调与平衡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任何一个脏器的功能失衡都可能导致疾病。
中医医生通常通过观察舌苔、脉搏等来辨别五脏的健康状况,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七、气虚气虚是指人体内的气血不足,导致机体机能低下的情况。
气虚常导致疲劳、气喘、心悸等症状,是中医中常见的症候。
中医望诊如何诊断体内湿热蕴结
中医望诊如何诊断体内湿热蕴结在中医的诊断方法中,望诊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包括面色、神态、舌苔、脉象等,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体内的健康状况。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医望诊如何诊断体内湿热蕴结。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湿热蕴结。
湿热蕴结是指体内湿邪和热邪相互交织、蕴积不散的一种病理状态。
湿邪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点,而热邪则具有炎热、升腾、上炎的特性。
当这两种邪气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时,就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从面色上来看,体内有湿热蕴结的人,面色往往偏黄且油腻。
这是因为湿热之邪熏蒸于面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去濡养。
同时,面部可能还会出现痤疮、粉刺等皮肤问题,这是湿热之邪从肌肤透发的表现。
观察眼睛也是望诊的重要部分。
如果一个人体内有湿热蕴结,眼睛可能会出现红肿、眼屎增多的情况。
这是因为湿热之邪上攻于目,导致眼部气血瘀滞,经络不通。
再看口唇。
湿热蕴结的人,口唇可能会发红、肿胀,甚至出现干裂、脱皮等现象。
这是由于湿热之邪灼伤口唇的津液,使其失去滋润。
舌苔是反映体内湿热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体内有湿热蕴结的人,舌苔通常是黄腻的。
舌苔黄,说明有热;舌苔腻,表明有湿。
腻苔就像舌面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油脂,刮之不去。
而且,湿热越重,舌苔的黄腻程度就越明显。
接着说说口腔。
这类患者往往会有口臭的问题,尤其是晨起时更为明显。
这是因为湿热之邪在体内蕴积,浊气上泛所致。
同时,还可能会感觉到口苦、口干,总想喝水,但喝水后也不能缓解。
再来看头发。
体内湿热蕴结的人,头发容易出油,变得油腻、细软,甚至出现脱发的情况。
这是因为湿热之邪影响了头皮的气血运行和津液代谢。
观察排泄物也能提供诊断线索。
比如,大便可能会黏腻不爽,容易粘在马桶上冲不下去,而且气味臭秽。
小便则可能会短赤、浑浊,有灼热感。
除了以上这些,体态也能反映体内的湿热情况。
湿热蕴结的人,往往体型偏胖,尤其是腹部赘肉较多。
这是因为湿热之邪阻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水湿内停,脂肪堆积。
中医妇科证型趣味记忆
中医妇科证型趣味记忆
中医妇科共有六大证型,每个证型都有其特征和治疗方法。
为了记忆这些证型,可以使用趣味记忆的方法:
1. 湿热下注型:可以将其记忆为“下凉拖”,湿热滞留在下焦,像是在拖地时沾湿了凉水一样。
2. 血瘀症候型:可以将其记忆为“瘀,瘀,瘀死我”,血液在子宫内凝结成块,导致疼痛难忍。
3. 虚寒症候型:可以将其记忆为“冷症候,我要喝热可乐”,虚寒证型的患者容易感到寒冷,喜欢喝热的饮料来暖身体。
4. 气郁血瘀症候型:可以将其记忆为“郁闷呀,我的血液好像
跑不动”,气郁血瘀型的患者情绪低落,容易感到郁闷和焦虑。
5. 脾肾两虚症候型:可以将其记忆为“疲劳困乏,我要去肾脾
养生馆”,脾肾两虚型的患者常常感到疲劳乏力,需要通过养
生来补充能量。
6. 肝肾阴虚症候型:可以将其记忆为“情绪起伏,我肝肾都虚”,肝肾阴虚型的患者情绪波动大,容易感到疲惫和焦虑。
通过将中医妇科的证型与生动的画面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这些证型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应对妇科问题。
中西医执业医师内外妇儿辨证论治
第一单元传染性疾病一、细菌性痢疾1、湿热痢:治宜清利湿热、调气行血,方用芍药汤加减。
1、寒湿痢:治宜温化寒湿、调气行血,方用胃苓汤加味。
2、疫毒痢: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白头翁汤加味。
3、虚寒痢:治宜温补脾胃、收涩固脱,方用真人养脏汤加减。
4、阴虚痢:治宜养阴清肠,方用驻车丸加减。
5、休息痢:治宜温中清肠、调气化滞,方用连理汤加味。
二、霍乱1、湿热证:治宜清热化湿、芳香化浊,方用燃照汤加减。
2、寒湿证:治宜芳香化湿、温中散寒,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3、毒秽(干霍乱):治宜避秽解毒、利气宣阳,方用玉枢丹。
二、伤寒1、湿遏卫气证:治宜芳香化湿、透表祛邪,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
2、湿热中阻证:治宜辛开苦降、清化湿热,方用王氏连朴饮加减。
3、胃热脾湿证:治宜清热为主、佐以化湿,方用白虎加苍术汤加减。
4、湿热蒙蔽心包证:治宜清热化湿、芳香开窍,方用菖蒲郁金汤加减。
5、热伤肠络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用清营汤或犀角地黄汤加减。
6、余邪未净,气阴两伤证:治宜清轻托邪,益气养阴,方用薛氏五叶芦根汤加减。
7、邪退正虚,脾气未复证:治宜补益中气,健运脾胃,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四、病毒性肝炎1、肝热病:(1)肝胆湿热证:治宜清利肝胆湿热,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2)湿困脾胃证:治宜化湿运脾,方用胃苓汤加减。
(3)肝郁气滞证: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4)肝胃不和证:治宜疏肝和胃,方用四逆散加减。
2、肝著:(1)肝胆湿热证:治宜清利肝汩湿热,方用茵陈四苓散加减。
(2)肝郁气滞证: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3)肝郁脾虚证:治宜疏肝健脾,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4)寒湿困脾证:治宜温中健脾化湿,方用茵陈术附汤加减。
(5)瘀滞肝络证:治宜行气化瘀通络,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6)肝肾阴虚证:治宜滋补肝肾,方用滋水清肝饮加减。
3、肝瘟:(1)湿热毒蕴证:治宜清热化湿解毒,方用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2)毒入营血证:治宜清营凉血解毒,方用犀角散加减。
中医执业医师《外科学》预习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外科学》预习笔记一、血热风燥证-油风内治法证候:突然脱发成片,偶有头皮瘙痒;或伴头部烘热,心烦易怒,急躁不安;苔薄,脉弦。
治法:清热凉血,养血生发。
方药:四物汤合六味地黄东加减。
风热偏胜,脱发迅猛者,宜养血散风、*清热护发,以神应养真丹。
二、气滞血瘀证-油风内治法证候:病程较长,头发脱落前先有头痛或胸胁疼痛等症;伴夜多噩梦,烦热难眠;舌有瘀斑,脉沉细。
治法:通窍活血,养血生发整理。
方药:通窍活血东加减。
失眠多梦加夜交藤、珍珠母、远志。
三、气血两虚证-油风内治法证候:多在病后或产后头发呈斑块状脱落,并呈渐进性加重,范围由小而大,毛发稀疏枯槁,触摸易脱;伴唇白,心悸,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补血生发。
方药:八珍东加减。
心悸失眠者加柏子仁、炒枣仁、远志;乏力纳呆者加砂仁、陈皮。
一、油风的其它治疗针刺:主穴取百会、头维、生发穴(风池与风府联机中点),配翳明、上星、太阳、风池、鱼腰透丝竹空。
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次取3-5穴,每天或隔天1次。
如病期延长,可在脱发区和沿头皮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用梅花针移动叩击,每天次。
激素:对迅速而广泛的脱发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二、风热血燥证-疣的内治法证候:皮损如豆,坚硬粗糙,色黄或暗红,或自觉瘙痒;可伴烦躁易怒;舌质红、苔薄,脉弦数。
治法: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方药:治瘊方加板蓝根、夏枯草等。
三、风热蕴结证-疣的内治法证候:皮疹淡红,数目较多,或微痒;可伴有口干不欲饮,身热,大便不畅,小便黄;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散结。
方药:马齿苋合剂去桃仁、红花加板蓝根、木贼草、郁金等。
疣外治法(1)洗揉法:用于各种疣。
用马齿苋、大青叶、板蓝根、紫草、香附、苦参、木贼草、蜂房、蛇床子、细辛等中药煎汤,先熏后洗,边洗边揉,;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
(2)挑疣法:用于传染性软疣。
局部消毒之后,用针头或三棱针挑破软疣顶端,挤出奶酪样物质,并压迫止血,外涂碘酒,常一次痊愈。
中医对气滞血瘀证的认识
中医对气滞血瘀证的认识
气滞血瘀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证,它指的是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机郁滞、血液凝滞的一种病理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两个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运行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正常与否。
气滞血瘀证的主要表现是疼痛和肿胀。
气机郁滞可以引起疼痛,而血液凝滞则会导致局部的肿胀。
临床上,常见的气滞血瘀证症状包括胸闷、胁肋胀痛、舌质紫暗、脉象涩弦等。
气滞血瘀证主要由于情绪不畅、饮食不节、体力劳累等原因引起,也与体质虚弱、年龄增长等因素有一定关联。
中医对气滞血瘀证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治疗原则:中医治疗气滞血瘀证的基本原则是疏通气机、活血化瘀。
通过调理气机,使气血运行畅通,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消肿止痛的效果。
2. 药物治疗:中医常用的药物治疗气滞血瘀证包括活血化瘀类药物和行气活血类药物。
如川芎、丹参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气滞血瘀证的症状。
3. 食疗调理:中医认为饮食调理对于气滞血瘀证的治疗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
等,可以帮助消化、排便,缓解气滞血瘀的症状。
4. 中医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对于气滞血瘀证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按摩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中医对气滞血瘀证的认识是基于对气机和血液运行规律的研究和理解。
通过调理气机、活血化瘀,可以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然而,对于气滞血瘀证的治疗,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肝胆湿热、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肾阴虚:中医有方】
【肝胆湿热、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肾阴虚:中医有方】肝胆湿热证:经常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或因环境因素湿热外袭,容易导致肝胆湿热,视力模糊,导致视网膜或视神经盘渗出性水肿,急性视力下降,舌红、舌苔黄油腻、口苦、脉串等疾病。
常见于急性葡萄膜炎、急性视盘炎等疾病引起的水肿。
调理时应清肝清火,湿清热。
选择《龙胆泻肝汤》、《新柴连汤》、《四顺清凉饮子》加减。
注意,这三种药方都有清热、凉血、祛湿药。
在使用时,我们应该权衡体重和体重,并调理这些症状。
肝气郁结证:经常苦闷,情绪低落、肝郁、气滞、血液不协调,导致慢性视网膜视盘水肿,或黄斑水肿,视力缓慢下降,视力不清,视力畸变,叹息、忧虑过多;久久失火、口痛、舌红等疾病。
常见于慢性视网膜盘炎、中央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中央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等。
调理肝气,清热益气。
选择《逍遥散》、《加味逍遥散》、《调气汤》加减。
三方面有柴胡、白芍、当归等解肝消沉药,后两方面有清热药。
但是,后两方面的清热药物是不同的。
一种是栀子和牡丹皮,另一种是茉莉和黄柏,它们能滋阴降火。
气滞血瘀证:气血相依,周而复始;轻度抑郁,疾病多。
如情绪低落、气愤或阴虚、阴虚不潜阳、肝阳亢进、失血;或嗜酒、胃热积存、眉毛熏蒸、血热淤血、血瘀、侧枝外溢血、形成血瘀、血瘀阻气、气虚不燥,导致严重出血、水肿,视力严重下降。
可能有眼胀、头痛、胸闷、高血压、舌挫伤、脉络等症状;常见于视网膜静脉阻塞、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
益气活血化瘀法是一种较好的调理方法,加减《血府逐瘀汤》、《通脉化瘀汤》和《楚血红花散》。
三方均可添加泽兰叶,促进血液循环,使水分多样化。
第三方还包括黄连、栀子花和大黄,它们可以清热明火。
它们适合胃热的人。
肝肾阴虚证:肝是第二木,肾是皮脂水,皮脂的来源相同,肝和肾互相滋养,阴精饱满,遗传自眼,眼能滋养它。
如果您年老体弱,或禀赋不足,或患有慢性病、肝肾不足、精血不足、营养缺乏、视力模糊、虚幻、视力畸变、黄斑渗出、水肿,则可看到苍白的红舌、少锌、脉搏细脉等疾病。
教你如何区分气滞血瘀、寒湿痹阻、湿热痹阻、肝肾亏虚4种腰椎间盘突
教你如何区分气滞血瘀、寒湿痹阻、湿热痹阻、肝肾亏虚4种
腰椎间盘突
教你如何区分气滞血瘀、寒湿痹阻、湿热痹阻、肝肾亏虚4种腰椎间盘突出
1.气滞血瘀型
表现为:腰背疼痛以刺痛为主,痛处固定、明显,难以转侧,舌呈暗红或淡紫且有瘀斑,脉细涩。
2.风寒闭阻型
表现为:腰腿重着而痛,痛处比较局限,遇冷加重,保暖则减,患侧下肢冷凉麻木,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3.湿热痹阻型
表现为:以热痛为主,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遇热疼痛加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4.肝肾亏虚型
表现为:腰痛伴有腰膝酸软,喜揉喜按,疲劳加重,卧床会减轻,经久不愈,还伴有头晕耳鸣、心烦失眠,口苦咽干,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讲究辩证治疗,一人一方,对症下药治疗效果才会好,切不可自行用药,如果您也有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的困扰,不知道该怎么办,可以给我留言,我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给您一个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健康明星计划##我要上微头条##健康真相馆##中医来了##腰椎间盘突出##腰椎##健康2022##健康2022##健康##养生##中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4 手术治疗
对某些并发膀胱颈梗阻或精阜增大 的患者,或症状明显且反复发作者,或 病情顽固患者要求侵入性疗法者,可采 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经尿 道前列腺切开术(TUIP)甚至根治性前 列腺切除术。
BACK
5.5.1 治疗说明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原则为首先选用对 药物敏感且易透入前列腺的抗生素。 对平素无症状而突然发作的病人,建议用药6 周;对慢性症状的病人,建议用药12周。 对难治的或反复发作的病人可采用预防性的或 抑制感染的抗生素合并前列腺按摩。 建议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可辨证使用中药治 疗,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EXIT
㈡.中医学认识
➢ ⒈湿热蕴结
➢ ⒉气滞血瘀
➢ ⒊肾气亏虚
总之:其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实两个方面, 虚为肾虚、气虚;实为湿热毒邪、瘀血、气滞,在脏 腑以肝、肾、心、脾为主,为本虚标实之证,临床以 虚实兼杂居多。
EXIT
三、诊断标准
一.辨病诊断
⒈病史 ⒉症状 3.检查
⒈病史
了解过去和目前的疾病如有无下尿 路急性感染史尤其是急性前列腺炎病史 或反复发作的下泌尿道感染史、手术史 (尤其是泌尿生殖器)、治疗史及任何 有关的社会心理史等。
BACK
五、治疗
辨证治疗 西药治疗 物理疗法 手术 湿热蕴结证 ✓ 气滞血瘀证 ✓ 肾气亏虚证 ✓ 湿热兼气滞瘀血证 ✓ 肾虚湿热兼瘀证
EXIT
5.1.1 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利湿热为主。 首选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备用方剂:萆薢渗湿汤加减; 常用中成药:翁沥通胶囊、癃闭舒胶囊; 其它:针灸、中药栓剂。
EXIT
2.症状
尿频 尿急 尿余淋不尽 会阴、少腹、生殖区域疼痛或不适 性功能障碍 头晕、乏力、失眠等精神神经症状
EXIT
⒊检查
1.体格检查 2.实验室检查 ✓ 2.1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CBP) ✓ 2.2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PS)
2.1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CBP)
➢ 前列腺液常规、尿分析、中段尿培养 、下尿道 定位试验(4杯法或2杯法)、NIH-CPSI、尿 流率和残余尿测定 。
EXIT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㈠. 现代医学认识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是因细菌感染所致,目前公认的致病 菌为大肠杆菌,其它如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则少见。 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 前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尚未明确的病原体感染所 致;2.细胞因子和免疫学因素;3.氧化应激作用;4.前列腺 内尿液返流所致化学性炎症;5.前列腺过度充血导致炎症 反应;6.精神紧张焦虑型性格者常为易感人群;7.盆底神经 肌肉功能紊乱;8.遗传因素。
湿热蕴结证 ➢ 主证:尿频、尿急、尿痛,或盆腔不适
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 次证:尿道灼热,尿道滴白,小便黄,
阴囊潮湿,口干口苦。
EXIT
气滞血瘀证
✓ 主证:盆腔疼痛或生殖器区域坠胀疼痛如会阴、 睾丸等,或有排尿异常。舌质暗,或有瘀点, 脉弦细或涩。
✓ 次证:精神抑郁,失眠,多梦,善叹息等。 EXIT
肾气亏虚证
➢ 主证:尿频、尿余淋不尽,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 次证:少腹下坠,乏力,尿道滴白,性 欲下降或性功能障碍等。
EXIT
湿热兼瘀证 : ✓ 主证:湿热证主证+气滞血瘀证主证。 ✓ 次证:湿热证次证+气滞血瘀证次证。 肾虚湿热兼瘀证 : ✓ 主证:肾虚证主证+湿热瘀证主证。 ✓ 次证:肾虚证次证+湿热瘀证次证。
BACK
5.1.4 湿热兼气滞瘀血证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通络。 首选方剂:萆薢分清饮合王不留行汤加减; 备用方剂:萆薢渗湿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中成药:翁沥通胶囊、癃闭舒胶囊; 其它:针灸、中药栓剂。
BACK
5.1.5 肾虚湿热兼瘀证
✓ 治法:益肾通络,清热利湿。 ✓ 首选方剂:补肾导浊汤加减; ✓ 备用方剂:固精导浊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 常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合血府逐瘀口服液; ✓ 其它:针灸、中药栓剂型。
2.2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PS)
➢ 尿细胞学检查、尿道评估、PSA、精液分析和 培养、尿动力学评估、尿流率测定、膀胱镜、 电视尿动力学(包括尿流-肌电图)、经直肠 超声、CT、MRI等。
二、辨证诊断
单一证型 ✓ 湿热蕴结证 ✓ 气滞血瘀证 ✓ 肾气亏虚证 复合证型 ✓ 湿热兼瘀证 ✓ 肾虚湿热兼瘀证
内容摘要
1. 概念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3. 诊断标准 4. 鉴别诊断 5. 治疗 6. 疗效评定标准
一. 概念
慢性前列腺炎主要包括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和慢性盆腔疼痛综 合征。前者是以反复发作下泌尿道感染为特征的前列腺慢性感染; 后者是以盆腔区不适或疼痛,或反复不定的排尿和性的症状,但无 感染征象。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PS)又可分为炎症性慢性盆腔 疼痛综合征(精液或EPS或VB3中有多量白细胞)和非炎症性慢性盆 腔疼痛综合征(精液或EPS或VB3中无白细胞)。
BACK
5.2 西药治疗
抗生素(如喹诺酮类、甲氧苄啶)、 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非甾体 类抗炎药、止痛药、植物类药(如花粉 制剂)、α-还原酶抑制剂(如保列治) 及肌松剂如安定等。
BACK
5.3 物理疗法
① 理疗如热水坐浴、微波、离子导入等 ;
② 热疗如尿道热疗;
③ 前列腺按摩、生物反馈疗法即应用功能 训练的方法来达到改善和协调局部和脏 器功能形态的一种自然疗法。
EXIT
四、鉴别诊断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应与泌尿系感染如慢性肾 盂肾炎、慢性膀胱炎、尿道炎等相鉴别。 慢性盆腔疼痛综合证首先要与前列腺本身疾病 如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相鉴别;其次要排除 其他部位的病变如骨科疾病如椎间盘突出、椎 管狭窄等;神经病变如手术、外伤、放疗等造 成的神经损伤等;慢性附睾炎、慢性膀胱炎、 膀胱癌以及肛肠疾病等。
BACK
5.1.2 气滞血瘀证
✓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 首选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 ✓ 备用方剂:桃红四物汤加金铃子散; ✓ 常用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血竭胶
囊; ✓ 其它:针灸、中药栓剂。
BACK
5.1.3 肾气亏虚证
➢ 治法:补肾固涩。 ➢ 首选方剂:菟丝子丸加减; ➢ 备用方剂:固精导浊汤; ➢ 常用中成药:龟灵集胶囊; ➢ 其它:针灸、中药栓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