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不见的人》初稿精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
埃里森凭借该作品一举成名,成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小说家之一。
小说以主人公“看不见的人”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主要涉及了主人公南方的大学生活、在纽约自由油漆工厂的遭遇和在哈莱姆区的经历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本文立足于小说的情节,从种族歧视的表现入手,深入地分析了种族歧视的根源、影响和该作品的文本价值。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拉尔夫·埃里森;种族歧视
Abstract
Invisible Men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Ralph Ellison,and he works with the fame,becoming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merican novelis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The novel starts with the hero “invisible man” life experience as a clue,mainly related to the college life of the South,suffered in the New York Liberty and content of the paint factory and experiences in Harlem in three dimensions and the like.This paper was on the basis of the plots of this novel,starting from the performance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in-depth analysis of the root causes and influences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the value of the work.
Key Words: invisible man; Ralph Ellison; racial discrimination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引言 (1)
1 论《看不见的人》中看得见的种族歧视的表现 (2)
1.1 看得见的白人对黑人文化的侵略 (2)
1.2 看得见的白人对黑人权利的剥夺 (3)
2 论《看不见的人》中看得见的种族歧视的影响 (3)
2.1 抑制看不见的人的自我意识…………………………………………………………
2.2 促使看不见的人的民族反抗…………………………………………………………
3 论《看不见的人》中看得见的种族歧视的根源…………………………………………
3.1 作者的自身经历……………………………………………………………………
3.2 历史渊源……………………………………………………………………………
3.3 时代根源……………………………………………………………………………
4 论《看不见的人》中看得见的种族歧视的价值 (7)
4.1 打破美国黑人抗议文学的局限 (8)
4.2 探索美国黑人自我生存的意义 (8)
结语 (10)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拉尔夫·埃里森是当代著名美国黑人作家,也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美国小说家之一。
《看不见的人》是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后,便立即在美国文学界和美国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在1953年相继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1965年又被评为美国二战以来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小说,从而一举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品《看不见的人》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轻的黑人,竭尽全力想得到别人的承认,想“使人看见他”,着重展现了白人对黑人种族歧视的总格局,以及由此造成的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种族歧视是指种族与种族之间的鄙视。
统治阶级根据种族和民族的特征,划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敌视、迫害和不平等地对待其他种族的行为,是阶级剥削制度的产物。
种族歧视始于古罗马帝国时代,种族歧视的表现有公开的、合法的,有隐蔽的、实际的。
目前学术界对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的研究,主要集中探讨其叙事方式、表现手法以及黑人自我身份的迷失和文化的对立冲突。
而对《看不见的人》中种族歧视的总体研究尚显不足,有鉴于此,本文将从一个全面的角度来解析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深层地分析种族歧视在《看不见的人》中的表现,以及浅谈作品种族歧视的根源、影响以及该作品的文本价值。
在这篇论文里,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让更多的人关注美国种族歧视的问题,也希望更多人能学会发现作品《看不见的人》中的种族歧视现象。
1 论《看不见的人》中看得见的种族歧视的表现
种族歧视是根据种族将人们分割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从而加以区别对待的行为,在作品《看不见的人》中,种族歧视主要体现在占优势的白人对黑人权利的剥夺和文化的侵略。
黑人长期在白人的压迫下求生存。
1.1 看得见的白人对黑人文化的侵略
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而主人公无名无姓,就连身份也没有,所以他是“看不见的”,这实际上体现了社会是在白人的统治之下运行的,也是对黑人文化的否定和打压。
小说开头的格斗场景,黑人男性互相搏斗以供上层白人娱乐,残忍的白人还将金币撒在带电的地毯上让黑人们去抢夺,而他们只等着看黑人因互相争抢金币而触电痉挛的滑稽场面,更为愤怒的是连金币都是假的。
由此可见,白人将黑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同时,黑人顺从地接受了白人的不公平的安排。
“看不见的”主人公为了让人“看得见”,不顾祖父的临终遗言,努力地迎合白人,依照白人的价值观塑造自己。
格斗之后,主人公发表了“进步的秘密在于谦卑”的演讲,因为他按照白人的意愿演讲,所以他获得了一个装有黑人学院奖学金的公事包,实际上是白人们希望他承认白人的统治地位并按照他们的意志生活。
之后,主人公即看不见的人被黑人校长布莱索派去带领白人校董诺顿参观校园,因为不小心让诺顿发现了黑人佃农吉姆·特鲁布拉德和女儿发生了乱伦行为并导致女儿怀孕的丑事而被开除学籍。
值得注意的是,特鲁布拉德的行为引起了黑人居住区的强烈愤怒,甚至他被要求驱逐出去,但当他像白人法官求助时却被嘉奖百元大钞。
这是白人对黑人的奴性教育,其实在黑人的价值观中,乱伦是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而白人却有意纵容黑人的这种行为,其目的是让黑人自甘堕落。
看不见的人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就被剥夺了在学校学习的机会。
不道德的行为被褒奖,小失误被开除学籍,白人故意颠倒是非黑白,扰乱黑人的价值观。
后来,看不见的人带着名为校长布莱索的推荐信满怀希望的来到纽约找工作,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实际上推荐信上写的是“务使这个小黑鬼继续奔波”。
黑人布莱索虽然名义上是大学校长,但其实掌握实权的还是白人们,他必须唯命是从,他求得生存的法宝就是对白人卑躬屈膝。
拉尔夫·埃里森无论是对主人公的自身境遇的描写,还是对佃农特鲁布拉德和女儿
的乱伦行为以及黑人校长布莱索的生存方式等的叙述,都体现了白人对黑人文化的变相压迫与侵蚀,黑人是不被承认的,是不存在的,是看不见的。
白人通过各种方式让黑人本民族的文化被漠视和扭曲,从而使黑人臣服于白人的统治之下,以便白人加强对黑人的奴役。
1.2 看得见的白人对黑人权利的剥夺
小说情节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之一是主人公在纽约街上看到一对黑人老夫妇因交不起房租而被白人警察粗鲁地赶了出来,且老人在公寓居住了二十年。
老人的东西被扔在街上,两个老人家凄凉无助的坐在马路边。
不管是什么人,对待老人都不应该如此粗暴无礼,而在纽约大街上,出现了黑人老夫妇被驱赶的画面,只因为在白人眼里黑人是低人一等的,是没有社会地位的,黑人的一切权利都是他们赋予的,任何时候他们想收回都可以。
更令人愤怒的的是原兄弟会成员托德·克利夫顿因在街上出售小商品,就被警察追逐交罚款,在追逐过程中一个警察被克利夫顿撞得重重地跌倒在地上,因此,他被警察开枪打死。
白人的身体如此娇贵,以至于因被黑人撞到不满就可以随意开枪杀人,而黑人的性命就如动物一般可以随意掠夺。
作品中这一环节的描写让读者深受震撼,也让读者为黑人民族纷纷鸣不平。
白人可以随时随地的剥夺黑人的生命,在此,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看不见的人》中,拉尔夫·埃里森对主人公亲身经历的描写,深刻的揭露出了白人对黑人的压榨和剥削。
在这些描写之下,实际上是作者本人对种族歧视问题的思考以及自我价值的探索。
2 论《看不见的人》中看得见的种族歧视的根源
对于种族歧视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在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在《看不见的人》一文中所体现的种族歧视,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个人的经历与历史根源和时代背景三方面。
由于作者个人阅历的关系,他对种族问题有极大的关注,且种族问题已由来已久,历史因素不可避免,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种族问题也有密切关联。
2.1 作者的自身经历
拉尔夫·埃里森1914年3月1日出生于俄克拉荷马州的俄克拉荷马市。
三岁时,父
亲去世,家境贫苦,全靠母亲通过给白人帮佣养家。
母亲经常把白人扔掉的书籍、杂志、唱片带回家,所以埃里森从小就受到文学和音乐的熏陶。
艾里森回忆道,正是母亲的这种做法,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看到黑人生活的天地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世界。
他梦想并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会进入这一更广阔的世界。
而《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也怀揣着想要进入白人的世界,得到他们的承认的梦想。
1933年,由于埃里森酷爱音乐,他进入黑人大学塔斯克基学院专修音乐。
这所大学是由布克·T·华盛顿创办的,他在黑人如何进入白人文化的问题上,主张迁就主义,认为黑人只有通过勤奋、俭朴、自我克制和信奉宗教才能提高社会地位,并通过学会一技之长取得白人的尊重。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小说主人公看不见的人就和艾里森一样在学校遵纪守法,发奋读书。
但现实并非如布克·T·华盛顿所说的一样,不管黑人怎么努力,在白人眼中黑人都是卑贱的、低劣的,他们得不到白人的尊重和认可。
在大学里,埃里森是靠奖学金生活的,大三时由于奖学金出了问题,他被迫去纽约谋求生计。
而作品中主人公也是在大三时被黑人校长开除学籍,带着梦想去北方纽约寻求新的发展。
艾里森的自身经历和作品的主人公形象有着太多相似之处,可以说就是其真实写照,只是作品里的角色更富有文学气息。
在纽约,艾里森在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和小说家理查德·赖特等帮助和影响下,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其中,艾里森早期作品受赖特影响较大。
《看不见的人》是埃里森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花了七年时间才完成。
这一作品的主人公是以埃里森自身经历为蓝本勾勒的。
2.2 历史渊源
美国的种族歧视由来已久。
众所周知美洲大陆这块土地最早是由英国人发现的,1620年,一支由清教改革家威廉·布雷富德带领的追求纯洁宗教的35名清教徒,经荷兰乘坐五月花号船抵达北美,在美国历史上写下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一笔,这些人就是北美的开创者。
他们带着宗教意义上的天赋使命感来改造美洲,他们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他们的民族是最优越的,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是主宰者。
开发利用新的土地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为非洲的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美国人就大量买进黑人劳工。
起初,黑人劳工和白人劳工一样,都是契约工,契约到期后即可获得自由身并且有相应的报酬。
后来,狡滑的白人资本家发现如果将黑人作为奴隶买卖,就可以获得终身使用他们的权利,这样交易的利润更大,于是白人资本家和黑人卖家达
成协议,允许奴隶自由买卖,即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
从此,黑人就如同牲口一般被白人无情地买卖,一旦交易,黑人世世代代就都是奴隶,自由不复存在。
他们居无定所,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和财产,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按照主人的命令不停地卖力地工作,以减少被鞭打的次数,他们在白人的夹缝中求生存。
长此以往,白人都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黑人,认为黑人是低贱的,天生就该被奴役。
美国南北战争后,黑人奴隶制度被废除,但黑人的境况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很大的改观。
黑人获得自由之后急需要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但美国政府和美国白人对此却是冷眼旁观,以至于黑人无所适从,非常迷茫。
特别是美国南部,对黑人的歧视到达了极端的地步。
黑人被像病毒一样隔离,他们不允许进入白人的公共场所,如学校、医院、工厂、汽车站、居住区等地。
这种歧视不仅是白人的个人行为,更有政府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黑人在社会中是低人一等的。
黑人被排斥在这个社会之外,他们的文化传统不被认可,道德价值观也是被认为是粗俗的。
种族歧视的极端就是种族隔离,但这实际上是美国白人自负、傲慢的表现。
2.3 时代根源
《看不见的人》诞生的环境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二战中大发战争财。
但在这繁荣表面的背后却充斥着各种不安与动荡,其中,美国种族冲突愈演愈烈,主要表现在住房、就业、工资、教育、选举权、交通等方面。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得到快速发展,工人工资得到提高。
但黑人与白人的平均工资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1949年至1959年,白人男性工人的每小时平均工资由1.90美元增至3.20美元,而黑人仅由1.00美元增至1.75美元。
②就业方面,黑人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和受人轻视的职业,技术层面上的工作全部由白人垄断。
受种族隔离政策的影响,黑人只能在白人规定的区域内居住和活动。
更为严重的是黑人不能享有和白人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当时,黑人不允许进入白人学校读书,只能在专门的黑人学校就读。
在选举权方面黑人经常受到限制,1952年,在南部的600万黑人,只有135万人享有选举权。
③乘坐公共汽车时,黑人也只能坐在后面并且有时还得给白人让座。
《看不见的人》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诞生的,作品真实的再现了历史,作者意在提醒人们正视种族歧视问题,同时,也希望人们能用平等的眼光对待黑人。
3 论《看不见的人》中看得见的种族歧视的影响
在《看不见的人》中,黑人民族长期受到白人的文化侵蚀和压迫,必然会带来一些社会影响。
作品中种族歧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抑制了看不见的人的自我意识和促使看不见的人的民族反抗两个方面。
3.1 抑制看不见的人的自我意识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带着自己的梦想进入大学,他希望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从而获得白人的尊重。
他一直按照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要求自己,对自己的黑人身份有意的淡忘。
主人公接受的大学教育让他生活在白人的意志当中,他讨厌自己的肤色,看不起那些没有接受教育的黑人。
大学教育实际上白人对黑人的一种洗脑,让黑人迷失自己的身份,屈服于白人的统治之下。
为了迎合白人统治者,主人公发表的演讲题目是:进步的秘密在于谦卑。
表明了他已经沦为白人的工具,盲目地遵从白人的要求。
金日酒家里,一位老兵的话让人感觉从梦中惊醒,他对白人校董诺顿说:“他有眼睛,有耳朵,有乍开鼻孔的非洲鼻子,可是他却不理解生活中的简单事实。
真正理解。
懂吗?还有更糟的情况。
他凭着感觉获取印象,但是让脑子短路,不去思考,所以什么都没有意义。
他囫囵吞枣,但是不加以消化。
啊!我的老天!看!他已经成了行尸走肉了!他不仅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感情,而且会压抑自己的人性。
他已经成了别人看不见的人,成了否定的化身,成了你们梦寐以求的卓越成就,成了机器人!先生!”④实际上,老兵意在让主人公认清自己真正的身份,可是主人公对老兵的话不理解,反而认为他神经不正常,可见主人公对自我身份的不认同和抑制。
到纽约后,主人公怕别人以看待南方黑人的眼光看他,吃饭时为没要猪排和麦片(黑人的民族食物)得意,即为拒绝黑人传统和文化得意。
他尽力地撇开和黑人民族相关的东西,表现了他民族意识的丧失。
3.2 引发看不见的人的民族反抗
长期的压迫和控制终究会引起人们的反抗。
当主人公来到纽约之后,他识破了布莱索的虚假的推荐信。
然后,在油漆工厂的工作失败,并且因为工厂爆炸主人公进了医院。
离开医院之后,他来到了美国黑人之都——哈莱姆。
在这里,他得到了黑人太太玛丽的帮助,玛丽为他提供吃住,吃的都是南方黑人爱吃的食物,有有红薯、猪下水、猪耳朵、浓浓的糖浆等等。
并且玛丽不断的鼓励他支持他。
在这种环境下,主人公不再为黑人的
生活习惯而感到羞耻。
在纽约大街上,主人公买了一块山药,一股莫名的家乡的感觉涌上心头,他“不禁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由的感觉——我再也不用担心谁会看见我,也用不着考虑怎样做才得体让所有一切都见鬼去吧”。
⑤此刻,他不再为自己的黑人身份感到耻辱,这是主人公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存在。
从此,他的种族意识开始觉醒。
主人公加入兄弟会,这使他真正找到了自我,真正意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他每天为了宣传黑人与白人的平等权利和地位而奔走。
在兄弟会中,他结识了一个黑人好友托德·克利夫顿。
在克利夫顿的帮助下,同时凭借他自己的演讲才能和组织能力,他在兄弟会越来越有威信。
但黑人民族主义者——拉斯,试图拉拢他们两人,告诫他们兄弟会只不过是白人的幌子,其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为黑人争取自由和权利,而是加强白人对黑人在哈莱姆的控制。
但是他们两人并没有意识到拉斯说的话的正确性。
兄弟会是一个要求绝对服从的组织,而组织的上层领导就是白人,即整个兄弟会是按照白人的意志而运行的。
后来,克利夫顿被含冤枪毙,主人公自己在兄弟会中的权利也被削弱,这一切使他彻底觉醒,看清了兄弟会的真面目。
在小说结尾,拉斯发动了和兄弟会的对抗,主人公也参加了这次暴动。
最后,在被拉斯追赶的过程中不小心掉进了煤窑,在黑暗中他用仅有的三根火柴烧掉了公事包里所有的一切,包括高中文凭、兄弟会杰克替他取名字的那张纸、一封匿名信等。
这一做法宣告着他过去生活的彻底的结束。
在洞中,主人公开始探索新的解放黑人民族的道路。
黑人的反抗是必然的,作品中以拉斯为代表的黑人组织的反抗最为激烈。
最终,主人公在暴动中也认识到了兄弟会的虚假性,开始反思,进而寻求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获得民族自由。
现实中,在白人的歧视之下,黑人同样站出来反抗,美国社会中各种暴乱活动层出不穷。
种族歧视这一问题亟待美国政府和美国民众正确合理地解决。
4 论《看不见的人》的文本价值
《看不见的人》在1952年一经出版,便在美国和社会各界引起巨大的反响。
原因之一是它突破了以前黑人抗议小说的局限,以一种新的方式和写作手法来揭示美国存在的种族歧视现象。
更为重要的是埃里森探索了黑人自我存在的意义,对黑人民族寻求解放自由之路有积极作用。
4.1 打破美国黑人抗议文学的局限
在埃里森之前已经有多位作家以黑人小说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这一类小说被称为“抗议小说”。
20年代,美国黑人作家图默的《甘蔗》(1923)一书开了“抗议小说”的先河,之后的作家作品主要有:休斯的《并非没有笑声》、卡伦的《通向天国一条路》(、邦当的《黑色雷霆》等。
这一类作品大多是揭露美国黑人备受歧视和压迫的现象以及黑人的反抗,并且对种族歧视表示强烈的抗议。
美国“抗议小说”的代表作是赖特的《土生子》,这部小说被看成是美国黑人小说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它比以前的“抗议小说”具有更深刻的思想。
它以震撼人心的真实表现了美国社会客观存在的种族歧视和黑人贫困的生活状况如何导致了一些黑人走向暴力和犯罪。
小说突出地描写了黑人青年别格在种族歧视和贫困的压抑下所产生的病态心理。
赖特是埃里森的老师,是他帮助埃里森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埃里森早期作品《影子与行动》和《走向领地》受赖特影响较大。
但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历时七年才修成正果,该作品不再单纯的描写黑人受到歧视和侵略的现象以及对种族歧视的反抗。
埃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树立了一个黑人形象,以他的视角和经历来寻求美国黑人在社会中该如何生存的道路。
作品更加重视黑人的自我意识,着重展示了主人公“看不见的人”是如何满怀梦想去闯荡以及梦想被现实无情的毁灭的过程。
《看不见的人》不仅揭示了美国黑人所受到的种族歧视,而且也探索了美国黑人该怎样寻求自我意识的问题。
因此,埃里森的小说打破了黑人“抗议小说”的局限,比一般的黑人作品更深刻,影响也更加深远。
4.2 探索美国黑人自我生存的意义
长期以来美国黑人一直在白人的侵略和压迫之下生存,白人用自己的价值观、道德标准、教育理念和生活习惯来衡量黑人,用自己的文化洗礼侵蚀黑人民族的文化。
黑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迷失了自我,民族意识也逐渐丧失。
《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正是迷失道路中的一员。
他无名无姓,没有身份,在白人眼中他是不存在的。
然而他却习惯了被看不见,盲目地以为只要他接受大学教育,按照白人的要求行事就可以得到白人的尊重。
主人公来到纽约之后加入了兄弟会,兄弟会领导杰克给了他一个假身份,让他以这个假身份进行宣传工作。
其实就是杰克捏造了一个不存在的人,这样主人公同样是看不见的。
无论他的演讲如何成功,他都不会被人真正
的认识和尊重,因为他不能以自己的名义生存。
主人公从美国南方到纽约,经历了因让白人校董了解到黑人乱伦的丑闻而被开除学籍、在光学白油漆厂工作被误认为是工贼以及在兄弟会被白人利用为控制黑人思想的工具等事件之后,不禁思索自身存在的意义。
曾经他对白人卑躬屈膝、言听计从,那些盲目的行为让他讨厌自己的黑人皮肤,鄙视黑人的粗鄙行径,让他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迷失了自我,丧失了民族自尊心。
最终,他在煤窑洞里的蛰居让他认清了自我,明白了祖父的临终遗言,黑人要坚持按照本民族的原则生存,以本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才能赢得黑人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主人公一直在追寻自我本质,以实现自我真正的存在。
萨特存在主义中人的虚无存在、超然存在和真正存在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主人公是如何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并最终实现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的。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分为自为存在和自在存在。
当人处于自为存在状态时,若被人注视,他就会因被人看作仅仅是个躯体而感到羞愧。
在主体“我”和意识到“我”的另一他人主体之间的对立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场意志的角逐。
胜者将确立其超然存在。
因此,倘若没有这种努力和自我超越的可能性,自为存在便成为无生气的自在存在,即虚无存在。
⑥主人公认为自己是看不见的就是虚无存在的表现,他讨厌自己的黑色皮肤,为黑人身份而感到耻辱。
当他敢于承认自己的黑人奴隶祖先,接受黑人的传统文化时,他已实现了超然存在。
他蛰居在洞中,虽然再次被人看不见,但是他有了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他希望有朝一日重回地面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至此,主人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