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专题讲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讲座

合理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康利(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中学高级)

刘秀洪(北京市朝阳区陈经纶中学,中学高级)

一、思想品德课的特征及任务

1.道德课程的突出特点

(1)目的不在于仅仅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而在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

(2)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对课程的实际效果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3)必须借助于多种形式和途径。

2.思想品德课的课堂设计和实施主要完成五个任务:

(1)提高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现实社会中是非好坏善恶等道德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规范的认识。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学生中的某些错误言行和不道德的行为往往出自于正确道德认识的缺失。所以,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具备的素养是“知己知彼”。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智力水平,具备心理学知识,能够判断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备好学生的基础上了解学情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使理论联系实际,选取符合学生认知要求的典型事例进行教学。

(2)发展道德思维能力

强迫与灌输或者说教都不能使学生对道德规范产生正确的认知,因此学生也不能形成正确的行为动机,也就难以升华到道德自律的层次。思想品德课在传授学生道德知识、提高学生道德认知的同时,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思维能力包括道德推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决策能力以及道德抉择能力。思想品德课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意味着借助理性的力量,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及道德规范,在社会实践中面对具体的道德情景能进行道德推理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实践道德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选择判断的能力。不仅能够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困惑选取生活中典型案例,促使学生思考、选择、判断,而且教师还要发挥引领的作用,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做选择,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觉悟。

(3)陶冶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道德结构中的要素。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条件和重要因素。道德情感在思想品德课中具有激发鉴别选择和调控功能,能促使学生积极接受道德教育,也可阻碍道德认识。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特别重视人的情感体验,学会创造情境引发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动情,受到感染。现代教学中主要采用“以境育情、以理育情、以美育情”的方式。以情景激发情感;以体验培育情感;以事例强化情感;以理性提升情感。

(4)榜样示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榜样示范的心理基础是道德思想和人格精神的现实化、情绪化,因而榜样示范不仅是重要的道德教育手段,也是优化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设计所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5)强化道德实践,指导道德行为

与其他学科不同,思想品德课主要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的信念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行为是人们道德品质形成的最重要标志。一般地说,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从知开始,以行结束。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在优化课堂设计中还要具备重要的活动设计能力。

二、思想品德课多种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改革,就是使学生从他主、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大力倡导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标准(2011年版)》倡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与分享中扩展自已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这些目标被简略地称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1.体验学习

体验式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或一定的情境,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或亲历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常见的体验式学习方法有“情景模拟”、“参观调查”、“角色扮演”、“实验制作”、“实践亲历”等等。

从认识论角度理解,体验学习的方式能促进或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价值论角度理解,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体验式学习不仅要关心学习者是否获得体验,而且关心学习者获得什么体验,追求什么样的体验,以及体验后的感悟是什么。

这种学习方式的特征,重在学生自主的感悟与体验,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对新情景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感悟或体验,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它适用于情景感染类的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

实施策略:

(1)情境设计要得当,要有真实性。

情境设计要得当,要有真实性,才能确实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效果,并能从中获得感悟。因此,情境或活动是体验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步骤,情境和活动创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体验的获得。

有效的创设情境或活动的行动策略:

a)面向学生生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b)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自己对观点有深入的感悟。

c)目的性要强,情境、活动能有所悟、有所启发。

(2)体验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

进行体验时,教师要在行为、情感、认识等方面有得当的引导,要把学生从物境、引入情境、心境、意境,使感悟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提升。

有效的引导分析、研究的行动策略:

a)教师要明确情境或活动的设计目的,这样才能引导到位。

b)要关注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或活动中参与或亲历的反映,及时导向。

c)要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空间,让学生体味、感悟。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感悟和体验。

(3)加强反思,引导领悟。

体验是学习过程,反思就是深入学习的过程,是提升认识的高级阶段。反思是体验后的感悟过程,反思、感悟,才能将静态的经历感受,心灵体验,被激活,被催化,使其与所学的内容产生广泛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意义建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反思的引导。

有效的引导反思、领悟的行动策略:

a)精心设计引导性问题,启发学生反思、梳理所获得的直接感受,激活他们原有的经验,深化认识,并获得新的意义建构。

b)关注和捕捉生成性的问题或新认识及感受,积极引导互动交流,进一步促进情感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